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

搜索文档
首设“千亿级”产业精品馆 四川农博会将于9月4日在成都开幕
新华财经· 2025-08-26 06:57
展会概况 - 第十一届四川农业博览会将于9月4日至7日在成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同期举行第十一届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1] - 展会采用"室内展+田园展"双模式 室内主展区面积达10万平方米[1] - 设置6大主题展馆 包括"千亿级"产业精品馆 蜀地农臻馆 好物品牌馆 "三链融合"示范馆 国际合作与省际合作馆等[1] 产业升级重点 - 首次设置"千亿级"产业精品馆 展示农业新质生产力 低空经济 智慧农业 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突破与应用[2] - 重点展示畜牧 粮油 蔬菜 水果 茶叶 蚕桑 水产 林竹 调味品和药食同源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建圈强链成果[2] - 竹叶青 铁骑力士 四川新绿色药业 四川盐业集团等企业参展[2] 展览形式创新 - 新津中国天府农博园田园展以场景化呈现农文旅融合新业态 提供沉浸式乡村振兴体验[2] - 打造系列高效产销对接活动 包括第十一届四川农博会精品品鉴暨采购对接专场[2] - 举办重点帮扶县域特色农产品供需对接会 助力帮扶地区农产品拓宽销路[2] 国际化参与程度 - 吸引德国 意大利 巴西等25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参展[2] - 海南作为主题省 联合吉林 湖南等多省展团共探合作[2] - 凉山州作为主题市(州)展示特色农业 四川省21个市(州)1800余家企业参展[2]
联通数智方案 打造乡村振兴“致富笋”
齐鲁晚报· 2025-08-26 04:39
5G与千兆宽带网络应用 - 联通5G网络支持田间高清直播销售 实现高速率低延迟传输 [1][3] - 千兆宽带接入电商平台 实时处理订单和库存管理 [3] - 5G+千兆宽带形成无线有线全方位网络体系 覆盖田间到市场全环节 [5] 智慧农业管理 - 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参数 指导科学种植 [5] - 农业专家通过高清视频远程指导病虫害防治和施肥 [5] - 大数据分析助力精准预测市场需求 优化供应链管理 [3] 芦笋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曹县芦笋种植面积达10万亩 占全国16% 年产优质芦笋12万吨 [5] - 种植户3亩芦笋日收入超800元 5亩芦笋预计年收入近7.5万元 [3] - 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0余家 年加工能力15万吨 其中3家亿元规模加工厂年加工量5万吨 [7] 产销模式创新 - 现场采摘直播销售模式提升消费者信任度 日均订单超100个 [3] - 清晨采收芦笋当天发往全国 减少中间环节提升农民收益 [3] - 电商平台与智能物流系统协同 实现订单自动高效处理 [3] 产业带动效应 - 芦笋产业带动10万人就业 [7] - 政府将芦笋种植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方式 延长产业链拓宽产品广度 [5] - 产业多项指标居全国前列 包括种植规模 产品质量 加工能力和科技含量 [5]
潍坊临朐辛寨街道建成智慧菌菇方舱,年产值达20万元
齐鲁晚报网· 2025-08-26 01:53
核心业务模式 - 公司采用智慧种植方舱进行菌菇立体化生产 单舱容纳4000棒菌棒 年产量6.4万斤 年产值20万元 纯收益3.5万元 [3] - 运营采用片区化实体模式 村级共富公司投资 街道共富公司统筹管理 第三方专业团队运营 村集体获得固定分红 [7] 技术优势 - 舱内集成智能控制系统 精准模拟菌菇最优野外生长环境 控制温度 湿度 光照等关键参数 [5] - 深度融合物联网技术 实现生长全流程数据实时云端汇聚 支持远程监测调控 [5] - 实现365天全天候稳定生产 保障市场均衡供应 大幅降低人力成本 [5] 产业效益 - 单舱年产值达20万元 纯收益约3.5万元 显著提升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率 [3] - 项目成为乡村振兴样板 为集体增收和村民共富注入科技动能 [7] - 运营效率远超传统种植模式 突破传统菌菇大棚看天吃饭的限制 [3][5] 战略规划 - 街道将持续深化智慧农业应用 推广更多智慧方舱在田间地头落地 [7] - 通过科技赋能农业 改写传统方舱定义 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新范式 [1]
中经评论:他们为何跑上农业机器人赛道
经济日报· 2025-08-26 00:07
行业动态与参与者 - 宇树科技将四足机器人Go2应用于智慧农业领域 探索机器人赋能农业新路径 [1] - 深圳蓝侠机器人有限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发全国首台冬枣采摘机器人 在陕西大荔投入应用 [1] - 中国科学院成功研制世界首台可自动巡航杂交授粉的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 [1] - 复旦大学研制番茄精细化作业智能农业机器人亮相 [1] - 越来越多主体进入农业机器人赛道 包括非传统农业科研单位及科技企业 [2] 技术进展与功能 - 智能农业机器人能实时感知环境数据 通过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实现自主决策和行动 [1] - 凭借北斗+5G技术搭配智能算法 实现自主规划路径和自动避障 [1] - 当前农业机器人已能开展巡检、施肥、喷药、采摘等工作 [1] - 宇树科技Go2搭载农业专用传感器及AI视觉系统 用于监测幼苗生长并实时采集田间数据 [1] - 技术突破得益于机器视觉、知识图谱、决策模型等通用技术快速发展 [2] - 卫星遥感、低空技术、地面物联网、农业传感器等农情获取技术日臻成熟 [2] 发展驱动因素 -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推动农业对智能化的深切渴望 [1] - 农业规模化发展使基础设施和经营体系改善 为新事物提供应用场景 [2] - 农业机器人被视为农机装备的高级形态 智慧农业实现人与机器的相互赋能 [3] 挑战与局限 - 农业是非标准化环境 对象是生命体 需要光学、传感、机械、算法等多领域专家协同解题 [2] - 农业比较效益低 技术要求成本尽量低 没有效益农民不会接受 [2] - 部分技术产品实际应用效果不如预期 如果实识别和无损采摘仍存在难点 [2] - 目前农业机器人仍只是"盆景" 仅在极少部分经营主体和场景应用 [2] 成本与迭代优化 - 宇树科技Go2农业版基础售价为1600美元 对高值农业具有一定性价比 [3] - 第二代冬枣采摘机器人样机进入研发阶段 重点解决高温条件下识别和抓取效率问题 [3] - 行业需要从实际出发不断迭代优化 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上寻找突破口 [3] 发展前景与时间框架 - 农业机器人走进普通农户需要相当长时间 [3] - 智慧农业机器人将把农民从"机器操作手"升级为"机器人管理者"和"数据决策师" [3] - 按照规划到本世纪中叶农业强国全面建成 农业机器人有望像今天拖拉机一样普及 [3]
盐碱地成了丰收地 奔盛草业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
经济日报· 2025-08-26 00:05
公司业务与规模 - 公司成立于2020年 采用农业机械化种植方式 开展盐碱地治理改良 进行农业数字化管理 推动科技产学研落地 逐步成长为成熟的农业现代化企业 [1] - 公司拥有近7万亩饲草基地 种植苜蓿 燕麦 土豆 玉米等多种作物 建成饲草料贮藏库 农资贮藏库 农机库共1.8万多平方米 牧草种子晾晒及青贮堆储场5万多平方米 [1] - 2024年公司生产草产品近5万吨 年产值近7000万元 [1] 盐碱地改良技术 - 公司通过种植苜蓿等优质饲草对德令哈市的盐碱地进行改良 取得显著成果 [2] - 公司与科研院校深度合作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开展耐盐碱草种选育工作 以青海本土优势草种资源为基础 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筛选和改良 培育出多个适应当地盐碱地环境的草种 [2] - 公司筛选出8个盐碱地适生饲草品种 年均改良盐碱地超万亩 将耕层土壤含盐量降低40%至50% [3] - 公司已陆续改良轻度盐碱地近3万亩 改良中重度盐碱地超2.5万亩 [3] - 公司采用综合性改良技术 使土壤含水量提高15%左右 盐碱地燕麦出苗率提高至85%以上 肥料利用率提升至75%左右 [7] 生产效率与种植成果 - 2024年公司实现苜蓿一年三收 苜蓿青干草亩年产超700公斤 燕麦草亩年产近400公斤 饲草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 [3] - 公司结合遇到的问题创新种植技术 通过工程改良盐碱化草地和盐碱地 平整土地后进行水利设施建设 针对中轻度盐碱地和重度盐碱地采取不同改良模式 应用水肥耦合技术 将每亩盐碱地产值提升3倍至4倍 [7] - 公司改善了当地土壤耕层结构 增加了土壤通透性 促进植物根系对水肥的吸收 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养分转化效率 [7] 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 - 公司采用国际先进的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进行生产 拥有大马力拖拉机 深耕翻犁 精量播种机 自动打捆机等生产机械200多台 实现从种植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作业 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人工成本 [4] - 公司累计投资近8000万元购买各类现代化农机设备 使用专业农机装备并搭载北斗导航系统进行生产和种植管理 采用手机APP进行管理操控 同时将无人机巡田 田间气象站等信息化手段综合运用到生产中 [5] - 公司技术员可远程操控喷灌机 一台指针式水肥一体化喷灌机覆盖半径近600米 可浇灌约1200亩耕地 一名技术员可同时操作28台机器 [7] 市场优势与销售情况 - 德令哈市饲草晒制青干草时长为3天至4天 而相邻省份需要15天左右 这让当地饲草产品在市场上占据竞争优势 [9] - 公司生产的高品质饲草主要销往云南 甘肃 宁夏和西藏等地 用于奶牛饲养和肉牛养殖 捆装青干草经常供不应求 收购商上门收购 饲草晒干后立即装车发货 [10] - 公司今年青干草产量预计达4.5万吨 市场价格与去年相比每吨可提高100元以上 [10] - 青海产区生产的苜蓿青干草和燕麦青干草等产品粗蛋白含量 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均处于较高水平 营养价值高 获得下游牛羊养殖企业认可 [10] 产业模式与社会贡献 - 公司构建"科研+企业+基地+示范户"体系 初步建立以规模化种植 标准化生产 产业化经营为主导的现代饲草产业模式 [10] - 公司与当地十几个村集体签订产业发展联合经营协议 每年为各个村集体和村民发放地租 经营分红累计500多万元 为农民发放工资300多万元 将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结合 [11]
他们为何跑上农业机器人赛道
经济日报· 2025-08-25 21:57
行业背景与需求 -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人工成本居高不下推动农业对智能化的深切渴望 [2] - 农业机器人能实时感知环境数据 通过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实现自主决策和行动 [2] - 借助AI技术突破 当前农业机器人已能开展巡检 施肥 喷药 采摘等工作 [2] 技术发展与突破 - 北斗+5G技术搭配智能算法实现自主规划路径和自动避障 [2] - 机器视觉 知识图谱 决策模型等通用技术快速发展 [2] - 卫星遥感 低空技术 地面物联网 农业传感器等农情获取技术日臻成熟 [2] 主要参与主体 - 宇树科技将四足机器人Go2应用于智慧农业领域 搭载农业专用传感器及AI视觉系统 [1][2] - 深圳蓝侠机器人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发全国首台冬枣采摘机器人 [1] - 中国科学院成功研制世界首台自动巡航杂交授粉智能育种机器人 [1] - 复旦大学研制番茄精细化作业智能农业机器人 [1] 研发挑战与难点 - 农业是非标准化环境且对象为生命体 需光学 传感 机械 算法等领域专家协同解题 [3] - 农业比较效益低 技术成本需尽量控制 [3] - 具体应用难点包括辨别成熟果实和实现无损采摘 [3] 成本与迭代进展 - 宇树科技Go2农业版基础售价为1600美元 具有AI视觉+边缘计算能力 [3] - 第二代冬枣采摘机器人样机进入研发阶段 重点解决高温条件下识别和抓取效率问题 [3] - 第三代冬枣采摘机器人已列入研发日程 [3] 发展前景与定位 - 农业机器人是农机装备的高级形态 走进普通农户需要相当长时间 [1][4] - 智慧农业将农民从机器操作手升级为机器人管理者和数据决策师 [1][4] - 农业规模化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和经营体系 为新事物提供用武之地 [2]
托普云农(301556):智慧农业龙头 破浪数智蓝海
新浪财经· 2025-08-25 12:34
行业概况 - 智慧农业为广袤蓝海市场 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达1050亿元 2019-2024年复合增长率15% [1] - 行业发展初期格局分散 2024年企业数量超过8万家 [1] - 全球智慧农业市场规模未来10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19% 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 - 中国2024年发布智慧农业行动计划 行业增长动能较强 [1] 市场地位 - 公司为智慧农业赛道龙头企业 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市占率34% 县级植保站测报点市占率46% [1] - 凭借一体化产品服务能力确立行业领先地位 [1] 技术实力 - 研发体系完善 2024年研发人员占比26% 研发投入占比11% [2] - 累计掌握7项核心技术 相关产品收入贡献超过75% [2] - 持续深化农业AI布局 积极研发智能农业机器人产品 [3] 业务模式 - 提供软硬件一体化产品服务 2023年软硬结合收入占比超过50% [2] - 各业务板块集成度较高 一体化供应能力强 [2] - 对标全球龙头Climate FieldView 打造智慧种植闭环模式 [3] 客户资源 - 累计服务超过1000家市县级农业主管单位 [2] - 积累浙江移动 中国电信等大客户资源 [2] - 2023年交付500万元以上大型智慧农业项目金额达6756万元 五年复合增长率81% [2] 成长驱动 - IPO募资2.3亿元投入研发中心 平台升级与制造基地三大项目 [3] - 加强华东区域以外和海外新市场开拓 市占率有望提升 [3] - 聚焦商用 民用技术成果转化 拓展商用及民用市场 [3] 财务表现 - 预计2025-2026年EPS分别为1.87元 2.3元 复合增长率26% [5] - 当前股价对应2025年61倍P/E 2026年50倍P/E [5] - 目标价130元对应2026年57倍P/E 存在13%上涨空间 [5] 发展前景 - 智慧农业政策加速推进带来发展机遇 [4] - 创新技术突破有望推动业务增长 [4] - 农产品价格上涨可能成为行业催化剂 [4]
科技创新提速 广东问策岭南现代农业“智”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5 08:11
农业科技进步与智能化应用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3%,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0% [1] - 深水网箱养殖产量和工厂化养殖产量实现3年翻一番,全国领先优势扩大 [1] - 集成物联网、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水稻全流程无人化作业,无人农场面积超1万亩 [3] - 农机总动力达2613万千瓦,集聚全国30%以上无人机企业,培育大疆、极飞等智能农机装备龙头企业 [3] 政策与产业规划 - 实施"粤强种芯"与"粤强农装"工程,推动种业创新和智能农机产业链建设 [1] - 聚焦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数量全国第一,桁架类网箱数量全国第三 [4][5] - 规划培育2个万亿级海洋牧场和农产品加工集群,10个千亿级及2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8] 种业创新与成果 - 汇聚全国63个顶尖育种团队,突破南海大黄鱼等5种鱼类人工繁育技术,培育18个国家审定海水新品种 [6] - 水稻育种技术全国领先,瘦肉型生猪、白羽肉鸡、樱桃番茄等品种培育取得重大进展 [6] - 构建从实验室到渔场的全链条育种体系,广州、深圳、佛山、湛江形成差异化种业布局 [6] 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发展 -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01.21亿元,同比增长3.8%,海水鱼养殖产量97.54万吨占全国近一半 [1] - 新兴县形成"1+5"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建设中华土鸡产业基地完善全产业链条 [7] - 预制菜产业布局15个省级产业园,佛山南海区企业超1500家,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 [7] 海洋牧场与装备升级 - 湛江建成"海威1号"等深远海养殖装备,珠海建成国内首个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 [4] - 采用立体养殖、智慧赋能等新模式,装备平台技术持续迭代升级 [4][5] - 渔业经济总产值达4718.25亿元,推动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型 [1][4]
科技创新提速,广东问策岭南现代农业“智”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5 08:07
农业科技应用与智能化发展 - AI育种、无人农场、自动养殖、智能海洋牧场等新场景新业态在广东不断涌现 [1] - 广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3%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 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0% [1] - 深水网箱养殖产量和工厂化养殖产量实现3年翻一番 全国领先优势扩大 [1] - 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实现水稻全流程无人化作业 亩产达600公斤 [2] - 无人农场已在全国16个省区市建设30多个 面积超1万亩 种植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花生 [3] - 全省农机总动力2613万千瓦 集聚全国30%以上无人机企业 培育大疆极飞等龙头企业 [3]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 湛江形成"海威1号""海威2号"等深远海养殖航母规模效应 [4] - 珠海建成国内首个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 采用立体养殖智慧赋能新模式 [4] - 重力式深水网箱数量全国第一 桁架类网箱数量全国第三 [4] - 海水鱼养殖产量达97.54万吨 占全国产量近一半 [1] - 渔业经济总产值4718.25亿元 [1] - 计划培育2个万亿级现代化海洋牧场集群 [7] 种业创新与产业集群发展 - "粤强种芯"工程汇聚全国63个顶尖育种团队 围绕28个海洋牧场适养品种攻关 [5] - 突破南海大黄鱼黄金鲹等人工繁育技术 培育国家审定海水新品种18个 [5] - 水稻育种技术全国领先形成"粤稻现象" 瘦肉型生猪白羽肉鸡等品种取得重大进展 [5] -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01.21亿元 同比增长3.8% [1] - 新兴县形成"1+5"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 建设中华土鸡产业基地完善全产业链 [6] - 布局15个省级预制菜产业园 佛山南海区企业超1500家 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 [6] 政策支持与产业规划 - 重点实施"粤强种芯"与"粤强农装"工程 推动农业全链条升级 [1] - 建设广东农业智慧大脑 提升农业生产全链条精准化数智化水平 [1] - 计划培育粮食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茶叶等2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7] - 培育壮大1500家农业骨干企业 争创全国"链主"企业 [7] - 专题会议聚焦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和粤强种芯粤强农装工程实施 [2]
《农业无人机行业白皮书(2024/2025)》在京发布
环球网资讯· 2025-08-25 03:27
作为农民日报社与大疆农业首次联合推出的农业无人机行业报告,本次《白皮书》主要围绕行业大事 记、全球政策趋势、环保与药效测试、新场景应用和最佳实践等核心内容展开,全面梳理了全球农业无 人机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与应用前景,重点呈现农业无人机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成果,通过翔实的 数据与丰富的案例,系统阐释了农业无人机在解放农业劳动力、重构产业生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等方 面的核心价值,凸显科技创新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作用。 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全球农业无人机应用版图持续扩大,以大疆为行业龙头的农业无人机产业规模 呈现逐年翻番的发展态势,产品的市场保有量、作业量、从业人员数量逐年递增。截至今年6月,全球 农业无人机保有量已突破50万架,累计实现节水约3.3亿吨、减少碳排放4258万吨。在就业带动方面, 农业无人机正吸引众多青年返乡创业,女性飞手比例也稳步提升。 来源:农民日报 与会专家认为,农业无人机作为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的有效载体,凭借高效、精准、智能的显著特点, 正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民日报社与大疆农业携手编制发布《白皮书》,将为政府部门制定 政策提供参考,为科研机构明确研究方向提供支撑,为农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