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工(601989)

搜索文档
中国重工(601989) - 中国重工关于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暨关联交易报告书修订说明的公告
2025-07-18 12:00
市场扩张和并购 - 中国船舶拟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2] 其他新策略 - 2025年7月18日获中国证监会本次交易注册批复[2] - 对重组报告书注册稿部分内容进行补充和修订[3] - 更新重组报告书公司声明、重大事项提示等多处内容[3]
中国重工(601989) - 中国重工关于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暨关联交易事项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同意注册批复的公告
2025-07-18 12:00
并购事项 - 中国船舶拟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2] 批复信息 - 2025年7月18日获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批复[2] - 同意新增3,053,192,530股股份吸收合并[2] 后续要求 - 按报送文件进行吸收合并[2] - 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3] - 办理吸收合并相关手续[4] - 批复12个月内有效[5] - 遇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处理[5] 公司行动 - 董事会在规定期限办理事宜并披露信息[6] - 信息以指定公告为准[6]
证监会:同意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注册申请
快讯· 2025-07-18 10:56
公司合并 - 证监会批准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新增30.53亿股股份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1]
7月18日电,证监会同意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新增3,053,192,530股股份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申请。
快讯· 2025-07-18 10:56
公司合并 - 证监会批准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新增3,053,192,530股股份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1]
79家央企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亮眼:19家净利翻倍,电力、船舶、稀土三赛道狂飙
华夏时报· 2025-07-18 07:34
央企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表现 - 共有79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报喜,其中32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2家扭亏,25家减亏 [1] - 19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预增上限超过100%,展现出强劲盈利能力 [1] - 电力装备、船舶制造、稀土等行业景气度高企,相关上市公司业绩表现突出 [1] - 央企业绩良好得益于国家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及企业自身深化改革成效,包括基建投资、制造业升级带动需求增长,以及管理优化、技术创新提升运营效率 [1] 电力装备行业 - 电力装备行业受益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高质量发展获得新动能 [2] - 《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明确要求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达9%以上 [4] - 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方案推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加速 [4] - 华银电力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8亿元至2.2亿元,同比预增上限约44倍 [5] - 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2025年计划投资额创历史新高,特高压建设加速推进,国电南自预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71.89%至225.66%,保变电气预计同比增长229.15% [5] 船舶制造行业 - 中国船厂以10.04百万CGT、370艘订单位居全球首位,占据全球订单52% [6] - 中国船舶、中国动力、中国重工和中船防务4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预计增幅均实现倍增,中国重工、中船防务预增上限均超过200% [6] - 业绩增长得益于批量建造优势、精益管理水平提升、民品船舶交付量增加及价格上涨、成本管控得当 [6] 稀土行业 - 稀土行业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等产业快速发展,需求量增加且价格攀升 [6] - 中国稀土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36亿元至1.76亿元,同比扭亏,主要因市场行情上涨、营销策略调整及生产工艺优化 [6][7] 行业发展趋势 - 电力装备行业受益于全球能源转型和国内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船舶制造业受绿色船舶更新需求和国际航运业复苏驱动,稀土行业因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支撑 [7] - 未来3至5年这些行业预计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因有国家战略支持和市场需求双重驱动 [7] - 企业可通过紧跟国家战略方向、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供应链管理、拓展国际市场等措施提升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7]
船说:全新的开始,全新的面貌
2025-07-16 06:1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船舶行业 - 公司:中国船舶、中国重工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业绩超预期** - 中国重工上半年业绩15 - 18亿,同比接近两倍增长,单Q2业绩10 - 13亿;中国船舶单Q2业绩17 - 20亿;两船上半年合计业绩近50亿,Q2合计近30亿,远超预期[1] - 中国船舶Q2经济率达8% - 10%,中国重工超6个点,船舶行业经济率回到5 - 10个点区间,逼近10%,利润进入爆发阶段[2] - 按当前经济率年化计算,两船明年利润中枢接近150亿[2] 2. **具备高增长潜力** - 船舶订单排产期到2027年底甚至2028年初,明年船舶在十几倍估值下能有两到三年高增长阶段,有配置价值[3] - 两船在手订单4500 - 5000亿左右,船舶利润释放流畅,业绩未来持续增长确定性大幅提高[4] 3. **解决行业疑虑且预期差大** - 船舶有业绩后解决了过去行业有逻辑无业绩的疑虑,但市场信心和资金配置处于左侧位置,预期差大[5] 4. **管理层更迭带来积极变化** - 船舶行业近两年管理层两次更迭,新领导有其他行业经验,带来新鲜血液,内部进行人员精简、提效降本和改革,释放央企规模弹性[6] 5. **订单情况分析** - 今年订单虽同比下滑,但绝对量仍优于2021和2023年,船舶周期仍在继续,只是有转型波动[7] - 301调查影响缓解,恐慌因素消除,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全球订单有望回归中国[8][9] - 邮轮散货订单目前较弱,与下游运价低有关,未来更换系统后置,量可能增大;全球原油增产,油轮需求有确定性[9][10] - 今年船价虽略回落,但全球钢价跌8%左右,国内船厂船价能维持稳定,订单利润超去年[11] 6. **后续催化因素** - 10月份301调查结果或带来有利环境,订单可能回归[12] - 下半年日韩船厂订单过饱和,中国船厂可能重新获得其外地订单[13] - 明年全球船价和订单价可能触底回升[13]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船舶目前处于底部区间,有配置价值,关注标的包括放的页纸量产、东翼前年出的页纸、中央法务情况[14]
中船系Q2业绩预告超预期,6月新船订单环比增长
2025-07-16 00:55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船舶行业 - **公司**: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中国动力、恒力重工、新 ST 松发、恒立中工、中集安瑞科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业绩表现** - 船舶板块业绩出色,成为业绩期避风港,2025 年中报显示重点公司业绩亮眼,如中国船舶半年报预告利润在 28 亿 - 31 亿之间,单季度利润在 16.7 亿 - 19.7 亿之间,高于预期;中国重工大幅增长;中国动力二季度利润在预期范围内 [1][2][3][4] - 业绩超预期原因是高价订单交付、钢材价格回落、部分订单提前交付 [1][3][4] 2. **价格指数** - 2025 年 1 月以来新造船价格指数从最高 189 点回落至 186 点左右,6 月初企稳后环比提升,6 月底达 187.1 点,较 5 月上涨 0.42 个点 [5] - 不同船型表现分化,集装箱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 2.3%,散货船、液化气船和油轮明显下跌,油轮下降幅度最大 [5] 3. **签单情况** - 2025 年一线龙头企业签单疲软,二三线企业签单量可观,如恒力重工去年 9 月手持订单约 1200 万载重吨,今年 6 月增至 2200 万载重吨以上 [6] - 原因是二三线企业扩产后有产能焦虑,降低远期床位报价;一线龙头企业排产饱和度高,倾向保持高价订单 [6] 4. **订单量** - 2025 年 6 月新船订单量环比提升至 254 万修正吨,但同比下降 81%,受 2024 年同期高基数影响 [8] - 集装箱船订单同比增长 24%,其他船型订单大幅下滑 70%以上,上半年集装箱船订单占比最高达 45% [9] 5. **市场份额** - 2025 年 1 - 6 月中国占全球新造市场份额 56%居首,韩国份额从去年同期 10%提升至 30%,受益于集装箱轮订单增长 [10] 6. **航运市场景气度** - 自去年 9 月以来无明显新的景气增长点,今年中大型游轮未带来新景气周期,受油价波动、中东冲突、OPEC 减产等因素影响 [11] 7. **不同船型前景** - LNG 船因替代燃料应用和全球用量提升有较大运输需求潜力;汽车滚装船受益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成长空间高 [13] 8. **市场周期** - 当前新造船市场处于上行周期中的短暂下行期,由替换需求驱动,船厂扩产谨慎 [15][17] - 低拆解量使老旧船舶活跃,需求暴涨时供给端脆弱性将推高运价 [18] 9. **供需平衡** - 市场供需趋于平衡,一线企业因排产饱和度高不愿降价,二三线企业虽有产能焦虑但不影响整体平衡 [7]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联合重组方案获上交所审核通过,合并后公司体量增加,产能或提高至接近 2000 万载重吨,市盈率将得到消化 [22] 2. 6 月新船订单量由非主流类型带动,若 7 月主流类型新订单复苏,市场可能进入上行周期中的下行小周期拐点 [21] 3. 投资者可关注中国龙头企业如中国船舶,次龙头企业如新 ST 松发、恒立中工,以及业绩增长确定的中集安瑞科 [23]
或受益于行业高景气 或深化管理提质增效 79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预喜
上海证券报· 2025-07-15 18:26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概况 - 79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报喜,其中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扭亏及减亏的公司数分别为32家、22家和25家 [1] - 19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归母净利润预增上限超过100%,多家央企实现大幅扭亏 [1] - 电力装备、船舶制造、稀土等行业景气度高企,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业绩表现突出 [1] 电力领域业绩表现 - 华银电力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8亿元至2.2亿元,同比预增上限约为44倍,主要受益于发电量增加和燃料成本下降 [2] - 国电南自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71.89%至225.66%,保变电气预计同比增长229.15%,主要受益于电网投资和特高压建设增长 [2] - 保变电气控股股东变更为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将进一步深化产业协同发展 [3] - 宏盛华源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0.99%至111.77%,宝胜股份预计同比增长167.98%至301.98%,主要受益于订单增加和高附加值产品市场认可 [3] 船舶制造行业业绩表现 - 中国船舶、中国动力、中国重工和中船防务等4家公司的归母净利润预计增幅均实现倍增,中国重工、中船防务预增上限均超过200% [5] - 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民品船舶交付量增加、价格同比上涨以及建造成本管控得当 [5] 稀土行业业绩表现 - 氧化镨钕均价为42.1万元/吨,同比上涨13.06%,氧化铽均价为660.4万元/吨,同比增长12.9% [4] - 中国稀土和广晟有色均预计上半年净利润扭亏为盈,主要受益于稀土市场行情上涨和营销策略调整 [4] 军工行业业绩表现 - 成飞集成、长城军工、北方导航、航天晨光、航天科技、凤凰光学及长春一东等上市公司均取得业绩正增长或同比减亏 [5] 提质增效对业绩的影响 - 22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提质增效是重要因素 [5] - 中南股份预计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450万元至650万元,相比去年同期4.49亿元的亏损实现扭亏,主要受益于原料及产品结构优化 [5] - 太极股份通过加强市场营销和优化解决方案实现扭亏为盈,强调深化内部管理和费用管控的重要性 [6] - 宁夏建材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加,主要受益于错峰生产、成本费用控制以及应收账款压降 [7] - 优化资源配置、深化精益管理、控制期间费用等举措成为驱动业绩增长的关键 [7]
五大造船央企上半年净利润预计超50亿元!中国船舶、中国重工贡献超八成
华夏时报· 2025-07-15 12:58
五大造船央企2025年上半年业绩 - 五家造船央企预计归母净利润合计达50.2亿元至60.5亿元 [2] - 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预计净利润合计43亿元至49亿元,占比超80%,同比增长121%至152% [2] - 中国重工预计净利润15亿元至18亿元,同比增长181.73%至238.08%,主因民船交付量增加 [3] - 中国船舶预计净利润28亿元至31亿元,同比增长98.25%至119.49%,主因民船价格提升及成本管控 [3] - 中船防务预计归母净利润4.6亿元至5.4亿元,同比增长213.25%至267.73%,受益于船舶收入及投资收益增加 [6] - 中国动力预计归母净利润8亿元至11.5亿元,同比增长68.28%至141.9%,柴油机板块销售规模增长 [6] - 中船科技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5.4亿元,主因风电市场竞争激烈及发电收入下降 [7] 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合并进展 - 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重大资产重组获上交所审议通过,进入收官阶段 [4] - 合并后公司将成为全球最大船舶上市公司,是A股最大规模吸收合并案例 [4] - 截至7月15日,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市值分别为1518亿元和1051亿元,合计2569亿元 [5] 全球造船市场动态 - 2024年全球新船订单量2390艘(6555万CGT),创17年新高 [8] - 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船订单总量同比下降54%,中国船厂以10.04百万CGT(370艘)位居首位,占比52% [8] - 中国船厂交付量占全球48%,韩国和日本分别占31%和13% [9] - 中国船厂优势包括成本、产业链韧性、技术创新及产能规模,订单结构向高附加值船型倾斜 [3][9]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造船业将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链协同及政策支持,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10] - LNG船、VLCC等高附加值船型占比提升,绿色船舶技术带来溢价 [3]
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市值合计2564亿 交付民船量价提升半年共预盈超43亿
长江商报· 2025-07-14 23:46
公司业绩 - 中国重工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15亿元至18亿元,同比增长181.73%至238.08%,扣非净利润为13亿元至16亿元,同比增长192.96%至260.57% [1][3][4] - 中国船舶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28亿元至31亿元,同比增长98.25%至119.49%,扣非净利润为26.35亿元至29.35亿元,同比增长119.89%至144.93% [1][7] - 两家公司2025年上半年预计净利润合计达43亿元至49亿元,同比增长121%至152% [1][8] 业绩驱动因素 - 中国重工业绩增长主要由于民船产品交付数量大幅增加,营业收入增长,成本管控强化 [1][4] - 中国船舶业绩增长主要由于民品船舶价格提升,建造成本管控得当,联营企业经营改善 [1][7] 合并交易进展 - 中国船舶将以1:0.1335的换股比例吸收合并中国重工,完成后中船工业集团持股26.71%,中国船舶集团合计控股49.29% [6] - 合并后将整合大连造船、武昌造船等优质资产,消除同业竞争,提升全球竞争力 [6][7] 市场表现 - 截至7月14日收盘,中国船舶市值1508.55亿元,中国重工市值1055.73亿元,合计2564亿元 [1][8] - 行业预计重组后的中国船舶将具备全球稀缺性龙头企业的估值逻辑 [7] 历史业绩对比 - 中国重工2022年亏损22.11亿元,2023年亏损7.87亿元,2024年净利润13.11亿元(同比增长266.60%) [3] - 中国重工2024年上半年追溯调整后净利润为5.34亿元,扣非净利润为4.44亿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