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靶向药
icon
搜索文档
四川、河南、江西、陕西等多个省份首富今年换人,其中还有两位“85后”,什么信号?
36氪· 2025-09-11 01:24
核心观点 - 多个省份出现新首富更替 反映中国经济动能向新兴产业转移 新首富来自生物医药 潮玩 AI芯片等高增长行业 其公司具备硬核创新和技术壁垒 [3][4][9][10][13][14] 省份首富更替 - 四川省新首富为百利天恒实控人朱义 身家153亿美元(约1089.5亿元人民币) 全球排名第164位 原首富刘永行身家112亿美元(全球第254位) [1][4] - 河南省新首富为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 身家238亿美元(约1694.8亿元人民币) 全球排名第92位 原首富秦英林身家215亿美元(全球第107位) [3][6] - 江西省新首富为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 身家206亿美元 原首富罗宇皓身家43亿美元 [7] - 陕西省新首富为巨子生物范代娣夫妇 身家49亿美元 原首富李振国家族身家35亿美元 [8][9] 公司股价与业绩表现 - 百利天恒年度股价累计涨幅78.9% 最高触及414.02元/股 2024年营收激增超9倍 [1][6][13] - 泡泡玛特年度股价累计涨幅超210% 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超106% [6][13] - 寒武纪2024年营收大幅增长超60% [13] - 巨子生物2024年营收增长超50% [13] 行业特征 - 新首富所属行业包括生物医药 潮玩 AI芯片 均属于新质生产力领域 具有高技术壁垒和商业模式创新 [3][9][10][14] - 被取代的首富来自生猪养殖 游戏 太阳能等传统行业 [9] - 国家政策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 推动行业进入全生命周期支持阶段 [6] 财富增长驱动因素 - 寒武纪因全球对AI芯片需求增长 陈天石财富年增445% [10] - 泡泡玛特通过海外扩张和IP运营 王宁财富年增超300% [10] - 新首富企业共同特点包括突破性技术创新 商业模式重构 以及契合年轻消费群体升级需求 [10][14]
创新药迎投资元年!如何穿越周期迷雾?两大绩优基金经理最新研判
券商中国· 2025-06-30 09:58
创新药投资机会 - 创新药赛道进入"大病种赛道+临床数据验证+全球化竞争"三维筛选时代,2025年有望成为收入放量、盈利突破、估值抬升的元年[4] - 2025年将是中国创新药行业的"三个元年":收入放量元年(80%的A股和港股创新药公司迎来产品收入放量期)、盈利跨越元年(2025-2028年大批企业同步进入盈利周期)、估值抬升元年(商业保险推进是核心变量)[5] - 重点布局四大方向:双抗(中国首款双抗获批,多款产品进入临床三期或获海外高额授权)、ADC(全球新一代ADC在研国产占比领先)、靶向药(2030年中国靶向+免疫治疗预计占比85.8%)、自身免疫病(与癌症并列最大创新药细分方向)[8] - 肾病创新药公司云顶新耀自2022年四季度以来涨幅超7倍,在平安核心优势基金中个股仓位超8%[8] - AI与药物研发的高关联性将显著提升制药行业效率,尤其利好CXO领域[9] 基金经理周思聪的投资策略 - 医药投资三大筛选标准:聚焦大市场空间(如肿瘤、代谢疾病)、优选竞争格局清晰赛道(3年内无竞品或临床进度全球前三)、锁定临床数据最优产品[10] - 创新药投资核心是概率判断,需通过深度研究降低风险,"从0到1"阶段公司股价弹性更大[9] 基金经理吴清宇的投资策略 - 践行"绝对收益思维",采用GARP策略(合理价格增长策略)平衡估值与成长的性价比[12] - 不刻意控制回撤,关注公司长期价值,敢于在市场左侧布局[13] - 善于通过制造业非线性发展引发的供需错配捕捉结构性机会(如2020年疫情医疗、2021年新能源汽车、2022年欧洲光伏、2023年AI服务器等)[15] - 行业选择以成长板块为主线,优选价值边际突出的成长行业,遵循"同估值选增速、同增速选估值"原则[15] - 持仓集中度高,认为扎实研究可化解持仓集中风险并获取更高超额收益[17] 吴清宇看好的投资方向 - 重点关注三大领域:国内算力需求提升(服务器升级、字节跳动等厂商增加资本开支)、"AI新硬件"(AI大模型与下游硬件结合)、汽车智能化(国内整车厂市场份额提升)[19] - 深耕大制造领域,关注中国制造业特有的"需求爆发—产能供不应求—产能集中投建—供过于求"周期轮回[18]
平安基金周思聪——创新药投资有望迎来收入放量盈利突破估值抬升元年
证券时报· 2025-06-29 17:55
创新药行业投资前景 - 创新药赛道正迎来黄金投资窗口,2025年有望成为行业收入放量、盈利突破、估值抬升的元年,行业有望开启系统性投资机会 [1] - 2025年是中国创新药行业的"三个元年"——收入放量元年、盈利跨越元年和估值抬升元年,80%的A股和港股创新药公司在2024年医保谈判后迎来产品收入放量期 [2] - 2025年至2028年将成为中国创新药企业集体迈入盈利期的关键阶段,商业保险的推进是长期估值提升的核心变量 [2] 创新药细分赛道布局方向 - 重点布局大病种领域,核心关注四大方向:双抗、ADC(抗体药物偶联物)、靶向药、自身免疫病 [3] - 双抗领域:中国首款双抗获批,多款产品进入临床三期或获海外高额授权,中国企业从"靶点发现"转向"组合实验" [3] - ADC领域:全球新一代ADC在研国产占比领先,亚洲企业从"机制发掘"转向"工艺探索" [3] - 靶向药领域:全球肿瘤药市场规模超1500亿美元,2030年中国靶向+免疫治疗预计占比85.8% [3] - 自身免疫病领域:与癌症并列最大创新药细分方向,肾病创新药公司云顶新耀自2022年四季度以来涨幅超7倍 [4] 创新药投资筛选标准 - 聚焦大市场空间如肿瘤、代谢疾病,商业价值覆盖研发风险 [6] - 优选竞争格局清晰赛道如孤儿药/罕见病用药,要求3年内无竞品或临床进度全球前三 [6] - 锁定临床数据最优产品,未达顶尖水平则不考虑,投资需聚焦"最快"或"最好"的"优等生" [6] AI与创新药融合 - AI与药物研发的高关联性将显著提升制药行业效率,尤其利好医药外包(CXO)领域 [5] - AI在影像识别、病理分析等场景应用落地性较强,慢病管理、早癌筛查等领域高度依赖AI数据分析 [5] - 创新药投资的核心是概率判断,评估药物成功可能性,"从0到1"阶段公司股价弹性更大 [5]
10年顶50年用?国产创新药崛起背后的故事?
搜狐财经· 2025-06-04 01:34
行业发展里程碑 - 中国创新药行业起点为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 美国行业起点为1976年基因工程技术公司成立 2025年将分别达10周年与50周年[1] - 本土企业活跃创新药管线从2015年数百个激增至2024年3575个 首次超越美国居全球首位 FIC药物从9个增至120个 占比突破30%[1] - 近年中国研发管线保持15.1%高速增长 显著超越全球平均水平 国产双抗药物出海创12.5亿美元首付款纪录[1] 政策驱动因素 - 2015年审批改革将新药审核时间从3年缩短至60天 医保动态调整机制使新药当年可纳入报销 某抗癌药进入医保后年销售额从3亿飙升至18亿[2] - 数据保护制度规定5年内禁止使用原研药临床试验数据申请仿制药 专利补偿制度延长保护期 某靶向药获额外3年保护期[5] 技术革命突破 - AI化合物筛选大幅提速 某抗耐药菌新药通过分析1200万种分子结构 3个月锁定有效成分 传统方法需5年[6] - AI临床试验应用提升成功率 某认知症药物分析8万份病历 使试验成功率从12%提升至38% 国内药企接入DeepSeek大模型进一步加速研发[6][7] 产业成果与盈利转变 - 2018年首款国产PD-1抑制剂上市 2023年海外授权交易额突破200亿美元 双抗药物创60亿美元授权纪录[7] - 人口红利转为工程师红利 降低研发成本并提升效率 14家主要创新药企2024年集体扭亏为盈 A股与港股板块利润预期持续上行[7][9] 指数与产品布局 - 港股通创新药指数(987018.CNI)聚焦港股通创新药企 受益18A上市规则融资支持 前十大成分股占比70%[10] - 创新药指数(931152.CSI)覆盖A股CXO龙头及仿创药企龙头 受益仿制药转型与创新药放量逻辑 相关产品包括港股创新药ETF(159567)与创新药ETF(159992)[10]
“千亿产业新势能”系列之新型材料篇: 从默默无闻到全球前五 苏州纳米产业勇攀“珠峰”
证券时报· 2025-05-12 18:02
纳米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 纳米技术可应用于靶向药、新型电池、芯片等领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1] - 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聚集约1400家企业,产值突破1700亿元,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 [1][7] - 苏州市纳米新材料集群入选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1] 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发展历程 - 2006年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落户,奠定产业基础 [2] - 2010年纳米产业被确立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同年成立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3] - 2014年投资5亿元建成国内首条全开放6英寸MEMS器件研发中试平台,服务100多家企业 [6] 产业支持体系与创新模式 - 首创纳米加工测试平台开放共享机制,通过专项补贴引导平台向企业开放 [3] - MEMS中试平台解决中小企业从实验室到量产的技术难题,降低开发风险 [6] - 形成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化的完整生态链,涵盖研发、中试、生产、服务等环节 [7] 产业发展成果与荣誉 - 苏州工业园区连续4年位居中国"MEMS传感器十大园区"榜首 [7] - 苏州纳米城注册企业超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60家 [7] - 获"国家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等称号 [7] 产业发展挑战与建议 - 高精度制造存在技术误差,需提升纳米尺度加工精度 [11] - 高端复合型人才短缺,建议加强高校纳米技术专业建设 [11] - 需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并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 [11] 产业发展特点 - 长期投入导向,典型企业从创业到上市历时15年 [8] - 避免短期效益陷阱,注重技术可行性与市场需求匹配 [9] - 通过产业链协同实现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双向成果转化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