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型开放

搜索文档
这场事关全岛封关的发布会为何令人激情澎湃
海南日报· 2025-07-24 03:16
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时间及意义 - 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将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具有重要象征意义,展示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 [1] - 全岛封关运作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标志着建设进入成型起势新阶段 [1][3] - 封关运作是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战略选择,体现中国反对保护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立场 [2] 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 - 封关后将实施"四个更加"政策:更优惠的货物"零关税"、更宽松的贸易管理、更便利的通行措施、更高效的监管模式 [4] - "零关税"商品范围从1900个税目扩大至6600个,占比从21%提升至74% [4] - 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放宽,取消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60%的限制 [4] - 商务部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禁止、限制进出口货物、物品清单》,系统规范贸易管理 [4] 海南自贸港建设成效 - 5年实际使用外资1025亿元,年均增长14.6%,新设外资企业8098家、年均增长43.7% [6] - 外贸依存度提升至35%,四大主导产业占GDP比重达67%,南繁种业产值突破180亿元 [6] - 封关硬件设施已通过验收,信息系统建成,正进行全流程压力测试 [7][8] 未来发展方向 - 重点落实"4532"战略:四大主导产业升级、"五向图强"打造新质生产力、离岛免税等"三篇消费文章"、建设人才和技术创新之岛 [12] - 封关运作后政策将聚焦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制度集成创新、构建双循环交汇点 [12] - 全岛封关是开放发展新起点,目标成为引领中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14]
不负重托全力确保如期顺利封关运作
海南日报· 2025-07-24 03:15
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时间及意义 - 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将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 这一日期具有重要象征意义 与1978年改革开放起始日相同 体现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 [1] - 海南自贸港建设是重大国家战略 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 此次封关运作时间由多部委联合发布 显示中央高度重视和各方协同攻坚的合力 [1] 封关运作的核心政策与战略价值 - 封关运作采用"一线放开 二线管住 岛内自由"的特殊监管模式 旨在实施高水平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 成为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2] - 该举措是中国支持经济全球化的重大行动 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是制度型开放的战略选择 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新路径 [2] 封关运作准备进展与区域影响 - 海南已完成封关政策制定和软硬件条件建设 正推进压力测试演练 政策体系 基础设施 风险防控等重点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 [2] - 海南正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新前沿 地区合作新热土和经济全球化新引擎 为封关运作奠定坚实基础 [2] 政策落实方向与实施要求 - 封关运作需从三方面落实政策:增强市场主体和民众获得感 推进制度集成创新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汇点 [3] - 将根据实际运作情况动态优化政策设计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 彰显中国扩大开放的机遇 [3]
上海“自贸经验”的蓬勃脉动 80条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试点措施推动深层次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解放日报· 2025-07-24 01:48
制度型开放政策推进 - 国务院印发《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80条措施,目前已基本落地[1] - 国务院将77条试点措施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其中34条推广到其他自贸试验区,43条推广到全国[2][7] - 上海自贸试验区通过"80条"聚焦航运便利化,优化国际中转集拼运作模式,带动洋山港国际中转集拼货物比例从12.6%提升到18.6%[3][4] 贸易效率提升 -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实施"区港一体化"模式,结合"一线径予放行"政策,汽车滚装船通关时间节省约一天半,通关效率提升50%以上[2] - 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整体作业时间减少50%,2024年完成3万标箱的国际集拼业务[3] - 2024年1-5月上海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值超9000亿元,占全国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值比重超26%[3] 数字贸易发展 - 上海制定金融、贸易、航运三个领域的数据跨境流动负面清单,降低企业合规成本[5] - 2024年上海数字贸易进出口达1095.3亿美元,同比增长4.9%[5] - 实施数字身份跨境认证与电子识别措施,实现外籍游客"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支付便利化全覆盖[6] 未来发展方向 - 支持数字人民币创新应用等措施推广到相关自贸试验区,优化电子支付服务等措施推广到全国[6] - 推动电信、互联网、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加大市场准入压力测试力度[7]
海南自贸港成形起势,开放中国的生动缩影(和音)
人民日报· 2025-07-23 22:03
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展 - 海南自贸港将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封关,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工程[1] - 7年来海南自贸港建设成形起势,已成为中国制度型开放的新前沿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新引擎[1] - 封关后将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制度[2] 政策优惠与监管措施 - "零关税"商品范围扩大至约6600个税目,占全部商品税目的74%,比封关前提高近53个百分点[2] - 对"零关税"货物等实行低干预、高效率的精准监管模式[2] - 政策包括更加优惠的货物"零关税"政策、更宽松的贸易管理措施和更便利的通行措施[2] 外资投资与经济发展 - 2024年海南新增外资企业超2000家,同比增长约20%[3] - 2025年全球产业招商大会签约项目达265个,总签约额约2336亿元[3] - 已有176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南投资,海南经济外向度提高到35%[3] 制度型开放特点 - 海南自贸港建设是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的制度型开放[3] - 与传统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相比,制度型开放是更高水平的开放[3] - 制度型开放将为国内外企业带来更多商机和更稳定的规则预期[3] 中国对外开放战略 - 自2013年首个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中国以自贸试验区、自贸港建设推进制度型开放[4] - 中国不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4] - 开放的广度、力度、深度持续提升,改革开放红利不断惠及世界[4]
时空观察丨以开放破壁垒 如何看待“海南模式”?
央视网· 2025-07-23 16:29
海南自贸港封关政策解读 - 海南自贸港封关时间确定为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 [1] - 封关是指将海南岛全岛建成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的政策制度 [2] - 封关不是封岛,而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海南与国际的联系将更加便捷 [2] 封关政策具体内容 - "一线"放开:海南自贸港与境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实施自由便利进出举措 [2] - "二线"管住:海南自贸港与内地之间实施精准管理 [2] - 岛内自由:海南自贸港内各类要素可以相对自由流通 [2] - "零关税"商品税目比例将由21%提高至74% [5] - 加工增值达到30%的可免关税销往内地 [5] - 对全国现有的部分禁止、限制类进口货物作出开放性安排 [6] - 设置10个"二线口岸",对进入内地的货物采取多种便捷通行举措 [7] 封关后变化 - "零关税"商品范围将由1900个税目扩大至约6600个税目,约占全部商品税目的74% [13] - 享惠主体范围扩大,基本覆盖全岛有实际进口需求的各类企事业单位 [13] - 进口"零关税"商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可以在享惠主体间自由流动 [13] - 除部分货物外,大多数货物及人员进出海南岛仍按现行规定管理 [11] 政策意义 - 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 [14] - 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和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 [14] - 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海南 [16] - 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 [16]
每经热评︱海南自贸港封关: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开放邀请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3 09:59
这绝非偶然的时间选择。2025年12月18日,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将正式启动。而47年前的同一天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中国由此踏上经济腾飞之路。 每经评论员 付克友 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赋予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重大而深刻的象征意义:它既是对改革开放精神的传承 与坚守,更彰显了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与信心。 历史的回响,见证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持之以恒与进无止境。从1978年国门敞开,中国逐步融入世界 贸易与经济全球化浪潮,到1980年深圳特区唱响"春天的故事",再到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负面 清单"管理模式,2020年海南自贸港建设正式启航……这些无不见证着中国正以愈发开放包容的姿态拥 抱世界。 我们坚信,"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助开放"这一相辅相成的逻辑,既是中国经济走向成功的根源,也是 其持续迈向成功的前提。 海南自贸港的应运而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历史性变革与成就的生动缩影。作为当今世界最高水 平的开放形态,它肩负着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鲜明旗帜与重要门户的使命,更承担着先行先试的职 责,为全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路开路。 封关运作 ...
上海临港新片区亮相英国伦敦,中外企业聚焦前沿产业与科技创新
第一财经· 2025-07-23 08:05
临港新片区对英招商成果 - 已有近70家英国企业在上海临港落户,覆盖医药、金融、高端制造等多个行业 [1] - 2025临港全球投资促进活动首站选址伦敦,聚焦高端制造、跨境金融与科技创新领域合作 [1] - 活动由临港管委会联合英国中国商会、中银集团投资主办,吸引英工商界及中资机构参与 [1] 政策与产业集群优势 - 临港实施"五自由一便利"政策体系(投资、贸易、资金、人员、数据自由及运输便利),建立国际接轨治理机制 [3] - 加速形成集成电路、智能汽车、生物医药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吸引特斯拉、波音、GSK等头部企业入驻 [3] - 中国银行在临港投资建设滴水湖国际中心,探索智能制造、跨境金融等中英合作创新模式 [3] 英企实践案例 - GSK在临港设立全资子公司,以CMO模式运营Viread与Seroxat两款核心产品 [7] - 赫力昂利用临港产业集群优势,实现研发、制造到供应链全链条本地化 [7] - 波音将浦东基地整体迁至临港,建设高标准航空维修设施,预计2026年投用 [7] 中英合作展望 - 48家集团俱乐部强调中国通过国家规划实现跨越式发展,上海在某些领域已超越伦敦 [5] - 伦敦出口公司计划组织英企赴沪参加国际机器人博览会,关注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进展 [7] - 英国中小企业关注临港作为进入中国的"制度通道"潜力,认为中英产业互补性强 [8]
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试点经验观察
新华社· 2025-07-23 05:44
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试点经验 核心观点 - 上海自贸试验区通过80条制度型开放措施先行先试,形成77条可复制推广经验,推动高水平开放与深层次改革联动[1][3][4] - 制度创新显著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汽车通关效率提升50%[2],国际中转集拼作业时间减少50%[5][6],水果通关成本降低[11] - 数字贸易创新成效突出:数据跨境流动负面清单降低合规成本[7],国际数据产品上架近200款[7],数字贸易进出口达1095.3亿美元(+4.9%)[8] 制度创新成果 - **区港一体化模式**:洋山港取消货物堆存限制,滚装船通关时间节省1.5天,带动汽车进出口效率提升50%+,2024上半年南港外贸车辆达29.3万辆(+32.58%)[2] - **国际中转集拼**:允许多业态同场作业,洋山港国际中转集拼比例从12.6%提升至18.6%,完成3万标箱业务[5][6] - **数据跨境流动**:制定金融/贸易/航运领域负面清单,200+企业使用跨境服务中心,20家企业完成备案[7] 产业经济影响 - **汽车贸易**:南港码头采用"车等船"模式,1600辆/批次新能源车出口南美[2] - **数字贸易**:上海数据交易所国际专区吸引20+国际数商,覆盖金融/生物医药等领域[7] - **支付便利化**:外籍游客支付方案带动入境消费额/交易笔数同比增长超3倍[10] 国际协同效应 - **水果进口**:与智利实现检疫数据互认,1.05万票水果采用简化通关模式[11] - **规则对接**:34条措施推广至其他自贸区,43条推广至全国,累计复制379项创新成果[3][12] 技术赋能领域 - **航运数字化**:区块链技术优化中转集拼流程,洋山港绩效排名全球首位[6] - **数据交易**:Alipay+方案实现外籍游客电子支付全覆盖[10]
三亚:聚力创新,挑大梁、当先锋
海南日报· 2025-07-23 02:15
自贸港核心政策落地进展 - 三亚锚定2025年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目标,加快推进核心政策落地,包括全国首单隔离期间同步DUS测试便利化、海南首笔民企数据要素资产质押融资、肉类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首单业务等创新案例 [6] - 封关运作项目高效推进,天涯反走私综合执法站通过科技手段实现25公里海岸线及310艘船舶的动态监管,建立全覆盖管理服务模式 [7] - 三亚凤凰邮轮港口岸查验设施建设项目完成,配备卫检/旅检智能闸机、行李CT机等设备,实现人脸识别无感通关,2024年接待国际邮轮旅客5.46万人次(全国首位),游艇出海12.79万艘次接待游客90.09万人次 [8][9] 制度创新与首单业务突破 - 全国首创进境种苗跨关区附条件提离模式,草莓苗通关时间压缩至1-2天,隔离检疫同步DUS测试使存活率提升至95%以上,缩短新品种审查周期 [10] - 三亚晨海实业完成肉类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首单业务,利用崖州中心渔港优势将进口牛肉加工增值超30%后内销 [11] - 城市聚焦打造"一标杆、五个区"发展定位,推动从"政策试验田"升级为"制度创新策源地",加速首单效应向规模效应转化 [12] 外向型经济发展成果 - 五年实际使用外资超31亿美元,引进285家"三类500强"企业,包括鹏瑞利外商独资医院、日本企业孵化中心、中意会客厅等项目 [13] - 英特尔、恒力集团、紫金矿业等企业以三亚为出海总部开展国际业务,地中海蓝鳍等外资企业实现当年落地投产盈利,境外投资手续时间缩短50% [13] - 落地海南首单大宗商品掉期清算、三亚首笔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境外艺术品保税通关等外向型业务 [14]
新华时评丨大门敞开,共享市场新机遇——中国发展增益世界之开放性
新华社· 2025-07-22 10:50
中国经济稳健增长 - 2025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3%,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8%,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2% [1] - 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使其他经济体的产出水平平均提高0.3个百分点 [1] - 14亿多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释放强劲正溢出效应 [2] 开放政策与市场机遇 -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从最初的190项缩减到全国版29项、自贸试验区版27项,制造业领域已实现"清零" [2] - 2021年至今年5月外商累计对华直接投资4.7万亿元,超过"十三五"期间总额 [3] - 外资企业贡献中国三分之一的进出口、四分之一的工业增加值、七分之一的税收,创造3000多万个就业岗位 [3] 国际合作与平台建设 - 进博会、链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大型展会为全球企业搭建桥梁 [2] -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金融合作平台为全球互联互通提供支持 [3] -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动沿线国家在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基础设施升级 [3] 外资信心与营商环境 - 中国凭借政策支持、优化营商环境及稳定社会治理提振外资信心 [2] - 外资持续加大对华投入,体现对中国开放政策和产业生态的坚定认可 [3] - 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持续推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