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三角一体化
icon
搜索文档
太湖揽胜”无锡文旅消费品牌打出保护和发展“组合拳
新华日报· 2025-06-27 06:33
太湖游轮项目重启 - 2025年太湖游轮"太湖揽胜"正式重启 该项目沉寂近30年后焕发新生 彰显太湖生态治理成果和文旅融合新趋势 [1] - 项目以交通与文旅深度融合为核心 整合环太湖旅游资源 串联沿岸文旅业态 深化跨城市合作 打造"水韵江苏"品牌 [1] - 游轮作为水陆连接桥梁 凭借独特体验内容迅速成为吸引游客的新热点 [1] 航线规划与景点整合 - 航线由无锡管社山码头出发 经渤公岛、太湖工人疗养院、锦园国宾馆等景点 穿越鼋头渚灯塔、太湖仙岛等名胜区 [2] - 途经沪常高速太湖隧道 可观赏马山岛、红沙湾等景观 最终抵达太湖第一大岛石公山码头 [2] - 整合无锡传统景区、沿湖打卡点、乡村目的地及江南美食 突出水岸风光与人文特色 打造文化生态水上之旅 [3] 游客体验升级 - 随船导游串联岛屿景点故事 实现"串点成线"的游览效果 提供陆地交通无法比拟的沉浸式体验 [3] - 游轮配备太湖船菜、江南民歌表演、茶艺展示等特色服务 强化文化吸引力 [3] - 航线设计优化 虽航行时间较长但体验价值显著提升 [3] 生态治理基础 - 2024年太湖湖体水质30年来首次达Ⅲ类标准 为项目提供环境保障 [4] - 实施"三湖两道"清淤、蓝藻防控、管网提升等工程 力保水质稳定Ⅲ类 藻情持续改善 [4] - 同步推进航道清障、淤泥资源化利用 提升通航能力与生态治理协同效应 [4] 战略意义与发展前景 - 项目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典型案例 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5] - 通过跨区域合作机制深化、智慧文旅场景拓展 推动太湖向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升级 [5] - 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创新 助力太湖成为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的标杆 [5]
前5个月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值增长5.2%
新华社· 2025-06-26 11:35
长三角地区外贸表现 - 前5个月长三角地区实现进出口6.7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较全国外贸增幅高2.7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37.5% [1] - 江苏省外贸规模最大,进出口总值2.33万亿元,同比增长5.3%,占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值的34.7% [3] - 安徽省进出口总值达3747.9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为两位数 [3] 出口与进口情况 - 长三角地区前5个月出口4.29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3] - 浙江省出口1.69万亿元,对全国出口增长贡献率达20.7%,贡献率居全国首位 [3] - 上海市前5个月进口近1万亿元,占长三角地区进口总值的40.7% [3] 民营企业表现 - 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3.74万亿元,同比增长9.1%,占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值的55.6% [5] - 上海市民营企业进出口增幅达22.2% [5] 主要贸易市场 - 长三角地区对东盟进出口1.07万亿元,同比增长16.9% [5] - 对欧盟进出口1.02万亿元,同比增长3.9% [5] - 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3.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1% [5]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 - 自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至今年5月,长三角地区外贸规模累计突破100万亿元,达101.2万亿元 [5]
上海农商银行:一江金融水 生态共潮生
新华财经· 2025-06-26 06:58
绿色金融发展 - 上海农商银行自2020年起系统化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与国家"双碳"目标时间表深度绑定,将本土经验与ESG理念融合,探索多行业绿色金融子领域[1] - 绿色金融实践包括"渔光互补"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数万吨)、崇明"绿色农业示范基地"(整合有机种植、乡村旅游与土地治理)等乡村绿色振兴项目[1] - 创新工具包括全国首单化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首笔CCER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上海首批气候投融资项目及取水权质押贷款,并推出"乡村生态贷""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款"等特色产品[1] 绿色金融规模与品牌建设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绿色融资规模突破1200亿元,绿色信贷近三年年化复合增长率超60%,绿债及绿色信贷规模居全国农村金融机构首位[2] - 作为UNEP FI负责任银行原则(PRB)上海首家签署行,发布"绿鑫同舟"品牌并提出"GREEN SHRCB"理念(全球视野、本土特色、持续演进、价值创造、净零排放)[2] 氢能产业支持案例 - 国富氢能(氢能全产业链企业)因扩产资金缺口获上海农商银行投贷联动、综合授信支持,成为其在上海地区唯一授信银行,助力突破产能瓶颈及技术产业化[3][5] - 该行通过"鑫动能"培育库为港股IPO提供分类培训、财务顾问等服务,最终推动企业于2024年11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6] 科创金融生态系统 - 科创企业分五阶段(银种子、金种子、鑫种子、拟上市、已成熟)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截至2025年一季度服务近4500家科技型企业(贷款规模1200亿元),覆盖上海近半数专精特新"小巨人"及三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 - "鑫动能"计划历经三次升级(2018年1.0至2023年3.0),构建"鑫生态"系统,联合外部机构从产业资源整合、政策对接等6维度提供增值服务[6] 长三角一体化布局 - 通过"业务、品牌、管理、资本走出去"策略形成金融网络:2011年浙江嘉善设分支机构,2020年设长三角金融总部,2024年设立示范区分行,并参股海门农商银行、杭州联合银行[7] - 控股子公司长江金租聚焦"三现代"(制造、物流、能源)和"三租赁"(普惠、绿色、设备),截至2025年一季度绿色租赁投放占比超35%、资产余额占比近40%,科技租赁投放及余额占比均约33%[7][8]
沪农商行:一江金融水 “三重”生态共潮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6 05:52
绿色金融战略 - 公司2016年获上海市节能服务绿色金融支持奖,2020年明确"打造长三角最具绿色底色的银行"战略目标,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并纳入战略发展规划[2] - 科技赋能方面启动绿色金融业务管理系统,运用大数据模型实现智能识别与环境效益评估,将环境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2]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绿色融资规模突破1200亿元,近三年绿色信贷年化复合增长率超60%,绿债规模领跑全国农村金融机构[3] 绿色金融创新实践 - 落地全国首单化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CCER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创新工具,推出"乡村生态贷"等ESG特色产品[3] - 支持"渔光互补"项目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数万吨,推动崇明"绿色农业示范基地"整合有机种植与乡村旅游[3] - 张江科技支行成为上海首家碳中和银行业营业场所,打造绿色运营标杆[2] 科技金融生态构建 - 将科技企业分为"银种子"至"已成熟"五阶段,截至2025年一季度服务近4500家科技企业,贷款规模超1200亿元,覆盖上海近半数专精特新"小巨人"[8] - "鑫动能"计划从1.0升级至3.0版本,联合交易所、投资机构等构建"鑫生态",提供产业资源整合等六大维度服务[9] - 案例:为国富氢能提供投贷联动服务,助其2024年港股上市,该企业自主研发液氢储罐等核心技术[7][9] 长三角一体化布局 - 2011年起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嘉善、昆山)、参股海门农商银行等方式推进跨区域经营,2024年设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分行[11] - 长江金租聚焦"三大现代产业方向",绿色租赁资产余额占比近40%,科技租赁余额占比33%,连续八年获浦东新区经济贡献奖[12] - 提出"ONE SHRCB"集团化战略,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金融水域网络[10][11] 可持续发展理念 - 发布"绿鑫同舟"品牌及"GREEN SHRCB"方法论,涵盖全球化视野、本土特色、净零排放等核心要素[4] - 作为UNEP FI负责任银行原则上海首家签署行,推动价值链伙伴共同践行可持续发展[4]
长三角地区前5个月进出口同比增长5.2% 三省一市各具特色
新华财经· 2025-06-26 05:07
长三角地区外贸表现 - 前5个月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值6.7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37.5% [1] - 前5个月出口4.29万亿元,同比增长10.3%,进口2.44万亿元,同比下降2.7% [1] - 5月单月进出口1.44万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出口9159.3亿元增长7.7%,进口5201.2亿元增长2.1% [1] 各省市外贸表现 - 江苏省进出口总值2.33万亿元,同比增长5.3%,占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值的34.7% [1] - 浙江省出口1.69万亿元,对全国出口增长贡献率达20.7%,贡献率居全国首位 [1] - 安徽省进出口总值3747.9亿元,同比增长15.4%,高于全国增速12.9个百分点 [1] - 上海市进口近1万亿元,占长三角地区进口总值的40.7% [1] 企业类型表现 - 民营企业进出口3.74万亿元,同比增长9.1%,占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值的55.6% [2] -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2.41万亿元,同比增长1.6% [2] 贸易伙伴表现 - 对东盟进出口1.07万亿元,同比增长16.9% [2] - 对欧盟进出口1.02万亿元,同比增长3.9% [2] - 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3.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1% [2] 出口产品表现 - 机电产品出口2.56万亿元,同比增长9.9%,占出口总值的59.6% [2] - 集成电路出口2111.6亿元,同比增长19.3% [2] - 电脑及其零部件出口1802.9亿元,同比增长2.1% [2] - 汽车出口1464.1亿元,同比增长14% [2] -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8047亿元,同比增长4.8% [2] - 纺织服装出口4612.4亿元,同比增长7.5% [2] - 塑料制品出口1539.7亿元,同比增长5.2% [2] 进口产品表现 - 机电产品进口9793.3亿元,同比增长2.5%,占进口总值的40.1% [3] - 集成电路进口3243.4亿元,同比增长2.7% [3] - 电脑及其零部件进口648亿元,同比增长29.9% [3] - 民生消费品进口 [3] - 肉类进口227.3亿元,同比增长3.4% [3] - 乳品进口167.6亿元,同比增长26.9% [3] - 食用油进口147.9亿元,同比增长26.8% [3] 历史数据 - 自2018年11月至2023年5月,长三角地区外贸规模累计突破100万亿元,达101.2万亿元 [3]
安徽,何以崛起
投资界· 2025-06-26 02:33
新兴产业与安徽经济崛起 - 2024年安徽GDP冲破5万亿,进出口总值和增速分别位列中部第一和长三角第一 [3] - 一季度汽车产量超越广东登顶全国第一,汽车出口量超越上海拿下全国第一 [3] - 规模以上工业营收达54918.5亿元,同比增长6.6%,位居全国第六和中部六省之首 [22] 借势长三角一体化 - 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连接四大黄金腹地,安徽省内行程最长,证明其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分量 [5][7] - 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升级为国家战略后,安徽全省域被正式纳入长三角地区 [8] - 2024年1~11月,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4280个,实际到位资金8532.4亿元,同比增长9.1%,占全省比重62.9% [11] 成本优势与产业承接 - 安徽造车和运输的综合成本比江浙沪便宜5%到10% [9] - 安徽工业用地成交均价10-20万元每亩,合肥最贵仅26.7万元每亩,显著低于江浙的20~60多万元每亩 [10] - 阜阳吸引沪苏浙百亿级投资项目落地,淮北引入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实现陶铝新材料产业化 [10] 科技创新与产业链整合 - 合肥拥有12个大科学装置,数量超过北京,已建成3个在建2个 [12] - 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23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4万多台套科学仪器 [12] - 科大讯飞依托合肥和杭州科研力量,工业巡检机器人等产品持续迭代 [11] 汽车产业全链条布局 - 2024年安徽汽车产量突破357万辆占全国1/9,新能源汽车168.4万辆占全国1/8 [21] -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1年14.5万辆攀升至2024年135万辆,全国第二 [18] - 芜湖奇瑞汽车2024年产量占全省46.2%,出口量占全省近80% [19] 新兴产业全省协同发展 - 宣城集聚7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年产值超850亿元 [20] - 皖北聚集近1000家汽车产业链企业,目标2025年产业规模占全省超15% [21] - 合肥打造六大千亿新兴产业集群,包括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人工智能等 [23] 区域经济格局重塑 - 安徽从"不东不西"的尴尬境地转变为长三角与中西部的关键交汇点 [26] - 一季度进出口增幅位居长三角第一,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26] - 内陆省份在外贸版图分量提升,安徽迎来新发展机遇 [26]
长三角外贸展现强大韧性活力 二〇一八年以来规模累计突破百万亿元
经济日报· 2025-06-25 21:53
本报上海6月25日讯(记者李治国)从上海海关获悉,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 来,长三角地区外贸规模迅速增长,截至今年5月份,累计已突破100万亿元,达101.2万亿元,展现出 强大韧性和活力。 东盟、欧盟为主要贸易伙伴。前5个月,长三角地区对东盟、欧盟进出口分别为1.07万亿元、1.02万亿 元,分别增长16.9%、3.9%;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3.36万亿元,增长10.1%。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前5个月,长三角地区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4.4万亿元,增长4%。民营企业进出口3.74万亿元,增长 9.1%,占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值的55.6%。 从产品类型来看,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近六成,集成电路出口增速较快。前5个月,长三角地区出口机电 产品2.56万亿元,增长9.9%,占同期长三角地区出口总值的59.6%。 今年前5个月,长三角地区进出口6.73万亿元,同比增长5.2%,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37.5%。江苏进 出口总值2.33万亿元,增长5.3%,占同期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值的34.7%;浙江出口1.69万亿元,对全 国出口增长贡献率达20.7%,居全国首位;安徽进出口总值3 ...
长三角外贸累计破百万亿元!前5月浙江出口增长贡献率最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12:29
长三角外贸总体表现 -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截至2023年5月累计外贸规模达101.2万亿元 [1] - 2023年1-5月进出口总值6.73万亿元,同比增长5.2%,占全国进出口总值37.5% [1] - 出口4.29万亿元增长10.3%,进口2.44万亿元下降2.7% [1] 分省市外贸数据 - 浙江省出口1.69万亿元增长9.6%,对全国出口增长贡献率达20.7%居首 [2] - 江苏省出口1.55万亿元增长9.6%,上海市出口7873.8亿元增长11.5%,安徽省出口2530.6亿元增长15.8% [2] - 安徽省进口1217.3亿元增长14.6%,是长三角唯一进口正增长省份 [2] - 上海市进口9946亿元占长三角进口总值40.7%,保持枢纽地位 [2] 机电产品贸易特征 - 长三角机电产品出口2.56万亿元增长9.9%,占出口总值59.6% [3] - 江苏省机电出口1.07万亿元增长10.5%,占该省出口68.8% [3] - 安徽省机电出口1818.1亿元增长18.3%,占该省出口71.8% [3] - 机电产品进口9793.3亿元增长2.5%,占进口总值40.1% [3] 重点商品贸易动态 - 集成电路出口2111.6亿元增长19.3%,电脑及其零部件进口3243.4亿元增长2.7% [5] - 电脑零部件出口1802.9亿元增长2.1%,进口648亿元增长29.9% [5] - 当前"大进大出"模式反映区域产业升级阶段特征 [5] 外贸新业态发展 - 浙江省市场采购贸易出口2614.5亿元增长22.2%,占全国同类出口74.7% [2] - 该模式拉动浙江省出口增长3.1个百分点 [2]
破界之后,长三角酒业如何协同共生?
搜狐财经· 2025-06-25 07:12
长三角经济概况 - 2024年长三角GDP突破33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25% [3] - 2025年一季度GDP超8万亿元,持续占全国1/4份额 [3] - 区域以全国4%土地集聚17%人口,经济增长贡献率30% [3][8] 安徽酒业表现 - 2024年规模以上酒企营收375.8亿元(+9.2%),利润127.7亿元(+13.2%) [4] - 古井贡酒为龙头,与迎驾贡酒、口子窖形成"一超多强"格局 [4] - 数字化转型初见成效,头部企业占全省60%以上体量 [6][7] 江苏酒业困境 - 2024年白酒产量下滑9.83%,利润骤降16.69% [4] - 洋河新增10万吨陶坛库,今世缘扩建4万吨产能,但库存压力显著 [4] - 苏州谷小酒以"百日十万店"速度开拓年轻市场 [4] 浙江黄酒转型 - 黄酒产量占全国57.02%,行业向高端化、年轻化发展 [4] - 2024年古越龙山营收19.36亿元(+8.55%),会稽山营收16.31亿元(+15.6%) [4] - 面临消费者老龄化与年轻市场渗透不足挑战 [6] 上海酒业危机 - 金枫酒业2024年营收5.78亿元(+0.87%),净利润576.14万元(-94.49%) [5] - 上海贵酒营收暴跌82.54%至2.85亿元,净亏损2.17亿元 [5] - "石库门"黄酒面临严峻转型压力 [5] 行业协同机遇 - 长三角一体化推动标准互认、物流简化,降低渠道成本 [8] - 共建原粮基地统一农残标准,破解原料品质波动 [8] - 上海、杭州人均可支配收入超8万元,支撑高端酒65%市场份额 [8] 战略发展建议 - 整合四地资源共建"智能酿造"创新链,设立联合实验室 [9] - 开发"酒文旅"一体化IP,串联非遗技艺与文旅资源 [9] - 推动低度化、小瓶装产品,利用浙江电商与上海潮流文化 [9] - 建立长三角酒类信息共享平台,优化跨省市场布局 [9][10] 行业现存问题 - 白酒营销存在品牌运作务虚、定价混乱、渠道建设不足等问题 [12] - 黄酒品类扩容不足,高端化进程缓慢 [7] - 苏酒、徽酒全国化布局未充分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战略 [7][10]
首单落地!上海清算所大宗商品清算通构建服务“三农”新通道
新华财经· 2025-06-25 05:22
大宗商品清算通首单玉米交收业务落地 - 上海清算所大宗商品清算通成功落地首单玉米交收业务,标志着金融服务延伸至农业产业链核心环节[1] - 该业务由张家港保税科技客户通过湖南长沙新港公司完成,6月18日已将玉米、豆粕、菜籽粕纳入清算通体系[1] - 该体系通过线上化清结算枢纽降低流通成本、提升市场活力、促进农产品市场规范化发展[1] 大宗商品清算通服务实体经济成效 - 自2021年3月成立以来,已对接8家政府支持的合规大宗商品现货平台和24家仓储机构[2] - 服务覆盖化工、有色、黑色、农产品等行业的1.4万余家实体企业[2] - 累计处理现货交易65万笔,清算金额2.9万亿元,交割数量超4.3亿吨[2] 大宗商品清算通业务模式与战略意义 - 核心模式为对接现货平台及仓储企业,联合商业银行提供大额实时资金清结算服务[3] - 该模式提升地方政府监管效能,响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3] - 2025年被纳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等重要政策文件[3] 大宗商品清算通未来发展规划 - 将持续深化对"三农"、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3] - 加速构建覆盖更广、层次更丰富的清算体系[3] - 全方位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