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整合
icon
搜索文档
政策红利激活市场需求 CVC等私募踊跃收购上市公司
证券日报· 2025-06-10 17:08
并购案例概况 - 合肥瑞丞私募基金拟设立基金以15.75亿元收购鸿合科技25%股份并取得控制权 成为"并购六条"发布后首单产业资本CVC发起的上市公司收购案 [1] - 自"并购六条"出台至6月10日 A股市场累计披露6单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收购上市公司案例 其中5单首次披露日在《重组办法》修订后 [2][3] - 6单案例中5家为传统企业 鸿合科技是唯一连续盈利公司 2024年营收35.25亿元 归母净利润2.22亿元 [8] 政策驱动因素 - "并购六条"明确支持私募基金以产业整合为目的收购上市公司 5月16日修订的《重组办法》实施投资期限与锁定期"反向挂钩"机制 [3] - 政策显著降低私募基金风险 激发参与积极性 当前上市公司整体估值低位形成低成本收购窗口期 [3] 交易结构与特点 - 6单案例主要通过"协议转让+原控股股东表决权委托(或放弃)"方式取得实控权 鸿合科技案例交易金额最高(15.75亿元) 估值达63亿元 [8] - 合肥瑞丞由奇瑞资本与团队共同出资设立 其管理的瑞丞基金是6单中唯一产业龙头控股的私募基金 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产业链 [5][6] 产业协同价值 - 私募基金具备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 通过"产业+资本"模式可帮助上市公司切入高附加值赛道 鸿合科技作为教育智能交互平板龙头亟需转型资源 [5][6] - 产业资本入主后可通过资产注入优化上市公司质量 奇瑞资本背景可为鸿合科技提供新能源汽车领域优质标的 [6] 行业趋势展望 - 私募基金从"Pre-IPO"模式转向"二级市场深度介入" 通过市值管理放大收益 或成主流趋势 [10] - 传统行业整合需求旺盛 私募基金可通过收购分散市场份额推动产业链升级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将激发更多市场需求 [10]
科创板产业整合按下“加速键” 优质案例渐次落地
新华财经· 2025-06-06 12:50
科创板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提升 - 政策加持下科创板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不断提升 助力产业整合与升级跑出"加速度" [1] - 近期菱电电控收购奥易克斯汽车电子 纳睿雷达收购希格玛微电子 奥普迈收购澎立生物均发布交易草案 将分别于6月13日 6月16日 6月23日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1] - "科创板八条"发布后科创板新披露并购交易105单 已披露交易金额合计超过333亿元 [1] 大额并购交易案例 - 沪硅产业以70 4亿元收购控股子公司少数股权 [1] - 芯联集成以58 97亿元收购芯联越州 [1] - 晶丰明源以32 83亿元收购易冲科技 [1] - 今年以来科创板新增披露44单并购交易 其中15单为发行股份或可转债购买资产 5单为现金重大重组 [1] 并购交易行业分布 - 多数科创板并购交易发生于新质生产力领域 如半导体 生物医药 高端装备等 [1] 代表性并购案例进展 - 海光信息筹划通过发行A股股票换股吸收合并中科曙光 优化从芯片到软件 系统的产业布局 [2] - 芯联集成收购芯联越州已完成审核问询回复 [2] - 思林杰收购科凯电子 嘉必优收购欧易生物 华海诚科收购衡所华威 希荻微收购诚芯微 长盈通收购生一升光电的交易审核问询已发出 [2] - 禾信仪器收购量羲技术 晶丰明源收购易冲科技 沪硅产业收购子公司少数股权交易均已通过股东大会待申报 [2]
Counterpoint: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新车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22%
智通财经网· 2025-06-05 09:21
全球新能源车电池市场 - 2024年新能源汽车新车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22% [1] - 中国厂商市场份额突破70% [1] - 增长驱动因素为关键市场新能源汽车普及加速及车型销售结构变化 [1] 主要电池厂商表现 - CATL以38%市场份额稳居第一 [1] - BYD市场份额达18% 排名第二 增长源于强劲内需及出口扩张 [1] - LG Energy Solution、Panasonic和SK Innovation市场份额下滑 受欧美需求疲软及新工厂投产延迟影响 [1] - 二线厂商中仅CALB保持稳定势头 [1] 技术趋势 - 2024年纯电汽车平均电池容量增加 但新能源汽车整体平均电池容量下降1% [3] - 插电混动汽车占比提升 从2023年30%增至2024年37% [3] - 插电混动汽车在欧洲和中国市场受欢迎 因充电基建滞后被视为实用替代选择 [3]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电池厂商优势体现在规模、执行力和产业整合 而不仅是成本 [1]
450亿,今年杭州最大IPO诞生
投资界· 2025-06-05 03:17
中策橡胶IPO概况 - 中策橡胶登陆上交所主板 发行价46 50元/股 开盘涨幅22 58% 市值一度逼近500亿元 收盘回落至450亿元 成为杭州2025年至今最大IPO [1] - 公司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杭州海潮橡胶厂 现为国内轮胎制造龙头 年销售轮胎2亿条 年营收超390亿元 [1][3][4] - 实际控制人为仇建平父女 合计持股46 95% 杭州国资旗下杭实集团及杭州金投分别持股25%和15% [8] 财务与业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318 89亿元、352 52亿元、392 55亿元 净利润从12 25亿元增长至37 87亿元 境外销售占比持续提升至48 32% [6][7] - 全钢胎产品贡献近半收入 2024年达180亿元 占比46 04% 半钢胎应用于乘用车领域 [7] - 资产负债率逐年下降 从2022年70 46%降至2024年66 55% 资产总额达448亿元 [7] 并购与资本运作 - 2019年仇建平通过"巨星系"以57 98亿元收购中策橡胶46 95%股权 对应估值123 5亿元 较2014年机构入股时85亿元估值增长45% [10][11] - 仇建平通过并购整合形成四家A股上市公司集群 包括巨星科技(工具)、杭叉集团(叉车)、新柴股份(柴油发动机)及中策橡胶 总市值约1000亿元 [13][14] - 并购策略强调产业协同 如收购杭叉集团保留原团队 未派驻管理人员 后续通过海外收购扩大市场份额 [13] 杭州制造业发展 - 杭州工业产值曾连续跨越四个千亿级台阶 2022年提出打造智能物联等五大产业生态圈 2023年组建三大千亿级产业基金 [16][17] - 2024年发布未来产业培育计划 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5+X"领域 已培育近300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 [18][19] - 典型案例包括中策橡胶、宇树科技(机器人)、思看科技(3D视觉)等 打破"杭州无制造业"刻板印象 [16][18]
菲林格尔控制权拟变更 国资民资联合入主破解治理僵局
证券时报网· 2025-06-04 03:45
控制权变更 - 安吉以清科技合伙企业及其实际控制人金亚伟将通过协议受让方式合计获得公司25%股份及对应表决权成为新任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1] - 原主要股东菲林格尔控股将其持有的27.22%股份分别协议转让给三家独立机构投资者 [1] - 德国股东菲林格尔控股以每股6.73元的价格转让全部9676.46万股公司股份实现彻底退出 [3] 经营困境 - 2024年全年营收仅为3.36亿元较2018年峰值缩水超50% [2] - 2024年净利润亏损达0.49亿元连续两年亏损 [2] - 木地板等传统家居品类市场规模明显收缩行业普遍面临需求萎缩、竞争加剧、利润空间压缩 [2] 治理结构优化 - 原实际控制人丁福如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降至19.56% [3] - 股份过户后5个工作日内将启动董事会改组新董事会席位由5名增至7名安吉以清有权提名其中6名董事 [3] - 新股东计划引入市场化机制和专业化管理团队提升公司决策效率和执行能力 [6] 新股东背景与战略 - 安吉以清由南京中益仁投资有限公司持股51%和浙江两山智控科技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9%共同设立后者为安吉县属国资平台 [5] - 新股东承诺保持上市公司独立性暂无短期内改变主营业务或进行重大资产重组的计划 [5] - 新股东将凭借产业理解力、资源整合力和资本运作能力为菲林格尔带来符合未来产业方向的资源赋能 [5] 行业与政策背景 - 精装修比例上升、新房交付节奏放缓以及消费者支出趋于理性导致传统家居行业整体进入调整期 [2] - 2025年5月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简化审核流程鼓励产业整合与科技创新 [7] - 针对上市公司吸收合并、市值超100亿元且信披评级连续两年为A的优质公司设立简易审核程序5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注册 [7]
A股并购重组呈现三大新趋势
中国证券报· 2025-06-03 23:09
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提升 - 今年以来已有121家上市公司更新披露重大重组事件公告,远高于去年同期的45家 [1] - 并购重组政策环境改善,配套制度适应性、包容性显著提升,助力上市公司提质增效 [1] - A股并购重组呈现三大新趋势:产业整合渐成主流、"壳"资源价值削减、科技型央国企担当主力 [1] 产业整合成为主流趋势 - 今年重大重组事件中,聚焦主业和产业合作目的占比超过五成,包括横向整合、垂直整合、战略合作等 [1] - 横向整合案例:亚信安全子公司拟收购亚信科技部分股权 [1] - 战略合作案例:军信股份拟定增收购仁和环境63%股权 [1] - 2021年以来产业并购占比逐年提升,并购活动呈现产业主导特点 [2] - 产业并购为主的非关联并购成功率较高,逐渐成为市场主流 [2] 产业并购发展环境优化 - IPO政策变化促使一级市场投资者通过并购重组实现退出 [2] - 一级市场融资环境收紧推动优质资产寻找买家 [2] - 优质上市公司现金储备充裕,一级市场估值承压提供抄底机会 [2] - 产业资本经历2013-2015年并购热后积累了更多外延并购经验 [2] 未来并购方向预测 - 传统企业将收购"硬科技"企业实现业务转型升级 [3] - 成熟企业将进行横向并购以扩充市场份额和行业话语权 [3] - 科技企业将收购前沿领域或未来科技类初创公司寻求爆发增长 [3] - 牌照类公司(如券商)将实施并购整合增强对外竞争力 [3]
浦发银行苏州分行:科技金融的“苏州实践” 如何赋能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9 17:23
科技金融创新实践 - 浦发银行苏州分行针对科创企业"轻资产、高研发、长周期"特点,重构传统信贷模式,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5+7+X"浦科产品体系 [1] - 截至3月底,该行已服务95%科创板上市企业、75%北交所上市企业、超60%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 - 创新逻辑实现三大转变:从"看过去"到"看未来"、从"看资产"到"看技术"、从"单一信贷"到"生态赋能" [1] 研发阶段融资解决方案 - "浦研贷"突破传统抵押担保模式,为悉智科技提供2000万元3年期纯信用贷款 [2] - 创新风控逻辑:将研发费用化支出折算为"技术资产",结合专利数量、团队背景等软信息评估 [2] - 资金注入使企业研发团队扩充50%,材料验证周期从1年缩短至半年 [2] 成长期投贷联动机制 - "浦投贷"首单落地咖爷科技,提供500万元贷款,创新性将股权融资能力纳入授信模型 [3] - 形成"投资机构筛选项目、银行配套融资"的协同效应,实现股权与债权融资有机衔接 [3] - 2025年牵头主承销苏州元禾控股6亿元科技创新债券,专项支持智能制造等领域 [4] 成熟期产业整合服务 - 2025年3月落地苏州股份制同业首单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提供10年期融资支持专精特新企业 [5] - 推出"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千亿行动计划",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强链补链 [6] - 创新实践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呼应国家培育新质生产力战略 [6] 全周期服务闭环 - 形成"浦研贷→浦投贷→并购贷款"三级产品体系,覆盖实验室到产业链全流程 [6] - 服务范围从单一企业支持扩展到产业生态优化重组 [5] - 在苏州科技金融圈建立"要并购,选浦发"的市场口碑 [6]
中证报:产业整合成并购重组主旋律
快讯· 2025-05-26 22:24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5月16日修改发布后,短短一周多时间,已有2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 并购重组公告。市场人士分析,近期一大批具有产业整合逻辑、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上市公司并 购重组案例渐次落地,这些重组标的更加优质、产业协同特征更加明显。产业整合成为并购重组的主导 逻辑,资本市场并购生态正加快重塑。 ...
产业整合成并购重组主旋律
中国证券报· 2025-05-26 21:01
市场人士分析,近期一大批具有产业整合逻辑、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案例渐次 落地,这些重组标的更加优质、产业协同特征更加明显。产业整合成为并购重组的主导逻辑,资本市场 并购生态正加快重塑。 海光信息拟吸收合并中科曙光,迈普医学拟收购易介医疗不低于51%股权,鸿铭股份拟收购深圳驰速 83%股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5月16日修改发布后,短短一周多时间,已有20多家 上市公司披露并购重组公告。 并购基金掀起成立浪潮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积极性的提高也离不开资金支持。近期,并购基金行业投资信心增强,业务活动趋于 活跃。 打开并购重组新思路 连日来,多地掀起一轮并购基金成立浪潮。福建省提出,加大企业并购重组支持力度,设立100亿元省 级并购基金。厦门市提出,新设规模50亿元的并购基金。支持企业开展并购或上市,对单个专项子基金 出资比例最高为50%;强化并购基金的"投贷联动"支持,可按并购贷款金额给予最高每年1%贴息,期 限最长5年,单个项目贴息金额最高1亿元。 国立波认为,近期地方频频设立并购基金,释放出推动地方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积极信号。地方政府 希望通过并购重组整合优质资源,培育战略性 ...
晨化股份(300610) - 2025年5月23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26 03:32
回购与股权激励 - 2025 年 4 月 17 日和 5 月 13 日,公司审议通过回购股份方案,资金总额 2000 万 - 4000 万元,回购价不超 15.5 元/股,实施期限 12 个月,回购股份用于注销减资,不可用于股权激励 [2] - 2024 年 10 月筹划 2024 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12 月 26 日股票上市,授予 291.4 万股,授予 110 人,2025 - 2027 年为解除限售考核年度 [2] - 第一个解除限售期业绩考核目标需满足其一:2025 年度营收较 2023 年增长率不低于 15%或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 50% [3] - 第二个解除限售期业绩考核目标需满足其一:2025 年度营收较 2023 年增长率不低于 25%或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 60% [3] - 第三个解除限售期业绩考核目标需满足其一:2025 年度营收较 2023 年增长率不低于 35%或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 70% [3] 新建项目 - 待建项目有“年产 34000 吨聚氨酯功能性助剂项目”“年产 4 万吨聚醚胺(4.2 万吨聚醚)项目”“年产 35000 吨烷基糖苷扩建项目” [3] - “年产 34000 吨聚氨酯功能性助剂项目”已取得安全设计设施审查意见书,罐组土建施工中,环评报告编制中,取得环评后建设周期 12 - 24 个月 [3] - “年产 4 万吨聚醚胺(4.2 万吨聚醚)项目”已取得环评批复,处于建设状态 [3] - “年产 35000 吨烷基糖苷扩建项目”已取得备案证,取得环评后建设周期 6 个月内 [3] 利润情况 - 2024 年公司外争市场、内抓管理,技术上研发前置拓宽产品应用领域、推出衍生新品,生产上改善工艺降本节效、提升合格率,利润增长,毛利及毛利率回升 [4] - 2025 年一季度,公司在聚醚胺、烷基糖苷特殊应用领域加大人力投入,增加定制产品收入 [5] - 预计 2025 年利润增长点为创新和扩大小品种聚醚胺应用领域提升产能利用率、年产 35000 吨烷基糖苷扩建项目投产增量,若化工行业复苏整体收益将提升 [5] 聚醚胺优势 - 公司 2002 年开始生产聚醚胺,有连续法和间歇法两种工艺,近 30 种不同型号产品,是国内生产较早、品类较全企业,客户源应用领域较深较广 [6] 并购计划 - 上市后公司聚焦主业,重视产业链协同发展,围绕新材料、精细化工助剂和生物制造等领域寻找合适标的投资并购 [7] - 2025 年按“储备 2 - 3 家,力争成功 1 家”目标,与优质海外和本土公司交流合作,完善外延式增长路径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