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说储能

搜索文档
超291GWh!2025年上半年储能订单汇总
行家说储能· 2025-06-27 12:05
2025年上半年新型储能产业订单分析 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新型储能产业正处于政策驱动向市场化价值驱动的关键转折点 企业订单表现活跃 公开订单累计165起 涉及容量291 399GWh [1] - 海外订单占比超70% 澳大利亚和日本为最大市场 头部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 亿纬锂能 海辰储能等斩获GWh级大单 [11][14][19][20] - 储能系统订单占比53 4%(155 591GWh) 电芯订单占比31 1%(90 719GWh) 工商业储能订单达8 315GWh [5] 订单时间分布 - 5月订单数量最多(40个) 2月订单容量最大(93 107GWh) 展会期间为订单密集期 [3] 订单类型分布 - 储能系统(含直流侧)订单110起 容量155 591GWh 占比53 4% [5] - 电芯/锂电池订单13起 容量90 719GWh 最大单为亿纬锂能与海博思创的50GWh战略采购 [5][21] - PCS订单3起(2 45GW) 汇川技术中标澳大利亚1 2GW/3 9GWh项目 上能电气获土耳其1 25GW订单 [6] - BMS订单以赣锋锂电采购天邦达5GWh系统为主 另涉及液流电池 固态电池等新兴技术订单 [7] 区域市场格局 - 海外订单占比70 3%(116起) 容量150 085GWh 澳大利亚(33 858GWh)和日本(22 446GWh)为前两大市场 [11][14] - 国内订单45起(121 754GWh) 特斯拉拿下首个电网侧项目(40亿元GWh电站) 或预示其正式进军中国市场 [10] - 78家国内外企业参与竞争 包括宁德时代 比亚迪等中企与特斯拉 LG等外企在海外市场直接竞争 [15][16] 头部企业表现 - **亿纬锂能**:63GWh总订单 含海博思创50GWh电芯采购 沃太能源10GWh合作等 [19] - **宁德时代**:43 3GWh订单 包括澳大利亚24GWh长时储能 阿联酋19GWh光伏配套项目 [19][21] - **海辰储能**:25GWh订单 含智光电气15GWh电芯采购 三星物产10GWh全球合作 [19] - **比亚迪**:获沙特12 5GWh 智利3 5GWh等订单 海外项目占比显著 [21] 重大项目案例 - 最大电芯订单:亿纬锂能50GWh战略采购(海博思创) [21] - 最大系统订单:宁德时代澳大利亚24GWh长时储能项目 [21] - 鹏程无限单次签约8家企业 总规模超15GWh [21] - 49起GWh级订单显示吉瓦级交易已成行业常态 [20] 技术路线动态 - 固态电池领域:海目星获4亿元量产设备订单 [24] - 钠离子电池:普利特获1GWh模块采购 [25] - 级联型高压储能:智光电气中标2 7GWh项目 [22] 国际竞争态势 - 日韩市场:国轩高科获日本超7GWh框架协议 瑞浦兰钧向韩国晓星供应2 5GWh产品 [14][24] - 欧洲市场:比亚迪波兰1 6GWh 阳光电源智利1GWh项目落地 [24][25] - 美国企业:特斯拉1 356GWh Clearway项目 Fluence获Cordelio Power两轮采购 [25]
5cm间距!远景储能也来烧舱
行家说储能· 2025-06-27 12:05
储能行业安全测试进展 - 远景储能在烧舱测试中创下储能柜间距5cm的行业最小纪录[1] - 测试由CSA集团、NFPA及战略客户全程见证,严格遵循CSA C-800火烧测试规范[2] - CSA C-800标准于2025年发布,是加拿大和美国认可的国家标准,扩展了大型储能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安全评估范围[3] 测试技术细节 - 测试模拟真实场站场景,采用4组储能系统充电至100%SOC且全程无消防干预[4] - 行业烧舱实验因成本高昂主要由头部企业开展,包括阳光电源、华为、比亚迪等[5] 行业趋势与影响 - 储能安全验证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验证阶段,实景烧舱试验将成为技术实力衡量标准[6] - 头部企业通过实践推动行业安全基线提升和测试规范完善,助力产业可持续发展[7] 行业动态关联 - 工商业储能领域出现新订单(晶科等企业获超4GWh储能单)及厂商布局(富士康首款产品量产)[9]
最难的一年?工商业储能下半场的反转逻辑
行家说储能· 2025-06-26 11:01
电力市场化改革与工商业储能发展 - 136号文落地及江苏等多地分时电价密集调整推动电力市场化进入深水区,电价波动增加工商业储能不确定性[1] - 2024年上半年工商业储能投资热情处于低点,行业面临激烈淘汰赛向关键排位赛转变[1] - 新政驱动下储能产业需探索创新路径,包括设备厂商、融资租赁及运营方协同发展[1] 政策影响与产业价值回归 - 新政加速产业竞争,促使收益回归理性投资回报率,资本涌入导致分成下降是必然趋势[4] - 江苏分时电价政策短期冲击明显,部分项目需重新谈判或暂停,但长期看为电力市场化交易铺路[6][12] - 储能产业需从野蛮生长转向理性发展,企业需建立技术或模式创新护城河以应对竞争[4] 工商业储能痛点与破局方向 - 行业两大痛点:过度依赖政策性套利(如峰谷价差)及同质化竞争(价格厮杀与资源无序争夺)[8] - 需重新定位储能本质——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性调配资源,而非单纯套利工具[8] - 破局需开拓差异化项目来源、挖掘多元收益场景(如需量管理)、抢占技术创新高地[8][13] 投资收益与动态调整策略 - 江苏1MWh储能项目新政后收入下降20%-30%,ROA从10%降至2.5%,但动态调整后回升至4.5%[13] - 新政下ROE从50%降至12%,但通过策略优化可回归24%,仍高于沪生300过去15年平均5%的回报率[14] - 资金成本下降趋势下,储能项目长期收益率仍具吸引力[14] 区域政策预判与行业展望 - 广东分时电价调整预计在2-5年内落地,南网政策推进需平衡前瞻性与稳定性[16][19][21] - 2025年或为产业成熟拐点,政策叠加效应与调整周期压缩加剧短期阵痛,但将催生细分场景与理性投资[11] - 行业需适应政策快速变化,通过AI等技术优化电力交易策略,提升全生命周期运营能力[12] 行业共识与战略方向 - 储能产业需系统化解决方案,整合光伏、储能与节能技术,实现业主、资方与电网三方共赢[6] - 设备厂商需提升产品性能(寿命、安全性)及解决方案整合能力,确保长期盈利[6] - 聚合商需具备平台、资源与算法优势,推动工商业储能资源高效配置[15]
首款产品量产!富士康加码工商业储能
行家说储能· 2025-06-26 11:01
工商业储能行业趋势 - 2025年行业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价值驱动阶段,跨界者面临洗牌但仍有巨头持续入局[1] - 行业竞争维度从硬件/软件单点转向全生命周期综合能力比拼[18] 富士康储能战略布局 - 2017年通过母公司鸿海集团投资宁德时代10亿元布局固态电池技术[4] - 2022年启动台湾1.27GWh磷酸铁锂电池工厂建设,瞄准电动巴士/乘用车及储能系统[5] - 2023年成立新事业总部将储能列为三大核心技术之一,入股上海采日能源2.39%股权并成立绿能基金[7][8] - 2024年宣布在河南打造"新富士康",明确储能电池为四大核心产业之一[9] - 同步推进印度200英亩储能基地及郑州固态电池研发中心建设[10][11] 产品与技术突破 - 首款量产2.15MW/4.32MWh储能系统采用325Ah电芯,循环寿命9000次,系统效率89%[16] - 产品定位覆盖工商业及源网侧场景,初期侧重工商业领域[16] - 依托ICT精密制造和车规级测试能力构建全链路解决方案(电芯/PCS/BMS/EMS/保险)[18] 业务发展路径 - 初期依托全球200+工厂(90%为电子制造)及供应链需求开展业务,电子厂月均用电800万度(电费占比18%-25%)[17] - 通过满足苹果等客户ESG要求及自身降本需求构建订单优势[17] - 未来规划从工商业储能逐步延伸至源网侧大储市场[17] 竞争优势 - 制造基因:移植智慧工厂精密制造体系和供应链管理经验[18] - 资源协同:全球园区用电场景+60亿kWh绿电权益形成闭环[8][17] - 技术储备:固态电池研发可能带来未来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突破[11]
储能电芯大尺寸之争:是危险还是进化?
行家说储能· 2025-06-25 07:52
储能电芯技术路线之争 - 行业正经历从280Ah、314Ah到587Ah与684Ah的技术分叉,引发激烈讨论 [2] - 质疑者认为这是"数字游戏"和低水平内卷,支持者则视为突破能量密度天花板的关键路径 [2] - 两种观点本质互补,企业差异化选择蕴含产业价值 [3][4] 技术竞争本质 - 尺寸之争涉及卷绕(587Ah)和叠片(684Ah)两种工艺,均需解决材料应力、热管理等核心问题 [6] - 卷绕工艺通过极片设计优化和张力控制提升稳定性,叠片工艺探索更大容量可能性 [6] - 竞争目标是协同降本和提升系统效率,而非零和博弈 [7] 创新路径与产业实践 - 行业形成"渐进性进步+突破性储备"矩阵,卷绕工艺因稳健性受推崇,叠片需技术验证期 [9][11] - 光伏行业大尺寸硅片之争的历史表明,技术竞争可推动标准化和成本下降 [11] - 需包容多路线并行发展,适配不同场景需求 [12] 产业分工与效率 - 卷绕阵营(宁德时代、海辰储能)发挥现有产线优势降低边际成本 [14] - 叠片阵营(阳光电源)探索新工艺提供技术储备 [14] - 差异化竞争避免产线重置风险,为下游集成环节提供多样化选择 [14]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多样性是快速发展初期的必然现象,尺寸升级需材料、工艺、系统协同创新 [16] - 渐进式创新降低试错成本,差异化竞争优化资源配置 [16] - 市场终将验证最优解,龙头企业有序竞争推动产业进步 [17]
超4GWh!晶科等2企又获储能新单
行家说储能· 2025-06-25 07:52
中国储能企业全球市场表现 - 2025年晶科储能与赢科数能公布最新储能订单总规模超4GWh [1] - 晶科储能2025年累计订单达5GWh覆盖中国、欧洲、澳洲、东南亚等地区 [5] - 赢科数能2025年订单包括拉脱维亚3.87MWh、波兰28MWh及意大利等地区1.1GWh战略合作 [7][9] 晶科储能订单与技术细节 - 与希腊Metlen集团签署3GWh战略框架协议涉及智利和欧洲市场部署基于1.6GWh标杆项目 [1][4] - 向澳大利亚提交360MW/1440MWh 4小时电池储能系统提案 [1][6] - 山东省滨耀售电项目签约68台261kWh工商业储能系统总规模17.74MWh [4][6] - G2蓝鲸系统5MWh充放电效率94%液冷技术控温±2.5℃AI算法优化能效减少20%辅助能耗 [3] 晶科储能2025年订单分布 - 中东地区66MWh订单采用G2蓝鲸液冷系统 [6] - 德国150MWh订单涉及30套G2蓝鲸系统 [6] - 希腊100MWh项目使用20套ESS G2系统 [6] - 澳大利亚200MWh合作采用SunGiga C&I液冷储能系统 [6] 赢科数能产品与订单 - 拉脱维亚订单含15台258KWh储能柜属Star星辰系列产品 [7][8] - 波兰AI ESS公司28MWh订单搭载AI软件 [9] - 德国慕尼黑展获1.3GWh意向订单涉及虚拟电厂运营 [9] - 意大利里米尼展签约1.1GWh覆盖工商业储能领域预计订单额超10亿元 [9] 赢科数能其他项目 - 塞浦路斯项目提供STAR 192 PRO和STAR 258 PRO储能系统 [10] - 奥地利落地20MWh储能项目 [10] - 唐山盛财钢铁项目规模20MW/40MWh [9] - 港华能源合作储能规模预估不低于100MWh [9]
拟募资8.5亿,又一家储能企业IPO
行家说储能· 2025-06-24 05:20
IPO及募资计划 - 高特电子深交所创业板IPO已受理 若成功上市将成为"储能BMS第一股" [1] - 拟发行不超过12,000万股A股 募资8.5亿元 其中6亿元用于储能电池管理系统智能制造中心建设项目 2.5亿元补充流动资金 [2]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3.44亿元、7.7亿元、9.19亿元 复合增长率63.31% [5] - 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占比从77.73%提升至90.26% 2024年达8.29亿元 [7] - 2023-2024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为7,904万元和8,704万元 两年累计1.66亿元 满足创业板上市标准 [7] - 综合毛利率从28.53%降至26.02% 反映行业竞争加剧 [8] - 研发费用从2,389万元增至6,378万元 营收占比维持在5%-7% [10] 市场地位与技术优势 - 属于第三方BMS专业厂商阵营 第三方BMS市场占有率超50% [11] - 位列2023年中国新型储能BMS企业TOP1 核心芯片GT1812实现国产化替代 [12] - 客户覆盖阿特斯、亿纬锂能、国家电网等头部企业 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45.41% [13][15] 业务拓展与战略布局 - 构建"BMS+纵向一体化产业生态" 开发本地能量管理系统(LEMS)实现数据聚合 [16] - 已接入2,500余个微网站点 具备参与虚拟电厂和电力交易能力 [17] - 推出工商业储能全栈解决方案 向综合数据服务商转型 [18] - 数据服务业务有望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19] 行业竞争环境 - 大型储能项目客户议价能力强 叠加市场竞争导致中标价格下降 [9] - 储能行业参与者增多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8]
三大悬念!储能下半年有何不一样?
行家说储能· 2025-06-24 05:20
行业背景与展会概况 - 中国储能行业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化竞争阶段,2025年8月13-15日将举办第四届EESA储能展,作为行业技术演进和市场格局变化的重要观察窗口[1] - 展会预计吸引600+展商、覆盖10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5万+专业观众,举办180+场专题论坛,涵盖储能全产业链及创新应用场景[10][11][12] - 参展企业包括南网、汇川技术、远景、天合光能等头部厂商,覆盖储能系统集成、电池/PCS/BMS等核心环节[11][12] 储能电芯技术演进 - 大容量电芯技术军备竞赛白热化:宁德时代587Ah已量产交付,亿纬锂能628Ah于2024年底量产,海辰储能1130Ah升级至1175Ah并下线[4] - 技术阵营分化明显:阳光电源684Ah与宁德时代587Ah形成正面对决,尺寸参数差异导致技术标准尚未统一[4] - 预测2025年下半年500Ah+电芯将集中量产,EESA展会将揭示阵营站队格局和技术路线清晰度[4] 工商业储能2.0时代 - 行业从野蛮生长1.0时代进入市场+价值驱动的2.0时代,产品迭代聚焦容量提升(261kWh/520kWh等)和模块化设计[6] - 技术收敛态势明显:314Ah电芯成为主流,部分企业推出固态电池/钠电池储能柜等差异化方案[5][6] - 展会将成为品牌排位赛关键舞台,企业将展示收益模型和系统解决方案以应对初期收益青黄不接的挑战[6] 价格竞争与价值转型 - 电芯价格持续下探:从2024年280Ah电芯0.28-0.35元/Wh降至2025年6月的0.225-0.26元/Wh[7] - 工商业储能价格战激烈:2025年初从博时新能源0.499元/Wh到长园能源0.478元/Wh创行业新低[7] - 竞争焦点转向全生命周期价值:企业或构建"硬件+软件+服务"体系,通过AI优化预测和虚拟电厂等增值服务[8] 展会活动与行业影响 - 专题论坛覆盖政策、技术、商业模式等议题,包括虚拟电厂、储能安全等热点方向[12][14][15] - 新品发布会将集中展示PCS、电池、EMS等领域创新产品,分布式/工商业储能系统为重点[15] - 专业观众中企业管理层占比32%,采购人员26%,核心需求为产品采购和趋势洞察[16]
超40亿!远景能源等3企披露重要合作
行家说储能· 2025-06-23 10:07
远景能源储能业务进展 - 拿下法国首个独立电池储能项目,规模为120MW/240MWh,与Kallista Energy合作,AESC提供磷酸铁锂电池,远景提供全套电力转换系统及14年后续服务 [1][2] - 北美田纳西工厂一期产能7GWh,快速爬坡以满足北美市场需求,支撑本地市场拓展 [3] - 全球累计交付30GWh储能项目,在手订单超50GWh [4] - 近期订单包括:法国120MW/240MWh EPC协议、京能锡林郭勒60MW/120MWh储能系统合作、印度Juniper Green Energy 320MWh配套储能系统 [6] 特斯拉储能业务动态 - 签约中国首个电网侧储能项目,总投资40亿元,采用Megapack产品,单个Megapack可储存超3900度电 [7][9] - 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已投产,产品销往欧洲、大洋洲等地,2024年全球储能装机量达31.4GWh [9][10] - 2025年一季度储能业务新增装机10.4GWh,同比增长156.6% [10] 国瑞协创台区储能突破 - 签订山东20MWh台区储能设备采购合同及300MWh+战略采购合同,采用GR261L等多款产品 [12][14] - GR261L产品容量261KWh,适配户外场景,支持"台区储能+光伏"组合,2024年底工商业储能订单突破300MWh [14] - 山东台区储能潜在需求超10GWh(按46万个台区10%渗透率计算) [15] 行业订单数据汇总 - 远景能源:法国120MW/240MWh、京能60MW/120MWh、印度320MWh [6] - 特斯拉:中国40亿元电网侧项目 [7] - 国瑞协创:山东20MWh+300MWh [12][14]
锁定 587Ah:宁德时代 VS 海辰储能有何不同?
行家说储能· 2025-06-23 10:07
核心观点 - 储能行业头部企业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均锁定587Ah大容量电芯规格,背后是政策、技术、工艺和系统集成等多维度的综合考量 [2][3] - 587Ah规格的竞争已超越单纯技术参数对比,标志着行业从"单一指标优先"转向"多维度协同优化" [17] - 两家企业在相同容量下采取差异化技术路径:宁德时代侧重能量密度(434Wh/L),海辰储能侧重可制造性和循环寿命(10000次) [11][12] 技术默契:为何均锁定587Ah - **政策驱动**:136号文件推动储能核心价值转向"电力资产保值增值",587Ah被定义为度电成本最优解 [4] - **技术边界**:587Ah符合20尺集装箱尺寸约束、50吨海运限重、1500V电压平台等5大技术规范 [4] - **工艺延续**:均沿用280Ah/314Ah时代的成熟卷绕工艺,保障量产效率(良率80%+) [4] - **系统集成**:配套6.25MWh系统,8单元可组成50MWh标准电站分区,降低集成复杂度 [5] 技术分野:毫米级差异的商业逻辑 - **尺寸差异**:宁德时代电芯宽度274.6mm(434Wh/L),海辰286mm(415Wh/L),12mm差距导致4%能量密度分化 [10] - **宁德时代技术路线**:通过高压实电极(PPB级缺陷控制)、低耗电解液提升密度,但循环寿命8000次且BOM成本较高 [11] - **海辰储能技术路线**:放宽尺寸预留注液空间,适配通用设备,循环寿命达10000次,更适配高频调用的"光储同寿"场景 [12] 商业哲学差异 - **宁德时代**:以材料创新构建技术溢价(434Wh/L),需承担更高产线投入 [16] - **海辰储能**:通过标准化设计降低产业链适配门槛,触发上游材料商和下游集成商的滚雪球效应 [16] 行业趋势 - 第三代储能电芯需平衡能量密度、循环寿命、成本三要素,暂无完美方案 [14] - 未来领军者需兼具技术突破能力(如宁德时代)与产业化敏捷性(如海辰储能) [17] - 行业竞争焦点从"价格战"转向技术力、标准化、产业链协同等"价值战"维度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