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盐碱地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从“靠天吃饭”到筑牢“齐鲁粮仓” 山东用“芯”端稳饭碗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11:02
藏粮于地:盐碱地破"碱"重生 盐碱地既是亟待唤醒的耕地后备资源,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潜在粮仓"。山东拥有的近900万亩盐碱 地,使其成为探索盐碱地治理路径的"天然试验场"。 从"靠天吃饭"到筑牢"齐鲁粮仓" 山东用"芯"端稳饭碗 中新网济南9月25日电(李欣 李明芮 孙婷婷)从与黄河三角洲盐碱荒滩艰苦博弈,到在一粒种子间寻求关 键突破,再到向产业链全程要效益、挖掘"无形良田",山东保障粮食安全的步履沉稳而有力,系统性筑 牢"齐鲁粮仓"。这条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的扎实路径,彰显了山东作为农业大省的担当。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黄河入海口流传的这句顺口溜,曾是农民与盐 碱地抗争的苦涩注脚,也凸显了盐碱地治理的困境。 如今,盐碱地的命运正被改写。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敬东介绍,山东将盐碱地综合利用纳入黄河 重大国家战略,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种地相适、多元利用、科技支撑"的盐碱地综合利用 新路径。 2025年6月,在东营市东营区辛店街道唐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盐碱地麦田,农机手驾驶收割机抢收 小麦。刘智峰 摄 循着分区分类的治理思路,山东为不同区域量身定制土壤改良、地力 ...
硬核数据诠释“粮食优等生”担当 “趣”解锁吉林五大“增粮秘籍”
央视网· 2025-09-15 04:17
粮食生产成就 - 吉林省粮食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1] - 单产连续3年居粮食主产省首位[1] - 全国粮食总产量稳居第4位[1] 河湖连通灌溉系统 - 打通湖泡湿地数百处[2] - 灌溉农田覆盖千万亩级别[2] 盐碱地治理技术 - 采用机械冲刷和微生物菌剂治理[4] - 五年内实现盐碱含量降低20%[4] - 盐碱荒地转化为高产良田[4] 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 - 实施秸秆粉碎还田保墒蓄水[5] - 配套深松整地和水肥一体化技术[5] - 应用面积达4000万亩[5] 高标准农田建设 - 整合小田为大田实现规模化管理[6][7] - 配套路渠基础设施提升机械作业效率[7] 智慧农业系统 - 运用卫星遥感监测土壤墒情[9] - 实现耕种管收全流程智能化管理[9] - 建立农情数据一屏监控体系[9]
盐碱地“变身”光伏电站,看东营如何平衡生态与能源
齐鲁晚报网· 2025-08-26 03:57
生态修复与能源生产协同模式 - 东营将20万亩盐碱地转化为新能源基地 实现年发电量超20亿千瓦时 [1] - 光伏板使地表蒸发量减少40% 土壤含水量提升15%—20% 配合滴灌系统种植耐盐植物 [2] - 河口区500兆瓦光伏项目形成2万亩红色景观带 吸引20余种鸟类栖息 [2] - 利津县10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年发电量1.2亿千瓦时 节约标准煤3.6万吨 池塘亩产鱼虾提升至1200斤 较传统养殖增收30% [2]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 截至2025年6月盐碱地光伏项目累计投资超80亿元 带动5000余个就业岗位 其中90%为本地农民 [3] - 垦利区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每亩每年800元租金 参与板下种植和电站运维使人均年收入增加2.4万元 [3] 生态保护措施与规划原则 - 严格遵循不占用核心湿地不影响黄河行洪原则 通过无人机航拍和土壤检测划定开发边界 [3] - 黄河入海口周边5公里内光伏项目采用高支架宽行距设计 确保鸟类迁徙通道畅通 禁止使用化肥农药 [3] 技术挑战与创新解决方案 - 面临土壤改良周期长(重度盐碱地需3-5年) 技术集成难度大 新能源补贴退坡后盈利空间收窄三难困境 [4] - 通过耐盐植物基因编辑技术培育亩产达800斤的盐麦1号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利益联结模式 [4] - 将板下作物收益的10%作为生态修复基金 用于长期土壤监测与改良 [4]
盐碱地成了丰收地 奔盛草业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
经济日报· 2025-08-26 00:05
公司业务与规模 - 公司成立于2020年 采用农业机械化种植方式 开展盐碱地治理改良 进行农业数字化管理 推动科技产学研落地 逐步成长为成熟的农业现代化企业 [1] - 公司拥有近7万亩饲草基地 种植苜蓿 燕麦 土豆 玉米等多种作物 建成饲草料贮藏库 农资贮藏库 农机库共1.8万多平方米 牧草种子晾晒及青贮堆储场5万多平方米 [1] - 2024年公司生产草产品近5万吨 年产值近7000万元 [1] 盐碱地改良技术 - 公司通过种植苜蓿等优质饲草对德令哈市的盐碱地进行改良 取得显著成果 [2] - 公司与科研院校深度合作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开展耐盐碱草种选育工作 以青海本土优势草种资源为基础 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筛选和改良 培育出多个适应当地盐碱地环境的草种 [2] - 公司筛选出8个盐碱地适生饲草品种 年均改良盐碱地超万亩 将耕层土壤含盐量降低40%至50% [3] - 公司已陆续改良轻度盐碱地近3万亩 改良中重度盐碱地超2.5万亩 [3] - 公司采用综合性改良技术 使土壤含水量提高15%左右 盐碱地燕麦出苗率提高至85%以上 肥料利用率提升至75%左右 [7] 生产效率与种植成果 - 2024年公司实现苜蓿一年三收 苜蓿青干草亩年产超700公斤 燕麦草亩年产近400公斤 饲草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 [3] - 公司结合遇到的问题创新种植技术 通过工程改良盐碱化草地和盐碱地 平整土地后进行水利设施建设 针对中轻度盐碱地和重度盐碱地采取不同改良模式 应用水肥耦合技术 将每亩盐碱地产值提升3倍至4倍 [7] - 公司改善了当地土壤耕层结构 增加了土壤通透性 促进植物根系对水肥的吸收 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养分转化效率 [7] 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 - 公司采用国际先进的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进行生产 拥有大马力拖拉机 深耕翻犁 精量播种机 自动打捆机等生产机械200多台 实现从种植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作业 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人工成本 [4] - 公司累计投资近8000万元购买各类现代化农机设备 使用专业农机装备并搭载北斗导航系统进行生产和种植管理 采用手机APP进行管理操控 同时将无人机巡田 田间气象站等信息化手段综合运用到生产中 [5] - 公司技术员可远程操控喷灌机 一台指针式水肥一体化喷灌机覆盖半径近600米 可浇灌约1200亩耕地 一名技术员可同时操作28台机器 [7] 市场优势与销售情况 - 德令哈市饲草晒制青干草时长为3天至4天 而相邻省份需要15天左右 这让当地饲草产品在市场上占据竞争优势 [9] - 公司生产的高品质饲草主要销往云南 甘肃 宁夏和西藏等地 用于奶牛饲养和肉牛养殖 捆装青干草经常供不应求 收购商上门收购 饲草晒干后立即装车发货 [10] - 公司今年青干草产量预计达4.5万吨 市场价格与去年相比每吨可提高100元以上 [10] - 青海产区生产的苜蓿青干草和燕麦青干草等产品粗蛋白含量 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均处于较高水平 营养价值高 获得下游牛羊养殖企业认可 [10] 产业模式与社会贡献 - 公司构建"科研+企业+基地+示范户"体系 初步建立以规模化种植 标准化生产 产业化经营为主导的现代饲草产业模式 [10] - 公司与当地十几个村集体签订产业发展联合经营协议 每年为各个村集体和村民发放地租 经营分红累计500多万元 为农民发放工资300多万元 将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结合 [11]
多国专家齐聚新疆共商盐碱地治理
新华社· 2025-08-25 14:49
会议概况 - 中国-中亚盐碱地科技创新与合作国际学术交流会在新疆昌吉市举行 近200名来自中国 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的科研院所 高校 企事业单位专家和代表参会[1] - 会议聚焦盐碱地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合作议题[1] - 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主办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等单位承办[2] 盐碱地资源现状 - 中国盐碱地面积约5亿亩 其中新疆盐碱地面积占全国盐渍化土壤总面积的36.8%[1] - 新疆与中亚国家地理相邻 生态相似 在盐碱地改良 耐盐作物育种等领域合作空间广阔[1] 国际合作与科技创新 - 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壤科学与农业化学研究所 哈萨克斯坦土壤科学与农业化学研究所签署谅解备忘录[2] - 中外科学家将在盐碱地治理 畜牧养殖 食品安全和国际教育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2] - 中国农业科学院未来将立足昌吉 辐射全疆和中亚 聚焦盐碱地改良 生物育种 智能灌溉等关键技术[1] 战略目标 - 会议旨在促进中国-中亚盐碱地资源科学高效利用 实现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2] - 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2] - 以更低的治理成本获得更高的产量[2]
科技赋能饲草产业打造“高原草都”
新华财经· 2025-07-25 07:10
行业背景与发展战略 - 德令哈市利用特殊地质条件发展饲草产业,打造"高原草都",将盐碱地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1] - 当地政府制定《饲草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0年)》和《中国高原草都行动方案》,提出"一托六"垂直一体化发展模式(饲草产业+龙头/科研/种业/品牌/资金/文旅)[2] - 2025年全市饲草种植面积达12.56万亩,占总播种面积39.22万亩的32%,主要品种为苜蓿4.5万亩/燕麦4.7万亩/食葵2.8万亩/青贮玉米0.56万亩[3] 企业技术与生产突破 - 奔盛草业实现盐碱地苜蓿一年三收,头茬亩产干草200公斤,全年亩产青干草超700公斤,苜蓿粗蛋白含量达20%以上,饲喂价值180以上[1] - 公司筛选出8个盐碱地适生饲草品种,研发"避盐播种""生物移盐"等核心技术,使盐碱地出苗率75%、越冬率86%,耕层土壤含盐量降低40%-50%[2][3] - 采用全程机械化作业(翻转犁/驱动耙/播种机等),年均改良盐碱地超万亩,亩产干草从120千克提升至450千克[2][3] 产业经济效益 - 2024年德令哈市人工饲草总产5.38万吨,产值0.82亿元,预计2025年单产:苜蓿600公斤/燕麦450公斤/食葵500公斤/青贮玉米3000公斤[3] - 优质饲草料可满足2.7万头牦牛或10万只藏羊养殖需求,支撑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4] - 形成"饲草源头产业+草食畜牧业"协同发展模式,促进草畜平衡并降低天然草场压力[4][5] 生态与社会价值 - 盐碱地改良使戈壁变绿洲,土壤抗风沙和水土保持能力提升,遏制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趋势[3] - 获得耐盐小黑麦种质资源20余份,示范推广盐碱地饲草种植超2000亩,为荒漠化治理提供可复制模式[3][5]
省沿海集团盐碱地改良技术集成示范区小麦亩产达989.1斤
新华日报· 2025-06-25 21:46
盐碱地改良技术突破 - 公司通过自有集成技术改良2200亩盐碱地,小麦平均亩产达989.1斤,刷新省内滨海新复垦盐碱地单产纪录 [1] - 联合科研团队开发"组合拳"技术,包括高精度整平土地、高效淋盐洗碱、盐碱地专用生物有机肥等,使土壤有机质从不足6‰升至12‰,pH值降至8,盐分含量控制在2‰以下 [2] - 改良后土地实现"吨粮田"转变,水稻亩产1144斤(增产6%),油菜亩产421.9斤(增长30%),在恶劣天气下仍保持高产,水稻亩产1012斤(增产27.5%),小麦亩产989.1斤(增产13.8%) [3] 技术体系与行业应用 - 公司构建滨海盐碱耕地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分级障碍消减+精准培肥"技术模式,针对不同盐碱程度定制改良方案 [4] - 该技术模式已在5个盐碱地项目中应用,预计平均增产15%以上,未来将整理输出为地方标准 [4] - 技术成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支持,将更多滨海盐碱地转变为"高产田" [4]
从盐碱荒滩到塞外粮仓:河套灌区探寻耕地保护“密码”
新华社· 2025-06-04 11:31
河套灌区农业概况 - 河套灌区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灌溉面积达1100多万亩,是全国三大特大型灌区之一[1] - 2024年巴彦淖尔市粮食产量达58.7亿斤,被誉为"塞外粮仓"[1] - 灌区采用现代化调度系统,通过电子幕墙实时监控水位流量数据[1] 盐碱化问题与挑战 - 巴彦淖尔市1370.2万亩耕地中近一半为盐碱化耕地,是内蒙古盐碱化最严重地区[1] - 土地盐碱化问题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史记》已有相关记载[1] - 盐碱地导致作物产量受限,传统"大水漫灌"方式加剧土壤恶化[1] 节水灌溉技术应用 - 灌区建成1284处通信站点和2141处数据监控点,实现水情24小时动态监测[2] - 精准滴灌技术节约30%用水量,同时改善土壤营养结构[2] - 按实际用水量计费取代粗放按亩收费,预计每亩年节水160立方米[2] 盐碱地综合治理成效 - 治理后耕地全盐含量降低0.2-0.3个百分点,pH值降低0.2-0.5个单位[3] - 作物单产提高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3] - 培育出耐盐品种包括向日葵"SH363"、紫花苜蓿"巴农科1号"等[3] 创新利用模式 - 设立10余处生态涵养区,遵循"盐随水来,盐随水去"规律集中处理盐分[3] - 利用地下咸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实现盐碱洼地变致富宝地[3] - 开展高粱耐盐碱品种筛选试验和耐盐碱牧草示范[3] 未来发展规划 - 2024年计划完成30.2万亩盐碱地改良任务[4] - 通过技术集成、试点引领和产业联动提升耕地质量[4] -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治水方针推动高质量发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