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书

搜索文档
中信出版:公司持续引进全球优质版权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17 14:13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秉承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宗旨 锚定国际格局 商业文明 科技创新等议题[1] - 聚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全球商业领袖 科技前沿专家等头部思想源 持续引进全球优质版权[1] - 采用聚焦欧美 润泽亚洲 撒播丝路的多元化战略 助力中国出版走出去[1] 国际合作与版权输出 - 与全球上千家知名出版商建立深度合作关系[1] - 向英国 美国 法国 日本 韩国 俄罗斯 意大利及东南亚 中东等40余个国家输出图书版权超过2600种[1] - 每年输出电子书 有声书 纸质书等各类版权400余种[1] 未来发展计划 - 积极探索文化贸易新模式[1] - 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1] - 完善数据治理体系[1]
融合创新 构建数字出版新图景——写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开幕之际
河南日报· 2025-08-27 23:39
行业发展趋势 - 数字技术推动出版行业创新 电子书 有声书 数据库及沉浸式书本剧等新型阅读产品持续涌现[1] - 数智技术助力传统文化进行年轻态表达 为文明赓续提供更多可能性[1] - 数字阅读引领新风尚 阅读形式从纸质书扩展到电脑 手机 电子阅读器等多元平台[4] 重要行业活动 -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于8月28日至31日在郑州举办 设置六大展区包括中央部委所属出版单位 地方出版单位 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数字出版国际合作 数字出版互动体验及书香河南全民阅读展区[1] - 活动期间举办1场主论坛 4场分论坛和150多场现场活动[1] - 数博会与书香河南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同期举办 实现数字出版与全民阅读的深度融合[4] 区域发展动态 - 河南加快出版深度融合发展 重点建设中原数字出版基地 动漫产业园及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洛阳分园区[2] - 大力培育融合出版示范企业 重点扶持中原出版传媒集团 郑州大学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单位[2] - 打造中国手工创意产业数字服务平台 中小学劳动教育手工非遗传承出版融合平台 华夏手造手工创意产业数字服务平台等重点项目[3] 技术创新应用 - 中州古籍出版社推出AR绘本《西游记:中国神怪图鉴》并打造XR沉浸式体验活动 探索出版+科技新路径[2] - 大会展示XR沉浸式电影《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荣耀》 提供身临其境的殷商文化体验[5] - 《玄奘全集》数据库实现全文检索功能 展现数据智能化便利性[5] - 微缩文物博物馆通过裸眼技术实现文物复活视觉效果[5] 行业影响意义 - 数智技术为传统出版业注入新活力 使古老文化融入日常生活[4] - 数字出版与全民阅读融合促进阅读方式多元化 扩大阅读群体与场景[4] - 推动随时随地随心阅读成为可能 加速全民阅读现实化进程[5]
数字技术如何改变阅读生态
经济日报· 2025-08-26 22:36
市场规模与增长 - 数字阅读市场营收规模从2020年351.60亿元增长至2024年661.4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7.11% [1] - 2024年市场营收较2023年567.02亿元增长近100亿元 [1] - 数字阅读用户规模从2020年4.94亿增至2024年6.7亿,5年累计增加1.76亿,增幅达35.63% [2] 用户结构与行为特征 - 2024年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接触率达80.6%,78.7%通过手机阅读,38.5%选择听书,23.6%使用平板电脑阅读 [3][4] - 用户平均每天阅读时长2小时,通过14次启动应用完成阅读过程 [5] - Z世代与银发群体共同推动市场扩容,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亿,适老化改造提升老年人阅读体验 [2][3] 技术驱动与阅读形态演变 - AI赋能数字阅读,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偏好推荐书籍,提供AI辅助阅读功能 [5] - 阅读方式从集中连续深阅读转向碎片化、场景化阅读,移动阅读突破时空限制 [4][5] - 多模态融合成为趋势,包括语音朗读、视频讲书(占比5.7%)等形态 [4][13] IP衍生与营收结构变化 - 2024年大众阅读市场规模488.85亿元,占数字阅读总营收73.91% [7] - 网络文学IP衍生及周边服务成为增长主力,2024年新增各类改编授权约3万项 [7][8] - 广告及其他营收首次超越传统订阅收入,平台流量变现取得突破 [7][9] 企业战略与业务转型 - 掌阅科技2024年总营收25.83亿元,其中短剧等衍生业务收入7.76亿元,占比30.02%,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9] - 中文在线于2021年布局短剧赛道,业务从数字出版拓展至音频、影视等多形态内容 [9] - 行业从早期扩张进入深度转型期,平台积极调整运营思路开发IP衍生业务 [11] 行业挑战与生态构建 - 算法推荐可能导致信息茧房,分散读者注意力,影响深度思考能力 [5][6] - 版权保护面临新挑战,2024年作品总量6307余万部(同比增长6.31%),但AI融梗、套路剧复刻等侵权判定难度大 [11] - 需平衡商业算法与人文价值,加强内容价值导向,避免流量绑架创作 [12][14] 未来发展趋势 - 沉浸式阅读场景体验将更加多元精细,包括VR阅读、AI眼镜等智能应用 [13][14] - 网络文学向多模态、视频化发展,微短剧改编2024年新增超1600部(同比增长81%) [8][9] - 行业将构建技术先进、体验丰富、覆盖广泛的全民阅读新生态,坚持"内容为王"核心 [13][14]
城记 | 从文创潮到“嘉年华” 从上海书展看文化消费的“热辣滚烫”
新华财经· 2025-08-21 14:23
上海书展表现 - 共接待市民读者超38.2万人次,同比增长28.4% [1] - 图书销售总码洋6472.7万元,同比增长31.6% [1] - 全市举办1267场阅读活动,同比增长23.8% [1] - 全国371家出版单位携16万种图书参展 [1] 实体书店转型 - 新增长三角品牌实体书店展区,20家江浙沪皖品牌书店首次集体进驻 [2] - 实体书店探索"书店+咖啡"业态结合及同城速递服务 [2] - 书店通过文化特色实现差异化:安庆书店结合黄梅戏、黄山书店主打徽墨歙砚、杭州南宋书房推出宋韵文创 [3] - 实体书店从零售场域延伸至书展平台,与出版社、文创品牌形成联动 [3] - 杭州南宋书房每日举办三场宋词"飞花令"活动,采用"书籍+文创+活动"融合模式 [4] 数字阅读发展 - 电子书占比持续下降,有声阅读占比上升 [6] - 七猫2024年10月上线免费听书App,2025年4月推出短剧App [9] - 喜马拉雅与超220家出版社及150家网文平台合作,覆盖99%互联网热读书目有声版 [9] - 喜马拉雅音频大模型"珠峰AI"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 [9] - 实体书与数字阅读形成动态平衡关系,热门网络文学作品仍走向纸质出版 [5] 文创经济表现 - 2025年书展文创销售收入1017万元,较2024年近500万元实现显著增长 [11]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黑塞刺绣机车包"首发当日售罄 [10] - 上海中版图书公司日均文创销售额超万元 [11] - 七猫IP衍生策略延长作品生命周期,例如《第一瞳术师》实体书首印3.5万册 [11] 书展生态扩展 - 书展带动餐饮、零售、住宿、交通等消费约1.81亿元 [12] - 南京西路商圈日均客流56.8万人,零售餐饮消费同比增长39.07% [12] - 南京东路商圈日均客流63.5万人,零售餐饮消费同比增长23.95% [12] - 首次推出"阅界夜市",强化双主场与商圈联动 [12]
读客文化:公司目前与字节跳动运营的番茄小说平台存在电子书授权业务合作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6 09:08
公司业务合作 - 公司与字节跳动旗下番茄小说平台存在电子书授权业务合作 [2] - 公司与字节跳动旗下番茄畅听平台存在有声书授权业务合作 [2] - 合作内容属于数字内容授权范畴 不涉及股权层面共建 [2] 信息发布背景 - 该声明通过投资者互动平台于8月6日发布 [2] - 声明针对投资者关于"共建内容生态"的提问作出回应 [2] - 消息来源为每日经济新闻的公开报道 [3]
“读书人”正在快速消失
虎嗅APP· 2025-07-31 14:02
数智化时代阅读趋势与出版业变革 核心观点 - 全球范围内深度阅读习惯显著衰退,碎片化数字内容占据主流,传统"读书人"群体快速萎缩 [1][2][5] - 出版行业面临结构性挑战,纸质书销量断崖式下跌,行业加速向数智化融合转型 [6][7][8] - 文字介质在信息传递中的权重持续下降,音频/视频/游戏等新型媒介重塑文化形态 [9][10] 阅读行为变迁 - 中国成年国民日均手机浏览时长108分钟,纸质阅读仅24分钟,Z世代日均屏幕阅读达6.2小时 [5] - 美国大学生普遍丧失长篇文本处理能力,哥伦比亚大学学生难以专注读完十四行诗 [3] - 深度阅读培养的批判性思维和复杂同理心被碎片化阅读削弱,经典著作阅读沦为"黑胶唱片式"小众行为 [4][10] 出版行业现状 - 全球学术书籍印量锐减:美国东亚研究类书籍从800-1000册降至200册,中国学术书首印普遍800-1000册 [2][6] - 头部出版社印量暴跌:三联书店新书首印从5000-8000册降至4000册,整体行业发货量同比下降20%-30% [6] - 销售规模萎缩:年销超10万册的图书已成凤毛麟角,年销1万册即需庆祝,儿童读物等特定品类除外 [7] 行业转型方向 - 传统出版向"数智化融合出版"转型,重点开发IP全产业链(影视/游戏/知识付费/文创等) [7] - 纸质书可能演变为文化奢侈品,通过签名本、个性化定制等象征性消费维持存在 [8] - 出版业核心逻辑被颠覆:作者群体泛化(自媒体/AI创作),知识垄断体系瓦解 [10] 技术驱动变革 - 互联网普及30年来,文字介质权重持续让位于音视频,形成"数据库动物"式新型认知模式 [9] - 人工智能发展加速行业重构,2025年可能成为传统出版业的"奇点"年份 [6][9] - 后现代文化形态消解传统书籍概念,知识传播范式需要重新定义 [9][10]
中美播客行业的商业化反思
财经网· 2025-07-29 07:12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交易分析 - 腾讯音乐以12.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0.6亿元)现金及股权组合全面收购喜马拉雅,交易完成后喜马拉雅将作为独立品牌运营 [1] - 此次并购是中国在线音频行业迄今最大规模交易,标志着腾讯音乐在长音频领域的战略补位 [1] - 腾讯音乐目标是通过并购快速扩充播客、有声书等内容板块,弥补长音频内容短板,增强用户留存与付费转化能力 [1] 喜马拉雅经营现状 - 2023年喜马拉雅全场景月活用户达3.03亿,行业排名第一,用户以一、二线城市年轻群体为主 [1] - 平台2023年商业价值播客节目超24万档,新增单集519万条,首次实现年度盈利(调整后净利润2.24亿元) [1] - 盈利主要依赖成本压缩(员工数量较2021年减少40%),营收增速从2021年43.7%骤降至2023年1.7% [2] - 2023年月活付费用户1580万,付费率11.9%且持续下滑,会员订阅与广告收入合计占比75% [2] 中美播客行业对比 用户基础差异 - 美国12岁以上人群70%听过播客,43%每周收听,人均每周收听时长8.3小时,远超欧洲和日本 [3] - 中国用户习惯偏向短视频/图文,通勤场景以公共交通为主,缺乏"伴随性收听"场景 [4] 文化及媒介发展差异 - 美国口语表达文化浓厚,广播历史积淀深,播客作为广播互联网化延伸更易被接受 [5] - 中国移动互联网直接跨越至短视频时代,播客始终处于小众地位 [5] 商业化模式差异 - 美国播客广告市场规模从2015年2亿美元增至2024年28亿美元,广告ROI达1:2.4,形成广告+订阅+赞助多元变现体系 [5] - 中国音频平台收入主要依赖会员订阅(喜马拉雅占比超50%),广告收入仅占25%,用户付费意愿低(付费率<12%) [6] 内容生态差异 - 美国拥有440万档播客节目,覆盖新闻/真犯罪/喜剧等多元题材,头部节目如"The Joe Rogan Experience"具备全球影响力 [7] - 中文播客同质化严重,集中在商业访谈/泛文化领域,缺乏细分精品内容,难以培养用户付费习惯 [8] 行业影响与展望 - 收购反映中国播客行业面临用户增长停滞、变现单一的困境,需依托巨头资源探索新增长曲线 [8] - 腾讯音乐流量与资金注入可能帮助喜马拉雅突破商业化瓶颈,但需解决内容创新与用户习惯培养等根本问题 [8]
音乐平台的好日子开始了
创业邦· 2025-07-09 03:05
经济周期与娱乐消费 - 经济下行期娱乐产品需求逆势增长,在线音乐平台业绩表现突出 [6][8] - 网易云音乐2025年初至今股价涨幅达117%,腾讯音乐涨幅超73%,市值均处历史高位 [8] - 音乐平台会员订阅成为经济压力下性价比高的消费选择,包月费低至9.9元 [5] 版权竞争格局 - 2020年著作权法修订强化数字音乐版权保护,推动正版化率提升至90%以上 [9][17] - 腾讯音乐2020年支付5.7亿元续签周杰伦独家版权,网易云音乐因违规打包销售失去合作机会 [13] - 版权成本差异导致财务分化:腾讯音乐2020年净利润41.6亿元,网易云音乐同期净亏损30亿元 [16] 用户付费行为 - 2024年中国音乐平台付费用户达1.8亿,Z世代占比58%成为核心付费群体 [20] - 腾讯音乐付费用户音乐订阅收入2020年同比增长56%至55.6亿元 [16] - 00后/10后用户天然接受付费模式,付费习惯接近欧美市场 [21] 平台战略分化 - 腾讯音乐收购SM娱乐12.9%股权(12.9亿元)和喜马拉雅(12.6亿美元+股权),向内容生产端延伸 [28][30] - 网易云音乐聚焦UGC生态,原创音乐人达68.4万,创作曲目310万首,AI工具降低创作门槛 [32] - MAU比例变化:网易云音乐与腾讯音乐MAU比从2022年的低点回升至2024年的38.76% [24] 商业模式创新 - 播客市场2025年规模预计70亿元,天加空调等品牌通过定制音频实现场景营销 [41] - 虚拟偶像和数字内容成为新增长点,如《爱如火》版权收入达亿元级 [44][46] - 腾讯音乐推出超级会员特权(演唱会优先购等)和广告换听歌模式,提升ARPU [26] 增长瓶颈 - 腾讯音乐付费用户增速从2020年8.32%降至2025年1.57%,ARPU增速从6.19%降至2.7% [36] - 年轻用户消费意愿与实际能力存在差距,可能限制付费率提升空间 [37] - 现有变现模式(订阅/广告/粉丝经济)均面临用户体验与商业化的平衡难题 [42]
作为全职妈妈,我是如何一年读超过100本书的?
36氪· 2025-06-27 23:05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没有涉及具体的公司或行业分析,主要内容是关于个人阅读习惯的改变和策略。因此,无法按照要求输出关于公司和行业的内容。以下是基于新闻内容的非公司/行业相关总结: 阅读习惯改变 - 个人通过战略性的生活方式改变,一年内阅读超过100本书并听了大量有声书 [4] - 改变包括利用BookTok社区、使用Kindle设备以及调整日常作息 [5] - 采用三本书并行阅读策略:Kindle电子书、纸质书和有声书 [6][8] 时间管理策略 - 减少无意识看电视时间,只在真正想观看时投入时间 [7] - 利用清晨孩子醒来前的安静时间进行阅读 [7] - 在通勤和家务时间通过有声书继续"阅读" [8] 阅读效果追踪 - 使用笔记应用程序记录阅读书目并标注个人感受 [9] - 通过设定界限优先保证阅读时间 [9] - 阅读带来睡眠改善、压力减轻和工作生活平衡等积极影响 [4]
场景多元 这届年轻人为“花式”阅读买单
中国青年报· 2025-06-23 01:20
阅读消费行为特征 - 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中 53.03%受访者有时为阅读付费 7.76%经常付费购买阅读资源 39.21%倾向于免费资源[2] - 阅读消费场景多元:购买纸质书(70.54%) 充值手机阅读平台(48.24%) 购买电子书或阅读器(44.09%) 充值听书平台(20.02%) 逛书市书展(18.88%)[3] - 阅读动机主要为满足个人兴趣爱好(73.08%) 学业与考试需要(53.09%) 娱乐休闲(49.68%) 拓展知识储备(41.99%)[10] 阅读时间分配 - 每周阅读时间分布:1-3小时(29.63%) 1小时以内(22.70%) 3-5小时(17.21%) 5-10小时(8.13%) 10小时以上(11.48%) 几乎不阅读(10.84%)[2] - 典型阅读时段包括睡前时段(如每天1小时) 通勤路上(如1小时地铁) 工作间隙等碎片化时间[1][3][4] - 部分读者通过定时阅读习惯保持连续性 如固定晚上10点阅读[7] 消费金额与结构 - 个体消费案例:闽南师范大学学生年购书支出400元占文化娱乐总支出10% 河南理工大学学生月购书500元占生活费25%[1][3] - 武汉大学学生月购书支出60-100元 同时使用多抓鱼等二手书交易平台[3] - 数字内容消费包括听书平台课程(单门课程60-70元) 文学网站书币充值等[3][5] 阅读媒介偏好 - 纸质书仍为主要阅读形式(70.54%) 同时电子书(44.09%)和听书平台(20.02%)渗透率显著[3] - 电子书优势体现在便捷性和经济性 适合碎片化阅读场景[3] - 部分读者根据内容类型选择媒介:专业书籍倾向纸质版 课外阅读更多使用数字平台[1] 阅读障碍与解决方案 - 主要障碍包括:学习工作繁忙难以抽空(65.83%) 注意力难以集中(48.99%) 电子设备干扰(44.64%)[7] - 解决方案包括调整阅读时段至早晨 利用AI工具辅助专业阅读 设定年度阅读目标(如30本/年)[7][8] - 二手书交易平台帮助解决藏书空间问题 学生每学期需搬运五六箱书籍[9] 阅读社交属性 - 11.62%受访者参加读书会签售会 其中既有免费活动也有付费场次(如68元作家见面会)[3][4] - 通过社交平台(如小红书)分享书籍结识书友 参与线下读书交流会[11][12] - 阅读成为社交货币 部分读者通过阅读分享为家乡代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