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

搜索文档
践行“两山”理念 建设美丽中国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5 01:01
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已成为全党全社会共识和行动 [1][8] - 生态文明建设被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 [1][8] - 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 转折性 全局性变化 [15]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重点城市PM2 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56% 重污染天数减少92% 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国家 [14] -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从64 1%提高到90 4% [14] - 长江干流连续5年 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 [14] 绿色生态建设成果 - 全国建设口袋公园5 4万多个 绿道超过12 8万公里 [17] - 22个国际湿地城市 居世界首位 [17] - 森林覆盖率超过25% 贡献全球1/4新增绿色面积 [17] - 完成沙化土地治理3 65亿亩 "三北"工程攻坚战完成建设任务超1亿亩 [17] 生物多样性保护 - 大熊猫 雪豹 东北虎等200多种野生动物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 [19] - 长江禁渔让四大家鱼卵苗资源量增长到2020年的6 2倍 [19] - 中国发起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 首批支持9个项目覆盖15个发展中国家 [19][20] 生态旅游发展 - 内蒙古阿尔山 宁夏中卫市 北京亮马河等地生态旅游蓬勃发展 [3][5][6] - 腾格里沙漠锁边合龙后 中卫市从沙漠小城蜕变为全国热门旅游地 [5] - 河湖复苏为北京古都注入灵动底蕴 [6] 国际影响 - "两山"理念精髓在于弥合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鸿沟 [22] - 赞比亚官员高度评价中国生态保护成就 认为发展经济同时也能守护环境 [22]
“两山”20年山东实践丨“南竹北移”70多种,万里黄河绿生金
齐鲁晚报· 2025-08-15 00:47
核心观点 - "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 山东聊城通过"南竹北移"工程实现盐碱地生态治理与产业融合发展 形成可复制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模式 [1][3][12] 生态治理技术突破 - 聊城东昌湖西岸300亩百竹园原为土壤含盐量高达20‰的盐碱涝洼地 通过"冬灌保温 春灌压碱"技术实现竹子引种 [4][7] - 采用黄河水洗盐作业将表层0.8%盐分压至地下2米以下 通过密植形成小气候 2017年首次实现所有竹种在盐碱地引种并耐受-15℃低温 [7] - 建立"引种—驯化—推广"三步法 通过极端天气筛选变异株 累计培育70余个适应北方的竹品种 远超专家预测的20余种 [8] 种植规模与生态效益 - 全市竹子种植面积从2011年不足百亩扩展至2025年3000余亩 建立5处竹种质资源圃总面积700余亩 [9] - 竹林使局部区域负氧离子浓度提升30% 夏季气温比林外低3℃-5℃ 黄河故道风沙显著减少 [9] - 技术推广至黄土高原延安地区 河北京津等地绿化工程中"聊竹"占比逐年提升 [13] 产业链发展规模 - 设施农业领域130余万亩拱棚竹竿年消耗量形成48.1亿元市场规模 替代南方竹材供应 [10] - 临清竹竿巷年销售额超千万元 莘县张鲁镇菜园村扫帚合作社带动80余户村民年增收300余万元 [10] - 临沂沂南县竹泉村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门票收入达千万元 [9] 文旅融合与文化赋能 - 百竹园日高峰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 带动周边餐饮民宿增收 [11] - 高唐县尺八文化研学基地年接待研学团队超万人次 东昌湖民宿通过竹制文创实现单店年均增收3万-5万元 [11] - 2023年开设中国南竹北移展示馆 推广"以竹代塑"绿色理念 [11] 学术价值与推广模式 - 2024年6月第三届中国"南竹北移"学术经验交流会定址聊城 形成"会议引导定方向 科技支撑破难题 市场运作促长效"可复制经验 [12] - 竹林固碳能力达普通树木1.5倍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12] - 计划建设北方最大竹苗输出基地 推动"东竹西移"战略 [13]
以高水平生态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两山”转化的四川探索
四川日报· 2025-08-15 00:31
污染治理成效 - 2024年1-6月全省345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9.4%,其中国考断面优良率99%、省考断面优良率100% [2] - 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以上标准,国省考断面水质连续两年100%达标 [2][4] - 广元市白龙湖通过关闭畜禽养殖场、企业绿色转型及增殖放流百万尾鱼苗等措施,扭转水质跌至Ⅳ类的恶化趋势 [4] 生态保护体系 - 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80万平方公里,设立250个各级自然保护地(含1个国家公园、84个自然保护区、165个自然公园) [2] - 重点保护大熊猫、川金丝猴等物种栖息地,计划2030年前完成30%以上陆地水域退化生态系统修复 [5] - 若尔盖县通过退牧还草、沙化治理实现草原生态恢复,遏制沙化土地扩张 [4] 生态文明建设 - 累计创建3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10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三 [2][7] - 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四川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导地方编制差异化实施方案(如崇州市打造4条美丽乡村示范带) [7] - 九寨沟县双河村投入200万元改造生态环境,发展康养民宿业,建成50余间客房并实现旺季满房 [6]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创新林草碳普惠项目方法学,涵盖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修复等三大领域,为生态固碳增汇提供量化标准 [9] - 建立沱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依据流域面积占比、用水效率及水质改善系数动态分配资金 [9] - 通过财政贴息支持300余个生态环境项目,5个EOD模式项目获84亿元总投资,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 [10]
浙江深入践行“两山”理念20年——守绿水青山 促绿富同兴
人民日报· 2025-08-15 00:29
践行"两山"理念与经济发展成就 - 浙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04年1.15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超9万亿元 [1] - 2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45缩小到1.83 [8] - 2024年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达88.71 连续13年上升 [10]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1.9%提升至98.6% [4] - 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61微克/立方米降至26.1微克/立方米 [4] - 2024年上半年23条国控入海河流总氮、总磷浓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16.7%和36.2% [2] 生态保护修复措施 - 舟山嵊泗县完成13.6千米海岸整治 温州洞头区拆除76.8万平方米养殖网箱 [2] - 浙江与安徽开展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累计支付补偿金25亿元 [3] -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蓝色循环"模式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3] 绿色产业发展 - "十四五"期间对83个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 总投资超7000亿元 [5] - 浙江佳人新材料年处理废旧纺织品4万吨 年减碳7.2万吨 节约石油40万吨 [5] - 湖州长兴县电池企业从175家整合至16家 产值增加14倍 税收增加6倍 [6] 清洁能源与资源利用 - 20年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以上 [7] - 2024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46.4% 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 [7] - 丽水庆元县林下中药材种植2.7万余亩 年产值1.3亿元 [7] 城乡环境建设 - 温州文成县发展生态旅游和水资源深加工 提升每吨水经济价值 [9] - 杭州高架桥打造超500公里月季花带 主城区实现"5分钟可达绿道网" [10] - 实施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 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9]
这个理念,何以改变中国引领时代
新华社· 2025-08-15 00:18
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 "两山"理念蕴含的对于保护和发展的深邃哲思其来有自。 在陕西梁家河,利用有限条件在生态脆弱的黄土高原修淤地坝、建沼气池,改善人居环境; 在河北正定,扛着自行车蹚过满是泥沙的滹沱河,"我那个时候就想治理这个滹沱河,想防汛、修坝"; 河北省石家庄市滹沱河沿岸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在八闽大地,不由得感叹"我来自北方,对厦门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贵的"; 20年前的这一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余村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 沿着"两山"理念的科学指引,余村之变今非昔比,中国之美日新月异。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两山"理念不仅深刻改变中国, 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探索凝聚共识、指明路径。 人文底蕴 人民情怀 在黄浦江畔,谋划上海产业的"腾笼换鸟",鲜明指出"产业发展做'加法',能源资源消耗做'减法',生态环境保护要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 件"。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生态""保护"始终是高频词,"两山"理念的大思路一以贯之。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景 ...
学习手记|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环境优势——读懂“两山”理念的科学路径
新华社· 2025-08-15 00:18
核心观点 - "两山"理念提出因地制宜发展路径 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强调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 [2][3][4][5][7][8] 发展模式 - 黑龙江将冰天雪地由竞争短板锻造成发展长板 9年间转化为资源优势 [3] - 福建通过菌草技术实施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解决生态脆弱地区的经济发展瓶颈 [6] - 不同区域需根据生态价值转化能力和路径差异 制定差异化发展导向和生产布局 [7] 实践成果 - 理念提出20年来 从一村之变扩展到普遍实践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卷 [8] - 生态治理需秉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科学理念 顺应自然规律 [5][8] - 菌草技术作为优势技术被应用于宁夏扶贫协作 体现扬长避短的发展思路 [6][7] 理论价值 - 突破片面看待生态与发展问题的思想桎梏 指明人类改造自然的科学逻辑 [8] - 理念体现唯物辩证发展观 强调因地制宜发挥主观能动性 [8] - 通过特色化发展路径 各地可打造独特优势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7]
浙江深入践行“两山”理念20年——守绿水青山 促绿富同兴
人民日报· 2025-08-15 00:00
核心观点 - 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 实现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从2004年1.15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超9万亿元[1] 生态保护成效 - 舟山嵊泗县完成13.6千米海岸整治 温州洞头区拆除76.8万平方米养殖网箱并建设15万立方米人工鱼礁[2] - 2024年上半年全省23条国控入海河流总氮、总磷浓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16.7%和36.2%[2] - 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1.9%提高到98.6% 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61微克/立方米降至26.1微克/立方米[3] - 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中浙江累计向安徽支付25亿元补偿金[3] 绿色产业发展 - 绍兴佳人新材料年处理4万吨废旧纺织品 生产3万吨再生产品 年减碳7.2万吨 节约石油40万吨[4] - "十四五"期间对83个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 总投资超7000亿元 打造多个百亿级再生资源产业[4] - 湖州长兴县电池企业从175家整合至16家 产值增长14倍 税收增长6倍[5] - 2024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1980亿元 同比增长15.2% 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9.8%[5] 生态资源价值转化 - 丽水庆元县林下中药材种植2.7万余亩 年产值1.3亿元 2024年林业总产值90.1亿元 较2022年增长34.2%[6]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以上 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46.4%[6] - 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45缩小至1.83[7] - 温州文成县通过生态旅游和水资源深加工提升每吨水经济价值[8] 人居环境改善 - 宁波东钱湖镇通过生态修复实现工业区向旅游打卡地转型[8] - 杭州建成超500公里高架月季花带 主城区实现"5分钟可达绿道网"[9] - 2024年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达88.71 连续13年上升[9]
“两山”理念·江苏实践|八十亿立方米“放心水”惠及华北近一亿人——扬州以“全域皆源头”护清水北上
新华日报· 2025-08-14 23:16
生态治理举措 - 采用“打坝抽水干河”方法对5公里污水管道全面检测,溯源排查73个排放口,整治30余个混接排口 [2] - 实施生态清淤2.2公里,栽种水生植物3000平方米 [2] - 出台全国首部南水北调船舶污染防治地方立法,设置智能接收柜并配备2艘垃圾回收船,全年回收船舶生活垃圾45.87吨、生活污水403.16立方米 [2] - 拆迁沿线棚户区10万平方米,关停30余家污染企业,投资2亿元将船厂旧址改建为南水北调源头公园 [3] - 对高邮造纸厂944亩“黑液塘”实施治理工程,通过自然干化浓缩、底泥固化等技术将其改造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和生态湿地 [3] - 2018年以来整治工业企业1248家,关闭退出化工企业482家,沿运河1公里内63家化工企业全部搬迁 [3] - 沿湖村完成156户渔民、1.29万亩养殖塘退养,257户渔民退捕,拆解船只1100余艘,300多户渔民上岸定居 [6] - 投资改造200亩废旧池塘,修复3000亩生态湿地,将老旧房屋改建为渔文化馆 [6] 生态治理成效 - 芒稻河全线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沿线建成28个生态休闲公园 [3] - 东方白鹳数量显著增加,最多时达260多只 [4] - 划定340平方公里源头核心保护区,建设1800平方公里江淮生态大走廊,将保护范围拓展至6591平方公里全市域 [5] - 南水北调扬州段连续13年水质保持为“优”,累计向华北近1亿人口输送80亿立方米“放心水” [5] - 邵伯湖水质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达到Ⅲ类 [7] 产业转型与经济效益 - 每年因关闭化工企业“牺牲”百亿元开票销售和9亿元税收 [3] - 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25家,2024年绿色低碳产业规上开票销售超千亿元 [3] - 沿湖村培育15大类160项自有品牌商标,孵化15家农家乐、8家民宿,开发20多种旅游产品和36道经典渔家船菜 [7] - 2024年沿湖村接待游客突破3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提升至3.83万元 [7] 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 - 沿湖村成立文化发展公司,挖掘整理渔歌、渔技、渔俗等近4万字资料,将“沿湖渔民习俗”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 - 连续举办“邵伯湖渔民文化美食节”“开渔节”等活动,单次活动最高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 [7]
生态日特约理论文章|中国社科院黄承梁:“两山”理念科学真理的味道特别甜
中国环境报· 2025-08-14 23:03
理论创新 - "两山"理念重构人与自然关系,提出自然价值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财富,打破传统"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零和博弈思维 [3] - 该理念否定工业文明"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形成生态优先的生态价值转化理论,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系统变革 [3] - 超越西方"主客二分"哲学,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重塑生态哲学体系,标志21世纪新生态哲学产生 [3] 实践成果 - 浙江安吉余村通过关停矿场转型生态旅游,村民收入翻倍,成为全国乡村绿色发展典范 [4]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36.2%,绿色经济贷款增速达25.5%,显著高于整体贷款7.1%的增速 [5] - 构建多层次生态补偿机制,如澜沧江—湄公河生态合作,推动跨境水资源协同治理 [8] 产业影响 - 中国光伏产业2023年多晶硅、硅片等产能占全球超80%,产量占比超90%,2024年各环节保持两位数增长 [8] - 绿色技术突破显著,2016-2023年绿色低碳专利申请累计57.3万件,年均增长10% [8] - 绿色"一带一路"项目如埃塞俄比亚地热开发、印尼55兆瓦地热电站并网,推动发展中国家绿色工业化 [8] 全球贡献 - 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出口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重构产业全球化生态共生链 [8][9] - 绿色"一带一路"从殖民资源链、资本控制链转向生态共生链,提供包容性发展路径 [9] - 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强调技术转移与共同责任原则,与发展中国家需求深度契合 [9]
这20年杭州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
每日商报· 2025-08-14 22:22
栖息在西溪湿地的东方白鹳 商报讯(通讯员陈爱民记者骆静怡)杭州森林覆盖率达65.74%,成功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蓝天、碧 水、净土、清废等环境治理工程扎实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提升,碳中和能力稳中有进……近年来, 杭州不断擦亮"生态文明之都"的金名片。昨天,2025年全国生态日浙江(杭州)"零碳"主场活动在湘湖边 举行。本次活动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通过绿色出行、物料回收、绿电消纳等方式实 现"零碳"办会。 从"城市之肾"到"共富样板" 西溪湿地成"两山"理念优秀案例 "我们为鸟类垫上了一层'席梦思',实施了水下地形改造;还铺上绿色的地毯,优化水生植物结构。"姚 可侃告诉记者,精准修复的效果很明显,"'鸟中国宝'东方白鹳来这里驻足停歇,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 护动物水雉连续两年在湿地有完整的繁殖育雏记录。"两年时间,仅莲花滩区域就增加了22种鸟类新记 录。放眼整个湿地,截至2024年年底,已有224种鸟类记录。 随着湿地鸟类多样性的提升,姚可侃和同事还组建了西溪飞羽志愿服务队,向大家普及各种鸟类知识。 莲花滩的保护是西溪湿地绿色蝶变的真实写照。20多年来,10.38平方公里的湿地通过保护、文化、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