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结构优化
icon
搜索文档
企业入围中国500强 门槛479.6亿
南方都市报· 2025-09-15 23:10
创新活力更加充沛。研发强度创新高。企业500强共投入研发费用1.73万亿元;研发强度创下1.95%的新 高,连续8年提升。创新成果产出质量继续提升,企业500强持有有效专利总数224.37万件,比上年增加 21.40万件,增长10.54%。其中持有发明专利103.96万件,较上年企业500强增加15万件,增长了 16.86%,发明专利数量连续6年保持增长。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的46.33%,比上年提高2.50个百分点, 专利质量稳步提升。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入围数量增加。企业500强有39家新入围或重新入围 企业,其中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物流及供应链企业增加最多,共有6家新入围企业。计算机通信设备及 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信及互联网信息服务等行业多项指标领先,在研发费用、专利、标准等方面贡 献突出。 9月15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连续第24次向社会发布了"中国企业500强"(以下简称"企 业500强")榜单。广东共有54家企业上榜,多家科技与先进制造企业位列其中。这份榜单以2024年企业 营业收入作为入围标准,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总营收达110.15万亿 入围门槛提升5.7 ...
中国企业500强揭晓! 营收超千亿元企业达267家
上海证券报· 2025-09-15 19:09
核心观点 - 202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显示企业规模持续扩大 入围门槛提升至479.6亿元 营收总额达110.15万亿元 净利润增长4.39%至4.71万亿元 反映中国经济基本面向好和高质量发展成效 [1] - 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双提升 平均研发强度创新高达1.95% 有效专利总数增长超10%至224.37万件 其中发明专利达103.96万件 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跃升 [2] -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先进制造业入围企业增至32家 战略性新兴业务收入和利润占比超40% 同时传统行业入围企业减少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数量基本持平 [3] - 大企业发挥产业链引领作用 带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创造 为中国经济注入动力 [4] 规模与业绩 - 中国企业500强营收总规模110.15万亿元 资产总额460.85万亿元 较上年增长7.46% [1] - 净利润4.71万亿元 较上年增长4.39% 收入净利润率提升至4.27% [1] - 入围门槛连续23年上升 增至479.6亿元 较"十四五"初期提高逾87亿元 [1] - 营收超千亿元企业数量增加至267家 [1] 创新投入与成果 - 平均研发强度连续8年提升 创1.95%新高 其中9家企业研发强度超10% 包括携程集团 华为 中兴通讯等 [2] - 有效专利总数224.37万件 比上年增长超10% 发明专利连续6年增长至103.96万件 [2] - 企业通过攻关核心技术 加速产品迭代和基础研究推动创新 [2] 产业结构 - 先进制造业入围企业32家 较"十三五"末期增加9家 [3] - 战略性新兴业务收入和利润在总量中占比均超40% [3] - 煤炭采掘及采选业 房地产业入围企业持续减少 [3] - 民营企业入围249家 国有企业251家 数量基本持平 [3] 发展影响 - 企业规模增长反映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高质量发展成效 [1] - 创新驱动为企业发展注入动能 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 [2] - 产业结构优化牵引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筑 [3] - 大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推进高质量发展 [4]
2025中企500强出炉:北京稳坐“第一城”,华为研发最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11:18
中国企业500强总体规模 - 2025中国企业500强营收总额达11015万亿元 较上年增加[5] - 资产总额46085万亿元 同比增长746%[5] - 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总额471万亿元 同比增长439%[5] - 收入净利润率427% 提高017个百分点[5] 入围门槛与头部企业 - 入围门槛47960亿元 较2024年提升579亿元[1] - 15家企业营收超万亿元 其中国家电网营收超3万亿元居首[1][6] - 千亿级企业数量达267家 较上年增加14家 占比534%[3] 企业排名格局 - 前十强企业以能源、金融、基建行业为主导[1] - 京东集团成为前十强中唯一民营企业[1] - 华为以179687亿元研发投入位列企业研发费用榜首[8] 研发投入与创新 - 500强企业研发总投入173万亿元 研发强度195%创历史新高[6] - 研发强度连续8年提升 "十四五"期间研发投入增加3230%[7] - 累计持有专利数增加7951万件 增长5489% 其中发明专利增长7484%[7] - 携程以2462%研发强度居首 通信设备制造业包揽研发强度前十名中五席[7] 区域分布特征 - 500强企业分布于30个省级行政区[4] - 北京以79家位列第一 浙江56家 广东54家分列二三位[10][11] - 东部地区入围企业362家 中部地区增加12家达61家[4] 产业结构变化 - 新入围企业集中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物流及供应链领域[13] - 先进制造业入围企业从23家增至32家 房屋建筑及地产企业从56家降至32家[13] -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的战新业务收入和利润贡献均超40%[14] 头部企业研发表现 - 华为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12490亿元 持有全球有效授权专利15万件[9] - 比亚迪连续13年研发投入超过净利润 推出高阶智驾系统与千伏兆瓦纯电平台[9] - 研发投入前五企业:华为179687亿元 比亚迪53195亿元 中国建筑45459亿元 中国移动38066亿元 中国石油35450亿元[8]
透过“202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看经济 “一增一减”显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央视网· 2025-09-15 08:20
中国企业500强整体规模 - 2025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达110.15万亿元 [1] - 入围门槛提升至479.60亿元 较上年增加5.79亿元 实现23连升 [1] - 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企业数量达267家 [1] 研发投入与创新强度 - 研发费用总额1.73万亿元 研发强度创1.95%新高 连续8年提升 [2] - 研发强度前十企业中 通信设备制造业占五席 民营企业占八席 [2] - 有效专利总数224.37万件 较上年增加21.40万件 [4] - 发明专利占比46.33% 同比提升2.50个百分点 连续6年增长 [4] 产业结构优化趋势 - 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物流及供应链行业均新增3家入围企业 [9] - 煤炭采掘及采选业减少2家入围企业 黑色冶金行业减少1家 [9] -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入围数量持续增加 [11] - 新能源汽车、通信设备制造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活力显著 [7][13] 企业创新特征 - 500强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和模式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重要力量 [13] - 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质量提升 [7] - 创新型成长企业取代传统企业成为榜单主体特征 [13]
2025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15家企业营收超万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07:50
规模与业绩 - 2025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达110.15万亿元,较上年有所增长,资产总额为460.85万亿元,增长7.46% [2] - 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总额为4.71万亿元,增长4.39%,收入净利润率为4.27%,提高0.17个百分点 [2] - 入围门槛达479.60亿元,提升5.79亿元,实现连续23年上升 [1][2] 头部企业表现 - 15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万亿元,其中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39459.28亿元居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以29690.48亿元和29319.56亿元位列第二、三位 [3][4] - 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数量达267家,较上年增加14家,占比53.4% [4] - 前10强企业包括国家电网、两桶油、中国建筑、四大国有银行、中国铁路工程集团和京东集团 [2] 研发与创新 - 研发费用投入1.73万亿元,研发强度创1.95%的新高,连续8年提升 [5] - 有效专利总数224.37万件,增加21.40万件,增长10.54%,其中发明专利103.96万件,增加15万件,增长16.86% [5][6] - 发明专利占比46.33%,提高2.50个百分点,专利质量明显提升 [6] 产业结构 - 先进制造业入围企业数量从23家增长至32家,增加9家,包括新能源设备制造、动力和储能电池、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制造、半导体及面板制造等行业 [7] - 房屋建筑和住宅地产行业入围企业数量从56家降低至32家,减少24家 [7] - 制造业、服务业和其他行业对营收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48%、40.29%和19.23%,显示协调发展 [7] 地区分布 - 北京以79家入围企业居首,浙江56家、广东54家、山东52家、江苏38家分列第二至第五位 [8][9] - 500强企业分布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前10名地区还包括河北、福建、四川和湖北 [8] 运营效率 - 人均营业收入为349.38万元,连续九年提升,人均净利润为14.93万元,较上年增长0.98万元 [10] - "十四五"以来人均营业收入增长29.89%,人均净利润增长22.48% [10]
以设备更新为支点 持续释放内需潜力
搜狐财经· 2025-09-14 00:55
自去年"两新"工作启动以来,大规模设备更新持续落地见效。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2025年超长 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的投资补助资金已支持约8400个项目,带动总投资超1万亿元。 大规模设备更新带来了什么?一是直接带动机械设备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等相关产业发展;二是通 过项目建设周期中的劳务雇佣、原材料采购等环节促进中间需求;三是形成产能后进一步释放供给能 力,推动下游产业扩张。今年1至7月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5.2%,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3.6 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2个百分点。 大规模设备更新不仅直接拉动了投资增长,更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中发挥关键作用。数据显 示,在政策带动下,2024年4月至2025年7月,全国工业企业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9.8%,信息传 输软件业、科技服务业设备采购金额同比分别增长近三成,显示出多个行业对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的高 度需求。 设备更新不仅是机器的重复替换过程,而且包含技术创新的"新旧交替"。企业通过设备更新实现技术升 级后,产品竞争力、生产效率和服务能力将显著提升,进而有助于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工业领域的数字 化改造,使企业能够生产科技含量 ...
惠达卫浴拟出售广西新高盛100%的股权及债权 优化产业结构
智通财经· 2025-09-04 09:31
资产处置交易 - 惠达卫浴控股子公司北流新盛达拟公开挂牌转让广西新高盛100%股权及债权 标的债权1金额为1.32亿元[1] - 惠达卫浴拟公开挂牌转让所持广西新高盛债权 标的债权2金额为1.38亿元[1] - 交易可调整优化公司产业结构 整合企业资源 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和质量[1] 标的公司状况 - 广西新高盛是一家以陶瓷薄岩板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为主营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1] - 公司目前处于停产状态[1] - 近几年房地产市场逐步进入深度调整阶段 地产商陆续出现流动性压力[1]
惠达卫浴(603385.SH)拟出售广西新高盛100%的股权及债权 优化产业结构
智通财经网· 2025-09-04 09:30
资产处置 - 控股子公司北流新盛达拟公开挂牌转让广西新高盛100%股权及债权 标的债权1金额1.32亿元[1] - 公司拟公开挂牌转让所持广西新高盛债权 标的债权2金额1.38亿元[1] - 广西新高盛主营陶瓷薄岩板研发设计生产销售 为高新技术企业[1] 交易背景 - 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阶段 地产商陆续出现流动性压力[1] - 广西新高盛目前处于停产状态[1] 交易目的 - 调整优化公司产业结构 整合企业资源[1] - 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和质量[1]
北京经开区“十四五”GDP年均增长9.6%
北京商报· 2025-09-04 09:24
宏观经济表现 - "十四五"以来北京经开区GDP年均增速达9.6% 总量突破3600亿元[1] - 2024年上半年GDP增速12.3% 在国家级头部经开区中位列第一[1] - 对北京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15%[1] 工业发展状况 - 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 占北京市25.8%[1] - 以占北京1.37%的土地贡献近40%的工业增加值[1] - 2024年上半年工业增长15.6% 其中高端汽车、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增速均超20%[1] 产业结构演变 - 二三产结构从2020年65:35调整至2024年59:41 服务业占比提升6个百分点[1] - 上半年信息服务业营收增长23.8%[1] - 批发零售额增长25.4% 金融业两项净收入实现31.4%增长[1] 投资与创新指标 - 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超28% 连续三年保持千亿规模[1] - 工业投资总量和增速均居北京市第一[1] - 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8.8% 研发总量持续保持全市第二[1]
中经评论:从电力消费“图谱”看产业结构之变
搜狐财经· 2025-08-28 23:37
全社会用电量创纪录增长 - 7月全社会用电量达1.02万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8.6% 单月用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创全球纪录 [1] - "十四五"前4年能源消费增量达"十三五"增量的1.5倍 预计5年新增用电量将超过欧盟年度用电量 [1] - 7月全国平均气温创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18% 河南陕西山东等6省居民用电同比增幅超30% [1] 用电结构反映经济动能转换 - 1-7月四大高载能行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0.9% 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4.6% 增速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2] - 新能源整车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5.7% 数据中心和5G基站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用电量快速增长 [2] - 暑期服务消费带动服务业用电增长 表明经济结构更加多元和富有韧性 [2] 绿色低碳产业驱动用电新增长 - 2024年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4.3%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20.5% [3] - 1-7月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超40% 风光发电量增量超过全社会用电量增量 [3] - 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绿色低碳产业崛起 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成为用电需求新增长点 [3] 电力供应体系面临新要求 - 用电负荷持续增长和峰谷差扩大 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四次突破历史新高 [1][3] - 中国建成全球最大电力供应系统和可再生能源体系 电网覆盖范围与输电能力世界领先 [3] - 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跨区域资源配置能力 大力发展储能技术增强系统调节能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