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支付

搜索文档
“碰一下”卷出支付新江湖?支付权柄拉锯赛开启
南方都市报· 2025-09-17 12:44
不知你最近买单时是否有发现,收银台上除了贴着各色二维码外,悄悄多了个新物件。像横放手机般的细长屏幕嵌在黑色机身里,右侧圆形感应区的蓝色 光环一圈圈轻轻跳动,下方"支付宝"的logo格外醒目。 "试试'碰一下'付款吧,今天有立减优惠。"店员的提醒刚落,前排顾客已经把手机贴了上去,"嘀"的一声轻响后,屏幕立刻弹出"支付成功"的字样,全程 不超过6秒。 这正是依托NFC技术重构的支付"新"形态——"碰一下"。最新数据显示,支付宝"碰一下"用户规模已突破2亿,覆盖场景已超1000个。从"解锁、找App、 调二维码、对焦扫"到"手机一贴即付",支付的动作在悄然简化,不动声色地撬动着维持了多年的支付格局。 〈1〉 "碰一下"的快速破圈 "刚买完西瓜给我减了5块,真香!"一位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的随口感慨,道出了"碰一下"服务快速渗透的关键密码。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上,"碰一下 立减""新人红包秒到账"等话题不时引发讨论,有用户晒出通过该功能领到9.9元大红包,也有用户分享使用碰一下"薅羊毛"的攻略。 这种由补贴激发的使用热潮,并非空中楼阁,其背后是NFC技术硬件基础的成熟与市场教育的完成。据行业数据显示,当前国内智能手机N ...
“换脸变声”诈骗、设备偷窥偷听,如何提升防范意识保护个人隐私?
人民日报· 2025-08-25 01:58
AI技术带来的隐私泄露风险 - AI换脸和变声技术被用于伪造身份冒充亲友同事领导实施违法犯罪活动[1] - 深度伪造视频音频可轻易制造幻象导致眼见未必为实的情况[1] - 智能设备如摄像头和音箱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后门[2] 识别AI伪造的技术特征 - AI生成视频在模拟复杂面部遮挡和光影变化时容易出现卡顿模糊或扭曲现象[1] - AI生成语音缺乏自然呼吸停顿和情感起伏带有机械感和异常背景杂音[1] - 伪造视频中人物动作和表情可能显得异常特别是在涉及交易借钱等敏感要求时[1] 智能设备安全防护措施 - 购买电子设备时应优先选择有良好安全口碑的大品牌产品[2] - 不使用智能摄像头时采用物理隔绝方式如直接遮盖或拔掉电源[2] - 设备首次联网后立即修改默认用户名密码为高强度复杂密码并定期检查APP控制权限[2] 验证与应急处理机制 - 对资金转账或敏感信息要求必须通过其他可靠途径进行二次确认[1] - 验证方式包括拨打对方常用电话号码或通过共同认识的第三人进行侧面核实[1] - 遇到疑似信息泄露或诈骗时应保留截图录音交易记录等证据并及时报警[2] 法律责任框架 - 通过AI换脸新技术实施诈骗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追究刑事责任[2] - 操控摄像头等设备偷窥隐私可能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2] - 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或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同样构成犯罪[2]
“换脸变声”诈骗、设备偷窥偷听——如何提升防范意识保护个人隐私
人民日报· 2025-08-25 00:13
AI技术安全风险 - AI深度伪造技术可轻易制造虚假视频和音频冒充他人实施违法犯罪[1] - 伪造视频在模拟复杂面部遮挡和光影变化时容易出现卡顿模糊或扭曲现象[1] - AI生成语音可能缺乏自然呼吸停顿和情感起伏并带有机械感或异常背景杂音[1] 智能设备隐私保护 - 智能摄像头和音箱等设备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后门需要加强风险防范[2] - 购买电子设备应优先选择具有良好安全口碑的大品牌产品[2] - 设备首次联网需立即修改默认用户名和密码为高强度复杂密码并定期检查APP控制权限[2] 安全验证措施 - 面对涉及资金转账或敏感信息的要求必须通过其他可靠途径进行二次确认[1] - 验证方式包括直接拨打对方常用电话号码或通过共同认识的第三人进行侧面核实[1] - 不使用时应对智能摄像头采取物理隔绝措施如遮盖或断电[2] 法律监管框架 - 通过AI换脸等技术实施诈骗将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追究刑事责任[2] - 操控摄像头偷窥隐私可能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或非法获取数据罪[2] - 遇到信息泄露或诈骗需保留截图录音等证据并及时报警[2]
“换脸变声”诈骗、设备偷窥偷听 如何提升防范意识保护个人隐私
人民日报· 2025-08-24 23:31
AI技术安全风险 - AI生成视频和音频技术被用于伪造身份实施诈骗 深度伪造可制造逼真幻象使眼见未必为实 需警惕冒充亲友同事领导的违法犯罪行为 [1] - AI模拟复杂面部动作时存在技术缺陷 要求对方做连贯转头或遮脸动作可识别异常 会出现卡顿模糊或扭曲现象 [1] - AI生成语音存在不自然特征 包括缺乏呼吸停顿和情感起伏 带有机械感或背景杂音 需注意声音不连贯等异常情况 [1] 智能设备安全防护 - 智能摄像头和音箱可能成为隐私泄露后门 需重点管理家庭小型智能设备的安全风险 [2] - 购买时优先选择安全口碑良好的大品牌产品 其隐私保护和安全保障措施相对完善 [2] - 设备首次联网需立即修改默认账户密码为高强度复杂密码 定期检查APP控制权限 关闭非必要权限 [2] 安全验证与证据保全 - 涉及资金转账或敏感信息要求时 必须通过其他可靠途径进行二次确认 包括拨打常用电话或通过共同联系人核实 [1] - 遭遇疑似信息泄露或诈骗时 需保留截图录音和交易记录等证据 并及时报警处理 [2] 法律责任框架 - 利用AI换脸等技术实施诈骗按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追究诈骗罪刑事责任 [2] - 操控摄像头偷窥隐私可能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罪或非法获取控制系统数据罪 [2]
如何提升防范意识保护个人隐私
人民日报· 2025-08-24 22:40
AI技术安全风险 - AI换脸和智能语音技术可被用于伪造身份实施诈骗 需警惕视频中动作表情异常或语音缺乏自然停顿的情况 [1] - 深度伪造技术可制造逼真幻象 但模拟复杂面部遮挡和光影变化时容易出现卡顿模糊或扭曲 [1] - 涉及资金转账或敏感信息时 必须通过其他可靠途径进行二次确认 如拨打常用电话或通过第三人核实 [1] 智能设备安全防护 - 智能摄像头和音箱可能成为隐私泄露后门 建议选择有良好安全口碑的大品牌产品 [2] - 不使用智能摄像头时应进行物理隔绝 首次联网需立即修改默认用户名和密码为高强度复杂密码 [2] - 需定期检查手机APP对智能设备的控制权限 仅授予必要权限并关闭不必要权限 [2] 法律责任与防范措施 - 通过AI换脸技术实施诈骗构成诈骗罪 将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追究刑事责任 [2] - 操控摄像头设备偷窥隐私可能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罪名 [2] - 应保留疑似信息泄露的证据如截图录音和交易记录 并及时报警处理 [2]
不让科技“偷走”隐私!网警发布AI伪造、智能设备风险防范指南
环球网资讯· 2025-08-17 02:06
AI伪造身份诈骗风险与防范 - AI技术被违法犯罪分子用于伪造视频/音频,冒充亲友、同事或领导实施诈骗 [2] - 动作验证法:要求对方做连贯转头动作或用手遮脸再移开,AI模拟此类复杂动作时易出现卡顿、模糊或扭曲 [2] - 声音细节辨真伪:AI生成语音可能缺乏自然呼吸停顿、情感起伏,带有机械感或背景杂音异常 [2] - 多渠道核实身份:涉及金钱交易或敏感信息时,需通过其他可靠途径二次确认,如拨打常用电话或通过共同认识的第三人核实 [2] 智能设备隐私泄露风险与防范 - 智能摄像头、音箱等设备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后门" [3] - 选择有良好安全口碑的大品牌产品,此类产品更注重隐私保护和固件更新 [3] - 物理开关保障:不用摄像头时直接遮盖或拔掉电源,物理隔绝最有效 [4] - 初次设置强密码:设备首次联网时立即修改默认管理员用户名和密码,使用高强度唯一密码 [4] - 权限最小化:定期检查手机APP对智能设备的控制权限,仅授予必要权限,关闭不必要权限 [4] 个人信息安全核心原则 - 提升防范意识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5] - 遇到疑似信息泄露或诈骗时,需保留证据(截图、录音、交易记录等)并及时报警 [5]
支付业务重新分类 “同业务”实现“同监管”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5
监管框架更新 -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共六章七十七条 旨在细化《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规定 为支付机构规范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 - 《条例》全面加强非银行支付机构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 对支付机构准入、业务规则、监管职责作出总体规定 [1] - 《实施细则》作为《条例》配套部门规章 进一步细化和明确行政许可要求、新旧业务衔接方式、过渡期安排等内容 确保《条例》可落地可操作可实施 [1] 业务分类改革 - 原有支付业务分类按交易渠道和受理终端分为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和预付卡业务三类 但无法适应条码支付、刷脸支付等新型方式发展需求 [1] - 《条例》根据功能监管理念 从业务实质出发 按能否接收付款人预付资金将支付业务重新划分为储值账户运营和支付交易处理两类 [2] - 新分类方式具有更好扩展性 为支付行业发展和技术迭代提供更大空间 实现"同业务、同监管" 促进公平竞争 [2] 实施过渡安排 - 《实施细则》明确新旧支付业务类型一一对应关系 各类旧业务类型均可归入新业务分类 不改变支付机构原有经营范围 [2] - 各种新业务类型可根据《条例》和《实施细则》等规定找到适用业务规则 确保有法可依 [2]
入境游热折射中国魅力
经济日报· 2025-04-29 22:01
旅游行业复苏 - 中国入境游市场提前进入"沸腾模式",重庆"五一"期间入境游订单同比暴涨193%,成都相关搜索量环比增长88% [1] - 国外网红"甲亢哥"的沉浸式直播推广进一步拓宽外国游客了解中国的视角,其横跨多城的"一镜到底"直播引发西方网友认知转变 [1] - 过境免签政策延长至240小时,韩国流行"周五下班飞上海过周末"模式,境外旅客购物满200元可享受离境退税 [3] 科技与消费体验 - 5G信号全覆盖保障高铁直播流畅度,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送餐等科技应用成为外国网友关注焦点 [1] - 共享单车、刷脸支付、24小时便利店等日常科技体验让外国游客感到新奇 [1] - 全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在97%以上,消费环境安全感显著提升 [2] 文旅融合与地方特色 - 李子坝轻轨穿楼等网红景点实为民生工程,重庆嬢嬢跳坝坝舞反映中国2.8亿老年人老有所乐的生活状态 [2] - 西江苗寨长桌宴、乌镇水乡泛舟等文化活动成为中外游客体验载体,与"非遗体验进景区"等活动形成共振 [3] - 福州向全球游客发放百万元文旅红包,黑龙江推出特色"文旅菜单"吸引客流 [3] 国际传播与形象塑造 - 外国主播如美国人保保熊、伊拉克老王通过镜头展示中国城市韵味和夜市文化,成为"中国故事"新讲述者 [3] - 随机消费互动(如茶馆小吃、路人赠食)展现中国消费环境的安全性与友好度 [2] - 中国通过真实民生图景破除"落后说""威胁论"等偏见,五一旅游高峰成展示窗口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