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主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这家“一五”老厂,一炉铁能变出“千种钢”
人民日报· 2025-08-13 02:13
公司概况 - 中国宝武旗下武钢有限累计产钢超4.4亿吨,产品种类达1300多种,其中独有产品200多种 [9][20] - 公司产品应用于港珠澳大桥(24.8万吨钢板)、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管道效率提升30%)、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等重大工程和高端制造领域 [9] - "十四五"期间研发出全球首发产品8个,独有领先品种牌号占比提升至48% [20] 核心技术突破 - 新能源无取向硅钢实现0.1毫米极薄规格量产,电机效率提升超20%,助力电机小型化、轻量化 [15][16] - 研发750兆帕级高强度高精度磁轭钢,不平度误差小于1毫米/米(国际标准为3毫米/米),应用于乌东德水电站转子 [18] - 超宽汽车板市占率75%以上,钢轨产品铺设里程1.8万公里,光伏支架用钢韧性提升150%以上 [20] 生产与经营改革 - 2016年宝武重组后引入市场化机制,炼铁厂、炼钢厂等模拟经营,热轧厂连续两个月毛利超1亿元 [24] - 研发"5G+铁钢界面"智慧管控平台,铁水运输效率提升10%,年直接经济效益超4000万元 [27] 绿色转型 - 厂区光伏年发电4500万千瓦时,覆盖非生产用电,年减碳3.54万吨,目标2030年外购绿电比例达40% [26] - 开发全流程减碳50%以上的汽车板、建筑用钢等绿色产品,废钢添加比例超40% [27][28] 历史与精神传承 - 1958年武钢一号高炉14个月13天建成投产,打破外国预言 [22] - 上世纪70年代"一米七"工程消化200多项专利并开发新产品,磁轭钢研发历时10年 [22][23]
一炉铁能变出“千种钢”(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探访“一五”老厂)
人民日报· 2025-08-12 22:29
公司历史与规模 - 公司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现代钢铁联合企业 累计产钢超4.4亿吨 产品种类达1300多种 其中独有产品200多种 [1] - 公司产品应用于港珠澳大桥 提供24.8万吨钢板助大桥抵御16级台风 [1] - 公司产品应用于西气东输二线工程 管道让天然气输送效率提升30% [1] - 公司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 [1] 技术创新与产品突破 - 公司实现0.1毫米级高强度极薄规格无取向硅钢量产 该产品能将新能源汽车电机效率提升超20% [5] - 极薄硅钢助力电机小型化轻量化升级 相同体积下输出更大功率 [5] - 公司研发750兆帕级高强度高精度磁轭钢应用于乌东德水电站 磁轭钢片不平度小于1毫米/米 优于全球3毫米/米标准 [6] - 乌东德水电站机组转子由4.3万张磁轭钢片叠装而成 总重2100吨 高近4米 转速达每分钟93圈 [6] - "十四五"期间公司研发出全球首发产品8个 独有领先品种牌号占比提升至48% [7] - 超宽汽车板市占率达75%以上 钢轨产品铺设里程达1.8万公里 光伏支架用钢将材料韧性提升150%以上 [7] 生产制造与效率提升 - 公司通过智能系统精密控制温度精度压力等参数 攻克20多个技术难题实现硅钢技术突破 [5] - 研发"5G+铁钢界面"智慧管控平台 铁水运输效率提升10% 铁水温降降低10摄氏度 运输环节年直接经济效益超4000万元 [13] - 热轧厂连续两个月毛利超过1亿元 [11] 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 厂区光伏板年贡献4500万千瓦时绿电 覆盖非生产用电 年减少3.54万吨碳排放 [12] - 力争2030年外购绿电比例达40% 厂内光伏装机规模达100兆瓦以上 [12] - 低碳汽车板废钢添加比例超40% 大幅降低长流程钢铁生产碳排放 [13] - 研发全流程减碳50%以上的汽车板建筑用钢等绿色产品 [14] 体制改革与经营优化 - 2016年宝钢武钢联合重组成立中国宝武 2017年武钢有限成立 [11] - 2023年在制造体系引入市场机制 上下工序以市场价格进行模拟经营 [11] - 改革促使职工形成经营思维 主动学算账跑市场抢订单 [11] - 冷轧厂前4月综合毛利超去年全年 [16] - 激励机制从考核生产指标调整为评价各厂部模拟利润 [16] - 改革落地半年 条材厂型材产线成功扭亏为盈 [16] 研发历程与团队成就 - 磁轭钢研发历经10个春秋 团队成功开发出性能领先世界的高强度高精度磁轭钢 [10] - 上世纪70年代消化吸收200多项专利 创造性开发一系列新产品 [8] - 1958年武钢一号高炉仅用14个月13天完成建设 突破外国预言 [8]
德赛西威2025年中报:营收与利润显著增长,现金流及应收账款需关注
证券之星· 2025-08-12 22:27
营收与利润表现 - 2025年中报营业总收入146.44亿元,同比增长25.25% [1] - 归母净利润12.23亿元,同比增长45.82%;扣非净利润11.52亿元,同比增长45.94% [1] - 第二季度单季营收78.52亿元(同比+29.9%),归母净利润6.4亿元(同比+41.15%) [1] 盈利能力指标 - 毛利率20.33%,同比提升1.45个百分点;净利率8.43%,同比大幅提升16.44个百分点 [2] - 三费总额(销售/管理/财务费用)4.59亿元,占营收比3.13%,同比下降8.84% [5] 现金流与偿债状况 -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2.95元,同比大幅增长166.19% [3] - 货币资金9.23亿元,仅覆盖流动负债的19.36% [3] - 近三年经营性现金流均值与流动负债比例仅为16.36% [3] 应收账款风险 - 应收账款87.77亿元,同比上升30.02% [4] - 应收账款与利润比例高达437.8% [4] 业务结构分析 - 智能座舱业务收入94.59亿元(占比64.59%),毛利率19.75% [6] - 智能驾驶业务收入41.47亿元(占比28.32%),毛利率19.74% [6] - 网联服务及其他业务收入10.38亿元(占比7.09%),毛利率27.92% [6] 发展前景与订单 - 新项目订单年化销售额超过180亿元 [7] - 持续深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网联服务创新及全球化布局 [7] - 积极拓展智慧交通、无人配送等新兴领域 [7] 行业ETF关联 - 消费电子ETF(159732)跟踪国证消费电子主题指数,近五日涨幅2.78% [9] - 当前市盈率40.82倍,估值分位57.05% [9][10] - 最新份额23亿份(减少55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入1011万元 [9]
哈电集团:自主创新,创造280多项“共和国第一”
中国能源装备发展历程 - 1951年哈尔滨电机厂成功研制新中国第一台8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自主设计制造发电设备零的突破 [1] - 2021年哈电集团研制的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在白鹤滩水电站投入商运,标志中国水电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1] - 70年间公司累计创造280多项"共和国第一",包括第一台2.5万千瓦火电机组和第一台舰船主动力装置 [3] 技术创新突破 - 2024年7月成功下线全球单机容量最大(500兆瓦)的冲击式水轮机转轮,实现全链条技术自主可控 [2] - 攻克671米高水头转轮焊接技术难题,通过数字仿真优化工艺参数,历时107天完成核心部件制造 [2] - "十四五"期间研发投入强度持续高于5%,建立"一中心四平台"创新体系,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 [3] - 全球首创5兆瓦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技术,核电主设备和重型燃气轮机国产装机占比均达1/3 [3] 数字化与智能制造 - 叶片分厂智能化改造后用工减少60%(45人→18人),产品一致性提升且年产量预计增长20% [4][5] - 冲剪车间采用45台机器人实现毫米级精度加工,大叶片产线智能化改造将于2024年底完成 [5] - 工业数字孪生管理系统应用于三峡等项目,实现故障1分钟内预警,运维成本降低25% [6] - 2018年以来数字化投资近90亿元,建成8个数字化车间,生产效率提升30% [6] 绿色能源转型 - 开发超低负荷稳燃技术,使煤电机组可在15%负荷下稳定运行,适应新能源调峰需求 [7] - 2024年投运全球首台660兆瓦超低能耗循环流化床锅炉,年处理低热值煤200万吨 [7] - 天津盘山项目通过改造实现煤耗降14%、供热能力提升2倍+、寿命延长30年 [8] - 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创新错流式翅片换热技术,应用于湖北应城300兆瓦级示范项目 [9] 全球市场布局 - 产品覆盖50多国800多座电站,包括迪拜哈斯彦电站等标杆项目 [3] - 抽水蓄能领域参与60座电站231台机组研制,光热发电市场占有率领先 [10] - 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及合同签约额同比增幅均超25% [10]
金沙江上的“巨型电梯”,向家坝升船机累计货物通过量突破千万吨
齐鲁晚报· 2025-08-10 14:11
向家坝升船机运营成果 - 向家坝升船机累计货物通过量突破1000万吨,相当于50万辆次20吨卡车运量 [1][3] - 自2018年5月投运以来累计运行超23900厢次,通过船舶超23000艘次 [3] - 最大提升高度114.2米,一次提升重量约8150吨 [3] - 年通航天数最高达339天,年货运量从17万吨增至195万吨,船舶通过时间从60分钟缩短至40分钟 [5] 金沙江航运与区域经济影响 - 升船机将长江"黄金水道"向金沙江延伸150多公里,释放航运潜能 [7] - 物流企业反馈船舶月运输频次从2-3趟提升至5-6趟,显著改善运输效率 [13] - 过闸断面年货运量达建坝前近20倍,与翻坝码头协同加速区域经济发展 [11] 技术自主创新与专利成果 - 完全由国内自主设计建造,为金沙江首座齿轮齿条爬升式升船机 [8][10] - 累计获得146项专利,实现实时监测船舶超吃水/超高问题 [11] - 采用智能在线监测技术,通航安全与效率同步提升 [11] 向家坝水电站电力升级 - 8台80万千瓦机组完成全系统改造,首次实现满发助力"迎峰度夏" [14][16] - 改造应用国产化工控系统,突破原技术兼容性限制,缩短维护周期 [16][18] - 全球首次在巨型机组应用智能在线监测技术,实现数据汇集与故障诊断 [20] - 为溪洛渡、白鹤滩等电站提供国产化改造范例,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24]
“掌握所有核心技术”!我国首台星载激光载荷数据处理器完成研制
观察者网· 2025-08-08 13:25
技术突破 - 公司成功研制国内首台针对激光探测载荷的超高速星载处理器,该设备具备处理波束最多、载荷数据率最高、星上处理产品层级最深的特点 [1] - 团队攻克了系统流程、算法、软件、硬件所有关键技术,掌握了所有核心技术,并完成星上处理全流程技术验证、系统测试及环境试验 [1] - 该设备解决了海量超高速激光载荷数据星上处理的瓶颈性难题,为遥感卫星在轨处理领域开辟新方向 [1] 研发能力 - 公司组建智能处理技术攻关团队,从零开始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最终完成正样件研制并交付整星测试 [1] - 此次突破是公司坚持自主创新、深耕专业技术的体现,印证了"技术是立院之本"的发展理念 [1]
重庆通机产业带的“硬核”出海:机电产品出口额超4500亿元丨最前线
36氪· 2025-08-08 11:09
重庆通机产业带概况 - 重庆通机产业带年产销量超1400万台,占全国一半,其中微耕机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二[1] - 产品销往东欧、中欧、东南亚、南美洲等地,机电产品2024年出口额达4549.7亿元,同比增长8.4%[1][2] - 产业历经四阶段跃迁:技术奠基→规模扩张→外资融合→智能升级[1] 产业链与竞争优势 - 形成从零部件到整机组装的完整产业链,微耕机产量占全国2/3[2] - 通机产品出海面临售后服务挑战,高退货率会吞噬利润,企业采取视频指导、二手流转机制、第三方服务网络等措施[2] - 通机产品单价较高,客户购买出于刚需,不同于快消品[2] 技术升级与产品创新 - 2000瓦以下发电机正被储能产品取代,储能设备具有噪音低、零排放优势,充电速度和续航能力不断提升[3] - 通机产品与AI融合是未来方向,储能产品将实现无间断能源供应[3] - 神驰机电2024年亚马逊销售额突破4000万,企业购业务增速超20%,隆鑫通机上线亚马逊3个月实现400万销售额增长[3] 未来战略与市场洞察 - 未来五年通机领域不会出现颠覆性新产品,竞争需聚焦用户需求,避免闭门造车[4] - 通机市场存在大量未被发掘的小众场景,可能成为新增长点[4] - 企业需加强品牌建设,通过优质产品和售后服务培养客户忠诚度[4] 产业转型与出海经验 - 从代工贴牌的"隐形冠军"转向自主品牌出海的"全球通机创新高地"[1] - 产业带凭借工艺积累、市场洞察和创新投入赢得全球认可[4] - 树立自主创新意识是实现全球化的关键[4]
这家“一五”老厂,创造280多项“共和国第一”
人民日报· 2025-08-08 08:42
制造业发展历程 - 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居世界第一 用几十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 [1] - 哈电集团等代表性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 体现中国制造登攀力量 [1] 哈电集团创新成果 - 1951年研制新中国第一台8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改写不能自主设计制造发电设备历史 [2][12] - 2021年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在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 [2][12] - 2024年全球首台500兆瓦冲击式水轮机转轮下线 成为全球首个掌握全链条技术的国家 [13][14] - 累计创造280多项"共和国第一" 包括第一台水电机组/第一台2.5万千瓦火电机组/第一台舰船主动力装置 [2][15] 研发投入与技术突破 - 2021-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始终高于5% [18] - 搭建"一中心四平台"创新体系 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原创技术策源地 [18] - 研制世界最大容量5兆瓦电功率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 多项技术国际首创 [18] - 产品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装备海内外800多座大中型电站 [18] - 核电主设备和重型燃气轮机约占国产装机总量1/3 [18] 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 叶片分厂智能化改造后6条产线用工从45人降至18人 产品一致性提升 [19] - 2023年产出近30万片叶片 预计全年产量提高20% [19] - 建成8个数字化车间 已建项目生产效率提升近30% [20] - 2018年10月以来产业基础再造和数字化投资近90亿元 年均增长28% [20] - 工业数字孪生系统降低运维成本25% 应用于三峡/南水北调等项目 [19][20] 能源转型与市场拓展 - 开展超低负荷稳燃项目研发 适应煤电机组向调节性电源转型 [21] - 全球首台660兆瓦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年清洁转化低品质燃料约200万吨 [22] - 天津国能盘山项目改造后煤耗降低14% 供热能力提高两倍以上 延长30年使用寿命 [22] - 布局压缩空气储能技术 湖北应城300兆瓦级项目实现高效换热 [23] - 参与60座电站231台套抽水蓄能机组研制 光热发电市场占有率行业领先 [23] - 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正式合同签约额同比增长均超25% [23] 产业协同与全球布局 - 中欧班列(郑州)累计开行9953列 2024年上半年开行979列同比增长32.12% [10] - 覆盖30多个国家130多个城市 承运进出口货物品类超千种 [10] - 天津港形成完善冷链物流产业链 冷库容量达9万吨 利用率超90% [8] - 实现5小时送达京津冀主要市场 30小时覆盖华东/华南/西北等地 [9]
6个90%!深圳企业创新主力军地位越发稳固
搜狐财经· 2025-08-07 20:51
人工智能与算力基础设施 - 华为首次线下展出昇腾384超节点,实现业界最大规模384卡高速总线互联,资源调度效率显著提升[1] - 华为发布盘古Ultra MoE和盘古Pro MoE系列模型,验证国产AI基础设施自主创新能力[1] - 腾讯构建全链路技术架构,包括HCC集群、高速存储和星脉网络,支撑AI应用场景[2] 机器人技术创新 - 深圳星尘智能小央机器人实现0.1毫米重复定位精度,手臂末端速度达10米/秒,完成国家大剧院指挥演出[2] - 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实现自主更换电池,兆威机电灵巧手应用于工业、医疗等场景[2] - 众擎人形机器人实现跳跃翻滚等全球首创功能[2] 智能制造与工业突破 - 荣耀智能工厂通过CMMM四级认证,每28.5秒下线一台手机,生产全球最轻薄折叠旗舰[3] - 大族激光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打破国外垄断[3] - 深圳2分钟可组装一台3D打印机,无人机从创意到量产仅需3个月[8] 软件与垂直领域AI - 金蝶为企业管理云SaaS全球领先,深信服、微众银行深度融入实体经济[3] - 深圳26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中,思谋科技、晶泰科技等成为机器视觉、AI制药领域垂类模型领头羊[3] - 北科瑞声、元象科技分别在智能语音和3D视觉领域领先[3] 研发投入与专利产出 - 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5万家,密度12家/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一[5] - 华为2024年研发投入1797亿元(营收占比20.8%),十年累计超1.24万亿元,拥有15万件全球专利[6] - 腾讯2024年研发投入707亿元,全球专利申请量超8.6万件[6] 产业链与创新生态 - 深圳1小时通勤圈内可配齐95%手机零部件,华强北提供硬件创业"一站式"供应链[8] - 河套深港合作区160个高端项目加速技术规模化落地[8] - 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形成全链条能力,创新成本持续降低[8] 创新主体数据 - 深圳90%以上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以上研发资源集中于企业[10] - 2024年深圳独角兽企业42家,新晋13家占全国总量25%[10] -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全国第一,百强企业贡献76%[6]
英孚康三大标签,工业自动化新未来
搜狐财经· 2025-08-07 09:46
核心技术自主性 - 公司100%自主研发软硬件 摆脱对德国Codesys平台的依赖 从根本上保障技术安全和产业链安全[2] - 研发团队经过近十年攻关构建完整工业自动化技术体系 软件层拥有完全自主的ICS Studio开发平台 硬件层PLC产品在速度精度稳定性等关键指标达到或超越国际顶尖标准[3] - 全栈自研模式实现软硬件深度协同 确保系统无兼容性问题 并提供敏捷响应及定制化能力[3] 系统集成架构创新 - ICS Studio一体化开发平台实现全系列PLC 伺服驱动 步进电机 变频器在统一软件生态中的无缝组态编程与虚拟仿真 显著提升开发效率[5][6] - 平台未来将集成AI系统 具备智能代码生成能力 使工程师聚焦工艺创新与系统优化[8] - 创新"一网到底"系统架构基于统一标准以太网通信 实现从现场层到管理层的无缝连接 打破数据孤岛[9][11] - 通过确定性传输和低延迟技术确保关键数据实时准确传递 为工艺优化 异常回溯 预测性维护及5G工业互联奠定基础[9] 客户服务机制 - 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专业服务体系 包括需求评估 方案设计 现场实施与调试的全流程服务[12] - 建立7x24小时电话支持及现场服务的快速响应机制 对所有技术问题设备故障及系统优化需求提供无条件兜底服务[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