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日报

搜索文档
6家博物馆暑期惠民 举措共绽文化魅力
郑州日报· 2025-07-21 00:43
博物馆开放政策调整 - 郑州市文物局局属6家博物馆在7月21日至8月31日取消闭馆制度,全周无休开放,开放时间为9:00~18:00(17:30停止入馆)[1] - 除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外,其他各馆实行免预约参观服务(团队参观仍需预约),观众只需携带有效证件[1] 特色活动策划 - 郑州博物馆推出"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豫见大象"亲子小剧场和"岐黄润童心·健康向未来"儿童义诊活动[2] -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推出沉浸式剧场《桑林祈雨》和暑期研学活动《智趣商都:科技解锁三千年文明》《"鼎鼎"有名》[2] - 郑州二七纪念馆开展"红色小小讲解员"招募活动,并推出《京汉铁路工人之觉醒》等三部动画片[2] - 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举办《大河汤汤》主题展览[2] - 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举办"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3] - 郑州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分馆推出"清凉一夏"文博暑期课堂,包括现场教学和MR体验[3] 活动目标与意义 - 通过延时开放、免预约参观和特色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暑期参观需求[1][3] - 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历史文化的机会,让博物馆成为暑期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1][3]
携手青岛·见“郑”美好:共同书写新时代文旅发展新篇章
郑州日报· 2025-07-21 00:30
文旅活动联动 - 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崂山会场和老城会场开启为期30天的全球狂欢 [1] - 2025郑州文旅推介会在青岛举行 以"清凉消暑 潮流文化"为主题 通过宣传片 情景剧等形式展示3600年商城遗址和少林禅武文化 [1] - 青岛通过啤酒节 音乐之岛等IP为郑州注入年轻化 潮流化消费场景 [1] 文旅产业数据 - 2024年郑州接待游客1.7亿人次 旅游收入突破2000亿元 [2] - 2024年青岛接待游客1.4亿人次 旅游收入2100亿元 [2] - 两城联动形成"南客北送 东客西引"的联动效应 [2] 区域合作模式 - 郑州与青岛构建"经贸+文旅"双轮驱动模式 [3] - 青岛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为郑州提供出海通道 [2] - 郑州的陆路枢纽地位助力青岛辐射内陆市场 [2] 战略协同效应 - 两地通过线路共推 活动共办为黄河流域文旅协同发展树立标杆 [2] - 发挥各自优势发展多式联运 促进空港陆港 海港联动 [3] - 打造内陆便捷出海通道 为豫鲁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3]
2025郑州文旅推介会在青岛举办
郑州日报· 2025-07-21 00:30
文旅推介活动 - 郑州在青岛举办"携手青岛·见'郑'美好"2025文旅推介会,通过文艺演出和文旅推介展示城市形象 [1] - 推介会以武术表演《武映嵩山》开场,融合国风武侠、武术功夫与太极元素 [1] - 推出文旅推介短剧《郑州畅游记》和歌曲《说走就走,去郑州》等节目展现郑州魅力 [1] 文旅资源展示 - 中牟县、登封市、管城区等县区代表登台推介各自文旅资源 [2] - 设置县区及重点文旅企业展区,展示非遗文创产品和"如意龙湖·船说郑州"等特色项目 [2] - 提供"金星啤酒"试饮点,展示本土产品 [2] 暑期促消费活动 - 发布"见'郑'美好 清凉消暑季"活动,7月26日至8月24日举行 [2] - 活动设郑东新区金融岛、管城区阜民里街区等四大主会场 [2] - 活动包含美食、演艺、文旅、商贸4个板块,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 [2] 系列推介活动 - 活动包括文旅推介会、文旅企业座谈会和地标快闪活动等 [2] - 多维度促进郑州与青岛的文旅交流 [2]
推动作风建设常态长效纵深发展 确保学习教育善始善终取得实效
郑州日报· 2025-07-21 00:23
根据提供的会议内容,以下是结构化总结: 党的作风建设 - 会议强调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和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明确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根本遵循 [1] - 会议要求扛稳管党治党责任,通过严管严治、抓常抓长推动作风建设深化发展 [1] - 指出需树立正确政绩观,力戒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以促进高质量发展 [1] 意识形态工作 - 会议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严格落实责任制 [1] - 强调需增强斗争精神,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管控,掌握工作领导权 [1] 工作落实机制 - 部署开展"回头看"工作,要求对学习教育各环节进行逐项评估与整改 [2] - 明确建立"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机制,完善权力运行制约体系 [2] - 提出要健全腐败问题治理机制,深化建章立制以巩固政治生态 [2] 警示教育 - 会议专题研讨云南省曲靖市统计造假案例反映的政治生态问题 [3] 注:原文未涉及具体经济数据或商业指标,故未提取相关数字信息。参会人员列席情况[4]因不涉及业务分析未纳入总结。
7月23日起6条公交线路恢复原线路通行
郑州日报· 2025-07-21 00:16
312路: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公交集团,恢复后往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方向途经道路:黄河南路、平 安大道、东风南路、熊儿河路、相济路、龙子湖西路、龙子湖南路、明理路、金水东路、郑开大道、桑 林路、郑开大道北辅道、永继路、工贸路、永顺路、郑开大道北辅道、杨桥大道。撤销站位:郑州航院 东校区、郑州航院东校区西门、平安大道文苑西路、省职业技术学院、龙子湖西路平安大道、郑州航院 东校区东门。增设站位:相济路文苑西路、郑州航院东校区。 S177路:会展中心外环—北三环行健街,恢复后往北三环行健街方向途经道路:商务外环路、平 安大道、黄河东路、熊儿河路、盛和街、心怡路、相济路、龙子湖南路、博学路、平安大道、明理路、 北三环。撤销站位:郑州航院东校区、郑州航院东校区西门、平安大道文苑西路、省职业技术学院、龙 子湖西路平安大道、郑州航院东校区东门。增设站位:相济路文苑西路、郑州航院东校区。 Y31路:紫荆山—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西门),恢复后往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西门)方向途经道 路:金水路、金水东路、黄河南路、正光路、心怡路、相济路、(下行:龙子湖南路、龙子湖西路)龙 子湖西路、龙子湖北路、龙子湖东路。撤销站位:郑州航院东校区、郑州航 ...
【走马都市圈②】“郑州都市圈”提速运转
郑州日报· 2025-07-18 01:49
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 - 郑州都市圈晋级第10个国家级都市圈 常住人口居全国第4位 经济总量居第10位 [1] - 截至2025年5月 郑州都市圈实施6个专项规划 郑开同城东部供水工程通水 三市"同城通办"事项达200个 [1] - 2024年郑州都市圈"1+5"城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51.5% 主营业务收入占57.4% [11] 交通一体化建设 - 郑开城际铁路全线贯通 开封至郑州东站最快25分钟 日均开行列车50对 [4] - 郑焦城际铁路开通十年 两地通勤时间缩短至33分钟 带动焦作服务业增长35% [4] - 郑许市域铁路串联13个产业园区 日均客流超3万人次 形成"移动经济带" [5] 产业协同发展 - 郑州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总规模达1.75万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突破8000亿元 [11] - 郑开汽车产业带集聚10余家车企 整车产能超200万辆 零部件本地配套率90% [14] - 郑南商许超硬材料集群产值350亿元 占全国市场份额32% 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14] 生态共保联治 - 郑州黄河湿地鸟类增至283种 较五年前增长50% 空气质量连续五年改善 [7][9] - 沿黄生态廊道建成骑行道76.5公里 串联9大景观节点 植被覆盖率达85% [9] - 实施黄河流域跨市共治 黄河花园口断面水质连续五年保持Ⅱ类标准 [9] 郑开同城化示范 - 郑开GDP总和从2005年2000亿元增至2024年1.7万亿元 占全省比重提升至27.19% [16] - 中牟新区布局4个汽车专业园区 集聚400余家零部件企业 年产值突破500亿元 [18] - 郑开旅游年票发行量超17万张 两地8大主题乐园年接待游客量突破2000万人次 [19] 科技创新布局 - 中原科技城联动17地市构建"2+17"算力网 算力规模达500PFlops [16] - 氢能产业链初步成型 推广燃料电池汽车2588辆 建成加氢站40座 [16] - 15条未来产业赛道聚焦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 技术创新投入年增25% [16]
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
郑州日报· 2025-07-18 00:59
郑州市政府领导换届 - 庄建球当选郑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2][10] - 选举过程符合法定人数要求(第一次全体会议应出席541人,实际出席496人;第二次全体会议应出席541人,实际出席509人)[4][8] - 会议通过选举办法并完成监票人推选流程 [5][6][9]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 锚定"挑大梁、走在前"目标,重点建设七大强市(先进制造/科创/数智/交通/文旅/商贸物流/现代农业)[11] - 提出"六城"建设方向(人文/创新/开放/安全/智慧之城+郑州都市圈)[12] - 强调以"拼抢闯实稳"五字方针推动三季度经济增长(拼经济/抢招商/闯改革/实民生/稳安全)[12] 城市发展具体举措 - 科技创新领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 [12] - 对外开放领域:以大枢纽大通道牵引产业构建 [12] - 城市治理领域:完善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体系 [12] - 都市圈建设:强化郑州核心引擎功能,构建组团式网络化发展格局 [12]
河南高招普通本科批 下周一开始录取
郑州日报· 2025-07-18 00:45
河南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安排 - 普通本科批录取时间为7月21日~25日 征集志愿时间为7月26日 特殊类型招生(高校专项 高水平运动队)同批进行 [1] 艺术本科批征集志愿 - 96所高校面向文化成绩及专业省级统考成绩达标的未录取考生征集志愿 投档录取实行平行志愿模式 [2] - 不履行志愿约定的考生当批次电子档案停止运转 本次征集志愿不再投档 [2] 普通本科批模拟投档机制 - 模拟投档按计划数105%以内比例向高校提供上线生源情况 高校据此确定调档比例 [3] - 高校在正式投档前完成计划调整 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5%以内 [3] 平行志愿正式投档规则 - 7月21日按分数优先 遵循志愿 一轮投档原则进行正式投档 [4] - 考生档案一经投出 本批次其他志愿立即失效 退档后只能参加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录取 [4] 征集志愿实施细节 - 普通本科批7月26日征集志愿 含高校专项和高水平运动队特殊类型招生 [5] - 计划余额小的高校原分数线征集 余额大的高校可能降分备档 降幅不超过20分 [5] - 考生需通过河南省考生服务平台确认录取状态后填报征集志愿 [5]
培育新业态 壮大新经济 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郑州日报· 2025-07-17 00:44
政府调研与政策支持 - 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庄建球调研直播经济和微短剧行业发展情况,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1] - 庄建球指出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微短剧创作的独特优势,应充分发挥优势,强化创意创新,推出更多精品剧目,合力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 [1] - 政府鼓励企业秉持守正创新原则,促进线上线下场景深度融合,提升产品服务品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1] 微短剧行业发展 - 政府调研天桥短剧、小鸟科技、尚企育华等企业,详细了解微短剧剧本创作、拍摄剪辑、出品发行等流程 [1] - 强调要积极探索"微短剧+"发展模式,加快引育头部企业和专业人才,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促进微短剧精品化、多元化、规范化发展 [2] 直播经济与产业生态 - 政府调研抖音集团河南总公司,察看抖音直播、短视频运营等情况,希望企业提升产品服务品质 [1] - 调研海一云商集团,鼓励企业立足本土产业,打造更多消费场景,提升用户消费体验,持续扩大市场占有率 [1] - 强调要完善直播产业生态,强化技术创新应用,鼓励本地老字号品牌打造线上特色消费场景,推动消费提质扩容升级 [2] 营商环境与政策支持 - 政府强调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惠企政策,破除市场准入壁垒 [2] - 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支柱,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坚实支撑 [2]
郑州都市圈建设蓄势提效向前行
郑州日报· 2025-07-17 00:44
郑州都市圈战略定位 - 郑州都市圈以郑州市为核心,辐射带动1小时通勤圈内的开封、许昌、新乡、焦作、洛阳、平顶山、漯河等城市协同发展,构建"主副协同、区域统筹、圈层一体"的一体化发展格局[6] - 都市圈定位为河南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高效能治理的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强支撑,目标是打造交通、产业、文化、城市、治理"五个现代化都市圈"[4] - 作为黄河流域和中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郑州都市圈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4] 交通一体化建设 - 加快建设"三环十纵十横六联"高速公路网,提升城际通道通行效率,实现生产要素高效配置[9] - 强化郑州"米"字形高铁网核心枢纽作用,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圈城际铁路网规划落地[9] - 郑开城际延长线开通后日均通勤人数大幅增加50%[3] 产业协同发展 - "研发在郑州,制造在周边""总部在郑州,基地在周边"的产业链协作模式日益清晰[4] - 比亚迪郑州基地带动洛阳、开封、许昌、新乡、焦作等地零部件配套企业成长[3] - 聚力做强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梯次分布、链式配套的产业生态[7] 文化旅游融合 - 郑汴洛旅游计次票推出实现三地文旅资源整合,游客可便捷体验商朝、隋唐、大宋文化[3] - 将文旅产业培育为支柱产业,推出黄河文化、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精品线路[9] - 构建高水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快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程建设[9] 生态环保协同 - 加快沿黄生态廊道、南水北调生态防护等重大工程建设,协同推进黄河、贾鲁河水污染防治[10] - 健全郑开、郑许、郑新、郑焦等跨区域生态协作机制,确保黄河干流水质达到Ⅱ类[10] - 深化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培育绿色建筑、新能源等新兴产业[10] 公共服务共享 - 着力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圈",推动医疗、教育、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便利可及[10] - 郑开同城郑州东部原水干管工程竣工通水,惠及郑州、开封两市400万群众[3] - 扎实开展高效能治理,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10] 创新驱动发展 - 高标准建设嵩山、黄河、神农等省级实验室,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10] -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布局[10] - 推动创新联动从"物理对接"向"化学融合"蝶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