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R 03

搜索文档
刚刚,今年最大造车IPO诞生了!
新浪财经· 2025-09-25 16:10
来源:市场资讯 此次上市,奇瑞汽车以30.75港元/股的招股价上限定价,募资规模达91.4亿港元。 招股结果显示,奇瑞汽车公开发售部分获得238倍超额认购,创下今年港股新股认购纪录,同时吸引多 家基石投资者认购。 从过往业绩来看,2022年-2024年,奇瑞汽车营收从926.18亿元增至2698.9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 70.7%;净利润从58.06亿元增至143.3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57.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2024年,奇瑞汽车以229.5万辆的全球销量再创历史新高。 (来源:智超讲财商) 9月25日,奇瑞汽车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港股迎来今年最大车企IPO。 2025年成为奇瑞汽车上市的关键节点。 今年2月,奇瑞汽车重启港交所上市申请;8月,奇瑞汽车通过证监会"全流通"备案;9月7日,奇瑞汽车 顺利通过港交所聆讯;9月17日,奇瑞汽车启动招股,并将于9月25日在港交所上市交易。 从2004年首次启动上市计划,到历经金融危机、借壳失败、混改重组等多重挑战,这家"国内最后一家 未上市整车企业"终于圆梦资本市场。 目前,奇瑞汽车旗下包含五大品牌,即奇瑞、捷途、星途、iCAR和智界,每个主要品牌都有独 ...
看完招股书,发现奇瑞1400亿市值稳了!
搜狐财经· 2025-09-20 00:26
在资本市场上,车企上市往往伴随着喧嚣与争议,但奇瑞的招股书递出后,市场的第一反应却是意外的平静。 这让招股书中1400亿的估值,从猜想变成一条有现实支撑的成绩。通过这份招股书,奇瑞想告诉投资者的是,自身早就具备了上市公司的底色,只是现在 才选择把这层底色亮出来。 奇瑞一直在按照上市企业标准经营 对奇瑞上市的解读,不能停留在"终于上了"这个层面。真正需要被看见的,是奇瑞用了多年时间,默默走完了许多企业上市后都未必能补齐的标准流程。 刚刚递交的这份招股书,只是把这个过程告诉给所有人。 | 規模 全球覆蓋 | | | | 領導地位 | | --- | --- | --- | --- | --- | | 2.295.000+ | | 鎖往 | | 自2003年起連續 | | 2024年全球銷量(1) | | 100+ | | 22年出口第一 | | 個國家和地區0) 排名第二 | | | | 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公司(4) | | 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公司(2) 全球累計銷量( | | | 13.000.000+ | 全球第11大乘用車公司(5) | | 高速發展 | | | | 財務表現 | | 在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車公 ...
奇瑞汽车(09973) - 全球发售
2025-09-16 22:29
发售信息 - 预期定价日为2025年9月23日或前后,不迟于该日中午十二时[8][19][142] - 发售价格不高于每股30.75港元,预期不低于每股27.75港元[8] - 全球发售股份数目为297,397,000股H股[10] - 香港发售股份数目为29,739,700股H股[10] - 国际发售股份数目为267,657,300股H股[10] - 香港公开发售开始时间为2025年9月17日上午九时正[18] - 预期H股于2025年9月25日上午九时正开始在香港联交所买卖[22] 业绩数据 - 2024年全球销量229.5万辆以上,同比增长49.4%[37] - 2024年收入为人民币2698.97亿元,同比增长65.4%[38] - 2024年净利润为人民币143.34亿元,同比增长37.2%[38] - 2022 - 2024年公司收入复合年增长率为70.7%[83] - 公司收入从2024年Q1的549.10亿元增加24.2%至2025年Q1的682.23亿元[83] 产品销售 - 2024年发布十款新车,其中九款为新能源车[64] - 2024年iCAR品牌汽车销量为64.5千辆,在中国自主品牌A级纯电SUV销量中排名第四[61] - 2024年及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三个月,公司分别售出38.5千辆及33.0千辆智界品牌汽车[62] 财务指标 - 2022 - 2025年公司经调整EBITDA分别为9,111百万元、16,286百万元、23,827百万元、5,765百万元(2024年Q1,未经审计)、7,464百万元[93] - 2022 - 2025年整体毛利率分别为13.8%、16.0%、13.5%、14.9%及12.4%[98] - 2022 - 2025年净利率分别为6.3%、6.4%、5.3%、4.5%及6.9%[99] 市场与风险 - 2024年公司是中国第二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全球第十一大乘用车公司[36][80] - 全球及中国乘用车市场竞争激烈,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注重综合能力[79][80] - 公司面临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等风险,业务依赖五大品牌,依赖供应商[81][85] 资金用途与规划 - 预计所得款项净额约35.0%(29.544亿港元)用于研发不同车型和版本乘用车[113] - 预计所得款项净额约25.0%(21.103亿港元)用于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研发[113] - 预计所得款项净额约20.0%(16.882亿港元)用于拓展海外市场及执行全球化策略[113] 股权结构 - 2025年1月20日下沉完成后,奇瑞控股不再持股,公司有22名股东,股权结构分散[84] -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芜湖投资控股持股约21.17%,全球发售完成后持股约20.08%,为单一最大股东[86]
再次冲击IPO!奇瑞汽车更新港交所招股书,一季度净利润上涨91%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29 03:08
IPO进展 - 公司更新港交所招股书 芜湖市投资控股集团作为单一大股东持股21.17% [1] - 中国证监会批准公司发行不超过6.99亿股境外上市普通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1] - 18名股东拟将合计20.16亿股境内未上市股份转为境外上市股份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流通 [1] 财务表现 - 2024年全年营收达2699亿元 同比增长65.4% 净利润143亿元 同比增长37.2% [1]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682亿元 同比上升24.2% 净利润47亿元 同比上升90.9% [2] - 2024年毛利363.08亿元 2025年第一季度毛利84.57亿元 [3] - 2024年研发开支92.43亿元 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开支22.72亿元 [3] 业务规模 - 公司累计销量突破1300万辆 产品销往全球100余个国家及地区 [1] - 2024年销量排名全球乘用车第11位 中国自主品牌第2位 [1] - 2024年销量增速达49.4% 位居全球前二十大车企之首 [1] 市场表现 - 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激增277.3% [4] - 海外收入占比达37.4% 连续22年蝉联中国自主品牌出口量第一 [4] - 截至2025年3月全球经销商网络覆盖6621个网点 其中国内3663个 海外2958个 [4] 品牌矩阵 - 奇瑞品牌定位大众市场 占集团2024年总销量的56.2% 瑞虎8系列位居全球燃油SUV销量榜首 [4] - 捷途品牌定位越野旅行 山海序列插电混动车型覆盖中高端市场 三年销量复合增长率80% [4] - 星途品牌定位科技豪华 出口量位列中国高端自主品牌首位 [4] - iCAR为年轻化纯电品牌 iCAR 03在中国A级纯电SUV销量排名第五 [4] - 智界品牌与华为合作打造高端智能电动 旗舰车型R7在中国纯电中大型SUV市场销量第一 [4] 资金用途 - 本次港股发行募集资金将重点投向扩展乘用车产品序列 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研发 [6] - 资金还将用于全球化战略落地 升级芜湖生产基地及补充营运资金 [6]
从iCAR到风云,奇瑞在方盒子赛道上的自我调阵
钛媒体APP· 2025-08-20 07:02
品牌战略调整 - 公司将iCAR 03系列整合至风云品牌并更名为风云X3家族 实现产品矩阵聚焦与资源协同 [2] - 风云品牌定位大众化新能源市场 承担销量主力任务 覆盖轿车、SUV、MPV及方盒子车型 [2][3] - 公司通过品牌收拢避免多品牌战略下的资源分散 目标实现"百万风云"销量计划 [2][3] 产品定位与竞争策略 - 风云X3定位"时尚户外方盒家族" 起售价8.99万元 主打年轻用户及女性用户市场 [3] - 产品以"第一台方盒子"为卖点 降低硬派越野门槛 竞品对标比亚迪海豚、长安启源A05等十万元级新能源车型 [3][4] - 采用低价入门款获取市场份额 高配版赚取利润的差异化定价策略 [4] 核心技术配置 - 全系标配全铝车身 为同级车型中罕见配置 对标捷豹路虎、蔚来、凯迪拉克等豪华品牌技术标准 [4] - 全铝车身优势包括轻量化、安全性提升、耐腐蚀性及碰撞安全性能优化 [4] - 技术下放至8.99万元起售价车型 面临制造成本与维修成本双高挑战 [4] 市场布局与行业影响 - 公司通过风云品牌打通主流细分赛道 涵盖方盒子等新兴车型领域 [3] - 此次调整反映新能源行业多品牌战略的优化需求 需聚焦高潜力资源投放 [2][4] - 风云X3系列上市体现公司对细分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 兼具市场试探与战略调整双重属性 [4]
奇瑞iCAR人事换防:李东春出任副总 助力品牌突围
犀牛财经· 2025-08-18 09:44
人事变动与品牌发展 - 奇瑞集团旗下新能源品牌iCAR任命李东春为品牌副总 李东春原为奇瑞品牌国内业务部副总 此次人事变动旨在加强iCAR营销体系与渠道能力建设[2][3] - iCAR品牌成立于2023年4月 成立仅两年已成为奇瑞新能源领域核心力量 2025年1-7月累计销量达51076辆 同比增长51.1%[2] - 品牌发展经历初期团队动荡 创始团队CEO鲍思语、CTO单红艳、COO王磊在首款车型iCAR 03上市前相继离职[2] 管理层调整与产品策略 - 2023年11月章红玉紧急接管奇瑞新能源并掌舵iCAR品牌 主导iCAR 03上市 同时引入智米科技CEO苏峻担任首席产品官[2] - 2024年广州车展期间 苏峻主导的iCAR V23开启预售 8小时订单突破3.1万辆 "年轻人的第一台方盒子"话题阅读量超10亿次[2] - 2025年2月章红玉调离后 苏峻从首席产品官升任iCAR品牌事业部总经理 全面掌控品牌运营[3] 营销挑战与战略布局 - iCAR在营销层面面临系统化体系建设挑战 随着V27增程版在迪拜首发及2026年规划V25/V21/V29等车型推出 急需建立完整营销体系[3] - 李东春拥有16年奇瑞营销体系经验 曾担任网络部部长、大区经理、售后服务部副部长、销售公司总经理助理等职 2015年晋升为奇瑞营销公司销售副总[3] - 2019年参与高端品牌星途从0到1建设 任星途营销中心执行副总经理 2022年6月调回奇瑞营销公司任副总经理 负责奇瑞品牌中国市场业务及用户关系管理[3] 市场定位与用户差异 - iCAR面向年轻电动化人群 与传统燃油车用户在购买行为及品牌期待存在本质差异 李东春此前主要经营高端燃油车用户群体[4] - 营销团队需要快速适应从燃油车到新能源用户的转变 这对品牌营销策略提出全新要求[4]
曾高达1500亿元估值!长跑20年,奇瑞汽车冲向港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8 10:55
奇瑞汽车港股IPO申请 - 公司于2025年2月28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若成功将成为国内唯一未上市大型汽车集团的里程碑事件 [2][3] - 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华泰及广发证券 [3]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前9月营收持续增长:2022年926.18亿元、2023年1632.05亿元、2024年前9月1821.54亿元 [6] - 净利润从2022年58.06亿元增至2023年104.44亿元(年增80%),2024年前9月达113.12亿元(同比增60%) [6] - 2024年前9月毛利率14.8%(2023年同期16.1%),研发开支占比3.6% [8] 销量与市场表现 - 2024年全球销量260.39万辆(同比增38.4%),其中新能源车58万辆(同比增232.7%) [9] - 海外市场收入占比持续提升:2022年35.7%、2023年48.7%、2024年前9月53.4% [11] - 2024年出口量超114万辆(同比增21.4%),创中国车企出口纪录 [10] 产品与战略布局 - 旗下五大品牌(奇瑞、捷途、星途、iCAR、智界)覆盖燃油/插混/纯电车型,价格区间5.79万-33.98万元 [10] - 2025年计划推出60多款新车型,重点布局电动化(插混/增程/纯电)与智能化技术 [12] - 拟将IPO募资用于研发新车型、下一代技术、海外市场拓展及产能提升 [11] 上市历程与估值 - 公司历经20年坎坷上市路,曾因经营问题、市场环境多次搁浅 [16][17] - 2023年估值达1500亿元,但近期传闻估值缩水三分之二 [19] - 母公司奇瑞控股2024年1月获青岛城投、IDG资本等融资,被视为IPO前兆 [19] 行业竞争分析 - 2024年行业价格战下公司逆势实现利润高增长,但新能源销量与比亚迪、吉利仍有差距 [9][13] - 智能化领域需追赶行业头部,计划加大自动驾驶研发投入 [13] - 海外市场成为第二增长曲线,支撑销量与利润双提升 [11]
2024,中国汽车行业打脸报告
投资界· 2024-12-20 03:06
新势力销量目标与生存现状 - 月销一万辆成为新势力生死线,哪吒因1-9月累计销量8.59万辆(月均不足1万)现金流告急,CEO张勇下课 [5] - 蔚来需12月交付3万辆(环比增长28%)才能达成全年23万辆目标,依赖乐道首破万及政策刺激 [5] - 小鹏原预期G6/X9爆款未达预期,MONA 03和P7+下半年挽救目标完成率至60% [5] - 极氪需12月冲刺3万辆以完成23万辆年度目标,001与7X车型内耗严重 [5] - 智己、岚图等二三线新势力月销刚过1万,明年生死线或升至2万辆 [8] 传统车企新能源转型困境 - 奇瑞前11月新能源销量48万辆,远低于比亚迪375万辆,目标"行业第二"落空至第四 [10] - 高端新能源车型星纪元ES月销仅300辆,智界S7表现不及问界,余承东一年内三次调整配置降价 [10] - 奇瑞新能源无单车型月销破万,iCAR 03月均4000辆,QQ冰淇凌和小蚂蚁合计贡献超1万 [10] - 尹同跃再立flag:智能化领域"不客气",但此前新能源转型成效有限 [13] 产品策略与市场反响 - 理想MEGA目标月销8000辆,实际销量不足1000辆,引发纯电战略推迟、裁员30% [15][18] - MEGA因外观、定价、补能争议退出潜在客户清单,补能基建目标2000座超充站仅完成1100座 [18][23] - 蔚来换电站建设目标1000座仅完成448座,调整为"县县通"下沉策略 [23] 技术路线转向与市场适应 - 小鹏从"坚守纯电"转向增程,首款增程车型2025年推出,因2024年增程销量增速88.5%远超纯电14.1% [26] - 奇瑞、长安从多档PHEV转向单档PHEV/增程,大众计划2026年推出增程车型 [26] - 理想L6全系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推翻李想此前"三元锂最优"论断 [27] 价格战与市场策略调整 - 小鹏X9月销2000辆未达预期,转向20万以下市场,Mona 03(11.98万起)和P7+(18.68万起)3个月内成爆款 [29] - 零跑通过增程SUV(C10/C11/16)以理想50%价格提供60-70%体验,11月交付破4万辆 [30] - BBA量价齐跌:宝马8月销量大跌42%后重返价格战,1-9月宝马/奔驰/奥迪销量分别下滑13.1%/10.2%/8.6% [32][35] - BBA 40万以上车型销量萎缩,三年保值率跌破60%,雷克萨斯残值对折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