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计算开放架构

搜索文档
从硬件到生态的战略升维:中科曙光引领构建“人工智能+”算力基石
观察者网· 2025-09-27 03:13
行业背景与挑战 - 人工智能正成为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在国家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 [1] - 算力基础设施存在"烟囱式"壁垒导致资源无法高效协同 高质量行业数据形成价值孤岛 制约AI产业整体效能提升 [3] - 国产AI算力领域存在不同芯片架构 异构计算平台和不兼容软件栈的矛盾局面 算力资源难以高效池化和灵活调度 [3] 中科曙光战略举措 - 公司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二十余家合作伙伴共同发起"AI计算开放架构"倡议 旨在打造类似"安卓模式"的生态系统 [4] - 该架构涵盖部件级 系统层 基础设施层 软件层和数据集五层全方位开放体系 推动接口与协议标准化 [4] - 在软件层构建统一编程环境与算子库 实现"一次开发 处处运行" 显著降低算法开发创新门槛 [4] - 公司角色从算力硬件供应商升级为AI产业生态构建者和引领者 提供共舞共创共赢平台 [5] 数据开放计划 - 子公司中科天机发布"高分辨率气象数据共享计划" 开放覆盖全球12公里和中国区域3公里分辨率的气象数据 [6] - 数据集包含超过160项气象要素 提供长达15天逐小时的高精度预报数据 [6] - 数据源自自主研发的"全球-区域一体化数值模拟系统" 由中科曙光AI超集群提供算力支持 [6] 生态协同效应 - 开放数据在能源电力 航空安全 现代农业和金融保险等行业产生巨大"涟漪效应" [7] - 公司通过开放架构整合产业链打造世界领先的算力底座 支撑生态伙伴产出高质量数据集 [7] - 开放算力与数据资源共同促进"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创新应用 [7] 公司定位与展望 - 公司担当AI时代生态"架构师"和产业"引领者" 构建开放融合的算力与数据体系 [8] - 所构建的数字新基建为"人工智能+"行动落地和催生"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基础 [8] - 公司将继续在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进程中扮演核心角色 [8]
“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新基建:解密中科曙光的“算力+数据”开放之路
观察者网· 2025-09-26 05:40
行业背景与挑战 - 人工智能正成为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但面临算力资源无法高效协同和数据价值孤岛两大难题[1] - 算力基础设施存在"烟囱式"壁垒 导致社会资源巨大浪费并制约AI产业整体效能提升[1] - 产业界需要超越单纯产品销售思维 转向更高维度的生态构建模式[1] 公司战略举措 - 中科曙光联合产业链二十余家合作伙伴共同发起"AI计算开放架构"倡议 旨在打造类似"安卓模式"的生态系统[2] - 该架构涵盖部件级、系统层、基础设施层、软件层和数据集五层全方位开放体系[2] - 在部件层推动接口与协议标准化 实现GPU、NPU等异构算力即插即用[2] - 在软件层构建统一编程环境与算子库 实现"一次开发 处处运行"[2] - 公司角色从算力硬件供应商升级为AI产业生态构建者和引领者[3] 数据开放计划 - 子公司中科天机发布"高分辨率气象数据共享计划" 开放覆盖全球12公里和中国区域3公里分辨率的气象数据[4] - 数据集包含超过160项气象要素 提供长达15天逐小时高精度预报数据[4] - 数据源自自主研发的全球-区域一体化数值模拟系统 成功解决全球气象界"灰区"难题[5] 生态协同效应 - 中科曙光AI超集群为气象模型提供强大算力支持 实现顶尖算力催生顶尖数据的协同效应[5] - 开放数据在能源电力、航空安全、现代农业、金融保险等行业产生巨大"涟漪效应"[5] - 开放架构成为能持续产生高价值数据并激活行业创新的价值倍增器[5] 战略定位与影响 - 公司构建从硬件提供到生态构建的升级路径 形成紧密咬合的生态闭环[6] - 通过AI计算开放架构整合产业链 打造世界领先的算力底座[6] - 支撑生态伙伴产出世界一流高质量数据集 共同推动人工智能+行业应用[6] - 公司担当AI时代生态"架构师"和产业"引领者"角色 为数字新基建提供坚实基础[6]
拆解中科曙光:当一家龙头企业选择“不建墙”
经济观察报· 2025-09-26 05:22
核心观点 - 国产计算产业面临顶层设计统一要求与产业技术碎片化的核心矛盾 需要领军企业推动开放协同生态建设[1][2][12][13] - 中科曙光通过发布AI计算开放架构和共享气象数据 构建从底层算力到上层应用的产业生态闭环[5][37][51][53] 产业现状与挑战 - 国内算力厂商技术标准私有化 形成算力孤岛导致资源浪费和协同内耗[5][11][33] - 异构算力适配困难 用户需重复投入研发资源 抬升使用成本并拖慢创新速度[11][34] - 芯片功耗进入千瓦时代 散热能力成为算力有效释放的关键制约因素[15][16] 企业战略与行动 - 中科曙光联合超20家产业链企业发布国内首个AI计算开放架构 推动系统级集群创新[5][37] - 开放五层技术能力:部件级、系统层、基础设施层、软件层和数据集层 支持多品牌加速卡兼容CUDA生态[38][40] - 共享高分辨率气象数据:全球12公里/中国区域3公里分辨率 覆盖160余项要素 最长15天逐小时模拟[44][52] 技术优势与布局 - 液冷技术历经三代迭代:冷板式→浸没式→浸没相变式 实现数据中心节能30%+ 单机柜功率密度达750千瓦以上[18] - 全栈能力覆盖高端计算、存储、云计算等IT基础架构核心环节 具备产业链纵向打通能力[21][22] - 2025年上半年营收58.50亿元同比增2.41% 归母净利润7.29亿元同比增29.39% 扣非净利润5.69亿元同比增55.20%[26] 生态赋能案例 - 能源电力: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利用气象数据实现46天风速雷电预测 保障电网运维安全[44] - 农业生产:中国农业大学实现田块级精准决策 西北玉米项目达成增产与节水节肥双赢[44] - 航空安全:东航依托沙尘精细预测调整航班 保障飞行安全并减少延误[46] - 金融保险:浙商财险推动服务从灾后理赔向灾前防范转变[47]
中国 AI 以开放生态 角逐全球科技长跑
新华财经· 2025-09-26 05:07
公司动态 - 中科曙光旗下企业中科天机宣布向全球共享高分辨率气象数据 包括全球12公里与中国区域3公里分辨率的高精度模式数据 时间尺度最长达15天 支持逐小时更新 涵盖温度、风场、降水等160余项气象要素[1][2] - 中科曙光联合2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布国内首个AI计算开放架构 并开放覆盖部件级、系统层、基础设施层、软件层和数据集等五个层面的关键技术能力[2] - 中科曙光基于AI计算开放架构设计的AI超集群系统实现千卡集群大模型训推性能达到业界主流水平2.3倍 模型开发效率提升4倍 GPU算效增加55%[3] 行业发展 - 中国AI产业规模2024年超9000亿元 同比增长24% 企业数量超过5300家[5] - 截至2025年6月底 中国5G基站达455万个 千兆宽带用户达2.26亿户 算力总规模居全球第二[5] - 中国在大模型领域通过低成本、高性能、开源共享模式实现突破 DeepSeek凭借算法创新与开源策略改写全球人工智能竞赛规则[3] 技术突破 - 通过集群创新突破高端AI芯片垄断 实现算力领域的技术突围[3] - AI计算开放架构以GPU为核心进行高效率紧耦合系统设计 联动芯片、整机、大模型、行业应用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4] - 标准建设在数据标注、模型评估、安全伦理等多个领域推进 建立AI计算开放架构联合实验室[5] 生态建设 - 通过技术共享与开放协作降低创新门槛 实现不同企业技术产品的互联互通[4] -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 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 倡导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发展理念[5] - 气象数据被视为AI应用最佳领域之一 成为大模型和大数据开发的重要突破口[2]
拆解中科曙光:当一家龙头企业选择“不建墙”
经济观察网· 2025-09-26 04:26
产业技术生态发展路径 - 产业技术生态存在垂直整合和开放标准两种发展路径 智能手机生态已清晰展示两种路径差异 [1] - 2025年人工智能成为行业变革核心变量 中国计算产业面临路线选择问题 [1] - 国内算力资源存在技术标准不互通问题 形成算力孤岛现象 [1] 中科曙光战略选择 - 2025年9月5日中科曙光联合产业链超20家企业发布国内首个AI计算开放架构 [1] - 公司选择开放共建路线 打破行业闭门造车格局 扮演修路人角色 [2] - 公司定位为产业协同问题解决者 体现领军企业责任担当 [2] 产业发展背景 - 国家战略层面推出《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和《信息化标准建设行动计划》 要求构建自主统一算力大市场 [3] - 产业处于强竞争弱合作状态 私有接口协议导致资源浪费和协同内耗 [4] - 技术不兼容造成异构算力适配困难 用户需重复投入研发资源 [4] 技术瓶颈与突破 - 芯片功耗进入千瓦时代 传统风冷技术难以满足散热需求 [5] - 芯片工作温度每升高10度失效率可能翻倍 过热宕机造成巨大损失 [5] - 公司自2011年布局液冷技术 经历三代技术迭代 冷板式液冷到浸没相变液冷 [6] 技术成果与优势 - 液冷方案较传统风冷节能30%以上 单机柜功率密度从几十千瓦提升至750千瓦以上 [6] - 同等机房面积可容纳计算能力提升数倍至数十倍 [6] - 公司具备高端计算、存储、安全、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全栈能力 [7] 业务布局 - 硬件产品包括服务器和分布式存储系统 其中ParaStor存储在中国移动集采中标且多行业份额领先 [8] - 软件服务涵盖全栈云能力和城市云建设运营 [8] - 业务贯通上游核心部件至下游算力服务全产业链条 [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8.50亿元 同比增长2.41% [10] -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7.29亿元 同比增长29.39% [10] - 扣非净利润5.69亿元 同比增长55.20% [10] 开放架构设计 - AI计算开放架构定义为面向大规模智能计算场景的GPU核心高效紧耦合协同创新体系 [15] - 开放五个层面技术能力:部件级、系统层、基础设施层、软件层和数据集层 [16] - 支持多品牌加速卡适配 兼容CUDA等主流软件生态 [16] 数据共享计划 - 公司开放共享全球12公里分辨率和中国区域3公里分辨率气象数据 覆盖160余项要素 [17] - 提供最长15天逐小时模拟数据 解决高质量气象数据获取难成本高痛点 [17] - 数据应用于能源电力、农业生产、航空安全和金融保险等领域 [17][18] 应用成效 -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利用数据提供46天风速雷电预测 保障电网运维安全 [17] - 中国农业大学实现田块级精准决策 西北玉米项目实现单产提升与节水节肥双赢 [18] - 东方航空依托精细预测调整航班避开沙尘 保障安全减少延误 [18] - 浙商财险推动保险服务从灾后理赔向灾前防范转变 [18] 生态构建 - 通过架构开放和数据共享建立产业生态循环 [20] - 开放架构提供协同创新基础 共享数据注入生态燃料 [20] - 最终目标为共建开放普惠的中国智能计算产业生态 [21]
国内首个AI计算开放架构发布;2040年全球深空经济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7 23:20
深空经济概念框架 - 首届深空经济与产业发展大会提出深空经济概念框架并系统梳理十大产业方向 [1] - 预计2040年全球深空经济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 [1] - 未来1-5年航天产业将完成大规模低轨互联网、导航增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星座组网 [1] - 未来5-10年空间产业将从低轨向中高轨及深空拓展 推动太空经济形成产业规模 [1] AI算力主线逻辑 -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AI算力主线核心逻辑未被证伪 指数回调温和且呈现震荡修复趋势 [2] - 建议关注业绩确定性强及符合产业趋势的优质标的 [2] AI计算开放架构发布 - 中科曙光协同20多家产业链企业发布国内首个AI计算开放架构 [3] - 推出AI超集群系统 单机柜支持96加速卡具备百P级AI算力 最大可实现百万卡规模扩展 [3] - 启动AI计算开放架构联合实验室建设 推动AI产业底层技术协同与生态建设 [3] - 举措有助于打破算力孤岛降低开发门槛 加速大模型应用创新与产业化落地 [3]
国内首个AI计算开放架构发布;2040年全球深空经济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丨数智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7 23:17
深空经济产业框架 - 首届深空经济与产业发展大会提出深空经济概念框架并系统梳理十大产业方向 [1] - 预计2040年全球深空经济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 [1] - 未来1-5年航天产业将完成低轨互联网、导航增强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星座组网 [1] - 未来5-10年空间产业将从低轨向中高轨及深空拓展 实现太空资源与能源规模化开发 [1] AI算力主线逻辑 - 中信建投指出AI算力主线核心逻辑未被证伪 指数回调温和且呈现震荡修复趋势 [2] - 统计显示11个牛市整理期中市场出现高低切换现象 [2] - 建议关注业绩确定性强及符合产业趋势的优质标的 [2] AI计算开放架构 - 中科曙光协同20余家产业链企业发布国内首个AI计算开放架构 [3] - 推出AI超集群系统 单机柜支持96加速卡并具备百P级AI算力 [3] - 最大可实现百万卡大规模扩展 同步启动AI计算开放架构联合实验室建设 [3] - 该架构旨在打破算力孤岛并降低开发门槛 加速大模型应用创新与产业化落地 [3]
影响市场重大事件:第三届深空探测国际会议在合肥召开,规划撞击小行星;“深空经济”概念框架出炉,全球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7 22:53
工业和信息化规划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十五五"规划座谈会 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增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创新引领作用[1] -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 促进国内产业有序梯度转移 加快培育优质企业 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1] 外汇储备 - 8月末外汇储备规模33222亿美元 较7月末上升299亿美元 升幅0.91% 主要受美元指数下跌和全球金融资产价格上涨影响[2] - 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外汇储备规模上升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为外汇储备规模稳定提供支撑[2] 航天与深空探测 - 成功发射遥感四十号03组卫星 用于电磁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3] - 将开展小行星撞击演示验证任务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5]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建设有序推进 占地面积1100余亩 将提升商业航天发射能力[6] - 首次实现柔性电子传感技术在航天器关键部件状态监测中的在轨应用验证[10] 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 - 国家数据局将深化数据要素赋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人工智能+"同频共振[4] - 发布国内首个AI计算开放架构 推出AI超集群系统 启动AI计算开放架构联合实验室建设[8] 卫星通信 - 中星9C卫星正式投用 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的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平台 实现广播电视专用卫星全面国产化[9] - 卫星配置多种波束 载荷容量和功率大幅增加 业务承载能力和覆盖能力有效提升[9] 深空经济 - 首次提出"深空经济"概念框架 系统梳理十大产业方向 预计2040年全球规模达万亿美元[7] - 未来1-5年航天产业将完成大规模低轨互联网 导航增强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星座组网[7]
“中国智算产业,需要苹果,也需要安卓”
观察者网· 2025-09-07 15:01
行业背景与挑战 - 国内AI算力领域面临高端算力供给不足、国产加速卡性能差距大、算力成本高、自主软硬件生态不成熟等严峻问题 [1] - 发展更大更高效智算集群以弥补单卡性能差距成为重要创新方向 [1] - 需通过开放式跨层协作优化打造开放式、标准化、高效率集群算力 [1] 战略合作与生态建设 - 中科曙光协同AI芯片、AI整机、大模型等20多家产业链企业共同发布国内首个AI计算开放架构 [1] - 公司联合产业链企业依托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启动"AI计算开放架构联合实验室"建设 [1][6] - 开放架构旨在联动AI产业链企业从"算、存、网、电、冷、管、软"单点突破走向集群创新 [1] 技术产品发布 - 基于AI计算开放架构设计的曙光AI超集群系统同期发布 [3] - 系统支持多品牌加速卡 [3] - 系统具备超高性能、超高效率、超高可靠、全面开放四大特征 [3] - 单机柜支持96加速卡、百P级AI算力,最大可实现百万卡大规模扩展 [5] 性能表现 - 千卡集群大模型训推性能达到业界主流水平2.3倍 [5] - 模型开发效率提升高达4倍 [5] - GPU算效增加55% [5] - 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提高2.1倍 [5] - 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降低47% [5] 技术开放与支持 - 公司联合芯片、整机等企业开放覆盖部件级、系统层、基础设施层、软件层和数据集五个层面的关键技术能力 [5] - 首批开放AI存储优化能力、液冷基础设施设计规范、DeepAI基础软件栈三项技术能力 [5] - 开放措施旨在减少重复研发,降低中小企业研发门槛 [5] 产业生态价值 - 系统可适配支持多品牌GPU加速卡,兼容CUDA等主流软件生态 [5] - 开放架构可大幅降低硬件成本和软件开发适配成本,保护用户前期投资 [5] - 公司累计部署超50万张异构加速卡,建设过20多个大规模算力集群 [1]
AI进化速递丨OpenAI今年预计通过ChatGPT实现近100亿美元收入
第一财经· 2025-09-06 13:04
人工智能行业政策动态 - 国家数据局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与人工智能+协同发展 [1] OpenAI财务表现 - OpenAI预计2023年通过ChatGPT实现近100亿美元收入 [1] 中国AI产业链合作进展 - 中科曙光协同AI芯片、AI整机及大模型等20余家产业链企业发布国内首个AI计算开放架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