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G双燃料动力船

搜索文档
被称“最横县城”:造船干翻日本,收入碾压省会,凭啥不卷还能赢
搜狐财经· 2025-09-26 10:40
全球每10艘新船中,就有1艘来自这个中国县级市,甚至的订单量,一度超过了整个日本? 到底多强的实力,不卷还轻松赢? 靖江的造船实力究竟有多强?看数据就知道:2023年,靖江造船完工量占全球十分之一,全国五分之一。全球每新下水的10艘船中,就有1艘来自靖江。 今年上半年,靖江造船业势头更猛,新接订单同比增长36.7%,手持订单排到了2030年。船坞里停靠着24346TEU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LNG双燃料动力船 等高技术船舶。 2025年8月,靖江船企手持订单量达到399艘、4404万载重吨,最远交船期已排至2030年。 而同期数据显示,靖江造船完工量占全球总量近12%,意味着全球每造10艘船,至少有一艘来自这个县级市。 只得说,长江下游,黄金水道与江苏靖江相遇,成就了一段造船传奇。 靖江造船业的起点并不高。上世纪70年代,靖江还只能造木船,然如今靖江接下的第一笔万吨轮订单亏了2500万元,但却一举打响名号。 印尼、塞浦路斯等国的订单接踵而至,靖江造船厂从此走出困境。 进入21世纪,靖江再出"神操作",引入新东方、新扬子两家造船厂,但这不是要搞内部竞争,而是为了补全产业链。 甚至在政府引导下,靖江造船企业形成了明 ...
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引领扬州制造立体起势进击“陆海空”
新华日报· 2025-09-18 23:34
海上:绿色领航,船舶产业加速向海图强 近日,新大洋造船的干船坞中,4艘中型散货船正同步建造,而这只是"扬州造船"最寻常不过的一 幕。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扬州造船以散货船为主,设备靠进口,没有大型船坞,只能在内河长江码头边 焊装;现如今,扬州船舶面向大海实现跨越式发展,并衍生出了海工装备产业。 当前全球造船业正处于繁荣周期,扬州企业紧抓新船需求旺盛的机遇,积极瞄准绿色与智能新赛 道。鼎衡船厂打造世界首制两冲程1.5万吨双燃料化学品船、全球首艘浮频浮压1.63万吨双燃料化学品船 等40余艘LNG双燃料动力船,并率先布局建造全球首艘氨双燃料动力化学品船;中远海运重工制造的 1.6万箱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碳减排8.9%;新大洋造船最新迭代升级的"皇冠63 PLUS"散货船通过线型优化与加装节能装置,日均油耗降低10%以上。 技术突破成为扬州造船逆势增长的核心动力。在中船澄西扬州船舶公司,一艘6.2万吨重吊船较合 同期提前223天交付,建造周期比首制船压缩22.6%。公司总经理罗伏祥透露"提速"秘诀,其中包括攻克 舵系精密钻孔技术,实现船舵安装轴线一次校准,这些创新成果都直接转化为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
从5.7%看江苏经济“稳”与“进”
新华日报· 2025-07-23 23:27
江苏经济总体表现 - 上半年全省GDP同比增长5 7%,比全国高出0 4个百分点,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向新向好[1] 财政与民生投入 - 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 1%,税收收入增长2 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2 3%[2] - 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6%、13 3%、4 3%,重点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加码[2] - 2025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共涉及12类45件实事,精准新增一批群众关注度高的项目[2] 基础设施投资 - 上半年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 9%,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 0个百分点[3] - 南京北站车站建筑规模约69万平方米,预计年发送旅客3650万人次,建成后将提升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辐射能力[3] 工业经济表现 - 1—6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 4%[4] - 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手持订单中超60%为LNG双燃料动力船,新船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0%,氮化物、硫化物排放降低近100%[4] - 靖江造船完工量43艘340 6万载重吨,手持订单量399艘4404 5万载重吨,载重吨同比上升41 9%[5] - 1—5月泰州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利润增长101 8%[5] 高技术制造业发展 - 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 8%,高于全部规上工业4 4个百分点,贡献率为36 3%,拉动增长2 7个百分点[5] -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光纤光缆及锂离子电池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等行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13 3%、18%、16 7%、18 2%[5] 居民收入与城乡发展 - 上半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 2%,农村居民收入增速5 8%跑赢城镇居民的4 8%,城乡居民收入比收窄至1 98[7] - 连云港市新增组建镇级强村公司35个,预计年营收超420万元,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7]
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科技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7-10 22:27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中国特色向海图强之路 [1] - 科技创新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需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1] - 近年来中国积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 深远海养殖创新 - 温州洞头区采用周长384米的超大圆形网箱养殖大黄鱼,提升鱼类品质 [2] - 采用改良高密度聚乙烯网箱和叉合式多点锚泊系统,抗风浪能力显著增强,成功抵御15级台风 [2] - 智能化养殖系统实现水质实时监测,自动清淤频率达每天4-8次,大幅降低鱼病发生率 [3] - 无网声波海洋牧场面积达160亩,采用声波屏障技术模拟野生环境 [3] - 2023年温州大黄鱼养殖产量1.7万吨,产值突破15亿元 [4] 海上风电发展 - 福建兴化湾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357.4兆瓦,采用59座风机 [6] - 福建海上风电理论蕴藏量超1.2亿千瓦,截至2025年5月装机容量达383万千瓦 [6] - 长乐外海项目创新采用"吸力式导管架基础",创造单日安装3个四桩导管架的施工速度 [6] - 漳浦六鳌项目批量化使用国产16兆瓦风机,实现高端装备制造突破 [7] - 福建已形成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实现装备本地化生产 [7] 海藻高值化利用 - 明月海藻集团从海藻中提取组织工程级海藻酸钠,1克价值超1000元 [8] - 2020年建成首条年产200公斤超纯海藻酸钠生产线,打破国外30年垄断 [8][9] - 海带加工价值链:原料8000元/吨→海藻酸钠1.6万元→敷料240万元→超纯产品2亿元 [9] 绿色船舶制造 - 新时代造船建造34艘LNG双燃料动力船,降低CO2排放20%,硫氮化物近100% [10][12] - 自主研发B型燃料舱技术,突破零下163℃极低温工况40年寿命要求 [11] - 靖江船企清洁能源船舶占手持订单70%,生产计划排至2030年 [12] 海水淡化产业 - 天津南港工业区建成国内首座栈桥式取水大型海水淡化项目 [14] - 项目一期日产淡化水15万立方米,年替代淡水资源超5000万吨 [14] - 采用双膜法技术,单套RO装置日产3万立方米创国内纪录 [15] - 淡化水生产脱离子水转化率达91%,成本优势显著 [16] - 构建"海水淡化-提溴-绿电-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 [16]
中国船舶“超级重组”背后:打造国有资本改革典范
新浪证券· 2025-05-09 10:11
战略协同 - 合并解决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同业竞争问题,释放全产业链协同效应 [2] - 整合后产能利用率从72%和53%提升至85%以上,单位成本降低约12% [3] - 配套资源集中调配预计年节约运营费用超20亿元 [3] 资源整合 - 合并形成覆盖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的全国一体化造船产业链 [3] - 研发团队和专利技术共享加速智能船舶、绿色动力等前沿技术商业化应用 [4] - 统一研发体系、市场渠道和品牌管理减少重复投入,生产切换成本降低约15% [5] 国际竞争力提升 - 合并后新公司总资产达4015亿元,手持订单规模全球第一(539艘/5492万载重吨) [7] - 市场份额从11%跃升至18%,超过韩国现代重工(15%) [7] - 高端船型毛利率达25%-30%,推动整体利润率从6.2%提升至9.5% [9] 技术优势 - 绿色船舶承接全球50%以上的LNG双燃料动力船订单,甲醇燃料船研发进度领先韩国同行6-8个月 [9] - 超大型船舶交付量占全球60%,特种装备细分市场占有率超70% [9] - 数字化船坞技术使分段预舾装率提升至90%以上 [4] 全球化布局 - 形成"东亚制造+全球服务"网络,灵活应对地缘政治风险 [9] - 统一海外营销体系使接单效率提升30%,2025年一季度新签订单金额同比增长280% [9]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 - 合并后承担国家90%以上的军用舰船建造任务,实现军民技术双向转化 [11] - 设立200亿元规模的"尖端技术基金",重点攻关船用核动力、智能航行系统等未来产业 [12] - 国资持股比例从44.47%集中至49.29%,净资产收益率(ROE)可从8.34%提升至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