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海油(00883)
icon
搜索文档
单日进尺2618米!我国油气井钻探速度刷新纪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2 09:26
公司技术突破 - 公司高效完成海南岛南部海域东方1-1气田13-3区项目6口开发井的表层作业 [1] - 单日最高进尺达2618米 创造国内油气井单日进尺新纪录 [1] - 作业依托自主搭建的钻井优化系统 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井下状况自动跟踪与精准调控 [3] - 系统能够在2分钟内完成20余项操作 指挥不同专业人员和多种技术设备高效协同 [3] 项目技术特征 - 该项目属于海上首个高温高压低渗天然气开发项目 储层温度达150摄氏度 [1] - 最高压力系数超1.8 平均渗透率仅为0.8毫达西 [1] - 建井质量和作业安全要求远高于一般油气开发项目 [1] 行业作业进展 - 十四五期间国内海上年均钻井井数达近1000口 较十三五期间增长40% [3] - 深层与超深层、深水与超深水、高温高压等新领域作业井数达十三五期间的2倍 [3] - 钻完井作业效率整体提升15% [3]
中国海洋石油、明阳智能成立能源公司,注册资本10亿
企查查· 2025-09-12 03:24
公司成立与股权结构 - 中国海洋石油与明阳智能共同成立中海油(东方)能源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 [1] - 公司由中国海洋石油旗下中海油(海南)新能源有限公司与明阳智能(601615)共同持股 [1] 业务范围与战略方向 - 公司经营范围涵盖风力发电技术服务 风电场相关系统研发 海上风电相关系统研发 [1] - 业务布局聚焦新能源领域 特别是海上风电技术开发与服务体系 [1]
中国海洋石油、明阳智能成立能源公司 注册资本10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9-12 02:43
公司成立与股权结构 - 中海油(东方)能源有限公司于近日成立 注册资本10亿元[1] - 公司由中国海洋石油旗下中海油(海南)新能源有限公司与明阳智能共同持股[1] 业务范围 - 经营范围包含风力发电技术服务 风电场相关系统研发 海上风电相关系统研发[1] 行业布局 - 中国海洋石油通过合资公司正式进入海上风电技术研发领域[1] - 明阳智能作为风电设备制造商参与合资 体现产业链纵向整合趋势[1]
智通港股通持股解析|9月12日
智通财经网· 2025-09-12 00:35
港股通持股比例排行 - 中国电信持股比例最高达72.05%,持股数量100.01亿股 [1] - 绿色动力环保持股比例69.19%位列第二,持股数量2.80亿股 [1] - 中国神华持股比例67.94%排名第三,持股数量22.95亿股 [1] - 前20名公司持股比例均超56%,包括凯盛新能(67.53%)、中远海能(65.47%)等企业 [1] 港股通近期增持情况 - 阿里巴巴-W增持额最高达126.42亿元,持股数增加8821.99万股 [1] - 地平线机器人-W增持37.06亿元位列第二,持股数增加36188.76万股 [1] - 比亚迪股份增持23.82亿元排名第三,持股数增加2264.25万股 [1] - 前十名增持额均超8亿元,包括美团-W(+18.86亿元)、中国平安(+16.81亿元)等 [1] 港股通近期减持情况 - 盈富基金减持额最大达19.72亿元,持股数减少7380.10万股 [3] - 中国电信减持13.62亿元位列第二,持股数减少23330.40万股 [3] - 快手-W减持10.29亿元排名第三,持股数减少1402.51万股 [3] - 前十名减持额均超5亿元,包括泡泡玛特(-7.89亿元)、美图公司(-7.62亿元)等 [3]
单日进尺2618米,我国油气井钻探速度创下新纪录
新浪财经· 2025-09-12 00:23
公司运营与技术突破 - 中国海油在海南莺歌海海域东方气田13-3区开发项目作业中实现单日进尺2618米 [1] - 该成绩刷新国内油气井单井日进尺纪录 [1] 行业技术发展 - 此次作业标志着中国海上高温高压油气开发技术迈向国际先进水平 [1]
单日进尺2618米 我国油气井钻探速度创下新纪录
央视新闻· 2025-09-12 00:22
技术突破 - 公司在海南莺歌海海域东方气田13-3区开发项目作业中实现单井日进尺2618米 刷新国内油气井单井日进尺纪录 [1] - 该井设计深度超过5800米 井底最高温度达150摄氏度 井底压力为家用高压锅的1000倍以上 [1] - 通过应用智能化技术实现井下状况自动跟踪与精准调控 可在2分钟内完成20余项操作衔接 项目整体作业效率提升50% [1] 开发项目特征 - 该井属于海上首个高温高压低渗天然气开发项目 开发难度远超常规海上油田开发 [1] - 作业团队采用合成基钻完井液并运用控压设备在"近平衡"状态下高效钻进 有效保护低渗储层 [1] 行业发展趋势 - "十四五"期间国内海上年均钻井井数达近1000口 较"十三五"期间增长40% [2] - 深层与超深层、深水与超深水、高温高压与超高温超高压等领域作业井数达"十三五"期间的2倍 [2] - 行业钻完井作业效率整体提升15% 海洋钻完井技术实现快速迭代和跨越式发展 [2]
“十四五”能源成就企业谈丨向海图强筑脊梁
搜狐财经· 2025-09-11 20:40
核心观点 - 公司提前完成国内油气增储上产目标 原油增量占全国70%以上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能耗与碳排放强度实现双下降 科技创新成果突出 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2][3][4][6][11] 油气增储上产 - 提前两年完成国内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目标 [4] - 2023年原油增产量占全国总增量70%以上 [4] - 渤海油田原油产量从3000万吨提升至2024年目标4000万吨 [5] - 南海东部油田连续三年油气产量超2000万吨油当量 [5] - 陆上发现临兴、神府两个千亿方级大气田 [5] - 突破深水深层勘探 包括开平南亿吨级油田、陵水36-1超深水气田等 [4] 绿色低碳转型 - 能耗强度与碳排放强度实现同比连年双下降 [6] - 2024年建成我国最大规模海上油田群岸电工程 覆盖渤海7个油田150余座平台 [9] - 炼油产能能效标杆水平占比超50% 提前完成国家2025年30%的目标 [9] - 建成全球最大规模LNG动力守护船队 [9] - 投运我国首个双百深远海浮式风电项目"海油观澜号" [10] - 布局氢能运输、CCS/CCUS、碳汇开发等新赛道 [10] 科技创新与装备突破 -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1] - 自主研制"海葵一号"圆筒型FPSO填补国内空白 [11] - 开发"璇玑""海经""海脉"等关键技术装备 [11] - 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1.8% [12] - 发布"海能"人工智能模型 推出5个专业场景和6个通用场景模型 [12] 发展规划与目标 - 公司确认十四五规划绝大部分目标已基本完成 年底将全面实现 [2] -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投入、人才培育三个倍增计划 [12] - 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人工智能+、产业焕新三大专项行动 [12]
中国海油创造我国油气井钻探速度新纪录 单日最高进尺达2618米
新浪财经· 2025-09-11 10:49
公司运营表现 - 中国海油高效完成东方1-1气田13-3区项目6口开发井的表层作业 [1] - 公司单日最高进尺达2618米 创造国内油气井钻探速度新纪录 [1] - 单日进尺高度超过峨眉山顶峰到山脚的高度 [1]
单日最高进尺达2618米!中国海油创造我国油气井钻探速度新纪录
新浪财经· 2025-09-11 10:42
公司运营效率 - 中国海油高效完成东方1-1气田13-3区项目6口开发井的表层作业 [1] - 单日最高进尺达2618米 超过峨眉山顶峰到山脚高度 [1] - 创造国内油气井单日进尺新纪录 [1]
“十四五”能源成就企业谈丨向海图强筑脊梁
国家能源局· 2025-09-11 09:24
核心观点 - 公司提前完成国内油气增储上产目标,原油增量占全国70%以上,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力量 [3][4] - 公司实现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同比双下降,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 [3][7] - 公司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1.8% [12][14] 向高求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 2023年提前两年完成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目标 [4] - 近五年原油增产量占全国总增量70%以上 [4] - 渤海油田原油产量从3000万吨迈向4000万吨目标,南海东部油田连续三年油气产量超2000万吨油当量 [5] - 获得开平南亿吨级油田、陵水36-1超深水气田等重大勘探突破 [4] - 攻克深水深层勘探开发、超稠油热采等关键技术 [5][6] 向质求实:绿色低碳转型 - 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实现同比连年双下降 [7][8] - 渤海油田群岸电工程覆盖150余座海上平台,炼油产能标杆水平占比超50%(2025年国家目标为30%) [10] - 建成全球最大规模LNG动力守护船队,文昌9-7平台实现烟气余热发电 [10] - 实施我国首个"双百"深远海浮式风电项目"海油观澜号" [11] - 布局氢能运输、CCS/CCUS及碳汇开发等新赛道 [11] 向新求变: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深海一号"超深水气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2] - 自主研制"海葵一号"圆筒型FPSO、"璇玑"等关键技术装备 [12][14] -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1.8% [14] - 发布"海能"人工智能模型,开发5个专业场景和6个通用场景模型 [14] -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投入、人才培育"三个倍增计划"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