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MR自主移动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美的集团推出“多面手”人形机器人,三到五年会看到翻天覆地变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07:45
智能工厂建设进展 - 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落地首个多场景覆盖的智能体工厂 通过工厂智能体和人形机器人协同工作 目标实现完全无人化的黑灯工厂 [1] - 洗衣机荆州工厂已部署自研人形机器人美罗 应用场景包括注塑件拌匀 3D质检 巡检 设备运维等 [1] - 工厂同时应用玉兔-AI巡检机器人 AMR自主移动机器人和库卡iico协作机器人 智能体以秒级响应完成传统人工小时级任务 平均提效80%以上 [1] 人形机器人技术特性 - 美罗机器人具备单臂3公斤负载的双臂协同能力 可稳定搬运9公斤洗衣机后桶 并执行多任务切换 [2] - 集成公司自研0.1毫米精度3D相机与AI视觉检测系统 质检数据实时同步至品质智能体 [2] - 采用三大自研技术:七自由度仿生臂实现60%负重比 腕部六维力控传感器实现动态平衡 柔性灵巧手以500克自重实现5公斤抓取能力 [2] 非人形机器人应用 - 玉兔-AI巡检机器人通过多模态数据空间感知实现自主巡检-自主诊断-实时处理闭环 巡检频次较人工提升100% [3] - AMR自主移动机器人在注塑车间部署81台 具备跨域调度 动态路径感知 自主绕障能力 并实时上报设备状态 [4] - 巡检机器人将工人从危险枯燥工作中解放 每半小时巡检一次 大幅降低误检及漏检率 [3] 商业化路径规划 - 人形机器人发展遵循工业场景→商业场景→家庭场景的渐进路径 家庭场景通过家电机器人化实现技术迁移 [1] -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 行业企业选择不同路径:优必选 海克斯康等主攻工业场景 宇树科技等侧重服务场景 [7] - 美罗机器人将应用于线下商业门店 展示产品介绍 咖啡制作等导览功能 通过机械臂与语音系统协同重构人机交互 [7] 行业挑战与解决方案 - 当前面临成本较高 工作效率相对人类较慢 需充电续航等问题 主要适用于重复性强 危险性大岗位 [5] - 行业难点包括AI发展水平 算力消耗 数据采集 续航能力(普遍仅2-3小时)等问题 [8] - 公司通过轻量化设计降低关节能耗 开发高能量密度电池 并将工人操作影像转化为动作样本减少数据采集成本 [8] 战略方向与产业影响 - 采用人形机器人+家电机器人化双轨路径 依托家电业务优势在工厂制造和智能家电场景实现差异化 [6] - 智能体工厂推动岗位转型:流水线工人转化为机器人运维数据分析人员 质量检验人员进化为人机协同角色 [7] - 家电机器人化战略将洗地机 空调等改造为具身智能载体 技术框架包含美言大模型 算力一体化平台和多模态感知融合技术 [9] 技术演进规划 - 规划下一代超人形机器人构型 沿类人形→全人形→超人形的智能终端布局路径推进 [10] - 家庭场景落地仍需10年以上 因涉及物品摆放 家人行动轨迹 安全性 隐私性等复杂因素 [8] - 行业处于关键拐点 需找到刚需场景并率先盈利的企业才能在智能竞赛中胜出 [10]
从工业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中联重科世界机器人大会秀成果
经济网· 2025-08-12 08:44
公司智能制造发展 - 公司作为全球装备制造领军企业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分享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在制造业的应用落地成果[1] - 公司是工程机械行业最早应用机器人技术的企业之一 2006年率先引入可编程工业机械臂用于起重机零部件焊接[2] - 2019年起大规模使用带视觉和力触觉识别的机械臂及AMR自主移动机器人等自适应机器人[2] - 中联智慧产业城集成300多条智能制造生产线 使用超过2000个工业机器人实现全流程二维码生命周期追溯与调度[2] - 工厂实现全球首次多品种小批量重型装备超大规模敏捷制造 支持按需生产和灵活应变的生产模式[2] 人形机器人应用 - 目前已有数十台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 在机加 物流 装配 质检环节开展试点应用[4] - 人形机器人在物流环节执行搬运 上下料及预装配作业 在质检环节通过视觉系统和专用设备进行零部件检测[4] - 建设近百个工位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开展大规模数据采集 并打造中科云谷具身智能平台[5] - 具身智能平台包含云端超脑 端到端算法模型及完整工具链 连接所有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5] 未来战略规划 - 通过软硬件协同进化形成新模式 实现工业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集群协同作业[5] - 从当前多品种小批量敏捷制造进化到单件个性化定制 打造自感知 自适应 自决策的新型智能工厂[5] - 战略布局与国家具身智能重点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将持续融合工业互联网 大数据 AI与机器人技术[5] - 推动机器人群集协同作业 构建未来产业第三增长曲线 为工程机械行业和制造业重塑发展范式[5]
中联重科在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最新成果
中证网· 2025-08-11 07:48
公司动态 - 中联重科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示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在制造业的应用落地,呈现从"环境适应机器人"到"机器人适应环境"的发展[1] - 中联重科是工程机械行业最早应用机器人技术的用户之一,2006年起重机械工厂率先引入可编程工业机械臂用于焊接作业[1] - 从2019年开始大规模使用具备感知与移动能力的自适应机器人,包括带视觉和力触觉识别的机械臂、AMR自主移动机器人等[2] - 湖南长沙的中联智慧产业城集成300多条智能制造生产线,使用超过2000台工业机器人,通过二维码实现全生命周期追溯与调度[2] - 2024年开始探索使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已研制三款人形机器人(两款轮式和一款双足版本)[2] - 目前已有数十台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作业,在机加、物流、装配、质检等环节开展试点[3] - 建设近百个工位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开展大规模数据采集,打造中科云谷具身智能平台[3] 技术发展 - 工厂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重型装备超大规模敏捷制造,自适应多环节生产流程,加工对象多元化,可执行多路径工艺路线[2] - 通过软硬件协同进化形成新的生产模式,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集群协同作业[3] - 未来将从多品种、小批量的超大规模敏捷制造进化到单件个性化定制,打造自感知、自适应、自决策的新型智能工厂[3] - 持续融合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推动工业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的集群协同作业[3] 行业地位 - 中联重科是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主论坛创新应用篇唯一一家中国企业[1] - 中联重科是唯一一家已经在A股上市的整机企业[1] - 为工程机械行业乃至中国制造业重塑发展范式[3]
比亚迪电子(00285):2024年报点评:24年业绩稳健,汽车电子、消费电子、AI齐发力未来可期
华创证券· 2025-03-26 04:1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强推”评级 [1][1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比亚迪电子营收同比增长36.43%至1773.06亿元,归母净利润42.66亿元,同比增长5.55%,虽受储能业务、汇兑及并购捷普财务费用等影响,业绩仍平稳增长 [1] - 汽车电子、消费电子、AI业务齐发力,未来发展可期 [1][2] - 调整公司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57.15/70.85/82.16亿元,给予2025年20xPE,目标股价54.4港元 [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指标 |指标|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总收入(百万)|177,306|203,101|229,042|259,181| |同比增速(%)|36.0|14.5|12.8|13.2| |归母净利润(百万)|4,266|5,715|7,085|8,216| |同比增速(%)|5.5|34.0|24.0|16.0| |每股盈利(元)|1.89|2.54|3.14|3.65| |市盈率(倍)|20.7|15.5|12.5|10.8| |市净率(倍)|2.7|2.3|2.0|1.7|[4] 业务分析 - 消费电子: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44.97%,主要系海外大客户业务出货量增长和安卓业务高增;2023年底收购捷普移动制造业务,中框业务并表标志在大客户手机产品突破,有望受益于大客户AI终端布局 [1][3] - 汽车电子: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45.53%,主要系新能源车销量增长叠加热管理、智驾相关产品放量;比亚迪全系车型将搭载高阶智驾技术,比亚迪电子背靠母公司产品品类持续扩张,2024H2智能悬架产品开始量产交付 [1][2] - AI业务:云侧已形成涵盖通用服务器、存储服务器、AI服务器以及浸没式液冷方案等产品及解决方案布局,成为英伟达在数据中心领域合作伙伴;端侧基于英伟达ISAAC和JETSON平台开发了AMR自主移动机器人,针对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及整机全面布局 [2] 投资建议 - 比亚迪电子为全球领先平台型制造企业,消费电子业务受益于大客户体系内品类扩张和AI终端升级,汽车电子持续加快产品拓展,AI业务端云协同 [11] - 根据2024年年报调整公司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参考可比公司估值,给予2025年20xPE,目标股价54.4港元,维持“强推”评级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