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斗

搜索文档
内斗争权15年!毛利率持续下滑,要闪奔上市!
IPO日报· 2025-09-19 00:34
星标 ★ IPO日报 精彩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上交所官网显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将于9月19日审核厦门优迅芯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优讯 股份")的首发上市事项。 值得注意的是,从公司的科创板IPO申请被受理到上会日期之间,仅相隔不到3个月,可谓"闪电速度"。在这 短短三个月中,优讯股份已经完成了两轮问询回复。 本次IPO,优讯股份由中信证券保荐,拟募集约8亿元分别用于下一代接入网及高速数据中心电芯片开发及产 业化项目、车载电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车载电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IPO日报发现,公司成立的二十二年间,创始人之间因经营分歧争权时间长达十五年。期间曾有九年无实控 人,董事会多次"停摆",直至2022年方才达成一致。在经营业绩方面,公司近年来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存在明 显波动,毛利率连年下滑。此外,公司对研发投入力度也逐渐降低,最新一期已低于同行业参考公司均值。 制图:佘诗婕 争权十五年 根据招股书介绍,优讯股份的股权较为分散,单一股东所持表决权均未超过30%。任何单一股东所持的表决 权均无法控制股东会或对股东会决议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公司认定无控股股东。 然而,这几句对股权结构的简单描述背后,是公 ...
可靠股份内斗再激化!实控人被约谈 前妻炮轰公司经营决策
南方都市报· 2025-08-26 13:45
公司治理与董事会争议 - 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金利伟的前妻鲍佳在董事会会议上对聘任副总经理兼董秘等三项议案投反对票 指出候选人专业能力存疑且董事会文件多次出错 [2][3] - 独立董事景乃权对聘任议案弃权 认为候选人工作需提高专业性 [4] - 公司回应称候选人王向亭的资质经过背景调查 且入职后为市值管理做出成绩 高管变动均履行程序 [6] 关联交易违规与监管措施 - 公司因关联交易信息披露违规收到浙江证监局警示函 与广西杭港材料的交易金额达2112.24万元(占净资产1.54%)未及时审议披露 [7][9] - 创始人金利伟及财务总监李超楠被采取监管谈话措施 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7][9] 经营决策与业务表现争议 - 鲍佳指责金利伟随意投资亏损企业浙江海正苏凉生物科技 该公司2024年亏损3439万元 2025年上半年续亏1057万元 [10] - 代售杜迪品牌业务2024年亏损1407万元 2025年上半年亏损310.16万元 [10] - 公司回应称投资基于长期布局 代售业务通过优化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16%且大幅减亏 [12] 股权变动与历史业绩 - 金利伟与鲍佳2024年2月离婚后股权重新分配 金利伟持股降至30.13% 鲍佳持股增至29.93% [13] - 公司上市后营收持续下滑 2019-2024年营收从11.74亿元降至10.79亿元 净利润从8745.09万元波动至3117.28万元 [14] - 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5.39%至5.49亿元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1.81%至2827.86万元 [14] 业务结构表现 - 成人失禁用品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62%至2.87亿元 婴儿护理用品营收同比增长5.60%至2.09亿元 宠物卫生用品营收同比下滑1.25%至3369.48万元 [14]
内斗激化!A股公司董事长前妻“炮轰”公司新董秘
新浪财经· 2025-08-26 09:35
公司治理与股东分歧 - 公司实际控制人金利伟与前妻鲍佳离婚后持续存在治理分歧 鲍佳作为持股29.13%的第二大股东在董事会对多项议案投反对票[2][12] - 第五届董事会第十一次会议中 鲍佳对四项议案中的三项提出异议 包括对2025年半年度报告议案投反对票 理由涉及关联交易违规调查和股东权力受阻问题[2][3] - 关于聘任副总经理和董事会秘书的议案遭鲍佳反对及独立董事景乃权弃权 反映管理层任命存在分歧[3] 董事会秘书任命争议 - 新任董秘王向亭具有丰富从业经验 曾获2017年上市公司金牌董秘奖 2024年12月加入公司担任资本运营总监[6] - 鲍佳质疑王向亭专业能力 指出其2019年离开上市公司后脱离证券工作多年 董事会文件多次出错且修改后未通知董事[7] - 独立董事景乃权以"工作需细心提高专业性"为由对董秘任命投弃权票[7] - 鲍佳指控王向亭按董事长个人需求封闭信息 阻碍董事履职 压缩董事会时间并设置不合理开会条件[9] 高管团队稳定性问题 - 公司自2021年上市以来更换三任董秘 俞文斌 王万元 谢丽红先后任职 最短履职期约半年 董事长金利伟多次代行董秘职责[6] - 两年内更换近十名高管 鲍佳指出短期满足董事长需求与长期合规要求存在矛盾[9] - 鲍佳离婚后至少对10个董事会议案投反对或弃权票 涉及投资谨慎性 信息透明度 关联交易及董事知情权等问题[13] 股权结构与财务表现 - 金利伟直接持股30.13%为第一大股东 鲍佳持股29.13%为第二大股东 离婚时金利伟将7900万股(占总股本29.13% 约6亿元市值)分割给鲍佳[12] - 鲍佳放弃4%股份表决权 但保留董事席位参与公司治理[12]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5.49亿元 同比增长5.39% 归母净利润2827.86万元 同比增长21.81%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4137.55万元 同比增长157.71%[13] 公司业务背景 - 公司成立于2001年 专注于一次性卫生用品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 产品涵盖婴儿护理 成人失禁和宠物卫生用品 拥有可靠 吸收宝等品牌[11] - 作为成人失禁用品领域领先企业 被市场称为"成人失禁第一股"[11][12] - 创始人金利伟1970年11月出生 2001年创立公司前身杭州侨资纸业 长期担任核心管理职务[12]
实控人前妻炮轰新董秘,可靠股份内斗激化
中金在线· 2025-08-25 02:15
公司控制权与治理结构 - 公司实际控制人金利伟与前妻鲍佳持续存在控制权争议 双方离婚后股权已划分但矛盾未解决 金利伟直接持股30.13%为第一大股东 鲍佳持股29.13%为第二大股东[1] - 鲍佳在董事会会议上对四项议案中的三项投反对票 包括聘任副总经理及董事会秘书等关键人事任命 指责候选人缺乏专业知识和职业操守[1] - 独立董事景乃权对部分议案投弃权票 但相关议案最终均获得通过 显示公司治理存在分歧[1] 董事会秘书任职争议 - 公司自2021年上市后频繁更换董事会秘书 俞文斌 王万元 谢丽红先后任职 最短履职期仅半年左右 董事长金利伟多次代行董秘职责[2] - 新任董秘王向亭曾任职万马股份和洁美科技董秘 但2021年后脱离证券工作多年 被指不熟悉上市公司规则 需要依赖证券部同事完成工作[3] - 鲍佳质疑王向亭工作能力 指出董事会文件多次出错 且存在修改后不再通知董事的情况 独立董事景乃权也以"工作还需细心 提高专业性"为由投弃权票[3] 关联交易合规问题 -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与关联方杭港公司发生2112.24万元交易 超过法定300万元及净资产0.5%(686万元)的审议标准 但未及时履行审议程序[4][5] - 浙江省证监局正对关联交易事项进行调查 鲍佳指控公司"多次提出关联交易违规要求整改情况下再次公然违反法规"[5] - 公司解释系误以为2024年定期会议预计额度有效期至2025年定期会议 导致未及时披露 称"未及时关注 并非有意违反"[5] 信息披露与合规管理 - 深交所规则要求关联交易金额超300万元且占净资产绝对值超0.5%需履行董事会审议程序 超3000万元且占净资产5%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6] - 鲍佳指控王向亭在关联交易审议标准上存在专业能力问题 曾多次向其确认标准 但王向亭均错误表示为总资产的50%才需要审议[5] - 公司关联交易已通过第五届董事会第九次会议审议 并向监管机构作出汇报 但鲍佳和独立董事景乃权在该会议上分别投出反对票和弃权票[5] 公司经营与投资决策 - 公司2021年上市后盈利大幅缩水 2022年一度陷入亏损 2023年以来业绩有所回升但仍未恢复至上市前水平[6] - 鲍佳指责金利伟不顾反对对外投资亏损公司 显示公司投资决策存在争议[6] - 公司被称为"成人失禁第一股" 但上市后高管变动频繁 两年更换近十任高管 被指存在短期满足个人需求与长期合规要求间的矛盾[3]
实控人前妻炮轰新董秘,可靠股份内斗激化
财联社· 2025-08-25 01:20
公司治理与股东矛盾 - 公司实际控制人金利伟与前妻鲍佳(第二大股东,持股29.13%)持续存在治理矛盾,鲍佳对董事会三项议案投反对票,质疑关联交易违规及董事长决策失职 [1] - 鲍佳与金利伟持股比例接近(金利伟持股30.13%),离婚后股权划分明确但管理矛盾未解决,鲍佳多次对议案投反对或弃权票 [1] - 独立董事景乃权在本次会议中对两项议案投弃权票,但所有争议议案均获董事会通过 [1] 高管变动与董秘履职争议 - 公司上市后频繁更换董秘,王向亭为第四任董秘,此前三任履职时间最短仅半年,董事长金利伟曾多次代行董秘职责 [2] - 鲍佳反对王向亭任职董秘,理由包括缺乏专业知识、职业操守存疑、存在处罚风险,并指责其更适合担任董事长秘书 [1][3] - 王向亭曾任职万马股份、洁美科技董秘,但2021年后脱离证券工作,鲍佳称其不熟悉规则且董事会文件多次出错 [2][3] - 独立董事景乃权以"工作需细心提高专业性"为由对王向亭任职投弃权票 [3] 关联交易违规风险 - 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与关联方杭港公司发生交易额2112.24万元,超过法规规定的300万元及净资产0.5%(686万元)的审议标准 [5][6] - 浙江省证监局正对关联交易违规事项进行调查,鲍佳指控该交易"未经审议强行交易"并挑战监管红线 [5] - 公司解释违规原因为"未及时关注"额度有效期,误以为2024年审批延续至2025年,但鲍佳指王向亭错误解读审议标准(误称为总资产50%需审议) [6] 经营业绩与投资争议 - 公司2021年上市后盈利大幅缩水,2022年陷入亏损,2023年虽回升但仍未恢复至上市前水平 [7] - 鲍佳指责金利伟不顾反对投资亏损公司,加剧业绩压力 [7]
独家!创始人重刻法人印章!靖奇投资内斗续集:公司500万元账户1天仅剩两千多元,回应来了
华夏时报· 2025-08-08 10:25
公司高层内斗 - 靖奇投资创始人范思奇与联合创始人唐靖人爆发公开冲突,双方通过朋友圈和声明互相指控 [3][4] - 范思奇指控公司账户500万元被分批转空,最终仅剩2000多元,并质疑工资提前发放及款项流向不明 [3][6] - 唐靖人回应称提前发放工资是因范思奇重刻公章并申请U盾,存在资金转移风险 [6] 公司控制权争议 - 范思奇声称仍是公司最大股东及法定代表人,但公司管理层称剩余股东已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实控人为唐靖人 [4] - 范思奇发布声明称遭遇伪造法人印章及冒用签名行为,未经其授权的基金设立、清盘等操作无效 [3][4] - 唐靖人反驳称公章从未遗失,范思奇擅自挂失重刻公章并发布不实公告 [4] 公司运营异常 - 私募排排网显示公司核心人物为唐靖人,范思奇名字被隐去 [5] - 公司线上交易被冻结,线下柜台交易需法人及股东共同操作 [6] - 范思奇此前曾指控在"提前9分钟通知的股东会"上被罢免全部职务,公司公告称其因健康原因离职 [3]
“同学创业典范”滤镜破碎,三雄极光内讧分歧走到台前
南方都市报· 2025-08-06 14:27
公司治理与内部分歧 - 三雄极光董事长换届选举出现分歧,张宇涛以7票同意2票反对当选,反对票来自创始人张贤庆和陈松辉,反对理由为"张宇涛在任期间管理混乱"[3] - 四位创始人解除《一致行动协议》后公司陷入无控股股东状态,目前张宇涛家族合计持股22.29%为最大股东[5][6] - 2024年12月起董事会矛盾显性化,陈松辉对组织架构调整投反对票,认为会造成双头管理和权责不清[6] - 2025年6月董事长选举中张贤庆反对理由包括营收净利润双降、费用上升、人效低下,陈松辉主张轮值制[7] - 2025年7月董事会上两位创始人继续反对多项人事任命及薪酬方案,但议案仍获多数票通过[7][8] 公司发展历程 - 1991年由华南理工大学三位校友创立,1993年形成"四驾马车"格局,成功研发电子镇流器产品[4] - 1996年创立"极光"品牌,2008年中标北京奥运场馆照明工程奠定行业地位[5] - 2017年深交所上市时年营收25亿元左右,净利润2.3-2.5亿元,四位创始人持股超50%[5] - 上市后被誉为"同学创业典范",创始人分工明确:张宇涛管战略、林岩管研发、张贤庆管生产、陈松辉管营销[6] 财务表现 - 2021-2024年营收从27亿元降至20.78亿元(上市以来最低),2025年Q1再降15.82%至3.34亿元[9][10] - 净利润从2020年2.35亿元暴跌至2021年2635万元,2024年再跌76%至4808万元,2025年Q1首次季度亏损1531万元[9][10] - 2025年Q1扣非净利润亏损2081万元同比降496.69%,基本每股收益-0.0548元同比降207.87%[10] - 股价较高点65元下跌超80%至12.53元,市值蒸发约130亿元[11] 行业环境 - 2024年中国照明产业下游产值约5142亿元同比降7.6%,LED通用照明市场2392亿元同比降3%[11] - 2024年83%照明产品出口均价下降1%-93%,这些产品占出口总额99%[11] - 房地产低迷重创家居照明业务,行业产能过剩加剧"内卷"[10] - 公司715个城市分类覆盖策略和数字化营销效果有限,2024年家居渠道仅微增1.41%[10]
新任总经理主动降薪“低保”履职,三雄极光内斗博弈暗涌加剧
钛媒体APP· 2025-07-31 13:06
公司治理动态 - 新任总经理林岩宣布在整个第六届总经理任期内仅保留法定社保与公积金个人缴纳部分 不再领取任何工资 旨在表达对公司发展信心及降本增效意图 [2][3] - 董事会通过五项关键人事任命及高管薪酬方案 但董事张贤庆、陈松辉对多项议案投反对票 包括反对内审负责人及证券事务代表任命 质疑相关人员专业能力 [4] - 董事张贤庆、陈松辉明确反对总经理林岩薪酬方案 质疑其公司治理及风控管理能力不足 同时质疑董事会秘书颜新元薪酬过高且与工作能力不匹配 [5] 董事会内部冲突 - 第六届董事会董事长选举出现双提案对决 张宇涛续任提案以7票同意2票反对通过 张贤庆任董事长提案未通过(2票同意4票反对3票弃权)[7][9] - 四位创始人(张宇涛、林岩、张贤庆、陈松辉)合计持股56% 但2020年解除《一致行动协议》后公司陷入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状态 导致治理真空 [9] - 董事张贤庆反对张宇涛续任董事长 指控其管理混乱导致营收与净利润双降且费用持续上升 陈松辉则主张轮值董事长制度更合适 [7] 财务表现恶化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20.78亿元 同比下滑11.64%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08.69万元 同比大幅下滑76.53% [9]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3.34亿元 同比下滑15.82%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531.34万元 同比由盈转亏 [10] - 董事张贤庆指出公司人效处于上市同类型公司底部 且2025年第一季度已出现亏损 凸显经营效率问题 [7]
科兴生物争夺记:谁能打开百亿美元“金库”大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1 14:44
公司治理与股东争斗 - 科兴生物面临退市危机,同时推进首笔百亿元现金分红,各方股东围绕分红展开激烈博弈以争夺董事会席位 [1] - 特别股东大会通过两项提案:罢免现任董事和选举赛富基金提名的10位新董事,新董事会成员包括阎焱、尹卫东等关键人物 [3][5] - 李嘉强方面声称股东大会休会后继续召开的会议无效,认为自封"新董事会"的行为缺乏法律依据,并强调其四人董事会仍是唯一合法有效的治理机构 [6][8] - 新董事会获得54.71%投票支持,计划推动公司股票恢复交易并解决诉讼,同时强调将捍卫选举结果 [6][7] 股权结构与控制权争夺 - 公司内斗主要分为李嘉强和尹卫东两派,强新资本持有32.3%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5] - 控制权在2025年1月从尹卫东派转移至李嘉强派,但7月特别股东大会再次变更董事会构成 [5] - 争议焦点围绕1180万股PIPE交易股份的投票权有效性,安提瓜法院颁布禁令后又暂缓执行 [8][9] - 双方对投票结果存在根本分歧,李嘉强方声称获得压倒性支持,但缺乏权威机构认证 [9] 巨额分红与资金分配 - 公司宣布总额74.48亿美元的三期分红计划,首期每股55美元已派发,若全额发放将消耗103亿美元现金储备的70% [10][11] - 主要股东分红金额:强新资本6.88亿美元、赛富基金5.93亿美元、尹卫东3.5亿美元等 [11] - 李嘉强方解释分红是为补偿股东长期未获收益,强调北京科兴中维作为运营主体仍保有充足资金 [11][12] - 维梧资本否认阻挠分红,但质疑分红程序合法性及动机 [12] 公司运营与市场影响 - 董事会更迭导致治理混乱,公司正推进恢复纳斯达克交易和任命新审计机构以避免退市 [13] - 新董事会表示将聘任审计师并解决诉讼问题,致力于使运营重回正轨 [7] - 李嘉强方表示希望组建专业董事会而非长期担任董事长,但控制权争夺仍在持续 [12]
一年挣960亿,印钞机都不如它卖力
商业洞察· 2025-07-15 09:56
公司业绩与财务表现 - 科兴生物2021至2022年营收超1300亿元,净利润达960亿元,净利率高达73.8% [11][16] - 公司净利润规模超过贵州茅台历史最佳年份的862亿元 [13] - 新冠疫苗业务贡献显著,被描述为"一人三针,针针见钱"的盈利模式 [12] - 账上现金及等价物达103亿美元,近期实施75亿美元清仓式分红 [22][23] 股东结构与控制权争夺 - 主要股东包括尹卫东(11%)、赛富基金(18.87%)、永恩国际(10.33%)等 [28][29] - 当前董事会罢免提案由SAIF Partners发起,拟更换十名董事 [19] - 控制权争夺涉及创始人尹卫东与强新资本李嘉强两派势力 [30][31] - 历史股东纠纷可追溯至2016年回A股计划引发的权力斗争 [65] 创始人背景与公司发展史 - 尹卫东从唐山防疫站医生起步,曾研发国内首个甲肝诊断试剂 [36][38][39] - 2001年与潘爱华共同创立北京科兴,技术入股占比24% [43] - 2003年SARS疫情期间快速研发疫苗,获得政府无上限经费支持 [47][56] - 2004年完成疫苗临床试验审批仅用1小时,创行业纪录 [45][48] 资本市场运作 - 2003年登陆美国OTCBB市场,2004年转板美国证券交易所 [62] - 上市过程中通过操作将联合创始人股份稀释至26.9% [63] - 公司自2018年起长期停牌,主要因股东内斗导致 [21] - 历史数据显示2015-2020年累计净利润仅约2亿美元 [27] 行业地位与技术积累 - SARS疫苗研发虽未商用,但奠定技术基础与行业影响力 [54][60] - 新冠疫苗主要供应商地位与早期传染病防控经验存在关联 [61] - 甲肝诊断试剂实现进口替代,价格仅为美国产品的1/20 [39][40] - 公司技术路线被描述为"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早期样本"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