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纸质书
icon
搜索文档
韩媒:韩国公共图书馆变得“酷”起来
环球时报· 2025-08-26 23:09
行业转型背景 - 韩国公共图书馆历史上作为严肃学习场所 具有强烈实用主义色彩 伴随经济快速增长与城市化进程发展[1] - 21世纪后图书馆作为学习场所吸引力下降 因学生转向家中或私立补习机构学习 同时互联网与电子书迅猛发展[1] - 2010年后"生活方式热潮"兴起 推动人们对公共空间需求增长 图书馆转型为多功能文化空间填补社区活动场地空白[2] 投资与建设动态 - 自2010年起对公共图书馆投资开始增长 到2020年左右仅首尔就新开40家图书馆[2] - 新图书馆主要建于缺乏图书馆的居民区 例如2019年开业的拜峰山森林图书馆与居民建立深厚联结[2] - 老牌图书馆通过时尚改造重获新生 如首尔铜雀区公共图书馆完成改造[2] 设施创新案例 - 全罗北道"点滴云"公共图书馆经翻新后成为备受当地社区喜爱的空间[1] - 京畿道坡州广滩公共图书馆将自身定义为多功能文化空间[2] - 2022年全州开放的莲华亭公共图书馆可能是韩国最宏大的韩屋风格图书馆[2] 用户群体变化 - 老龄化人口重新发现图书馆价值 退休人员将其作为准备第二职业的安静场所[3] - 老年人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文化项目与社区归属感[3] - 首尔全市190家公共图书馆联合推出"图书馆酷爽计划"吸引避暑人群享受书籍与文化盛宴[3] 未来发展趋势 - 人工智能热潮对信息生产与消费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纸质书去向尚难预料[2] - 许多人仍认为纸质书是唯一"真实"的书籍 因其作为终极模拟技术免受数字篡改[2] - 公共图书馆可能发展成为"人类生成知识宝库"[2]
不读书,连“梗”都接不住(读书有味)
人民日报· 2025-08-14 22:10
阅读行为趋势 - 2024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9本 [1] - 人均每天数字化媒介接触时长超过3小时 [1] 数字化阅读特征 - 15分钟可通过音频平台完成一本书的概要收听 [1] - 3分钟可通过短视频了解整部电影内容 [1] - AI工具可在数十秒内提炼书籍核心内容 [1] 深度阅读价值 - 完整阅读经典著作有助于锻炼思维能力并提升思想境界 [1] - 纸质阅读可创造不读书无法获得的精神世界 [1] - 缺乏深度阅读可能导致对文化符号的误读(如"轻舟已过万重山"被简化为形容交通工具速度) [1] 文学素养体现 - 熟悉经典文本可准确理解文化隐喻(如"月亮与六便士"指代精神追求与物质财富) [2] - 读书群体在内容创作中更注重语言准确性(如避免误用"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梨花) [2] - 文本误读现象普遍存在(如将"逆旅"理解为逆境而非客栈) [2] 阅读的认知价值 - 阅读者能通过文学表达增强场景描述能力(如用诗句替代口语化表达) [3] - 读书习惯有助于突破信息茧房限制 [3] - 深度阅读可实现跨时空思想对话 [3] 技术与阅读关系 - 移动互联网时代仍需坚持深度阅读 [3] - 新技术提升信息获取效率但不等同智慧积累 [3] - 经典著作蕴含的哲理具有历久弥新特性 [3]
“读书人”正在快速消失
虎嗅APP· 2025-07-31 14:02
数智化时代阅读趋势与出版业变革 核心观点 - 全球范围内深度阅读习惯显著衰退,碎片化数字内容占据主流,传统"读书人"群体快速萎缩 [1][2][5] - 出版行业面临结构性挑战,纸质书销量断崖式下跌,行业加速向数智化融合转型 [6][7][8] - 文字介质在信息传递中的权重持续下降,音频/视频/游戏等新型媒介重塑文化形态 [9][10] 阅读行为变迁 - 中国成年国民日均手机浏览时长108分钟,纸质阅读仅24分钟,Z世代日均屏幕阅读达6.2小时 [5] - 美国大学生普遍丧失长篇文本处理能力,哥伦比亚大学学生难以专注读完十四行诗 [3] - 深度阅读培养的批判性思维和复杂同理心被碎片化阅读削弱,经典著作阅读沦为"黑胶唱片式"小众行为 [4][10] 出版行业现状 - 全球学术书籍印量锐减:美国东亚研究类书籍从800-1000册降至200册,中国学术书首印普遍800-1000册 [2][6] - 头部出版社印量暴跌:三联书店新书首印从5000-8000册降至4000册,整体行业发货量同比下降20%-30% [6] - 销售规模萎缩:年销超10万册的图书已成凤毛麟角,年销1万册即需庆祝,儿童读物等特定品类除外 [7] 行业转型方向 - 传统出版向"数智化融合出版"转型,重点开发IP全产业链(影视/游戏/知识付费/文创等) [7] - 纸质书可能演变为文化奢侈品,通过签名本、个性化定制等象征性消费维持存在 [8] - 出版业核心逻辑被颠覆:作者群体泛化(自媒体/AI创作),知识垄断体系瓦解 [10] 技术驱动变革 - 互联网普及30年来,文字介质权重持续让位于音视频,形成"数据库动物"式新型认知模式 [9] - 人工智能发展加速行业重构,2025年可能成为传统出版业的"奇点"年份 [6][9] - 后现代文化形态消解传统书籍概念,知识传播范式需要重新定义 [9][10]
“我们这一代人,终究没能守住纸质书”
虎嗅· 2025-07-30 12:15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范围内深度阅读习惯正在衰退 数码媒体和碎片化信息消费取代传统书籍阅读成为主流 [1][2][3][4] - 出版行业面临结构性挑战 纸质书销售大幅下滑 行业向数字化和IP开发生态转型 [5][6][7][8] - 阅读行为性质发生变化 从求道求智转向符号化消费 传统"读书人"群体正在消失 [9][10][11][12] 阅读习惯变化 - 美国学术书籍印刷量从800-1000册降至200册 图书馆成为主要存放场所 [2] - 美国大学生阅读能力退化 哥伦比亚大学学生难以专注阅读整部《伊利亚特》 [3] - 全球数字阅读渗透率达58% Z世代日均屏幕阅读时长6.2小时 纸质书消费下降31% [5] - 中国成年国民日均阅读纸质图书24分钟 手机浏览时长达108分钟 比例达1:4.5 [5] 出版行业现状 - 2025年传统出版业出现"奇点" 发货和销售较去年下降20%-30% [6] - 学术书籍首印量降至800-1000册 大众文艺类首印量降至3000-6000册 [6] - 三联书店新书首印量断崖式下降20%-30% 从5000-8000册降至4000册 重印率大幅下滑 [6] - 图书市场头部畅销书稀缺 年销售超10万册属凤毛麟角 万册销量即需庆祝 [7] - 广电行业2022年被列为特困行业 出版行业可能面临相同处境 [8] 行业转型方向 - 出版业向"数智化融合出版"转型 发展多元媒介产品形态和IP全产业链开发 [8] - 未来纸质书将成为文化奢侈品 出版社重点转向数据库开发、影视游戏、知识付费等领域 [8] - 签名本和个性化定制成为图书销售策略 消费者更关注象征意义而非内容本身 [9] 技术与社会影响 - 1995年互联网普及后文字媒介权重下降 音频视频游戏社交平台侵占文字阅读空间 [10] - 自媒体时代人人皆可成为"作者" 传统基于精英大众二分的文化等级秩序崩解 [12] - 人工智能技术加速传统知识理论教育概念的失效 需要重新定义阅读和文化传承方式 [11][13]
欧美书业数据近期公布,呈现四大趋势!
搜狐财经· 2025-07-23 08:02
欧美书业2024年整体表现 - 美国出版商总营收同比增长6.5%至142亿美元,增长动力来自大众板块、教育板块及数字出版[1] - 德国书业总营收同比增长1.8%至98.8亿欧元(约103.96亿美元),受年轻人回归阅读及有声书增长支撑[1][16] - 英国出版商总收入同比增长1%至72亿英镑(约91.45亿美元),由图书出口和数字业务驱动[1][21] - 法国图书出版商总营收同比下降1.5%至29.02亿欧元(约30.54亿美元),销量同比下降3.1%至4.26亿册,归因于二手书市场扩张、假书泛滥及政府文化消费券拨款缩减[1][8] 新书品种与老书市场趋势 - 德国新书品种同比下降3.1%至5.83万种,老书销售占比57%[2][17] - 法国新书品种同比下降1.6%至3.62万种,出版商通过减少新书以优化库存管理[2][10] - 英国市场老书销售占比提升,新书销售占比从2014年52%降至43%[17] 细分板块表现 - 法国文学板块受爱情、科幻和犯罪小说带动,收入同比增长5.7%,占比提升至24%[3][12] - 德国虚构类图书收入同比增长4.3%,占比36.6%;教育类增3.8%,非虚构类增8.1%[17] - 英国大众板块收入增5%至25亿英镑,其中虚构类图书收入增18%至11亿英镑[21] 数字出版与有声书增长 - 美国数字有声书保持两位数增长[4] - 德国有声书收入增长7.3%[4] - 英国有声书收入同比增长31%至2.68亿英镑,大众数字出版物收入增17%[4][24] - 法国专业和学术类数字内容收入占比近50%,文学类数字图书增长明显[4] 版权贸易与国际市场 - 法国售出全球版权数量占比45%,英语和阿语区为主要买家;数字版权交易量占比30.4%[5][14] - 德国售出版权数量增2.2%至6669种,主要输出青少年儿童类(38.9%)和虚构类图书(23.2%)[19] - 英国出版业出口收入同比增长3%至45亿英镑,占比63%[5][21] - 法国版权输出前三国家为西班牙(1603种)、意大利(1412种)和中国(1212种)[15] 销售渠道与消费者行为 - 德国实体书店收入增0.6%至40.8亿欧元(占比41.3%),线上渠道收入增4.4%至25.1亿欧元(占比25.4%)[18] - 法国主要购书渠道为超市(占比29.9%)、书店(26.8%)和电商(19.9%)[11] - 德国16-29岁年轻购书者数量逆势增长,其中16-19岁群体增9.6%,20-29岁群体增7.7%[18] 行业挑战与政策影响 - 法国面临二手书市场扩张、AI生成假书泛滥及文化消费券拨款缩减问题[1][8] - 德国关注阅读能力危机(约20%成年人阅读能力仅相当于10岁儿童水平)及AI监管政策不完善[20] - 英国教育出版受政府拨款缩减影响,国内市场收入同比下降11%[22] 出版机构市场格局 - 英国大众图书市场前四大出版商(企鹅兰登、阿歇特、哈珀·柯林斯、麦克米伦)收入占比48.6%[24] - 独立出版商联盟总营收首次超过麦克米伦,打破四大社垄断格局[24] - 学术出版商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培生和威立营收同比下滑10.7%、15.0%和10.1%[25]
作为全职妈妈,我是如何一年读超过100本书的?
36氪· 2025-06-27 23:05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没有涉及具体的公司或行业分析,主要内容是关于个人阅读习惯的改变和策略。因此,无法按照要求输出关于公司和行业的内容。以下是基于新闻内容的非公司/行业相关总结: 阅读习惯改变 - 个人通过战略性的生活方式改变,一年内阅读超过100本书并听了大量有声书 [4] - 改变包括利用BookTok社区、使用Kindle设备以及调整日常作息 [5] - 采用三本书并行阅读策略:Kindle电子书、纸质书和有声书 [6][8] 时间管理策略 - 减少无意识看电视时间,只在真正想观看时投入时间 [7] - 利用清晨孩子醒来前的安静时间进行阅读 [7] - 在通勤和家务时间通过有声书继续"阅读" [8] 阅读效果追踪 - 使用笔记应用程序记录阅读书目并标注个人感受 [9] - 通过设定界限优先保证阅读时间 [9] - 阅读带来睡眠改善、压力减轻和工作生活平衡等积极影响 [4]
场景多元 这届年轻人为“花式”阅读买单
中国青年报· 2025-06-23 01:20
阅读消费行为特征 - 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中 53.03%受访者有时为阅读付费 7.76%经常付费购买阅读资源 39.21%倾向于免费资源[2] - 阅读消费场景多元:购买纸质书(70.54%) 充值手机阅读平台(48.24%) 购买电子书或阅读器(44.09%) 充值听书平台(20.02%) 逛书市书展(18.88%)[3] - 阅读动机主要为满足个人兴趣爱好(73.08%) 学业与考试需要(53.09%) 娱乐休闲(49.68%) 拓展知识储备(41.99%)[10] 阅读时间分配 - 每周阅读时间分布:1-3小时(29.63%) 1小时以内(22.70%) 3-5小时(17.21%) 5-10小时(8.13%) 10小时以上(11.48%) 几乎不阅读(10.84%)[2] - 典型阅读时段包括睡前时段(如每天1小时) 通勤路上(如1小时地铁) 工作间隙等碎片化时间[1][3][4] - 部分读者通过定时阅读习惯保持连续性 如固定晚上10点阅读[7] 消费金额与结构 - 个体消费案例:闽南师范大学学生年购书支出400元占文化娱乐总支出10% 河南理工大学学生月购书500元占生活费25%[1][3] - 武汉大学学生月购书支出60-100元 同时使用多抓鱼等二手书交易平台[3] - 数字内容消费包括听书平台课程(单门课程60-70元) 文学网站书币充值等[3][5] 阅读媒介偏好 - 纸质书仍为主要阅读形式(70.54%) 同时电子书(44.09%)和听书平台(20.02%)渗透率显著[3] - 电子书优势体现在便捷性和经济性 适合碎片化阅读场景[3] - 部分读者根据内容类型选择媒介:专业书籍倾向纸质版 课外阅读更多使用数字平台[1] 阅读障碍与解决方案 - 主要障碍包括:学习工作繁忙难以抽空(65.83%) 注意力难以集中(48.99%) 电子设备干扰(44.64%)[7] - 解决方案包括调整阅读时段至早晨 利用AI工具辅助专业阅读 设定年度阅读目标(如30本/年)[7][8] - 二手书交易平台帮助解决藏书空间问题 学生每学期需搬运五六箱书籍[9] 阅读社交属性 - 11.62%受访者参加读书会签售会 其中既有免费活动也有付费场次(如68元作家见面会)[3][4] - 通过社交平台(如小红书)分享书籍结识书友 参与线下读书交流会[11][12] - 阅读成为社交货币 部分读者通过阅读分享为家乡代言[12]
纸质书越来越贵,为什么出版企业还是难赚钱?
声动活泼· 2025-04-23 05:39
图书定价趋势 - 1999年至2024年国内新书平均定价从20元上涨至65元,25年间增长3倍多,涨幅超过纸张价格和整体物价 [5] - 2024年图书零售市场规模1129亿元,同比下降1.52%,非教辅教材类图书降幅更显著 [5] 出版行业业绩 - 2024年前三季度28家上市出版发行企业中16家营收下滑,24家净利润下滑,超30%企业净利润不足1亿元,3家亏损 [5] - 2023年成年读者人均阅读纸质书不足5本,远低于日本和美国的12本 [5] 成本结构分析 - 图书总成本占定价4-5成,包括印制成本、稿酬、人力、仓储物流等,2021-2023年文化纸价格累计上涨500元/吨 [5] - 头部作家版税率从传统7%-8%升至15%以上,中信出版2016-2024年版税支出增加1.15亿元 [5] - 2023年85%新书半年销量不足500册,仅4%超5000册,难以分摊固定成本 [5] 销售渠道变革 - 电商渠道通过低价图书引流,导致近10年50%民营书店倒闭,出版社议价权丧失 [6] - 2024年线上渠道销售占比超80%,其中内容电商占50%,直播卖书需支付15%-20%抽佣及2%平台返点,基本无利可图 [6] - 法国等国家实施限价法案(如新书两年内折扣不超5%),中国缺乏类似机制迫使出版社提高定价 [6] 营销与流量依赖 - 话题性事件显著拉动销量,如上野千鹤子《始于极限》争议后月销7万册,年销34万册,而学术性直播未带动销量 [7] - 2024年果麦文化营收增长但净利润减半,主因直播达人费用等营销支出激增 [7] - 出版公司需制造"金句"和短视频切片提升话题度,但营销投入与收益不成正比 [7]
纸质书越来越贵,为什么出版企业还是难赚钱?
声动活泼· 2025-04-23 05:39
图书定价与行业现状 - 1999年至2024年国内新书平均定价从20元上涨至65元,25年间增长3倍多,涨幅超过纸张价格和整体物价 [1] - 2024年前三季度28家上市出版发行企业中16家营收下滑,24家净利润下滑,超3成公司净利润不超过1亿元,3家亏损 [1] 市场需求变化 - 2023年我国成年读者人均阅读纸质书不足5本,远低于日本和美国的12本 [2] - 2024年图书零售市场规模1129亿元,同比下降1.52%,非教辅教材类图书降幅更大 [2] 成本结构分析 - 出版成本占图书定价4-5成,包括直接成本(印制、稿酬)、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人力、仓储物流等) [2] - 2021-2023年文化纸价格震荡上升,2024年一季度头部纸企文化用纸每吨累计上调500元 [2] - 头部作家版税率从传统时期的7%-8%升至15%以上,中信出版2016-2024年版税稿酬增加1.15亿元 [3] 销售渠道与议价权 - 电商平台以低价图书作为引流工具,导致消费者形成低价购书习惯,近10年全国五成民营书店倒闭 [4] - 2024年线上渠道销售额占比超8成,其中内容电商渠道占近一半 [5] - 直播卖书抽佣达15%-20%,叠加平台返点2%和物流成本,出版社基本无利可图 [5] 营销与流量依赖 - 话题性事件显著拉动销量,如上野千鹤子《始于极限》争议后月销7万册,年销34万册,而缺乏话题的同类书籍销量无变化 [7] - 出版社需通过制造"金句"和短视频切片提升话题度,但营销支出与收益不成正比,例如果麦文化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增长但净利润减半 [7] 国际对比与定价机制 - 法国等国家实施限价法案(如新书两年内折扣不超5%),中国缺乏类似机制,出版社被迫提高定价应对常态化打折 [6]
打造“阅读第一区”西湖区有新行动
每日商报· 2025-04-23 02:31
阅读推广活动 - 每日互动联合创始人张洁等10位代表被聘任为"书香西湖 全民阅读"推广大使 以榜样力量引领阅读风尚 [3] - 西湖区举行"星空朗读·字里行间的畅想"2025杭州市"西湖悦读"系列活动暨"阅见西湖 漫步曙光"全民阅读活动 [3] - 常态化开展读书会并组织亲子共读活动 鼓励家庭营造阅读氛围 [3] 阅读形式发展 - 纸质阅读重要性前所未有增加 纸质书为作者深思熟虑后精选作品 能跨越时空激励读者 [3] - 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使数字阅读成为日常不可或缺部分 [3] - 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密切结合 使阅读生态更加健康多元 [3] 阅读空间建设 - 西湖区深入推进"阅读第一区"打造 形成麦家理想谷 晓风书屋 曙光路城市漫步风情街区"阅读+"等特色地标 [3] - 培育新型多元阅读空间 由政府提供场地并联合社会力量运营 例如原文化馆改建的"阅见西湖"提供咖啡轻食及讲座活动 [4] - 结合地域特点打造"酒店+阅读""社区+阅读""博物馆+阅读""楼宇+阅读"等特色书房 实现市民游客随时随地阅读 [4] - 计划改造提升45个阅读空间 目前已有30个亮相 [4] 未来发展规划 - 聚焦阅见西湖等重点空间启用及曙光路城市漫步风情等"两镇六街区"融合"+阅读"打造 [4] - 衔接省市级资源并邀请名家大咖助阵 [4] - 整合全区阅读资源 推广西湖阅读联盟平台 通过资源共享 活动共创 空间共建 宣传共振整合链接阅读资源 [4] - 推动经典阅读与数字创新融合 持续深化建设"阅读第一区"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