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搜索文档
应流股份拟募15亿助业务升级扩张 五年半投14.52亿研发夯实技术壁垒
长江商报· 2025-09-09 23:32
融资计划与资金用途 - 公司获证监会批准发行不超过15亿元可转债用于业务扩张 [1] - 其中5.5亿元(36.67%)投向叶片机匣加工涂层项目 建设周期48个月 税后内部收益率17.25% 投资回收期9.12年 [2] - 5亿元用于先进核能材料智能化升级项目 总投资6.4亿元 建设周期24个月 [2] - 4.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以改善财务结构 [3] 业绩表现与订单情况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3.84亿元同比增长9.11% 净利润1.88亿元同比增长23.91% [1][5] - 2022-2024年营收持续增长:21.98亿元(+7.73%)、24.12亿元(+9.75%)、25.13亿元(+4.21%) [5] - 2025年上半年新签订单超20亿元同比增长35% 期末在手订单超过15亿元 [5] - 燃气轮机与航空发动机"两机"业务成为主要增长动力 [5][6] 研发投入与技术成果 - 2020-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累计14.52亿元 各年度分别为2.24亿/2.48亿/2.55亿/2.93亿/3.05亿/1.27亿 [1][6] - 累计获得618项专利 含发明专利146项 实用新型469项 外观设计3项 [1][6] - 已开发完成809个产品品种 另有129个品种在研 [5] 业务布局与客户资源 - 产品涵盖高温合金精铸件、核电铸件、新型材料等 应用于航空航天、燃气轮机、核能核电领域 [4][6] - 为30多个核电机组及海外核电项目提供产品 [3] - 与西门子能源、中国航发商发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6]
金龙汽车轻型客车8月销量增逾51% 出口量半年增52.4%助净利涨75%
长江商报· 2025-09-09 23:32
销量表现 - 公司8月客车销售量达4074辆 同比增长23.6% [2][3] - 前8月客车销售量达3万辆 同比增长3.3% [2][3] - 轻型客车8月销量达1977辆 同比增长51.15% [2][4] - 轻型客车前8月销量达1.39万辆 同比增长13.03% [2][4] - 上半年共销售各型客车2.25万辆 [2][7] 海外市场表现 - 上半年出口客车1.41万辆 同比增长52.4% [2][7] - 新能源客车出口2047辆 同比增长48.1% [2][7] - 海外销售网络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与近200个境外经销商保持合作 [9] - 在以色列 沙特 瑞典等市场取得良好成绩 出口量在中国客车行业中名列前茅 [9] - 苏州金龙新V系列客车已获20多个国家订单 [6] 财务业绩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3.27亿元 同比增加5.78% [2][9] - 上半年净利润1.16亿元 同比增加75.06% [2][9] - 利润增长主要源于海外市场稳步增长及出口业务收入占比提高 [9] 研发与创新 - 上半年研发费用为3.49亿元 同比增加5.02% [10] - 研发人员1806人 占从业人员比重达14.52% [11] - 拥有有效授权专利1518项 其中发明专利334项 软件著作权301项 [12] - 完成捷冠系列 新V系列等多款车型升级开发 推动产品智能化 高端化转型 [12] - 客户个性化订单交付周期缩短至35天以下 生产周期缩短至14天 [14] 行业对比 - 上半年我国客车(含底盘)出口7.11万辆 同比增长10.7% [8] - 公司出口增速52.4%显著高于行业10.7%的平均水平 [7][8][9] 管理层变动 - 2025年4月董事长谢思瑜因工作变动辞任 [13] - 5月选举陈锋为新任董事长 陈锋曾任福汽集团副总经理等职 [13][14]
荆楚财经界
长江商报· 2025-09-09 23:32
武汉控股拟16亿收购武汉市政院100%股权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徐靓丽 武汉控股(600168.SH)重要收购有了新进展,公司日前发布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 式,向武汉市城投集团购买其持有的武汉市政院100%股权,并向不超过35名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条件 的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交易价格16亿元。武汉控股将在水务环保主业构建"规划—咨询 —设计—施工—运维"等一体化服务能力,打造国内一流环境综合服务商。 武汉控股中报业绩亮眼,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76亿元,同比增长14.76%;扣非净利润为 7427.58万元,同比增长21.08%。武汉控股聚焦污水处理业务、自来水业务、水务工程业务、隧道运营 业务等四大业务板块,深化厂网一体化与智慧水务建设,依托科技创新、管理优化与市场拓展,全面推 动企业高质量和绿色低碳发展。 武汉控股称,将通过本次交易,推动传统水务环保行业的全产业链智能化转型升级,培育"技术研发— 场景落地—数据赋能"的创新生态,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硬科技赋能—轻资产扩张—可持续变现"闭 环价值体系,重塑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内核。本次交易完成后,武汉市政院将纳入 ...
杰创智能签3.59亿算力服务订单 业绩止跌回升股价年内涨超70%
长江商报· 2025-09-09 23:32
核心观点 - 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签署算力业务重大合同 合计金额3.59亿元 标志AI+云计算战略取得突破 产品技术力获行业认可 [1][2][3] - 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明显回升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5%至3.16亿元 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达1872.8万元 [4][6] - 公司股价年内涨幅达70.72% 从年初15.88元/股涨至9月9日27.11元/股 [6] 业务合同 - 公司与X公司签署算力服务合同 金额3.32亿元 服务期限60个月 以自有品牌算力设备提供算力服务 分批交付验收结算 [2] - 控股子公司广州常青云与Y公司签署云算力服务合同 金额2694.72万元 服务期限36个月 提供通用算力 智算算力 存储资源及云平台基座资源服务 按季度结算 [2] - 合同均采用自有品牌常青云算力设备 标志公司产品技术力 产品力 品牌力获行业认可 [3] 财务表现 - 2021年营业收入增长26.81%至9.4亿元 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6.89%至1.05亿元 [4]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两降一升 分别为7.51亿元 8.53亿元 6.44亿元 归母净利润持续下滑至-7997.69万元 [4] - 2025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911.82%至1363万元 第二季度扭亏为盈达509.4万元(2024年同期-3444万元) [5] 战略发展 - 公司将AI+云计算作为重点战略方向 推出多款自主研发自有品牌云计算产品和一体机产品 [2] - AI+云计算业务受益于政企客户AI一体机采购需求 私有云和一体机产品快速增长 [6] - AI+安全业务受益于通信安全管理产品规模采购及新型执法科技产品推广 实现快速增长 [6] - 商业模式加速向产品型 运营型业务发展 业务毛利率显著提升 [6]
新凤鸣拟1.02亿收购赛弥尔 强化供应链加速一体化布局
长江商报· 2025-09-09 23:32
核心观点 - 公司拟通过收购赛弥尔强化油剂自供能力 优化成本结构并加速产业链一体化布局 [1][2] - 公司持续扩张PTA产能并推进高端差异化产品战略 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和提升盈利能力 [2][4] - 公司通过海外炼化项目和物流投资增强供应链稳定性 并实现业绩稳步回升 [3][4] 收购交易 - 拟以1.02亿元收购赛弥尔100%股权 交易溢价率2.37% 溢价主要源于土地评估增值 [1] - 收购核心目标为减少外部油剂依赖 赛弥尔一期项目2025年底投产后纺织助剂产能达1.5万吨 [2] - 通过内部供应降低中间环节成本 提升经营稳定性和盈利能力 同时减少关联交易增强治理独立性 [2] 产能布局 - 涤纶长丝产能达845万吨 市场占有率超15%位居行业第二 涤纶短纤产能120万吨居国内第一 [1][2] - PTA三期项目2024年底试生产 总产能达770万吨 四期项目2025年底投产后产能将突破1000万吨 [2] - 配套涤纶长丝和短纤生产形成一体化基地 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成本并提升市场话语权 [2] 全球化与物流优化 - 与桐昆股份联合启动印尼北加炼化一体化项目 总投资86.24亿美元 构建海外原材料供应基地 [3] - 项目保障PTA生产所需石脑油等关键原料稳定供给 降低国际市场波动影响 [3] - 全资孙公司受让浙江金联港务36%股权 通过专业化升级改造扩大码头吞吐量并优化物流效率 [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34.91亿元 同比增长7.10% 归母净利润7.09亿元 同比增长17.28% [1][4] - 2023年扭亏为盈净利润达10.86亿元 2024年营收670.91亿元(同比增长9.15%) 净利润11亿元(同比增长1.32%) [4] - 业绩回升源于产业链一体化深化及纺织服装需求复苏 [4] 高端化与创新 - 2025年上半年长丝差别化率大幅提升 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优化 [4] - 推进差别化聚酯纤维材料项目产能建设 扩大高端产品规模以提升市场竞争力 [4] - 以绿色新材料+智能制造为方向 2025年上半年成功申报国家智能制造标准试点等7个项目 获评国家首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4] 行业前景 - 涤纶长丝行业反内卷成效显现 金九银十需求旺季临近为公司经营业绩提供突破空间 [5] - 一体化与高端化战略推进有望使公司在化纤行业保持领先地位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5]
长川科技“两步走”2.16亿全控科为升 提升技术实力研发投入占营收26.65%
长江商报· 2025-09-09 23:30
收购交易 - 公司拟以1.19亿元收购控股子公司科为升视觉技术(苏州)有限公司49%股权 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持有科为升100%股权 [1][3] - 本次交易中科为升整体估值为2.43亿元 较2024年12月交易估值1.9亿元增长28% [1][4] - 公司通过两笔交易合计耗资2.16亿元实现对科为升全控 首笔交易于2024年12月以9690万元收购51%股权 [1][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67亿元 同比增长41.8% 净利润4.27亿元 同比增长98.73% 扣非净利润3.57亿元 同比增长71.32% [1][5] - 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36.42亿元 同比增长105.15% 净利润4.58亿元 同比增长915.14% 扣非净利润4.14亿元 同比增长640.96% [5] - 主要产品测试机营收12.5亿元(同比增长34.3%)分选机营收7.09亿元(同比增长50.36%)测试机毛利率63.48%(同比下降1.28个百分点)分选机毛利率41.08%(同比上升3.31个百分点) [6] 研发投入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5.77亿元 同比增长35.38% 占营业收入比例26.65% [2][7] - 截至2025年6月末拥有海内外专利超1150项(其中发明专利超370项)及91项软件著作权 [7] - 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50%以上 核心技术人员均具备半导体测试设备专业背景 [7] 子公司经营 - 科为升2024年营业收入4277.61万元 净利润972.09万元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534.37万元 净利润179.47万元 [4] - 截至2025年6月末科为升资产总额4561.4万元 负债总额465.52万元 所有者权益4095.89万元 [4] - 本次收购估值较科为升账面价值增值520.47% [4] 战略意义 - 收购旨在利用科为升核心视觉软件平台和视觉算法 提升AOI光学检测设备研发水平 [1][4] - 科为升视觉研发团队可为公司AOI设备开发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4] - 交易有利于加强子公司整体经营管理效率 符合公司长远发展战略 [5] 运营数据 - 2025年上半年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71.33% 同比提升4.43个百分点 [7] - 业绩增长主要因集成电路行业需求旺盛 高端测试设备获客户认可 各产品线订单显著增长 [6] - 公司主营集成电路专用设备研发生产 主要产品包括测试机、分选机、自动化设备及AOI光学检测设备 [5]
地铁设计出海拿下越南4737万项目 30余年深耕营收净利连续9年双增
长江商报· 2025-09-09 23:30
海外市场拓展 - 公司联合体签署越南胡志明市地铁设计项目合同 总额1754.41亿越南盾(约合人民币4736.74万元)[1][2] - 该项目是公司首次直接获得境外轨道交通总体总包设计项目 标志着成功进入越南市场[1][3] - 本次签约是公司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举措 为后续东南亚市场拓展奠定基础[3] 市场竞争力 - 公司拥有100多条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总体总包、设计总承包和工程咨询经验[1][3] - 具备城乡规划编制甲级和工程勘察设计综合甲级等多项甲级资质[3] - 业务覆盖国内50个城市及海外 累计承接133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5] 经营业绩 - 2016年至2024年连续9年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1][6] - 2024年营业收入27.48亿元 归母净利润4.92亿元[6]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3.17亿元(同比增长5.31%) 归母净利润2.21亿元(同比增长6.58%)[6] 财务表现 - 2020年上市以来累计派发现金红利9.96亿元 平均分红率45.54%[1][7] -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2024年研发投入1.30亿元[6] - 2025年上半年经营现金流净额-5.21亿元 较去年同期净流出减少12.60%[6] 业务构成 - 2025年上半年广东省内营业收入9.82亿元 占比74.56%[2] - 广东省外市场收入3.35亿元 占比25.44%[2] - 公司拥有20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 涵盖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等行业带头人[5]
星环科技五年半累亏14.74亿元拟赴港上市 第二大股东套现6835万元
长江商报· 2025-09-09 09:12
腾讯减持计划 - 腾讯旗下林芝利创拟减持星环科技不超过363.39万股 占公司总股本3% [1] - 林芝利创当前持股933.34万股 占比7.71% 为第二大股东 [1] - 本次减持原因为股东自身安排 将根据市场情况实施 [1] 历史持股与减持情况 - 林芝利创所持股份于2023年10月18日解除限售 [2] - 2025年2月7日至5月6日期间减持125.93万股(占总股本1.04%) 套现约6835万元 [2] - 公司上市时林芝利创持股比例为8.77% [1] 公司融资历程 - 2014年4月至2022年10月完成七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腾讯、启明创投、深创投等知名机构 [1] - 2020年12月完成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 获中金资本等机构投资3.01亿元 [1] - 2022年10月18日通过IPO登陆A股市场 [1] 经营与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53亿元 同比增长8.82% [3] - 同期归母净利润亏损1.43亿元 同比减亏25.24% [3] - 2020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亏损14.74亿元 公司尚未实现盈利 [3] 业务与团队背景 - 核心团队具有英特尔基因 创始人孙元浩曾任英特尔数据中心软件部亚太区CTO [3] - 主要从事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软件开发及技术服务 [3] - 多位高管曾任职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 [3] 资本运作新动态 - A股上市不满三年即推进赴港上市 [4] - 2025年8月18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4] - 9月1日公告显示备案材料已获中国证监会接收 [4]
利欧股份拟赴港IPO 投资理想汽车受制股价变动 净利4年3亏
长江商报· 2025-09-09 06:15
公司赴港IPO计划 - 利欧股份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以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和增强全球资本运作能力 [1][4] - 公司将在股东大会决议有效期内选择适当时机完成发行上市 [4] - 公司发布10余条规章制度显示对赴港IPO势在必行 [5] 财务表现与盈利能力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6.35亿元同比下降9.62% 净利润4.78亿元同比增长164.28% [1][11] - 近四年(2021-2024年)中有三年出现亏损:2021年亏10.19亿元 2022年亏4.41亿元 2024年亏2.59亿元 [6] - 2023年净利润19.66亿元实现扭亏 同比增长545.71% [6]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 2025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仅1.48亿元 同比微增1.88% [11] 理想汽车持股影响 - 公司盈利能力高度依赖理想汽车股价波动 持股损益计入非经常性损益 [1][6][10] - 2025年上半年因理想汽车股票产生损益2.07亿元 贡献净利润1.55亿元 [11] - 2024年因理想汽车股票产生亏损8.20亿元 导致净利润减少6.15亿元 [7] - 2021年理想汽车股票贡献公允价值收益4.38亿元 影响净利润3.29亿元 [6] 业务板块表现 - 主营业务分为机械制造(泵业)和数字营销两大板块 [4] - 2025年上半年制造业收入21.31亿元同比下降5.04% 互联网业务收入74.77亿元同比下降10.9% [11] - 2024年泵业收入增长约20% 数字营销业务通过优化客户结构保持营收稳定 [8][9] 资产与投资状况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总资产221.94亿元 净资产131.56亿元 资产负债率40.86% [12] - 货币资金27.81亿元 交易性金融资产42.63亿元(含基金、股票等) [12] - 持有理想汽车和新风光股票公允价值合计19亿元 计入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 [12] 理想汽车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理想汽车营业收入562亿元同比下降2% 为港股上市以来首次中期收入下滑 [12][13] - 上半年净利润17.43亿元同比增长3% 但第二季度出现营收净利双降 [14] - 上半年交付新车20.39万辆同比增长7.9% 仍为中国20万元以上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冠 [14] - 预计第三季度交付量9-9.5万辆同比下降40% 营收预计同步下降40% [14] 股价与市值变动 - 2025年7月以来理想汽车股价下跌约13% 市值蒸发281亿港元 [2][15] - 若理想汽车股价持续低迷 利欧股份三季度净利润可能受负面影响甚至亏损 [3][16]
同辉信息财报造假与五高管被罚3550万 三年半累亏2.6亿
长江商报· 2025-09-09 06:15
财务造假行为 - 2018年至2021年期间通过虚构业务合同、提前或延后确认收入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6283.14万元、虚增利润3186.59万元 [1][3] - 具体年度虚增情况:2018年虚增营收2017.30万元及利润1046.43万元、2019年虚增营收961.70万元及利润814.86万元、2020年虚增营收1497.61万元及利润737.48万元、2021年虚增营收1806.53万元及利润587.82万元 [3] - 造假行为导致2018年至2021年年度报告及公开发行说明书存在虚假记载 [3] 行政处罚结果 - 公司及五名时任高管合计被罚3550万元 [1][5] - 公司被责令改正并警告 处以900万元罚款 [1][4] - 实控人戴福昊被警告并罚款1150万元 其中作为主管人员罚450万元 作为实控人罚700万元 并处10年市场禁入 [1][4] - 原共同控制人崔振英被警告并罚款700万元 其中作为主管人员罚400万元 作为实控人罚300万元 并处7年市场禁入 [4] - 时任财务总监姬海燕、董事赵庚飞、副总经理李刚分别被罚300万元、250万元、250万元 [4] 公司财务状况 - 截至2025年6月末资产总额1.93亿元 负债率52.88% 货币资金仅1909.8万元 [2][8] - 900万元罚款占货币资金比例超过47% [2][8] -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累计亏损2.6亿元 扣非净利润累计亏损2.65亿元 [1][8] 上市后业绩表现 - 2021年上市后业绩持续恶化 2022年即陷入亏损 [1][7] - 2021年至2024年营收从5.67亿元降至2.07亿元 净利润从2617.2万元转为连续三年亏损 2022年亏4650.22万元、2023年亏1.28亿元、2024年亏7194.41万元 [7] - 2025年上半年营收3720.12万元 同比下降78.66% 净利润亏损1438.61万元 同比增亏50.84% [7] 历史信披违规记录 - 2023年2月因实控人占用资金7349.39万元被出具警示函 [9] - 2023年3月因在2022年多期报告中挪用占用款项至应收账款等科目 被北交所通报批评 [9] - 2024年5月因会计差错更正调减营收3225.17万元及净利润2296.83万元 构成信披违规 再遭通报批评 [9] 公司背景 - 2008年成立 2011年新三板挂牌 2021年11月作为精选层存量企业平移至北交所上市 [6] - 主营业务为数智化场景解决方案 融合数字显示、虚拟现实、声学及人工智能技术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