Workflow
产业集群
icon
搜索文档
“盛泽织造”:纺织小镇凭何供货爱马仕、HM?丨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04:26
行业概况与集群优势 - 盛泽镇形成千亿级织造集群 拥有恒力集团 盛虹集团两家世界500强企业 三千多家工业企业 一万多家贸易公司[1] - 构建完整产业链 涵盖缫丝 化纤纺丝 织造 印染 织物深加工到服装制成品 配套研发 生产 市场 物流 服务体系[6] - 2024年上半年工业总产值近508亿元 进出口额109.61亿元 其中出口额99.88亿元同比增长8.4%[2] 企业创新与转型 - 罗曼罗兰公司专注高端创新面料研发 研发投入占销售额7% 面料平均单价约为同行6倍[1][3] - 通过创新工艺打破垄断 成为耐克运动研究实验室供应商 此前该领域被日本和中国台湾企业垄断[3] - 以自主面料定义品牌需求 客户包括LVMH 爱马仕 普拉达 阿迪达斯等国际巨头[1][3] 市场多元化拓展 - 明斯克公司战略性进军中东市场 2024年1-7月出口额超5000万美元 同比激增超190%[1][4] - 中东市场销售额占比过半 优势在于常规面料产业体系完善 供应链综合能力强[4][5] - 恒力 盛虹提供的纱线原料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相较东南亚具有显著优势[5] 跨境电商发展 - 2024年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24.64亿元 同比增长292.5% 占苏州市总额超10%[2] - 丝路·南华跨境电商产业园集聚86家企业 其中跨境电商企业37家[8] - 2025年上半年园内外贸进出口额近2.2亿美元 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近7.9亿元[8] 产业平台建设 - 形成盛泽东方纺织城与跨境电商产业园的线上线下融合格局 东纺城拥有1760间商铺 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7] - 创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业态模式 使面料到成衣设计周期缩短三分之二至10天[8] - 通过江苏纺织品博览会 苏州湾时尚周等活动打造地域IP 推广区域品牌[8] 产业升级支撑 - 恒力 盛虹两大龙头企业为产业供应世界领先化纤原料 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转型[5] - 配套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 长三角现代供应链码头项目等基础设施[6] - 搭建"盛泽设界"时尚产业服务平台 与40多家院校合作培育设计人才[9]
低空经济:国资国企发展,如何发展?
毕马威· 2025-09-15 12:45
市场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4年底全国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达71,081家,其中2024年新注册企业10,176家占比14%[8] - 低空经济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67%共117家,国资国企占比27%共47家[15] - 国资国企上市公司2022-2024年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18.6%,民营企业为6.3%[22] - 国资国企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规模320亿元,是民营企业25亿元的12.7倍[21] 区域与产业分布 - 低空经济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31.4%和华北地区20%[15][16] - 通用航空企业38,343家,华东地区占比28.1%;无人机企业32,655家,华南地区占比25.7%[31][35][38][40] - 全国近30个省份出台低空经济支持政策,深圳设立20亿元产业基金推动集群发展[42][66] 基础设施工况 - 全国通用机场仅475个,美国超4,000个,低空网联系统尚未整合[59] - 某电信央企实现跨省跨海百公里级5G低空网络覆盖,高度达300米[61] - 低空经济基础设施需政府顶层设计,国资国企承担主要投资建设角色[59][60] 应用场景与商业化 - 低空经济主要应用于农业植保、物流配送等生产作业场景占比超80%[106] - 中国公务和私人飞行市场占比仅18%,美国达65%[107] - 地方政府对eVTOL商业航线按每架次每位乘客补贴100-300元[107]
2025湖北省百强镇名单发布在京发布
搜狐财经· 2025-09-12 02:27
经济表现 - 湖北省百强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均为3.47亿元,较上年增长22.9% [1] -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平均为108.53亿元,较上年增长19.2% [1]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为22.43亿元,较上年增长21.5% [1]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增长58.2% [2] 市场主体与产业规模 - 企业法人数平均为1653家,较上年增加61家 [1]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平均为45家,较上年增加6家 [1] - 营业面积50平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数量平均为197家,较上年增加68家 [1] 区域竞争力 - 前33名乡镇跻身中国中部百强镇,较上年增加5个 [1] - 前4名乡镇进入中国中部百强镇前十 [1] - 枝江市董市镇位列湖北省百强乡镇首位并跻身中国百强镇 [1] 新质生产力发展 - 传统制造业通过技术改造和落后低效设备更新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 [2] - 资源型产业加速向高附加值产业领域延伸且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2] - 多数乡镇积极布局新能源、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2] 产业集群建设 - 百强镇普遍聚焦1-2个优势产业并做精做强 [2] - 以园中园为集聚载体开展精准招商并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2] - 产业集群"磁吸效应"初步显现 [2] 区域协同发展 - 近六成湖北省百强镇分布在武汉都市圈鄂黄黄核心区、宜荆荆都市圈核心区以及襄阳都市圈核心区 [3] - 乡镇积极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外溢和功能疏解并为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提供配套 [3] - 与中心城市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3] 基础设施与营商环境 - 镇域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3] - 多个经济强镇设立高标准便民服务中心并推行"一站式"服务以提升办事效率 [3] - 营商环境被打造成为核心竞争力且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3] 研究背景与方法 - 研究采用2024年乡镇数据并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进行评价 [4] - 从经济规模、经济活力、人均水平等维度对全省922个乡镇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 [4] - 乡镇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基石已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拼图 [4]
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刘胜军:用好资本市场有利于解决创新企业融资和激励问题
新华财经· 2025-09-10 14:52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产业集群是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强化了制造业在劳动力成本上升背景下的竞争力[3] - 甘肃省已形成12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包括镍钴铜新材料 工业母机 石化化工 建材 新能源装备 集成电路 数字经济 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3] - 有色金属集群和工业母机集群入选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3] 金融体制现存问题 - 间接融资占比高 僵尸企业淘汰缓慢 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未实质性解决[4] - 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仍面临融资困境[4] 资本市场解决方案 - 资本市场具有风险偏好特性 更有利于创新企业融资[5] - 需大力促进市场化PE/VC发展 吸引人工智能领域海外技术人才回国[5] - 利用香港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5] 金融机构服务优化 - 通过奖励机制激励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优秀实践[5] - 提升基于数据的风险评估模型能力 政府需搭建高质量数据平台[5] - 利用政策性融资担保降低全国性金融机构与本地企业合作的信息不对称[5] 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 甘肃省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000家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92家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 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5家[6] - 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降低信息不对称 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6] - 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应收账款 存货 仓单和订单融资服务 利用中小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6] 金融资源配置改革 - 确保国企和民企竞争中性 对民企融资占比提升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6] - 优化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全过程容错纠错和尽职免责制度[6] - 取消歧视性贷款政策 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消除拖欠民企账款现象[6]
广东发布10条措施加快扩大工业有效投资
政策核心内容 - 广东省政府发布《广东省加快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实施方案(2025—2027年)》 打造吸引工业投资引力场 [1][4] 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 巩固传统优势产业投资 包括电子信息 石化化工 家电 汽车 机械 材料 轻工纺织 食品饮料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稳链 [2] - 加快发展新赛道产业 包括人工智能 机器人 集成电路 新型显示 先进装备 新材料 新型储能 生物医药 生物制造 低空经济 智能终端 [2] - 实施场景示范领航工程 开展场景创新 标杆示范 成果推广行动 建设若干应用综合示范区域 [3] 创新支持机制 - 综合运用公开择优 揭榜挂帅方式加快组织化工新材料 先进装备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攻坚 [3] - 构建新型技术转移转化体系 建立健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沿途下蛋 就地转化机制 [3] - 省市人才政策重点向人工智能 机器人等新赛道领域倾斜 支持企业精准靶向引进培育高精尖缺人才 [1][5] 资金与资源保障 - 升级组建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争取国家相关产业投资基金在粤设立子基金 [4] - 引导天使投资 风险投资 私募股权投资等社会资本加大新赛道项目投入 [4] - 打造工业发展集聚区 新赛道产业策源地 新质生产力引领区 通过园中园方式建设运营新赛道特色园区 [4] 产业治理体系 - 构建群链一体化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链协同效应 [4] - 推动企业加强公司治理 构建政府 企业 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 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 [4]
观点丨席强敏:数字时代产业转移的空间与模式
搜狐财经· 2025-09-04 08:31
产业转移空间变革 - 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互联网平台降低管理及沟通成本 推动产业集聚形态从地理集聚转向虚拟集聚[4] - 数字技术融入生产环节 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模式实现远程控制和智能生产 打破地理空间束缚[4] - 互联网平台促进企业线上转移研发设计等环节 形成以数据实时交换为核心的虚拟集聚形态[5] - 虚拟集聚具备优化分工协作 降低交易费用优势 缓解地理距离导致的交互成本上升问题[5] - 产业转移空间可达范围扩大 数字化管理降低企业协调成本 扭转成本随距离增长局面[6] - 网络社区实现市场信息和技术跨梯度点对点传播 降低搜寻成本 突破传统产业转移距离衰减限制[6] 产业转移模式创新 - 传统产业转移以整体搬迁为主 对象多为劳动密集型和高污染高能耗企业[7] - 总部与分机构分离模式受要素空间分布差异推动 但增加组织管理成本[7] - 智能化生产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设备数字化监测 奠定总部-分机构分离物质基础[8] - 数字化管理推广线上办公模式 实现低成本高效组织管理[8] - 网络化协同依托互联网社区强化企业外迁动力 推动总部向经济核心区集中[8] 区域发展格局演变 - 东部沿海地区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50% 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浙江广东优势突出[9] - 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规模较小但增长迅速 贵州重庆广西山西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快速提升[9] - 河南信息服务业和陕西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9] - 东数西算工程引导东部算力需求流向西部 2022年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9] - 产业转移路径转向多向推进 部分制造业回流东部沿海以利用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10]
年销上百亿的水产市场,要搬了?
虎嗅· 2025-09-04 06:28
市场概况与行业地位 - 黄沙水产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超27万吨 年交易额达上百亿元 享有"全国水产品价格风向标"之称[1] - 作为全国最大的鲜活海鲜批发市场之一 老市场已运营31年 形成"水产价格 全国看广州 广州看黄沙"的行业地位[2] - 市场每日交易水产600余吨 其中1/3运往北京 上海等全国各大城市[33] 搬迁计划与实施进度 - 黄沙水产中心水产批发业态(新市场)定于9月8日正式开业 已完成商铺装修及各项配套工程[1] - 新市场招商进展顺利 水产展贸 办公 餐饮等配套业态招商签约率超70% 入驻商家达约600家[15] - 广州港集团明确本次搬迁主要针对水产批发业态 现址将进行全面升级改造[24] 商户搬迁态度与现状 - 外街道小商户搬迁意愿较低 部分经营超十年的商户表示"不想再折腾" 小摊贩因小本经营多不考虑搬迁[9][10] - 主楼内大档口和海鲜商行搬迁意愿较强 已有商户提前迁往佛山迎海水产交易中心等其他专业市场[11][16] - 约三成老市场商户已搬迁至其他专业水产市场 其中佛山迎海水产交易中心(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成为主要承接市场之一[16][17] 新旧市场对比分析 - 新市场配备集中供冷 供氧 供海水系统 通过1500吨海水趸船实现24小时天然海水供应[30] - 采用空中连廊和垂直运输专用走廊设计 实现人车分离 干湿分离的功能动线[30] - 新市场租金相对较高 但因配套设施完善 产品价格预计与现址持平[14] 市场生态与未来展望 - 老市场生态包含主楼 外街道商铺 小摊贩及周边商业体 形成批发 零售 加工完整产业链[18][19] - 周边经营主体如粤恒丰市场将保留零售餐饮业态并原地转型 非整体搬迁[22] - 新市场通过"黄沙水产供应链商城"小程序提供线上采购渠道 商户配送服务可覆盖餐饮企业采购需求[27]
南京举行月度全市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活动
南京日报· 2025-09-02 00:34
项目投资与建设进展 - 幕府智谷项目总投资约27亿元 其中数字经济总部园已入驻企业约160家 生物科技创新园部分地块已建成[2] - 国网江苏电力战新产业总部基地于2024年2月开工 正在进行桩基施工 计划2029年底竣工[2] - 南京华贸中心项目总投资约80亿元 涵盖购物中心 商业街区 超甲级写字楼等多元业态 写字楼 公寓及商业街区已竣工交付[3] 产业集聚与发展规划 - 幕府智谷数字经济总部园着力聚集法律科技与人工智能上下游产业链 形成产业集聚区[5] - 智能生物制造创新中心聚焦合成生物领域 重点突破微生物资源智能化创制与应用 开发全链条设备[6] - 国网江苏电力项目将构建智能电网服务 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产业集群 预计年产值达100亿元[8] 企业入驻与招商情况 - 南京华贸中心写字楼2024年3月上市后已完成招商超3万平方米 入驻率达85%以上 已吸引17家企业包括共创草坪 科伦药业等龙头企业[3][8] - 智能生物制造创新中心已入驻南京微康精准医学科技 益一科技 康科生物等企业[6] - 通达海科技作为法律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 将入驻幕府智谷数字经济总部园[2] 政府支持与投资进度 - 南京市政府将华贸中心列为市级重大项目 成立专项服务专班优化审批流程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9] - 2024年1-7月江苏省54个重大项目投资进度达67.7% 超序时进度9.4个百分点[9] - 市级500个重大项目同期投资进度达67.1% 超序时8.8个百分点 其中现代服务业项目进度达84.1%[9]
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专家建言超特大城市创新赋能
证券时报网· 2025-09-01 04:50
城市创新发展战略 - 中央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并将创新置于首位 围绕超大特大城市提出制度创新、要素配置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三个"支持"政策[1] - 北京、深圳、合肥依托国家级创新平台和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杭州、成都立足数字经济和文化创意领域塑造特色发展模式[1] - 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布局科技创新平台基地 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1]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超大特大城市拥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50个(占全国62.5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35个(占53.03%)、创新型产业集群44个(占22.11%)及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91个(占30.33%)[2] - 重点城市需围绕产业进行精准化分工和差异化布局 鼓励资本和资源在不同环节下沉形成产业链错位发展[3] - 建议重点发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产业[4] 区域协同发展路径 - 东部城市着力全球资源配置和核心技术突破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侧重承接产业转移和提升传统产业智能化水平[4] - 结合高新区、科创走廊和未来产业先导区制定分类推进路径 推动形成国家级未来产业集群[4] - 构建"研发—转化—产业化"全链条机制 设立区域性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提升技术供给能力[5] 开放型经济发展 - 重点城市需通过开拓多元市场稳定对外贸易 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外商投资 指导外贸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2] - 需破除行业低水平重复式"内卷" 以营商环境建设替代"政策洼地"竞赛[3] - 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完善企业竞争自律机制 构建长效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3] 城市更新与资源整合 - 城市更新成为未来城市发展重要抓手 需盘活大量存量空间、存量资源及存量资产[5] - 通过城市更新撬动社会资本 激活存量空间与资源 探索可持续投融资模式[6] - 推动地方政府出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政策 鼓励高校前沿科研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5]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快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实施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搜狐财经· 2025-08-30 03:58
广东省加快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实施方案(2025—2027年)核心观点与关键要点总结 扩大工业有效投资政策框架 - 升级组建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并争取国家相关产业投资基金在粤设立子基金 统筹发挥财政资金和政府投资引导作用 [2][6] - 引导天使投资 风险投资 私募股权投资等社会资本加大新赛道项目投入 [2][6] - 鼓励国资国企加快新赛道领域投资布局 支持央地 省市国资和民间资本通过项目共投 创新协同等多途径开展产业合作 [2][6] 重点产业投资方向 - 加力推动电子信息 石化化工 家电 汽车 机械等八大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稳链 [6] - 加快推进广东强芯 汽车芯片应用牵引等重大工程 深入实施百链韧性提升专项行动 [6] - 引进建设产业粘性大 市场前景好 技术先进 绿色低碳的优质项目 提升投资能级 [6] - 对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立首谈首报机制 对特别重大招引项目依法依规制定精准支持政策 [6] 重点项目推进机制 - 健全省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专项指挥部统筹 地市为主体 省市联动的推进机制 [6] - 实施制造业新开工 新投产 新储备三新项目攻坚行动 省市县分级建立攻坚项目库 [6] - 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 推动同一阶段审核审批事项同步办理 实现要素保障一件事一次办 [6][7] 创新成果转化体系 - 实施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推进核心软件攻关 璀璨行动等重大工程 [7] - 综合运用公开择优 揭榜挂帅等方式加快化工新材料 先进装备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攻坚 [7] - 实施人工智能+ 机器人+等行动 系统推进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建设 [7] - 建立健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沿途下蛋 就地转化机制 通过先用后付 飞地孵化等模式促进成果转化 [7] 产业治理与集群发展 - 深化链长+链主制 发挥链主企业产业生态主导作用 牵引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7] - 构建群链一体化产业体系 促进链成群 以群带链 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链协同效应 [7] - 推动企业加强公司治理 构建政府 企业 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 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 [7] 产业园区建设与载体升级 - 高标准推进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 大型产业集聚区 省产业园区等建设 [7] - 实施县域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 推动管委会+开发公司管理运营创新 [7] - 选择具备条件地市探索园区绿电直连模式 优化省特色产业园培育机制 [7] - 引导国有资本 民间资本通过园中园方式建设运营新赛道特色园区 [2][7] 资金支持政策 - 省级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对新赛道项目优先支持并适当提高支持比例 [7] - 用好制造业企业贷款贴息政策 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 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 [7] - 鼓励政策性 开发性 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提供精准有效支持 [7] 资源要素保障措施 - 对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应保尽保 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办理先行用地 [7] - 鼓励采用长期租赁 先租后让 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供应工业用地 [7] - 全面推进产业项目建设三证齐发 拿地即开工 [7] - 对年新增投资总额10亿元以上重点引资项目 允许各地统筹使用市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7] 人才政策支持 - 省市人才政策重点向人工智能 机器人等新赛道领域倾斜 [7] - 支持企业精准靶向引进培育高精尖缺人才 [7] - 采取单列评审赛道 设立支持专项 放宽申报条件等方式遴选科技领军人才 创新企业家 青年科技人才 [7] 营商环境优化 - 探索建立新赛道领域包容审慎的柔性监管机制 [2][8] - 在政府投资基金等领域建立以尽职合规责任豁免为核心的容错机制 [2][8] - 完善国有资金出资 考核 容错 退出相关政策措施 营造鼓励创新 宽容失败氛围 [2][8] - 深化粤港澳三地联动 对接京津冀 长三角地区 联合开展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