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通号(03969)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通号: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关于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东增持公司股份的专项核查意见
2024-04-19 10:11
增持前情况 - 通号集团直接持股6,638,728,424股,占比62.69%[11] 增持计划 - 拟增持不低于5000万、不超1亿元,期限6个月[12] 增持结果 - 增持9,789,576股,占比0.0924%,花费约5014.51万元[14] - 完成后持股6,648,518,000股,占比62.78%[14] 合规情况 - 符合相关法规,可免于发出要约[14][16][19] 信息披露 - 2023年10月19日发公告披露计划,2024年1月18日发进展公告[18]
公司事件点评报告:存量与新增共同驱动,轨交控制系统龙头有望迎来业绩增长
华鑫证券· 2024-03-27 16:00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投资评级 [3][6] 核心观点 - 政策推动轨交设备更新周期 公司作为轨交控制系统龙头将充分受益 [3] - 在手订单充沛达1688.31亿元 为未来2-3年业绩提供保障 [3][4] - 2023年新签合同总额731.21亿元 同比增长0.15% 其中海外领域增长45.18% [3][4] 财务表现 - 2023年营业收入370.02亿元 同比下降7.96% [3] - 2023年归母净利润34.77亿元 同比下降4.30% [3] - 轨道交通控制系统业务收入292.62亿元 占总营收78.9% [3] - 预测2024-2026年收入分别为397.73亿元、432.73亿元、465.18亿元 [6] - 预测2024-2026年EPS分别为0.35元、0.38元、0.40元 [6] - 当前股价对应2024-2026年PE分别为16倍、15倍、14倍 [6] 行业前景 - "十四五"期间新增铁路营业里程约2.37万公里 铁路市场总投资额预计3.5万亿元 [3] - "十四五"期间新增城铁运营里程3000公里 铁路专用线建设投资总额预计8000亿元 [3] - 信号控制系统设备市场规模预计每年100亿元左右 [3] - 2027年交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 [3] 订单情况 - 2023年铁路领域新签合同251.12亿元 同比增长5.01% [3][4] - 2023年城轨领域新签合同131.8亿元 同比增长3.91% [3][4] - 2023年海外领域新签合同37.4亿元 同比增长45.18% [3][4] - 订单转化业绩周期一般为2-3年 新签订单将在2024-2026年体现 [3][4] 资产状况 - 截至2023年末应收账款6.08亿元 [4] - 长期应收款较2022年末增加22.62% [4] - 公司对应收账款加强管控 制定专项奖励制度 [4][5]
中国通号(688009) - 2023 Q4 - 年度财报
2024-03-26 16:00
铁路与轨道交通建设项目 - 公司2023年参与建设铁路大中型项目349个,累计开通里程3406公里[11] - 公司2023年推动印尼雅万高铁高质量开通运营,保障孟加拉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墨西哥城地铁1号线改造等项目顺利开通[11] - 公司2023年完成3万吨重载列车群组运行控制系统在包神铁路试验段现场设备安装和测试[12] - 公司2023年完成1000km/h超高速磁悬浮列车全尺寸悬浮试验[12] - 公司2023年完成第二批"重点支持类"策源地方案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12] - 公司2023年新签合同总额为731.21亿元,同比增长0.15%,其中铁路领域251.12亿元(+5.01%),城轨领域131.8亿元(+3.91%),海外领域37.4亿元(+45.18%),工程总承包及其他领域310.89亿元(-8.11%)[26] - 截至2023年末,公司在手订单总额为1,688.31亿元[26] - 公司2024年预计高铁弱电系统集成市场规模将不低于2023年,招标高峰期集中在二季度及四季度[29] - 公司2024年预计将有20余条新建/延长线约800公里线路进行信号系统招标,总体水平低于2023年[30] - 公司2024年将继续依托"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地区和国家,在既有线改造市场和新建线路市场双向发力[30] - 全球铁路总投资额预计从2020年的3820亿美元增长到2040年的56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8%,其中欧洲铁路投资累计规模将达到23850亿美元,亚洲(除中国外)为16020亿美元[35] - 国内铁路市场总投资额预计达到3.5万亿元,新增铁路营业里程约2.37万公里,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铁路专用线建设投资总额预计达8000亿元[36] - 全球城市轨道交通新增里程1412公里,亚洲(除中国外)新增里程667公里,美洲新增里程520公里,国内预计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000公里,信号控制系统设备市场规模预计每年100亿元[37] - 公司高速铁路控制系统核心产品及服务覆盖的总中标里程位居世界第一,国内高速铁路控制系统集成项目及核心设备市场占有率持续领先,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产品覆盖40多个城市170余条线路[39] - 公司自主研发的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和服务系统已完成现场示范应用[41] - 公司完成了市域铁路 CTCS2+ATO 系统 3 分钟自动折返、20 秒自动换端功能的现场试验[41] - 公司自主研发了铁路货运综合调度指挥管理系统,并已完成现场开通应用[42] - 公司自主研发了重载货运列车自组网高密度自动运行控制系统,旨在提升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输能耗[42] - 公司正在开展面向更高速度列控系统的研究,目标市场为新建时速 400km 以上高速铁路和既有高铁线路的提速改造[43] - 公司在中国拥有授权专利 4618 项,其中发明专利 2434 项[44] - 公司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44] - 公司的列车自动无人驾驶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44] - 货运铁路综合自动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编组站和路局调度中心,提升了铁路货运效率和智能化水平[45] - 行车指挥自动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及部分普速铁路,提高了行车指挥自动化水平和故障条件下的应急处置水平[45] - 轨道交通智能检测运维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提高了设备维修效率,有效压缩了故障延时,大幅降低了设备故障率[45] - 列控系统集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提高了软件集成的质量[45] - 安全计算机平台技术广泛应用于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中心、车站、车载各类安全控制产品,通过了国际功能安全标准规定的最高等级功能安全认证[45] - 移频键控信号安全调制解调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普速铁路,实现了轨道区段占用空闲检查、通过钢轨向列车传递控制信息、实时对钢轨的完整性检查等安全核心功能[45] - 道岔转换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高速、普速、重载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创建了国际领先的高速道岔转换系统技术体系[45] - 轨道交通仿真测试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货运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提高了被测系统缺陷纠正率和质量可信度[46] - 基于空间多物理场耦合的高精度仿真技术建立了误差在0.5%以内的高精度仿真分析平台,完成了覆盖我国铁路约万种典型配置的轨道电路传输特性的精准分析[46] - 轨道交通综合视频监控技术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交通领域,攻克了高清视频码流的分转发、并发读写等技术难题,引领轨道交通综合视频监控的发展[46] - 列车自主运行技术通过平台优化、系统简化、资源细化三大关键创新,实现列车自主资源管理和主动间隔防护,系统结构化繁为简、功能应用以简驭繁,安全防护全程全面[47] - 基于北斗定位的列车自主运行控制技术以北斗卫星定位为基础,运用多源融合列车自主定位技术,融合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多质点动力学模型和列车安全制动模型,综合风压、位置和速度信息的列车高安全自主完整性检查技术[47] - CTCS2+ATO自动折返技术实现3分钟内站后自动折返和20秒内原地自动换端,可有效缩短折返间隔时间,进一步缩短列车追踪间隔,减少旅客平均等待时间[47] - 视频智能分析技术采用智能分析算法,使视频系统可自动适用全天候、不同强度光照条件,提高了复杂视频背景环境抗干扰能力,有效提升综合分析性能[47] - 400MHz铁路数字列车无线调度通信技术利用数字无线的优势,攻克了有线SIP通信与无线PDR通信桥接、故障弱化时业务保障等技术难题[47] - 列车全自动灵活编组技术可根据不同区间、时段的客流特征,按照行车计划全自动调整列车编组实现客运需求和车辆运力最佳协同的运输组织技术[47] - 重载列车群组运行控制系统采用基于车-地无线通信和车-车通信进行信息传输,具备列车与进路高效匹配、自动驾驶最优控制策略、多车协同驾驶等先进功能[47] - 面向更高速度的列控系统技术突破支持450km/h高速运行的安全控制和设备可靠性瓶颈,攻克主用-后备双系统速差过大难题[48] - 高速磁浮低真空管(隧)道列控系统技术支撑时速600km及以上超高速磁浮磁浮线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可分为车载运控、分区运控、中央运控以及定位测速子系统[48] - 货场数字化综合管控技术可实现货物在货场内从进场到卸车、转运、检查、装车、出场的全过程管理,提高货场前沿装卸设备、水平运输车辆、安防监控等关键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48] - 公司自主研发的高安全弹性可靠的全自动运行控制技术,实现了全自动运行的安全运行、故障自适应、高效故障恢复和智能运维管理[49] - 公司开发的智轨全轴转向控制技术,实现了电子导向胶轮智轨列车轨迹跟踪和安全控制[49] - 公司研发的控制平台在线自动化部署技术,提升了现场软件更新升级效率和准确率[49] - 公司通过行车作业行为集中高效管理技术,提升了管理效率和质量,减少了管理成本[49] - 公司开发的区间钢轨断轨检查技术,实现了钢轨健康状态大数据平台和断轨检查功能[49] - 公司攻克了轨道交通电磁环境效应及电磁安全技术,保障了在轨运行设备的安全可靠[49] - 公司利用轨道交通多模态全域感知灾害监测技术,解决了轨道交通沿线复杂环境干扰问题[49] - 公司新增多制式信号系统融合技术,实现了不同信号制式线路间的互联互通与网络化运营需求[50] - 公司开发的高安全弹性可靠的全自动运行控制技术,包括列车休眠唤醒静动态测试和车库门远程关门作业等功能[50] - 公司新增的高安全弹性可靠的全自动运行控制技术,运用了查错、纠错、容错及故障导向安全技术[50] - 公司新增智轨全轴转向控制技术,实现电子导向胶轮智轨列车轨迹跟踪和安全控制[51] - 公司新增控制平台在线自动化部署技术,提升现场软件更新升级效率和准确率[51] - 公司新增行车作业行为集中高效管理技术,提高行车作业行为的规范化和安全性[51] - 公司新增区间钢轨断轨检查技术,实现断轨检查功能[51] - 公司新增轨道交通电磁环境效应及电磁安全技术,保障在轨产品的高效安全稳定运行[51] - 公司新增轨道交通多模态全域感知灾害监测技术,实现从大铁、地铁到智慧城市的产品性能提升和成本优化[51] - 公司完成轨道交通电磁环境效应研究与测试平台建设,攻克大功率弓网离线放电技术难题[56] - 公司开展低真空管超高速磁浮运行控制系统研制,完成分区运控系统和舱载运控系统研发[57] - 公司开展SIL4级安全云平台技术研究,已完成联锁产品和城轨轨旁产品需求和技术方案研究[57] - 公司开展海量物联网技术研究,突破海量异构、多环境、多协议设备接入和管理技术,达成十万级设备的连接和数据接入能力[57] - 公司2023年研发投入总额为20.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73%,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51%[64] - 公司新增申请专利1510件,其中发明专利1281件,新增授权专利820件,其中发明专利667件[62] - 公司完成了C3列控智能分析系统研发,并通过专家试用评审,实现C3列控系统"车-网-地"全链条监测数据和智能诊断[60] - 公司完成了基于北斗卫星定位的新型列控系统现场综合试验验证,并通过了现场试用考核,投入试运营[60] - 公司完成了普速列控系统车载和地面设备研制,车载LKJ设备获得SIL4安全认证,地面数据服务器设备获得SIL4级安全确认函[60] - 公司完成了货场数字化综合管控系统研制,并在中老国门磨憨货场工程化验证并正式开通[60] - 公司完成了视联网融合分析平台模块架构设计以及主体功能开发、通用算法开发和封装,完成了现场部署[61] - 公司完成了符合新标准的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率先通过CRCC认证,并已应用于国铁集团核心节点升级等项目[61] - 公司完成了车站数字化轨道电路系统测试确认和SIL4安全认证,通过了行业技术评审[62] - 公司完成了高频数字化交流电源模块研发,完成了轻量化电源系统的样机常温和高低温测试,形成小批量试生产能力[62] - 轨道交通电磁环境效应研究与测试平台建设已完成,累计投入金额为4,319万元,具备高铁电磁干扰现场测试和实验室模拟能力[67] - 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研发累计投入金额为15,858.06万元,已在武汉局、兰州局、呼和局、济南局、沈阳局等推广应用[67] - 重载货运列车自组网高密度自动运行控制技术累计投入金额为18,180.98万元,已完成工程样机开发和功能测试[67] - 新型列控系统开发累计投入金额为16,294.01万元,已在和若线试用,基于北斗定位的列车自主运行控制系统在平煤神马集团矿区铁路启用[68] - 列车自主运行控制系统开发累计投入金额为20,169.63万元,已在深圳20号线投入商业运营,成为业内首套商业运营的TACS系统[68] - 基础性技术研究累计投入金额为7,084万元,已完成车站数字化轨道电路研发和系统测试确认[68] - 普速铁路列控系统累计投入金额为7,420.54万元,已完成包神铁路试验段H1等级系统测试[68] - 列控联锁一体化的开发和应用累计投入金额为14,199.21万元,已在和若线铁路投入运营,系统运行超过一年[70] - 信号基础器材研制累计投入金额为2,390万元,已完成机车车载继电器上道试用和轻量化电源模块小批量生产[70] - 欧洲五国车载系统集成开发与认证累计投入金额为1,148万元,已完成ETCS-400T车载系统在奥地利维也纳的集成试验[70] - 地铁智能运维开发和应用项目本期投入金额为9,030.77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6,950.13万元,已在上海地铁、宁波地铁等地投入试点应用[71] - 轨旁目标控制器开发项目本期投入金额为10,424.27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8,979.90万元,已在深圳20号线投入应用[71] - 轨道交通机电一体化系统及装备研究项目本期投入金额为5,130.04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5,103.61万元,已在凤凰磁浮开通运行[72] - 高速磁浮/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车运控系统研究及装备研制项目本期投入金额为3,525.00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2,377.44万元,已完成山西大同阳高超高速磁浮试验线一阶段现场试验[72] - 海外铁路列控系统实验平台的研究与建设项目本期投入金额为4,004.60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4,055.15万元,已完成北京实验室和塞尔维亚实验室建设[72] - 安全性仿真测试软件项目本期投入金额为3,550.00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3,238.64万元,已完成安性向仿真测试软件开发及测试平台搭建[73] - 市域(郊)新型列控系统及设备研制项目本期投入金额为2,428.30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1,801.28万元,已完成市域铁路CTCS2+ATO系统3分钟自动折返、20秒自动换端功能[73] - 泰国联锁设备研制项目本期投入金额为1,412.30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656.93万元,已完成泰国联锁工程设备开发及测试[73] - 列车自主感知系统开发项目本期投入金额为2,338.00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2,213.49万元,已完成TAPS系统各级文档修改及现场数据采集试验工作[73] - 视联网融合分析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已完成通用视频接入汇聚、算法仓库等模块的架构设计和核心部分搭建,累计投入金额为1,377.73万元[75] - 基于视频和雷达的轨道交通周界入侵报警系统已完成开发,累计投入金额为777.33万元[75] - 基于LTE-M的城市轨道交通无线智能调度通信系统已完成车载台和固定台设备开发,累计投入金额为670.91万元[75] - 轨道交通5G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下一代通信设备研制已完成400M数字列车无线调度通信样机,累计投入金额为1,691.89万元[76] - 铁路视频一体化技术应用研究已完成信息安全网关产品研发和云应用管理平台二次迭代版本,累计投入金额为787.80万元[76] - 铁路通信综合监测技术应用研究已完成基于北斗的铁路通信铁塔监测系统主机开发,累计投入金额为784.05万元[76] - 准池重载铁路列控系统研究已完成地面设备和车载ATP设备的研制,累计投入金额为1,074.07万元[77] - 川藏铁路列控系统研究已完成通信信号系统技术方案编制,累计投入金额为188.48万元[77] - 面向更高速度的高铁列控系统研究,本期投入金额为1,367.00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396.12万元,目标是支持时速4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运行[78] - 轨道交通调度控制一体化与联程运输服务技术,本期投入金额为1,450.00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173.47万元,目标是实现轨道交通“控制-调度-服务”业务的一体化运营[78] - 货场数字化管控技术研究,本期投入金额为1,407.00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317.59万元,目标是建成一套设备智能化、业务数字化的货运场站数字化管控系统[79] - 新一代网络化智能列控系统,本期投入金额为13,200.00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5,602.09万元,目标是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快速发展[79] - 市域铁路公交化网络化列车调度系统,本期投入金额为4,493.89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2,162.67万元,目标是提升调度指挥应急响应效率和应急处置能力[80] - 面向行车指挥的城轨运营综合自动化系统,本期投入金额为5,809.36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810.15万元,目标是实现多专业一体化协同引擎[80] - 基于超声导波的多维能量复合式区间断轨检查技术研究,本期投入金额为1,025.50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255.11万元,目标是研制高可靠、易工程化的区间钢轨断轨检查系统装备[81] - 轨道交通基础装备安全产品研制,本期投入金额为5,608.94万元,累计投入金额为4,467.64万元,目标是完成新一代轨道交通基础装备安全产品的研制[81] - 基于BIM技术的铁路通信信号工程"工厂化"施工成套技术研究已完成样板站搭建,投入金额为703.37万元[82] - 区间断轨检查技术研究与应用已完成技术方案设计,投入金额为70.00万元[82] - 道岔工电设备关键参数检测监测技术研究已完成道岔工务几何参数快速检测系统阶段性研究,投入金额为826.70万元[83] - 高速铁路列控系统智能诊断及安全监督技术研究已完成系统测试和技术评审,投入金额为454.00万元[83] - 智轨全轴转向控制系统研究项目已完成原理样机研制和测试,投入金额为254.57万元[83] 公司财务与经营状况 - 公司2023年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人民币1.7元(含税)的现金红利,合计1,800,269,230元人民币[4] - 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为370.0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96%
中国通号(03969) - 2023 - 年度业绩
2024-03-26 14:59
财报合规与披露 - 公司2023年度财报符合港交所年度业绩初步公告资料要求[1] -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4] - 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及会计机构负责人声明保证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真实、准确、完整[4] - 本业绩公告将在香港联交所披露易网站及公司网站刊发,2023年年度报告将适时发布并在上述网站刊载[2] 利润分配预案 - 公司拟以2023年12月31日总股本10,589,819,000股为基数,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7元(含税),合计1,800,269,230元,该预案尚需股东大会审议通过[5] 业务成果与荣誉 - 2023年公司参与建设铁路(含涉铁工程)大中型项目349个,累计开通里程3406公里,获詹天佑特别奖1项、鲁班奖4项、国优奖5项、省部级优质工程40余项[12] - 2023年公司在山西高速飞车试验场完成了1000km/h超高速磁悬浮列车全尺寸悬浮试验,完成了3万吨重载列车群组运行控制系统在包神铁路试验段现场设备安装和测试[13] - 2023年公司新增国家级示范称号4个,新增省部级科技示范称号13个[14] - 2023年公司在国资委年度中央企业改革三年行动重点任务考核中获评A级,新增1家“科改企业”、1家“双百企业”,5家试点企业全部获专项考核良好以上评价,2家企业获评优秀[15]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营业收入370.02亿元,较2022年同期减少7.96%[21] - 2023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4.77亿元,较2022年同期减少4.30%[21] - 2023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净利润32.66亿元,较2022年同期减少4.41%[21] - 2023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0.58亿元,较2022年同期减少1.16%[21] - 2023年末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468.12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3.28%[21] - 2023年末总资产1189.90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1.87%[21] - 2023年基本每股收益0.32元/股,较2022年同期减少3.03%[22] - 2023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54%,较2022年减少0.63个百分点[22] - 2023年扣非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08%,较2022年减少0.60个百分点[22] - 2023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5.51%,较2022年增加0.85个百分点[22] - 2023年分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为74.91亿元、91.42亿元、79.94亿元、123.75亿元[23] - 2023年分季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6.78亿元、11.46亿元、7.42亿元、9.11亿元[23] - 2023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2.11亿元,2022年为2.17亿元,2021年为1.51亿元[24] -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中,应收款项融资期初余额10.49亿元,期末余额9.73亿元;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期初余额11.25亿元,期末余额12.23亿元[25] - 2023年营业成本274.72亿元,同比下降10.46%,销售费用8.93亿元,同比增长9.96%[134] - 2023年管理费用23.36亿元,同比增长2.00%,研发费用18.62亿元,同比增长10.21%[134] -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0.02亿元,同比下降7.96%,净利润34.77亿元,同比下降4.30%[133] - 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1189.90亿元,较年初增长1.87%,所有者权益468.12亿元,较年初增长3.28%[133] 业务线订单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新签合同总额731.21亿元,较2022年增长0.15%[27] - 2023年铁路领域新签合同251.12亿元,同比增长5.01%;城轨领域131.8亿元,同比增长3.91%;海外领域37.4亿元,同比增长45.18%;工程总承包及其他领域310.89亿元,同比下降8.11%[27] - 截至2023年末,公司在手订单1688.31亿元[27] 业务市场地位与前景 - 高铁弱电系统集成领域,公司市场占有率超60%[27] -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集成领域,公司下属卡斯柯、城交公司稳居控制系统行业前茅[28] - 海外市场公司自主承揽能力提升,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完成马拉维项目签约[29] - 2024年高铁弱电系统集成市场规模不低于2023年,招标高峰期在二季度及四季度[30] - 2024年城轨有20余条新建/延长线约800公里线路进行信号系统招标,总体低于2023年实际招标量[30] - 公司为我国绝大多数已开通运营的高铁提供核心列控技术和装备[118] - 公司占据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40%左右市场份额[118] - 2023年公司在已开标33个城轨信号控制系统项目中中标12个,市场占有率约37%[118] 业务战略与模式 - 公司轨道核心业务包括设计集成、设备制造、系统交付[31] - 公司实施“六核一体两翼”业务战略,构建“轨道交通+N”产业格局[32] - 公司订单获取主要通过公开招标,原材料获取以集中采购为主[33] - 公司由运营事业部负责市场销售归口管理,制定修订相关制度并监督检查[34] - 公司建立设计集成、设备制造及系统交付等业务生产及服务模式,可提供定制化服务[35] - 公司运营事业部负责设计集成和系统交付业务生产服务归口管理[35] - 公司科技创新部负责设备制造业务生产服务归口管理[35] - 公司推行集中采购制度,由物资装备事业部负责采购活动归口管理[36] 行业市场规模与趋势 - 全球铁路总投资额将从2020年的3820亿美元增长到2040年的56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8%[38] - 预计全球除中国外2020 - 2040年铁路基建总投资额累计达51370亿美元,其中欧洲23850亿美元,亚洲(除中国外)16020亿美元,美洲8230亿美元,澳洲1690亿美元,非洲1580亿美元[38] - “十四五”时期中国新增铁路营业里程约2.37万公里,铁路市场总投资额预计达3.5万亿元,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铁路专用线建设投资总额预计达8000亿元[39] - “十四五”期间,全球(除中国外)城市轨道交通新增里程1412公里,其中亚洲(除中国外)新增667公里,美洲新增约520公里[39] - “十四五”时期,中国预计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000公里,到2025年内地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将超50个,信号控制系统设备市场规模预计每年100亿元左右[40] 技术研发成果 - 公司自主研发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和服务系统并完成现场示范应用[44] - 公司完成市域铁路CTCS2+ATO系统3分钟自动折返、20秒自动换端功能现场试验[45] -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 - 2027年)》明确未来五年53项重点任务,公司推进科技创新机制改革[46] - 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公司自主研发铁路货运综合调度指挥管理系统并完成现场开通应用[46] - 国家“十四五”规划“CR450科技创新工程”展开,成渝中线高铁预计2026年具备现场试验条件,2027年开通运营[47] - 公司开展面向更高速度列控系统研究,目标市场为新建时速400km以上高铁和既有高铁提速改造[47] - 截至目前,公司在中国拥有授权专利4618项,其中发明专利2434项[48] - 公司拥有列车运行控制技术,自主研发且广泛应用于多领域[49] - 公司拥有列车自动无人驾驶技术,自主研发且成功应用于多领域[49] - 公司拥有货运铁路综合自动化技术,自主研发且在全路多编组站和路局调度中心广泛运用[50] - 轨道交通智能检测运维技术应用于高铁、普铁、城轨等领域,提高设备维修效率,降低故障率[51] - 列控系统集成技术应用于高铁、城际铁路、城轨等领域,提高软件集成质量[51] - 安全计算机平台技术应用于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各类安全控制产品,通过国际最高等级功能安全认证[52] - 移频键控信号安全调制解调技术应用于高铁、城际铁路和普铁,实现轨道电路多项安全核心功能[52] - 道岔转换技术应用于我国高速、普速、重载铁路及城轨领域,创建国际领先技术体系[52] - 轨道交通仿真测试技术应用于高铁、城际铁路等领域,提高被测系统缺陷纠正率和质量可信度[53] - 基于空间多物理场耦合的高精度仿真技术建立误差在0.5%以内的高精度仿真分析平台[53] - 轨道交通安全产品制造技术从全流程管控,为产品安全性及可靠性提供质量保障[54] - 宽带无线通信行业应用技术基于LTE - M/R,可实现多业务数据传输和融合[54] - 轨道交通综合视频监控技术应用于高铁、城际铁路等领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54] -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技术可提升区域总体运输能力等[55] - 轻型轨道交通智能运输与控制技术适用于多种轻型轨道交通系统[55] - 列车自主运行技术可提高轨旁资源利用率和列车运行效率[56] - 基于北斗定位的列车自主运行控制技术可提升货运运能[56] -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安全完整性等级达SIL4级[57] - CTCS2 + ATO自动折返技术可实现3分钟内站后自动折返和20秒内原地自动换端[57] - 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可提升综合分析性能和满足定制化需求[58] - 400MHz铁路数字列车无线调度通信技术为轨道交通提供可靠通信方式[58] - 列车全自动灵活编组技术可实现客运需求和车辆运力最佳协同[59] - 重载列车群组运行控制系统技术可大幅提升货运铁路运输综合效能[59] - 面向更高速度的列控系统技术突破支持450km/h高速运行的安全控制和设备可靠性瓶颈[60] - 高速磁浮列控系统技术支撑时速600km及以上超高速磁浮线路列车运行控制[60] - 货场数字化综合管控技术可实现货物在货场全流程管理,提高关键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61] - 安全型铁路智能信号显示技术开发出功能安全SIL4级的智能LED信号机等系列设备[61] - 系统RAM建模及评价技术可助力缩短列控系统装备验证周期、保障产品性能品质[61] -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工厂化”施工成套技术大幅减少现场作业工作量和用工,降低施工难度[62] - 高速铁路隧道内视频分析技术形成多种视频分析算法,为铁路运输安全提供保障[62] - 视联网融合算法仓库技术可实现多厂家、多版本算法快速集成,提升产品智能分析能力[62] - 多制式信号系统融合技术创新成套技术体系,满足不同信号制式线路互联互通与网络化运营需求[63] - 高安全弹性可靠的全自动运行控制技术开发多种特色全自动功能,实现全自动运行的安全运行等管理[63] - 公司拥有智軌全軸轉向控制技術、控制平台在線自動化部署技術等多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64] - 面向更高速度的列控系統技術支持450km/h鐵路ATO系統自動駕駛能力[67] - 高速磁浮列控系統技術支撐時速600km及以上超高速磁浮線路列車運行控制[67] - 公司核心技術全面應用覆蓋鐵路列控系統、城際鐵路列控系統等軌道交通核心系統[67] - 列車自主運行技術可實現列車自主資源管理和主動間隔防護[67] - 基於北斗定位的列車自主運行控制技術可通過多通道實現多模雙向無線通信,滿足列車追蹤間隔動態配置[67] - 全電子計算機聯鎖控制技術的執行單元採用多種安全設計,滿足軌道交通信號聯鎖系統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要求[67] - CTCS2 + ATO自動折返技術可縮短列車追蹤間隔,減少旅客平均等待時間[67] - 視頻智能分析技術使視頻系統具備智能分析和深度學習能力,提升多方面能力[67] - 數字列車無線調度通信技術實現車機聯控中數據傳送及無線列調中語音集群的可靠通信[67] - 公司开发智能LED信号机等多项技术,提升装备性能与工程质量[68] - 新增多制式信号系统融合技术,实现一套车载、两种制式、无感贯通[69] - 新增高安全弹性可靠的全自动运行控制技术,开发多项特色全自动功能[69] - 新增智轨全轴转向控制技术,实现电子导向胶轮智轨列车轨迹跟踪和安全控制[69] - 新增控制平台在线自动化部署技术,提升现场软件更新升级效率和准确率[69] - 新增行车作业行为集中高效管理技术,提高行车作业行为规范性和安全性[69] - 新增区间钢轨断轨检查技术,实现断轨检查功能[70] - 新增轨道交通电磁环境效应及电磁安全技术,保障在轨产品高效安全稳定运行[70] - 新增轨道交通多模态全域感知灾害监测技术,实现多业务方向产品性能提升和成本优化[70] 技术奖项与认定 - 公司多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包括2002年、2007年等年份的一等奖及2008年、2015年的特等奖[71] - 公司多项专利获中国专利奖,如2015 - 2023年期间多个专利获优秀奖、银奖等[73] - 2020 - 2023年公司多个产品及子公司获认定称号,包括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单项冠军产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74] 研发项目进展 - 公司建成国内首个1:1大型轨道交通安全试验平台,开展时速400公里高铁电磁环境下信号系统抗干扰技术研究[76] - 公司完成山西大同阳高超高速磁浮试验线一阶段现场试验,正开展二阶段设备优化[76] - 公司「电磁环境效应及电磁安全铁路行业工程研究中心」等成为国家铁路局认定的铁路行业科技创新基地[76] - 公司达成十万级设备的连接和数据接入能力[76] - 公司提供自主化CTCS - 3的雅万高铁顺利开通[76] - 公司完成川藏铁路通信信号系统适应性分析和技术路线选取,形成设备选型建议[77] - 公司研究时速400km以上高铁列控系统解决方案,研制关键技术装备[77] - 公司完成3万吨级重载列车群运行控制技术相关研究和装备研制,开展现场单机群组功能试验[77]
中国通号:2023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公告
2024-03-26 13:12
业绩总结 - 公司拟10股派现1.7元(含税),不送股不转增[2] - 2023年末母公司可供分配利润22.65亿元[3] - 2023年末公司总股本10,589,819,000股[3] - 拟派现金红利18亿元(含税),占2023年净利润51.77%[3] 未来展望 - 利润分配方案已通过董事会审议,待股东大会通过实施[4][5][6]
中国通号: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工作细则
2024-03-26 13:10
委员会组成 - 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由3名非执行董事组成,独立非执行董事应占多数,至少一名为会计专业人士[4] - 委员会设主任一名,由独立非执行董事中的会计专业人士担任[5] - 委员任期与董事任期一致,届满连选可连任[6] 任职限制 - 现时负责审计公司账目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前任合伙人自特定日期起两年内,不得担任委员会成员[8] 职责范围 - 与外部审计机构至少每年举行两次会议,每年至少在管理层不在场时会见两次[10][13] - 确保至少每年检讨公司及子公司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10] - 就外部审计机构聘请等向董事会提建议,批准审核审计费用及聘用条款[9] - 审查监督公司财务报表等完整性[9] - 审查公司财务监控等制度并监督实施[10] - 向董事会提交全面风险管理年度报告[11] 会议安排 - 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定期会议[17] - 会议召开前3日通知全体委员,紧急情况可当天通知[17] - 会议应由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出席方可举行[19] - 会议决议须经全体委员过半数通过有效[19] 其他规定 - 董事会披露财务会计报告等决议前须经委员会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11][13] - 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等须同时报送委员会[24] - 公司聘请或更换外聘会计师事务所,须由委员会形成审议意见并向董事会提建议[24] - 工作细则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生效,原细则废止[26] - 支持联系部门应形成完整会议记录交董事会办公室保存[21]
中国通号:关于变更保荐代表人的公告
2023-12-01 07:40
保荐代表人变更 - 公司收到中金公司更换持续督导保荐代表人的函[1] - 原保荐代表人马青海因工作变动不再担任[1] - 邢茜接替马青海,变更后督导保荐代表人为邢茜和吴嘉青[1] 新保荐代表人信息 - 邢茜为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3] - 邢茜有A股保荐代表人资格,曾参与中国通号科创板IPO等项目[3]
中国通号(688009) - 2023 Q3 - 季度财报
2023-10-27 16:00
营业收入和净利润 - 2023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799.37亿元,同比下降6.63%[4] - 2023年第三季度净利润为8.43亿元,同比增长11.50%[4] - 2023年1-9月,公司终端市场营业收入为2,462,674.08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60%[12] 股东持股比例 - 公司前十名股东中,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62.37%[7] - 公司前十名股东中,HKSCC NOMINEES LIMITED持股比例为18.58%[7] - 公司前十名股东中,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80%[7] - 公司前十名股东中,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89%[7] - 公司前十名股东中,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77%[7] - 公司前十名股东中,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60%[7] 资产和负债 - 2023年第三季度总资产为1172.88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0.41%[5] - 公司流动资产合计为92,860,557,237.32元,非流动资产合计为24,427,716,597.70元,资产总计为117,288,273,835.02元[14] - 公司负债合计为68,971,613,402.59元,所有者权益合计为48,316,660,432.43元,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计为117,288,273,835.02元[15] - 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资产总计为46,061,771,030.80元,较2022年同期下降了3,882,796,511.59元[20] 现金流量 - 2023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为23605276850.59元,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18] - 2023年前三季度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为136825051.18元,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18]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43.05亿美元[23] - 公司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71.38亿美元[23] 其他财务数据 - 公司累计新签合同总额为508.8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01%,其中海外业务领域新签合同额增长1014.95%[12] - 2023年第三季度研发投入合计为4.8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6.05%[5] - 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营业利润为3531451893.22元,较上一季度略有增长[16] - 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净利润为2951159986.62元,与上一季度基本持平[16] - 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综合收益总额为2939456773.89元,略高于上一季度[17] -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1,957,669,669.13元,较2022年同期下降了288,799,574.80元[21] -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为2,289,292,081.94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了157,325,031.29元[21] -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18,898,488.81元,较2022年同期下降了236,636,513.54元[22] -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301,180,010.33元,较2022年同期下降了2,901,067,298.73元[22]
中国通号(03969) - 2023 Q3 - 季度业绩
2023-10-27 14:09
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本报告期营业收入79.94亿元,同比减少6.63%;年初至报告期末营业收入246.27亿元,同比减少8.60%[4] - 本报告期净利润8.43亿元,同比增长11.50%;年初至报告期末净利润29.51亿元,同比增长0.10%[4] - 本报告期研发投入4.84亿元,同比增长5.14%;年初至报告期末研发投入12.01亿元,同比减少1.20%[4] - 本报告期末总资产1172.88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0.41%;归属上市公司股东所有者权益460.62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1.63%[4] - 本报告期非经常性损益合计673.44万元;年初至报告期末非经常性损益合计1.10亿元[5]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年初至报告期末为 - 8.01亿元,因部分项目资金到位慢、资金回收时间延迟[4][6] - 本报告期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均为0.07元/股;年初至报告期末均为0.24元/股,同比减少4.00%[4] - 本报告期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55%,减少0.01个百分点;年初至报告期末为5.58%,减少0.27个百分点[4] - 2023年9月30日,公司货币资金为20,110,366,012.56元,2022年12月31日为22,215,371,337.81元[13] - 2023年9月30日,公司应收账款为23,921,666,299.99元,2022年12月31日为22,672,081,197.55元[13] - 2023年9月30日,公司资产总计117,288,273,835.02元,2022年12月31日为116,806,544,483.88元[14] - 2023年9月30日流动负债合计649.97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652.42亿元,略有下降[15] - 2023年9月30日非流动负债合计39.75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42.86亿元,有所减少[15] - 2023年9月30日负债合计689.72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695.29亿元,稍有降低[15] - 2023年9月30日所有者权益合计483.17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472.78亿元,有所增加[16] - 2023年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246.84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为269.45亿元,有所下降[17] - 2023年前三季度营业总成本214.39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为237.34亿元,有所减少[17] - 2023年前三季度营业利润35.31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为35.00亿元,略有增长[18] - 2023年前三季度净利润29.51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为29.48亿元,基本持平[18] - 2023年前三季度综合收益总额29.39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为29.28亿元,略有上升[19] - 2023年前三季度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均为0.24元/股,2022年前三季度均为0.25元/股,有所下降[19] - 2023年前三季度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214.45亿元,2022年同期为244.21亿元[21] - 2023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 - 8.01亿元,2022年同期为 - 1.85亿元[21] - 2023年前三季度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 - 5.04亿元,2022年同期为10.92亿元[22] - 2023年前三季度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 - 10.72亿元,2022年同期为 - 10.30亿元[22] - 2023年9月30日货币资金为103.52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147.17亿元[23] - 2023年9月30日应收账款为15.07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17.88亿元[23] - 2023年9月30日其他应收款为76.04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64.17亿元[23] - 2023年9月30日资产总计为460.62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499.45亿元[24] - 2023年9月30日流动负债合计为117.29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160.81亿元[24] - 2023年9月30日负债合计为117.91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161.46亿元[24]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所有者权益合计342.70亿元,较2022年末的337.99亿元增长1.39%[25] - 2023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9.58亿元,较2022年前三季度的22.46亿元下降12.81%[26] - 2023年前三季度净利润22.89亿元,较2022年前三季度的21.32亿元增长7.35%[27] - 2023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 4.19亿元,较2022年前三季度的 - 6.56亿元亏损减少36.02%[29] - 2023年前三季度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 33.01亿元,较2022年前三季度的 - 3.99亿元亏损扩大727.32%[30] - 2023年前三季度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 5.87亿元,较2022年前三季度的 - 17.99亿元亏损减少67.37%[30] - 2023年前三季度利息费用9895.76万元,较2022年前三季度的6280.85万元增长57.55%[26] - 2023年前三季度利息收入2.19亿元,较2022年前三季度的2.50亿元下降12.49%[26] - 2023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5427.17万元,较2022年前三季度的1.01亿元下降46.30%[26] - 2023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121.08万元,较2022年前三季度的45.00万元增长169.07%[26] 股东持股情况 - 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中,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持股66.04亿股,占比62.37%[7] - HKSCC NOMINEES LIMITED持股19.68亿股,占比18.58%[7] - 截至2023年9月30日,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公司6,604,426,424股A股和34,302,000股H股,约占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62.69%[8] 各业务线终端市场营业收入变化 - 2023年1 - 9月,铁路终端市场营业收入1,177,141.38万元,同比减少20,045.48万元,减幅1.67%[11] - 2023年1 - 9月,城市轨道终端市场营业收入575,772.84万元,同比减少87,740.36万元,减幅13.22%[11] - 2023年1 - 9月,海外业务终端市场营业收入106,664.12万元,同比增加12,160.76万元,增幅12.87%[11] - 2023年1 - 9月,工程总承包终端市场营业收入594,713.93万元,同比减少139,383.90万元,减幅18.99%[11] - 2023年1 - 9月,其他业务终端市场营业收入8,381.81万元,同比增加3,205.67万元,增幅61.93%[11] 新签合同总额变化 - 2023年1 - 9月,累计新签合同总额508.8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01%[11] 会计准则执行情况 - 2023年起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或准则解释等不涉及调整首次执行当年年初的财务报表[31]
中国通号(03969) - 2023 - 中期财报
2023-09-14 08:32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名称为中國鐵路通信信號股份有限公司,中文简称为中國通號[11] -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周志亮[11] - 公司注册地址为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南路1号院中國通號大厦A座20层[11] - 公司网址为www.crsc.cn,电子邮箱为ir@crsc.cn[11] 财务表现 - 公司本报告期營業收入为166.33亿人民币,同比下降9.52%[13] - 公司本报告期净利润为18.24亿人民币,同比下降5.70%[13] - 公司本报告期研发投入占營业收入的比例为4.31%,较去年同期增加0.20个百分点[13] - 研发投入合计为716,990,603.46人民币元,占營業收入比例为4.31%[66] 技术领域 - 公司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列车运行控制、列车自动无人驾驶、货运铁路综合自动化技术等[24][25][26] - 公司在中国拥有3,901项授权专利,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902项,对核心技术进行保护[23] - 公司在全国軌道交通通信信号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和铁路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了关键技术标准的建立[132] 项目成果 - 公司在报告期内完成了軌道交通电磁环境效应研究和低真空管超高速磁浮运行控制系统研製等研发成果[58] - 公司在海外工程建设方面完成了中國和印尼合作项目雅万高铁的联调联试,为中國高铁在海外落地运营奠定基础[59] - 公司完成了针对川藏铁路和高速铁路的通信信号系统设备选型建议和技术方案研究[60] 市场地位 - 公司在軌道交通領域市場地位領先,為95%以上已開通運營的高鐵提供核心列控技術和裝備[129] - 公司佔據國內城市軌道交通控制系統40%左右市場份額,參與多個城市的軌道交通控制系統設計、集成、施工項目[129] - 公司在中國通號已開標的10個地鐵信號控制系統項目中中標4個,市場佔有率達42%,是城市軌道交通控制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129] 环保措施 - 公司投入了684.46万元人民币用于环保资金,污水COD排放量为3.15吨,氨氮排放量为0.33吨[192] - 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有效治理污染源排放口,配备了多种污染治理设备[194] - 公司实施了“三同时”制度,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保护设施设计[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