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化
icon
搜索文档
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4 01:44
中国制造业整体实力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5年全球第一 每年超过30万亿元[5] - 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5] - 货物贸易规模连续跨过5万亿美元和6万亿美元台阶 2024年较2020年增长32.4%[12] 技术创新突破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投产 设备国产化率达93.4%[7] - 中联重科研制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 起重能力提升60%以上[6] - 国机重装研制168兆牛热模锻压力机 实现毫秒级精准控制[8] - 全球首颗6G验证星于2024年2月发射成功[10] 智能化与数字化进展 - 全国5G基站总数达455万个 千兆网络端口3022万个[11] - 算力标准机架1043万架 智能算力规模748 EFLOPS[11] - 5G融合应用融入国民经济97个大类中的86个[14] - 亨通光纤工厂通过5G和自研算力系统实现效率提升66%[11] 研发投入与成果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增量1.2万亿元[14] - 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26个 位居全球第一[14] - 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 PCT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14] - 杰克科技积累3200多项有效专利与软件著作权[3] 高端制造与绿色转型 - 中大创远立式磨齿机加工精度达国际先进水平 生产效率提升30%[10] - 雷茨智能装备风机单台年减碳480吨 1-7月出口增长70%[13] - 金田铜业开发再生铜低碳技术 大幅降低产品碳排放[13] - 光伏发电装备、大飞机、大型LNG船等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14] 产业应用与市场拓展 - 全球首次实现eVTOL海上石油平台物资运输飞行[6] - 智能割草机器人依托激光雷达和智能算法技术走俏海外[11] - 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18.2% "含金量"持续攀升[12] - "十四五"累计吸收外资超7000亿美元 对外投资年均增速超5%[12]
2025年中国棉纤维‌行业发展背景、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研判:政策技术双轮驱动,棉纤维行业加速向高端化转型[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14 01:12
棉纤维行业概述 - 棉纤维是天然种子纤维,核心成分为纤维素(含量94%以上),具有中空管状结构和转曲形态,赋予其透气性与蓬松感,是纺织工业不可替代的天然原料 [2] - 按品种分为细绒棉、长绒棉和粗绒棉,按加工方式分为锯齿棉和皮辊棉,按品质分级依据长度、马克隆值等指标,还包括有机棉、彩色棉等特种类型 [2] - 我国通过多项政策构建棉纤维发展体系,新疆出台政策推动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值化升级 [1][4] 行业发展背景 - 我国出台《棉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等多项纲领性文件,重点推进天然纤维"精品化高值化",支持打造垂直一体化生态链 [4] - 新疆发布《关于调整优化自治区棉花及纺织服装产业政策措施的通知》等政策,通过动态运费补贴、智能化改造基金等举措推动产业升级 [4][5] - 2025年6月中国棉纺织行业景气指数达50.3%,环比回升1.3个百分点,重返荣枯线之上,原料采购、生产指数等呈现扩张态势 [7] 行业运行现状 - 2024/25年度国内棉花市场呈现"产增需减"格局:产量666.4万吨(同比+13.4%),消费量780万吨(同比-1.3%),进口量120万吨(同比-62.9%) [14] - 棉纱市场深度调整,2024年全国棉纱产量616.4万吨(同比+9.7%),新疆纺纱产能突破2900万锭,纯棉纱产量占全国35% [16] - 服装领域是棉纤维最大终端市场,2025年上半年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7426亿元(同比+3.1%),呈现"内需稳增、外需承压"格局 [11]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呈现"双塔并立、梯队分化"特征:第一梯队(魏桥纺织、华孚时尚)占45%市场份额,第二梯队(百隆东方、鲁泰纺织)差异化竞争,第三梯队区域性市场为主 [18] - 细分领域竞争格局:常规棉纱以魏桥纺织为代表,高支精梳纱由鲁泰纺织主导,色纺纱以百隆东方引领,功能性纱线如意集团构建技术壁垒 [20][21] - 技术、品牌与全球化布局成为企业突围关键,行业加速向绿色化、智能化和全球化转型 [18][20]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基因编辑技术缩短品种选育周期,智能采棉机提升采收效率,闭路循环水系统降低纺织废水COD [23][24] - 消费升级推动产品高端化、功能化:"零碳T恤""石墨烯加热棉被"等创新产品需求激增,高支纱市场份额提升 [25] - 可持续发展引领未来:有机棉种植面积扩大,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有机棉生产国,合成生物学技术实现棉纤维蛋白微生物合成 [26]
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消费日报网· 2025-08-13 02:35
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产业集群从劳动密集型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1] - 浙江杭州视觉智能技术产业集群超万家企业协作 硬件迭代周期大幅缩短 [1] - 安徽蚌埠传感器产业集群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36.5% 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火车头 [1] 产业集群驱动因素 -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将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 - 政府针对性出台财政、金融、人才等专项政策提供精准扶持 [2] 产业集群战略意义 -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2] - 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形成强大产业生态 [1] - 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为经济稳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1]
抓住数智变革机遇降低物流成本
搜狐财经· 2025-08-12 22:46
物流行业现状 - 7月份全国物流需求保持扩张,企业内生动力较强,物流供需保持适配增长 [1] - 物流是连接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关键环节,降低物流成本有助于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运行效率 [1] - 2023年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4%,较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1和0.2个百分点 [1] - 政策目标为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3.5%左右 [1] - 当前中国物流成本仍高于发达国家8%的平均水平 [1] 物流成本降低路径 - 需持续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优化运输结构、改善运营模式并降低制度性成本 [1] - 借助数智技术赋能并顺应绿色物流发展趋势 [1] - 智慧物流技术设备加快应用,网络货运、无人配送、低空经济等新模式不断涌现 [2] - 物流企业使用自动化仓储设备提升配送效率,智能化管理系统降低空驶率,新能源运输工具降低能耗 [2] 数智化转型措施 - 支持新技术新装备开发应用,推进重大物流技术、重要物流装备和智慧物流系统研发创新 [2] - 促进大数据、5G、北斗导航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 [2] - 推动物流设施设备数字化升级,加快智慧港口、智慧公路、智慧物流枢纽等新型设施发展 [2] - 推广使用无人车、无人仓和无人装卸等技术装备 [2] - 强化物流数据开放互联,建立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领域物流数据动态互联机制 [3] 绿色化转型措施 - 加快绿色低碳、高效节能物流技术和设施设备应用 [3] - 支持集散枢纽、分拣中心、仓储设施、运输工具等绿色化改造升级 [3] - 加快建设充换电设施、加氢站并布局氢燃料电池牵引车和载货车示范专线 [3] - 提升物流包装标准化、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无害化水平 [3] - 加强托盘、周转箱等标准载具推广和循环共用 [3] 行业发展挑战 - 物流领域数智化绿色化变革面临转型成本高、技术研发滞后、应用场景较少等挑战 [2] - 数据开放互联不足、智慧物流生态不成熟以及政策支撑体系有待完善 [2]
权威数读|6月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收窄
新华网· 2025-08-12 06:20
6月工业企业整体效益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 [3]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155.8亿元 同比下降4.3% [3] - 利润降幅较5月份收窄4.8个百分点 [3] 装备制造业表现 - 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0% [5] - 装备制造业利润由5月下降2.9%转为增长9.6% [5] - 装备制造业营收利润快速增长 支撑作用突出 [5] 高端制造细分领域 - 电子专用材料制造行业利润同比增长68.1% [7] - 智能消费设备制造行业利润同比增长40.9% [7] - 锂离子电池制造行业利润同比增长72.8% [7] 制造业转型趋势 - 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入推进 [7]
上合组织成员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支持深化财金合作
新华网· 2025-08-12 05:52
会议基本情况 -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于6月3日在北京举行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 [1][3] - 会议由中国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共同主持 [3] 区域财金合作进展 - 各方支持深化区域财金合作 在推进成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1][3] - 同意建立上合组织财金智库网络 并探讨完善本币结算安排和深化数字普惠金融合作等议题 [3]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会议深入讨论了全球和区域经济金融形势和挑战 包括贸易保护主义、全球化逆流、地缘冲突、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交织叠加 [3] - 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趋势为上合组织成员国提供新的合作机遇 [3] 政策协调方向 - 各成员国应坚定维护多边主义 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持续深化财金务实合作 [3] - 弘扬"上海精神" 开创上合组织财金合作新局面 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3]
蒙牛低温武汉工厂荣膺世界纪录 百万学子饮奶保障再升级
齐鲁晚报· 2025-08-11 10:09
产能规模与认证 - 蒙牛低温武汉工厂获FWRC福布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产能最大的单体低温酸奶工厂" [1][3] - 工厂规划产线22条 日产能达1432.16吨 [3] - 2021年投产后产能规模居亚洲首位 现成为全球产能领跑者 [3] 智能制造与供应链 - 工厂聚焦"数智化"与"柔性化"生产 采用模块化设计实现多品类高效生产 [3] - 构建72小时黄金供应链体系 覆盖15个仓网辐射22省105条发运路线 [4] - 2024年蒙牛宁夏工厂成为全球首家液态奶"灯塔工厂" 体现行业智能制造领先地位 [5] 产品定位与社会责任 - 工厂获"中国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企业"资质 学生奶年产能9.4万吨 [6] - 覆盖800万学生日供奶 生产流程含9道工序39个核心步骤105项指标监控 [6] - 产品通过HACCP等国际体系认证 实现从牧场到学校的全链路监管 [6] 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认证体现中国乳业创新驱动与新质生产力建设的里程碑成就 [1] - 公司以"消费者第一"为核心价值观 强调世界级研发与品质标准 [7] - 通过智能化绿色化生产定义乳业新高度 抢占全球智能制造新高地 [3][5]
新强联: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11 08:15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22.10亿元,同比增长108.98%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9亿元,上年同期为亏损0.29亿元 [2]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3.35亿元,同比增长2,200.56% [2] - 基本每股收益为1.09元/股,同比增长489.29% [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7.40%,同比提升9.41个百分点 [2] 业务板块分析 - 风电类产品收入大幅增长135.53%,毛利率提升18.38个百分点至30.50% [16] - 回转支承产品收入增长116.63%,毛利率提升16.13个百分点至30.28% [16] - 境内销售收入增长109.73%,毛利率提升13.54个百分点至28.34% [16] - 直销模式收入增长108.98%,毛利率提升13.55个百分点至28.48% [16] 研发与技术创新 - 研发投入1.12亿元,同比增长79.57% [15] - 拥有148项专利,其中31项发明专利 [12] - 自主研发的直径14米级超大型盾构机主轴轴承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3] - 12MW海上抗台风型主轴轴承获得河南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 [13] - 3500t起重机用18米级剖分式三排圆柱滚子回转支承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4] 产能与资产状况 - 总资产112.1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07% [2] - 货币资金占比6.54%,提升1.18个百分点 [16] - 固定资产占比36.10%,下降2.19个百分点 [16] - 土地使用权储备近1500亩,布局洛阳和江苏张家港两大生产基地 [15]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在风电轴承领域市场地位稳居行业前列,产品涵盖主轴轴承、偏航轴承、变桨轴承等 [6] - 海工装备轴承技术水平达到行业领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6] - 盾构机轴承国产化替代取得重大突破,配套中国出口海外最大直径盾构机 [8] - 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等荣誉 [14] 经营模式与客户结构 - 采用"以销定产、以产定购"的经营模式 [5] - 客户主要为大型风电整机制造商、盾构机设备制造商、海洋工程机械设备制造商等 [9] - 与行业头部客户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9] 投资与产能建设 - 向新强联重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增资9800万元,持股80% [17] - 募集资金项目累计投入12.04亿元,其中齿轮箱轴承及精密零部件项目投资进度101.07% [19]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5亿元,同比改善73.60% [15]
有色业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
经济日报· 2025-08-10 21:54
行业整体表现 - 上半年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较工业平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 [1] - 精炼铜产量736.3万吨(同比+9.5%),电解铝产量2237.9万吨(同比+3.3%)是主要增长动因 [1] - 规上企业收入及利润同比提升,主要金属品种国内市场价格走势偏强 [1] - 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1%,较全国工业投资增幅高5.8个百分点 [2] 增长驱动因素 - 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持续发力,产业链结构优化政策提振需求 [1] - 基础设施建设与制造业投资增加("两新"政策)推动产量与投资双增长 [1] - "新三样"产业带动铜、镍、硅等投资规模较快增长 [2] -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产品量质齐升 [2] 产业结构变化 -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增速达46.5%,资源端与新能源领域投资倾斜明显 [2] - 行业加速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生产效率与附加值提升 [2] - 国际合作加强,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并破解绿色贸易壁垒 [3] 未来展望 - 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增幅约5%,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增幅2%-3% [3] - 铜铝价格或维持高位震荡,工业硅/碳酸锂价格底部徘徊 [3] - 规上企业收入与利润有望持续增长 [3]
“中联重科号”卫星成功发射
长沙晚报· 2025-08-09 07:53
卫星发射与行业意义 -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吉利星座04组卫星 其中包括全球工程机械行业首颗企业冠名卫星"中联重科号" [2] - 该卫星象征公司以科技赋能产业 推动数字化 智能化 绿色化 全球化转型升级 凸显行业引领决心 [3] - 卫星发射开辟工程机械行业全新想象空间 使服务能精准触达极地 荒漠 高原 海上等全球任何角落 [3] 公司技术实力与全球化布局 - 公司依托8大国家级科研平台 累计申请专利17800余件 主导制修订570余项行业标准 [4] - 创造多项全球技术标杆:超3000吨级履带起重机 101米碳纤维泵车 超万吨米级塔机 4000吨全地面起重机 82米高空作业平台等 [4] - 以中联智慧产业城为核心 建成23个智能工厂 10多个海外研发制造基地 30多个业务航空港 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4] 长沙商业卫星产业协同 - 长沙天仪研究院为中国首家运营SAR遥感卫星的商业公司 已完成37颗卫星体系化部署 [5] - 长沙航升卫星具备独立整星研制能力 累计发射卫星12颗 [5] - 本地卫星企业表达与中联重科开展业务合作的意向 凸显产业链协同潜力 [5]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定位 - 三十余年发展紧密契合国家战略 参与南极科考站 雅下水电等超级工程及"一带一路"建设 [3] - 未来将持续探索卫星通信 大数据 物联网 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合应用 构建行业新生态 [4] - 通过"大国重器"定位持续强化中国制造全球影响力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