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数字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推进产业数字金融发展 让中小企业自由选择金融服务
快讯· 2025-07-21 03:56
产业数字金融发展 - 产业数字金融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新型模式 [1] - 五项建议提出以优化金融服务效率并降低企业负担 [1] 政策建议 - 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提升金融适配性 [1] - 保障中小企业自由选择金融服务的权利 [1] - 金融机构需发挥主力军作用推动产融结合 [1] - 规范平台发展以维护市场秩序 [1] - 确保安全与风险可控是发展前提 [1] 目标效果 - 促进科技、产业与金融三领域深度融合 [1]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代币可能会链接产业金融所有环节
北京商报· 2025-07-20 15:31
稳定币监管与运营逻辑 - 稳定币监管体系出现重要变化 被纳入金融衍生品监管框架而非银行或证券类别监管 [3] - 稳定币核心运营逻辑为1∶1锚定美元资产或国债等标的 托管资产需具备高流动性 目前以一年期美元存单和国债为主 [3] - 若美元进入零息时代 稳定币锚定标的可能转向其他高收益资产 资产收益与管理效率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3] 数字代币在产业链金融中的应用 - 数字代币可破解产业链金融中应付应收不对称和有息无息不对称难题 实现毫秒级对称结算 [4] - 代币化能将传统有息交易转化为无息模式 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并支持全天候小份额交易 [4] - 代币化在产业金融中的核心优势在于实现全天候价值流转和优化利益分配 [4] AI与绿电驱动的产业变革 - AI驱动的产业变革传导链条为AI→算力→电力→绿电 虚拟电厂结合云服务模式正引发能源领域颠覆 [4] - 绿电生产方可摆脱国家电网依赖 通过虚拟电厂直连用户 云平台整合分布式光伏风电资源构建高效能源网络 [4] - 云服务+AI+绿电闭环使产业数字金融能剥离中心化架构 直接链接生产分配与价值创造 赋能中小企业 [4] 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 - 汽车产业正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无人驾驶车辆通过OTA持续升级服务 算力支撑的数字化服务重塑出行场景 [5] - 传统金融工具在转型过程中被边缘化 代币系统有望成为新的价值交换载体 [5] 产业数字化转型与劳动力价值转化 - 产业数字化转型与传统模式融合共生 中国7000万外卖及网约车从业者劳动数据可转化为数据资产 [6] - 从业者通过入股数字化平台获得股权回报 并转型为新岗位 实现劳动力价值到数据资产价值的跨越 [6] - 稳定币重构金融基础 AI与绿电穿透产业能源逻辑 无人驾驶重塑制造服务业边界 构成产业数字金融三大核心发展方向 [6]
金融业正进入AI时刻!陈文辉重磅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07-20 13:41
数字经济与AI发展趋势 - 数字化浪潮具有革命性,已给各行各业带来重大冲击,并将继续全方位改造各行业 [1] - 数字经济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识,数据正成为主要生产要素,人类正从工业时代迈向数字时代 [1] - AI技术的指数级提升是数字化浪潮给经济社会带来新一轮改造的核心动力,推动事物实现范式跃迁 [2] 金融业AI应用现状 - 金融业正在进入AI时刻,2025年将是AI在金融业应用的转折之年 [1][6] - 国内金融机构对于AI技术等应用以内部赋能为主,直接面向客户的服务仍在审慎推进中 [3] - 银行、券商在大模型应用项目的投入上领先,金融行业侧重于在应用层场景进行探索 [5] 金融业AI应用场景 - 银行领域:已实现从观望到重点投入,从国有行、股份行延伸至头部城农商行,深入前、中、后台业务 [3] - 证券领域:头部试水效果初显,向中小券商下沉,从内部运营向投顾、投研、投行、合规延伸 [3] - 基金领域:部分机构正在投研、风控、合规、营销等领域进行局部探索,中小机构以观望为主 [4] - 保险资管领域:头部谨慎务实,优选投研、合规、运营等场景推进降本增效 [4] - 信托领域:少数公司开始尝试,落地场景少,主要是运营、运维、知识库、文本撰写等 [4] 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建议 - 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是个"一把手"工程,需要长期投入、摆脱传统路径依赖 [8] - 金融机构应优先从有原始驱动力的AI项目着手,如有助于降本增效、防控风险、优化客户体验等 [8] - 加大对AI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力度,特别是有AI技术专长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高层级技术专家 [9] - 金融资源要更多向AI领域倾斜,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股、贷、债、保"联动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11][12] AI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 AI颠覆了线下网点服务模式,大幅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革新了金融风险分散机制 [7] - AI的全面应用是决定金融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之举 [7] - DeepSeek的技术架构与金融行业数据驱动强、合规要求严、安全标准高、实时性敏感等特性形成深度耦合 [4]
金融业正进入AI时刻!陈文辉重磅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07-20 13:35
数字化浪潮与AI技术 - 数字化浪潮具有革命性,已给各行各业带来重大冲击并将继续全方位改造各行业,数字经济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识,人类正从工业时代迈向数字时代 [3] - 在数字化浪潮下,无论历史多么悠久、体量多么巨大的行业都有被完全颠覆的可能性,核心业务逻辑的改变是数字化浪潮下行业"新势力"得以颠覆传统企业的关键 [3] - 随着数字技术成本持续下降和应用范围扩大,其在传统产业中的渗透率快速提升,产业数字化将成为数字经济下半场的主旋律 [3] - AI技术的指数级提升是数字化浪潮给经济社会带来新一轮改造的核心动力,AI对于未来事物的塑造方式是推动事物实现范式跃迁而非简单加速 [4][5] AI在金融业的应用现状 - 金融业正在进入AI时刻,2025年将是AI在金融业应用的转折之年 [1][6][9] - 当前国内金融机构对于AI技术应用以内部赋能为主,直接面向客户的服务仍在审慎推进中 [7] - 金融机构AI应用场景以内部赋能为主,多采用先试点再推广模式,算力和模型部署普遍采用本地化部署方式 [7] - 资管行业多从投研辅助、运营管理等场景切入,各资管子行业AI技术应用已呈现不同特点 [7] - 金融行业在大模型应用落地方面展现出加速迹象,Deep Seek的技术架构与金融行业特性形成深度耦合 [8] - 国内金融行业侧重于在应用层场景进行探索,银行、券商在大模型应用项目的投入上领先 [8] 金融业拥抱AI的建议 - 金融机构应全面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需要长期投入和全方位变革 [13] - 应加大对AI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力度,特别是有AI技术专长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高层级技术专家 [14] - 需高度关注AI运用可能带来的风险如AI幻觉、算法歧视、可解释性不足问题等,建立完善的AI治理架构 [15] - 金融资源要更多向AI领域倾斜,形成"股、贷、债、保"联动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16] AI应用的关键因素 - AI应用能否成功落地主要取决于成本和适用性(是否真正好用) [10] - 当前AI的性能和成本已经达到临界点,因而AI应用也将在今年迎来爆发 [10] - AI的全面应用是决定金融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之举,它颠覆了线下网点服务模式,大幅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革新了金融风险分散机制 [11]
中企云链二递港交所:毛利率96%销售费用超四成,现金流大幅起伏
金融界· 2025-06-23 01:32
公司上市与市场地位 - 公司第二次递表港交所拟主板上市 计划募资用于增强核心技术及基础研发能力 技术基础设施 销售及营销 业务发展及品牌推广 国际市场拓展 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1] - 按2024年融资总额计 公司在中国产业数字金融平台市场份额为12.9% 排名第一 [1] - 在数字应收账款确权平台中 公司2024年确权应收账款金额和融资总额市场份额分别为14.2%和15.0% 均为最大 [2] 业务结构与收入表现 - 云信服务2022-2024年收益分别为5.16亿元 7.48亿元和8.77亿元 占收入比重79.1% 85.0%和88.5% [3] - 保理服务同期收益分别为7533.7万元 5408.7万元和2122.6万元 占收入比重11.6% 6.2%和2.1% [3] - 场景数字业务收益分别为3005.4万元 6424.4万元和6942.5万元 占收入比重4.6% 7.3%和7.0% [3] 财务指标与运营数据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6.52亿元 8.79亿元和9.91亿元 年内利润分别为4568.5万元 1.52亿元和1.57亿元 [4] - 同期毛利率分别为87.7% 93.4%和95.9% 股本回报率分别为19.0% 44.8%和32.0% 总资产回报率分别为2.4% 16.4%和18.3% [5] - 融资率保持稳定 分别为72.6% 71.6%和72.0% 核心企业留存率分别为88.5% 86.0%和87.8% [4] 成本结构与现金流 - 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3.04亿元 3.75亿元和4.19亿元 占收入比重46.7% 42.7%和42.3% [6] - 研发开支分别为1.18亿元 1.56亿元和1.72亿元 占收入比重18.2% 17.7%和17.4% [6]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3.07亿元 8848.1万元和2626.9万元 2022年大幅流出因收购应收账款 [7] 资产与负债状况 - 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8818.2万元 1.57亿元和1.2亿元 流动资产净值分别为1.16亿元 2.48亿元和3.94亿元 [8] - 贸易应收款项分别为2303.2万元 3272.7万元和2382.9万元 截至2025年3月31日增至3350.0万元 [7] - 流动负债总额分别为7.63亿元 3.94亿元和3.25亿元 呈下降趋势 [8] 行业与运营风险 - 2024年核心企业应占收益留存率从124.1%降至95.6% 链属企业从83.9%降至64.3% 主要因建筑及制造行业经济下滑 [4] - 面临应收账款信用风险及再保理失败风险 可能占用营运现金 [6] - 拥有9条司法案件记录 包括合同纠纷 侵害商标权纠纷等 2023年5月曾因施工现场制度不健全被处罚1.5万元 [8]
中企云链港股IPO:高毛利下的盈利困境与股权迷云
搜狐财经· 2025-05-21 15:33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公司专注于产业数字金融平台服务,为核心企业、链属企业及金融机构提供解决方案 [1] - 确权及保理业务毛利率连续三年超90%(2022年91.1%、2023年96.1%、2024年97.5%),但整体净利润率仅7%-17% [1][5] - 期间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超70%,其中销售费用占比近50%,市场推广费是主要支出项 [1][6] - 2023年主营业务收入8.79亿人民币,利润实现超2倍增长,但绝对规模仍显不足 [5][6] 股权结构与交易异常 - 前三大股东为云顶资产(23.11%)、天津细盟区国有投资(20.73%)、华舆国创基金(10.31%)[2] - 华舆国创基金在2019年12月以1.95元/股受让股权,2020年5月以相同价格转让给融元,同期泛海愿景二期交易价达5.22元/股(溢价167.69%)[3][4] - 2020年5-11月期间,多家机构(爱奇道口、泛海愿景二期等)以5.22-6.00元/股价格参与股权交易,形成显著估值差异 [4] 财务数据细分 - 场景数字业务毛利率快速提升:2022年39.2%、2023年64.6%、2024年80.7% [5] - 研发开支占比稳定在17%-18%,2024年达1.72亿人民币 [6] - 销售及营销开支占比从2022年46.7%降至2024年42.3%,但绝对值增至4.19亿人民币 [6]
产业数字金融平台中企云链再度递表港交所:2024年毛利率超过茅台酒,董事长出身于中国中车集团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2 11:34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中企云链是独立产业数字金融平台 成立于2015年 服务核心企业、链属企业及金融机构[2] - 2024年按融资总额计 公司在中国产业数字金融平台市场份额达12.9% 排名第一[1][14] - 平台确权应收账款累计金额于2023年5月突破1万亿元 2025年1月达2万亿元[1][14] 业务结构 - 主营业务分为三类:确权及保理业务(云信服务、保理服务、供应链票据服务)、场景数字业务(云租、云砼、云数品牌)、其他生态业务(资产证券化服务)[3]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6.52亿元、8.79亿元、9.91亿元 其中确权及保理业务收入占比超90%[4] 财务表现 - 毛利率持续提升:2022年87.7%、2023年93.4%、2024年95.9%[4][5] - 确权及保理业务毛利率显著领先:2022年91.1%、2023年96.1%、2024年97.5%[5] - 2024年毛利率95.9%超越贵州茅台酒94.06%的毛利率水平[7]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4568.5万元、1.52亿元、1.57亿元[7] 成本结构 - 销售及营销开支持续增长:2022年3.04亿元、2023年3.75亿元、2024年4.19亿元[7] - 市场推广费占比提升:2022年1.20亿元、2023年1.58亿元、2024年2.12亿元[8] - 员工成本波动:2022年1.65亿元、2023年1.81亿元、2024年1.67亿元[8] - 销售团队规模达817人 占雇员总数超40% 计划每年增聘约200名销售人员[11] 股权结构与背景 - 大股东为员工持股平台云顶资产(持股23.11%) 天津经开区国有投资持股20.73%[12] - 股东包括中国铁建投资、中船科技投资、云天化集团、金蝶软件等知名企业[12] - 董事长刘江系中国中车集团前副总会计师 曾主导南北车合并等重大资本项目[1][13] - 公司最初由7家企业发起成立 包括南车投资、北车投资等4家央企[1][12] 平台运营数据 - 截至2024年末平台用户包括核心企业0.66万家、链属企业54.64万家、金融机构0.36万家[3] - 核心产品"云信"通过信用方式促进金融机构利用核心企业闲置授信向供应商提供金融支持[2][14]
中企云链再闯IPO,毛利率超90%,现金流却堪忧
格隆汇· 2025-05-08 10:29
公司概况 - 中企云链是一家独立的产业数字金融平台,专注于确权及保理业务,通过云链平台服务核心企业、链属企业及金融机构 [2][8] - 公司成立于2015年5月,由中国中车旗下公司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成立 [6] - 截至2025年4月29日,公司无控股股东,董事长刘江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构成单一最大股东 [7] - 公司用户涵盖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90%的行业,包括建筑、制造、服务、批发及零售等 [8] 业务模式 - 公司业务分为三大板块:确权及保理业务(占比超90%)、场景数字业务(7%)、其他生态业务(1.8%) [11][12][14] - 确权及保理业务中,云信服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79.1%提升至2024年88.5%,保理服务收入占比从11.6%下降至2.1% [14] - 场景数字业务通过自建平台(如云租、云砼)或连接客户ERP系统(如云数)收集场景数据 [11][12] - 其他生态业务包括资产证券化服务及试点项目 [12]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6.52亿元、8.79亿元及9.91亿元,年内利润分别为4568.5万元、1.52亿元及1.57亿元 [17] - 毛利率从2022年87.7%提升至2024年95.9%,主要因保理服务规模缩减及技术升级 [19] - 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3.04亿元、3.75亿元及4.19亿元,销售费用率从46.7%降至42.3% [19] - 研发开支占总收入比例从18.2%降至17.4% [19] - 2022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13.07亿元,2024年底账上现金及等价物仅1.2亿元 [20][24] 用户数据 - 平台用户数量从2022年23.04万家增长至2024年55.66万家,其中核心企业6601家、链属企业54.64万家、金融机构3574家 [9] - 核心企业留存率2022-2024年分别为88.5%、86.0%及87.8% [10] 行业前景 - 中国产业数字金融平台市场累计融资金额2024年达169.7万亿元,预计2029年增至262.1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9.1% [22] - 公司2024年在中国产业数字金融平台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占比12.9% [23] - 行业通过AI、区块链等技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痛点,如缺乏抵押品、高利率及确权困难等问题 [21][22] 风险因素 - 公司面临与应收账款相关的信用风险,包括应收账款无法流转或再保理失败 [24] - 2022年因现金结清36亿元保理义务导致大额现金流出,2024年底现金储备仅1.2亿元 [20][24]
新股消息 | 中企云链二次递表港交所 公司在中国产业数字金融平台市场排名第一
智通财经网· 2025-05-06 22:52
公司上市进展 - 中企云链股份有限公司于2024年5月6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中信建投国际、农银国际、工银国际、迈时资本 [1] - 该公司曾于2023年10月18日首次向港交所主板申请上市 [1] 市场地位 - 按2024年融资总额计算,公司在中国产业数字金融平台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12.9% [1] - 在数字应收账款确权平台领域,2024年确权应收账款金额和融资总额市场份额分别为14.2%和15.0% [3] - 作为独立数字应收账款确权平台,2024年市场份额更高达29.5%和32.6% [3] - 2023年5月成为首个累计确权应收账款超1万亿元人民币的独立平台,2025年1月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 [3] 业务构成 - 业务分为三大板块:确权及保理业务、场景数字业务及其他生态业务 [3] - 确权及保理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通过云链平台运营 [3] 用户数据 - 平台用户数量从2022年的230,434家增长至2024年的556,588家 [4] - 截至2024年底,平台拥有6,601家核心企业、546,413家链属企业和3,574家金融机构 [4] - 核心企业留存率2022-2024年分别为88.5%、86.0%和87.8% [4][5] - 截至2025年4月29日,用户总数增至624,384家,包括7,338家核心企业、613,189家链属企业和3,857家金融机构 [5] 财务表现 - 主营业务收益及收入:2022年6.52亿元、2023年8.79亿元、2024年9.91亿元人民币 [5] - 年内利润:2022年0.46亿元、2023年1.52亿元、2024年1.57亿元人民币 [5] - 毛利率从2022年的87.7%提升至2023年的93.4% [6] - 经营利润率从2022年的7.5%增长至2023年的16.4% [6] 行业特点 - 产业数字金融市场在中国属于新兴且快速发展的业务模式 [6] - 行业面临竞争加剧和监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 [6] - 公司需持续调整业务模式和升级服务产品以保持竞争优势 [7]
战略升级启新程 华夏银行擘画金融服务首都国企新图景
搜狐财经· 2025-04-29 22:02
服务首都国企高质量发展 - 华夏银行举办服务首都国企高质量发展大会,深度融入首都发展格局,精准对接国企多元需求,参与国企改革、产业升级和民生保障 [1] - 公司以跨境金融助力首都国企国际化,为首创集团发行9.5亿美元债券提供定价指引和基石资金支持,优化债务结构并降低财务成本 [3] - 通过香港分行跨境业务"桥头堡"作用,在境外债承销、银团贷款、贸易融资等领域为国企"走出去"提供支持 [4] 创新金融产品矩阵 - 围绕"科技+绿色+普惠"三大领域打造专属方案:推出"科创易贷""智融宝"等科技金融产品,投资10余家北京科创企业 [5] - 绿色贷款余额达3162亿元(2025年一季度),同比增长超10%,重点支持分布式光伏、清洁供暖及绿色建筑项目 [6] - 普惠金融方面推进"菜篮子保供贷",开展乡村振兴产业帮扶和消费帮扶 [6] 银政企协同与数字化转型 - 与北京市发改委、国资委建立常态化机制,支持顶点公园、"湾里"商业综合体等重点项目 [7] - 为首创集团等30家市属企业开通数字人民币对公钱包,落地代发企业超1850家,产业数字金融累计投放近12亿元 [7] 民生消费与金融为民 - 制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案,推出文旅优惠、"5折嗨吃"餐饮活动及电商平台消费满减 [8][9] - 推出"新市民菁英贷""安居e贷"等产品,支持住房、汽车等消费场景,并作为北京医保移动支付主清算行覆盖120家药店和69家医院 [9] 内部改革与战略布局 - 开展全行思想讨论并推出"十大行动",包括"京华行动"强化服务首都发展,对标同业提升竞争力 [10] - 通过系统性改革增强内生动力,以创新产品和优质服务深度融入首都经济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