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

搜索文档
江月何曾照一地,花林依旧幻千年:《春江花月夜》吟的是何处
新浪财经· 2025-05-23 14:08
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 - 张若虚是唐朝初期扬州人,名列"吴中四士",曾担任兖州兵曹,但史书对其记载极少 [9] -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诗中描绘的江海交汇场景引发多地对其创作地的考证 [6][8] - 诗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等句被认为描写了长江入海口的景象 [9][14] 各地对《春江花月夜》创作地的考证 泰州"高港说" - 高港区在唐朝可能是扬州的入海口,当地学者认为张若虚在此观看"海陵潮"后创作 [9] -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被认为描写了江北水边平地的静态景象 [10] - 高港区建有春江湿地公园,园内勒石《春江花月夜》以呼应诗歌意境 [10][12] 江都"三江营说" - 江都区大桥镇古称"白沙",被认为是诗中"汀上白沙"的描写对象 [12] - 三江营湿地公园位于长江、淮河入江水道与太平江交汇处,与诗中场景有相似之处 [15] - 当地游客在观赏江景时会自发诵读《春江花月夜》诗句 [17] 邗江"瓜洲说" - 瓜洲镇建有张若虚艺术馆,展馆面积2000平方米,投资近1400万元,系统展示诗歌文化 [20][22] - 学者认为初唐时期瓜洲为江中沙岛,符合诗中"芳甸"的描写 [20] - 艺术馆通过考证张若虚行踪轨迹,论证瓜洲可能是诗歌创作地 [22] 其他地区观点 - 镇江学者提出"南岸说",认为诗中月升月落的描写需站在长江南岸才能看到 [26] - 常州采取"拿来主义",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内打造"春江八景",直接应用诗歌意境 [28] 《春江花月夜》的历史评价与影响 - 该诗在唐、宋时期未被重视,明代起逐渐受到推崇,清代被誉为"孤篇横绝" [30] - 闻一多评价该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奠定了其文学地位 [30] - 诗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哲学思考对李白、苏轼等后世诗人产生深远影响 [31] 诗歌的文化价值与现代应用 - 江苏多地围绕《春江花月夜》打造文化IP,引发良性争议并促进文化传播 [20][28] - 诗歌的多元解读(哲理、相思、乡愁等)使其具有持续的文化生命力 [32] - 现代文旅项目通过物理载体(公园、艺术馆等)传承诗歌意境,而非拘泥于考证 [28][32]
(文化中国行)古丝路上新生代“文物医生”:在“有意思”里续传承
中国新闻网· 2025-05-23 05:57
行业趋势 - 西北四省(区)文物保护行业年轻从业者数量显著增加,26岁"文物医生"王旖萱等新生代力量正成为行业主力[1][2] - 高校系统化培养模式逐步替代传统"师傅带徒弟"模式,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通过专业课程和实训室培养技术人才[3] - 行业技能竞赛成为人才交流重要平台,西北四省(区)100余名选手参与7大类修复项目竞技[2][3] 技术发展 - 现代文保科技应用提升行业吸引力,跨学科研究和科技投入使年轻从业者持续增加[3] - 修复技术呈现多样化特征,涵盖金属、陶瓷、纸张书画等7大专业领域[2] - 考古勘探与田野调查等传统技术仍为核心技能,年轻从业者通过实地考察强化理论实践结合[2][3] 人才结构 - 行业年龄结构明显年轻化,21岁"小工匠"张肇轩等00后从业者开始崭露头角[2] - 高学历人才比例提升,兰州大学等高校专业背景从业者增多[2] - 国际化人才开始涌现,从业者计划赴日本研读中国古代外销瓷器等专业方向[3] 市场机遇 - "考古文博热"持续升温推动行业需求增长,西北地区文物保护市场潜力显现[1] -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敦煌研究院等机构强调需要政策与科技双重赋能[4] - 公众参与度提高为行业创造新机会,文化遗产守护正形成社会共识[4]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十五五”规划编制和外事助残等工作
西安日报· 2025-05-23 03:26
科技创新与产业战略 - 会议强调要扎实做好科技创新工作 紧密结合西安实际 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 - 锚定"六个打造"奋斗目标 笃定创新立市 产业强市 文化兴市战略 高质量完成"十五五"规划编制 [2] 国际合作与经贸发展 - 充分发挥中欧班列(西安)通道优势 积极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开展经贸 产业等领域合作 [2] - 积极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共享减贫经验 加强交流互鉴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朋友圈" [2] 生态环境保护 - 认真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 抓好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 [3] -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3] 科技助残与社会治理 - 全面落实惠残助残政策 大力推进科技助残 营造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浓厚氛围 [3] 数字化转型与法规建设 - 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积极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提高党内法规工作科学化水平 [3]
潮!北京胡同里的“网红打卡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1 22:12
胡同文化保护与创新 - 北京市完成《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主要任务,全力守护1000余条现存胡同[3] - 胡同保留老北京原汁原味烟火气,同时涌现文化创意工厂和时尚新地标[3] - 工业遗址如北京胶印厂改造为77文创园,保留工业符号并形成文艺生态圈[8][9] - 77文创园每年举办"77文创生活节",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重要聚集地[9] 传统商业活化案例 - 增盛魁小吃店创立于1928年,传承三代保留地道京味小吃[5] - 小吃店通过社交平台成为游客打卡热点,吸引专程前来的顾客[5] - 93号院博物馆由四合院改造,专注非遗传承与体验[10][11] - 博物馆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所[11] 文化跨界融合 - 蓝色音符俱乐部将爵士乐与中国传统民乐结合,打造中式融合爵士风格[13] - 国际音乐家如肯尼·贾瑞特改编中国民歌《茉莉花》为爵士版本[13] - 福荣记港式早茶店融合香港元素与国际风味创新茶点[14] - 老石饺子铺推出十几种芝士口味水饺,吸引国际游客[14] 历史建筑再利用 - 东四胡同博物馆占地千余平方米,完整保留传统四合院建筑肌理[6] - 车郡王府建筑遗存保存完好,屋顶壁画等历史细节得到珍视[7] - 77文创园改造保留烫金模切机、旋转钢梯等工业符号[8] - 改造后的文创园成为集观光、展示、体验、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场所[9]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文旅新探丨广州永庆坊见闻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21 09:26
永庆坊改造与运营成果 - 永庆坊占地面积11.37万平方米,保留79处建筑遗产并引入2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旅地标 [2] - 2023年客流量超2000万人次,商户数量从2016年36家增至130多家,物业出租率超98% [8] - 2024年街区营业额超2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显示强劲的商业增长潜力 [8] 非遗文化业态发展 - 非遗街区聚集12家大师工作室,涵盖广绣、饼印、活字印刷等业态,其中"字活"活字印刷体验店通过互动体验活化传统技艺 [4][6] - 广绣工作室推出1800多种颜色、30余种绣法的创新产品,如音箱、冰箱贴等,年销售额显著提升 [7] - "余同号"饼印店作为五代传承项目,吸引海外侨胞定制手工饼印,体现非遗商业化价值 [6] 文旅融合与产业规划 - 粤剧艺术博物馆年办千场免费惠民演出,日均3场,带动文化消费与游客粘性 [8] - 政府计划加快微改造进度,培育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产业链,打造广州首个产业集聚区 [11] - 街区通过"绣花式"改造保留岭南建筑特色(骑楼、满洲窗等),同时引入潮品商店等新业态,形成"旧建筑+新内容"模式 [2][4] 文化IP与消费场景创新 - 活字印刷、广绣等非遗项目通过体验课程(如剪纸、饼印制作)转化为消费场景,提升游客参与度 [6][7] - 粤剧元素与名人旧居(如李小龙祖居)结合,强化街区文化IP吸引力 [7][11] - 街区设计兼顾居民生活与商业运营,楼上居住区与楼下商业区共存,形成独特烟火气 [2][11]
网易游戏 520 发布会:以精品游戏传承文化,用创新表达时代温度
中国新闻网· 2025-05-21 08:27
产品发布与创新 - 网易游戏520线上发布会以"热爱"为主题,发布超40款产品,涵盖传统武侠、热门IP及多元题材新游 [1] - 新游题材包括三国、太空、派对生活模拟、海洋冒险及漫威IP,覆盖RPG、FPS、SLG等多种玩法 [1] - 《燕云十六声》采用"数字技术+文化传承"创新路径,联动敦煌画院植入莫高窟壁画场景 [2] - 《率土之滨》与汉中文旅局合作推出"北伐兴汉"赛季,还原诸葛亮北伐历史 [4] - 《射雕》将于6月12日开启"华山论剑"章回,并曝光"决战光明顶"资料片 [4] 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 - 《燕云十六声》与中央民族乐团合作河西主题宣传曲,并开展"银天使计划公益项目" [2] - 《蛋仔派对》推出反霸凌企划,通过游戏场景模拟校园情境并上线"爱的重逢"系列活动 [5] - 《第五人格》2024年开展儿童孤独症公益活动,将道具销售利润捐赠给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7] - 《第五人格》与蚂蚁森林合作"萌芽行动",助力内蒙古防风固沙和荒漠化治理 [7] 产业生态与人才战略 - 网易推出"GPT极客热爱青年人才计划",面向职场新秀开放游戏、AI、音乐等重点业务岗位 [8] - 人才计划提供不限职类方向、极具竞争力的薪酬,旨在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储备力量 [8] - 发布会展现游戏产业"以文化铸魂、以技术赋能、以责任筑基"的综合实力 [8]
博物馆,边界在延展(大数据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5-20 22:02
博物馆行业发展现状 - 全国博物馆总数达7046家,年均新增200多家,免费开放率达91.46% [6] - 去年全国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4.3万个,接待观众14.9亿人次 [6] - 博物馆馆舍总面积达4392万多平方米,藏品数量达6741.3万件/套 [9] 博物馆功能拓展 - 秦岭博物馆是国内首座全面展示秦岭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的综合性博物馆,兼具演出、休闲功能 [7] - 上海博物馆东馆面积超11万平方米,采取免预约机制缓解客流压力 [8] - 民营博物馆兴起,如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盘古化石馆、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等 [9] 数字技术创新 - 去年全国博物馆实施科研项目3645个,国家文物局推进智慧博物馆和文物资源数据库建设 [10] - 苏州湾博物馆运用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空间和VR技术展示精品展览 [11] - 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采用弧幕投影、全息影像等技术,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利用VR让游客"走进"壁画 [11] 创意展陈方式 - 殷墟博物馆新馆展出近4000件/套文物,其中3/4首次公开展出,运用数字复原技术再现商代生活 [13] - 越剧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1.8万多平方米,藏有3万多件越剧文物史料,提供上妆、换装等互动体验 [13][14] - 越剧小镇与博物馆相呼应,设有古戏楼、戏迷馆等,举办越剧快闪等创意表演 [14]
学习进行时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和博物馆的故事
新华社· 2025-05-18 11:17
博物馆事业发展 -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1] - 公司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发展,在考察调研期间常常走进不同类型的博物馆 [1] - 公司明确提出龙泉青瓷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有必要建一个青瓷博物馆,并强调新馆不一定规模很大,但一定要有个性和特色 [2] - 在公司的关心下,省财政部门为龙泉市解决了1000万元的补助资金,帮助龙泉市启动了青瓷博物馆建设 [2] - 公司还曾支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建设,支持闽越王城博物馆建设,拍板保留原列入拆除的浙江展览馆 [2] 博物馆建设特色 - 公司指出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 [5] - 公司强调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宝贵经验传承好、发扬好,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 [9] - 公司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为"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 [11] 博物馆快速发展 - 在公司的关心支持下,我国已进入博物馆快速发展期,近十年来中国博物馆数量以平均每年200多家的速度持续增长 [6] - 这些博物馆覆盖国内300多个地市,平均每20.63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 公司强调博物馆是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集中展示,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16] - 公司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16] - 公司强调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16] - 公司指出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强调我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18] - 公司希望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18] - 公司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8]
带着博物馆去看你!内蒙古博物院志愿活动好戏连台
内蒙古日报· 2025-05-17 14:47
"没想到在高铁上还能了解文化知识、品尝特色美食,这趟旅程真是文化味十足!"在C646次列车上, 旅客李先生感叹地说。 转自:草原云 志愿者现场讲解。 在鄂尔多斯——集宁南往返的C646和C645次列车上,志愿者们开展了"高铁上的移动博物馆带你共赴诗 和远方"主题活动。鹰顶金冠饰、釉里红玉壶春瓶等出土于鄂尔多斯和乌兰察布地区的珍贵文物图片依 次亮相,让旅客有机会和千年文物近距离对视。 此行,内蒙古博物院邀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丰镇月饼的制作工艺,讲述丰镇月 饼的历史传承故事,并将提前准备好的月饼分发给旅客。志愿者还向旅客介绍了列车途经地区的自然风 光、文化景观和旅游热门"打卡地",邀请旅客共同体验文物手绘包,并为旅客赠送具有独特北疆文化特 色的文创礼品。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进一步打破博物馆传统展陈边界,不断延伸文化惠民的触角,探索多维度传 播方式,助力北疆文化'破圈',为文旅融合发展再添文博力量。"内蒙古博物院志愿者团队负责人红格 尔说。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冯雪玉 孙柳 介绍各地特色。 5月16日,在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之际,内蒙古博物院开展了一场名为"博物弘文·守望相助" ...
西方雕像的 “无瞳之美”
经济观察报· 2025-05-15 02:12
当我们站在这些雕像面前,凝视着它们无瞳的眼睛时,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代的艺术家们进行一场 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对美的追求和探索。这些雕像,不仅仅是石头和青铜 的组合,更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西方雕像的 "无瞳之美",是艺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让我们领略到了不同的审美视角和艺术表达 方式,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西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些雕像将继续诉说着它们 的故事,传承着艺术的精神。 雕塑家们希望模仿眼睛的准确结构,认为在雕像眼球上挖洞是不正确的做法。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整体 的、纯粹的美感,通过光滑的球面来表现眼睛的轮廓,让观者在欣赏雕像时,能够感受到一种简洁而又 神秘的氛围。这种无瞳的设计,仿佛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户,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则是一个例外。在大卫的眼睛上,米开朗琪罗轻微雕刻了一个心形圆点。这个小 小的细节,却让大卫的眼神变得坚定而深邃,仿佛他正凝视着远方,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挑战的勇 气。这一独特的处理,不仅展现了米开朗琪罗高超的技艺,更体现了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 西方雕像的无瞳之美,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