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阅读
icon
搜索文档
地坛书市的春与秋(读书有味)
人民日报· 2025-09-25 22:31
我对书有着无由的喜爱,遇此良机哪肯轻易放过,连续几天翘班越过马路到地坛逛书市。中国书店的摊 位是必访之地。有趣的是,中国书店不止一家,摊位也分设各处,于是首先将分在几处的中国书店摊点 探寻一遍。这样下来,每每只在中国书店的收获,便成当天的满载,只好第二天再来,造访别家。 熟悉的情景,熟悉的味道,让我一刹那梦回昨日。20多年前,我初来北京,供职于安定门外地坛西门路 西的一家媒体。那时正值北京书市由太庙迁入地坛,地坛书市大约始于此时。那时地坛书市最受欢迎的 是库存书,这些书品相好,市面难觅,打折力度大,三折、两折甚至一折甩卖,一元二元即可买到心仪 之书,百元购书都可算是巨款。读者因之接踵而至,人潮汹涌。 那时的地坛书市有很多特为书市准备的书,吸引有心的读者纷纷前来,也因此,肩挑背负、汗流浃背、 满载而归成了人们逛书市的常态。往后几年的地坛书市,热度不减,一些陌生的同行者,几年下来都成 了熟面孔,偶有相顾则点头而过,心照不宣,算是彼此打过招呼。 书市的好处是出版社、文化公司、书店同台比武,既有各自的看家本领,又有寻常难见的库底功夫,还 有试水探路即将发行的新书,是神仙打架,也是出奇制胜,让爱书的读者颇多获益。值得一 ...
让阅读成为人生刚需(暖闻热评)
人民日报· 2025-09-23 22:12
【人物】卡车司机陈浩 【故事】4平方米的驾驶室,是"工作室",也是"书房"。来自河南的卡车司机陈浩每天握着方向盘穿梭 于码头、仓库与高速公路。刚入行时,他也曾苦恼于等待装货时的枯燥。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开始尝试 阅读。5年多时间里,他利用闲暇时间读完数百本书,写下上千条读书笔记。他的热爱与坚持,赢得许 多网友敬佩与点赞。 【点评】 阅读会赋予一个人怎样的变化?从陈浩身上,可见一斑。 曾经,学历不高的他深陷内耗,找寻不到自我的价值,摸索不清生活的方向。读赫尔曼·黑塞的《荒原 狼》《悉达多》,他逐渐与平凡"和解",更加懂得珍视与维护眼下的幸福;读心理学著作《亲密关 系》,他逐渐解开亲情的隔阂,更加理解父母的不易……一本本书,一点点砌就他更加自洽的精神内 核。 最是书香能致远。有人说,读书就像种树,最好的开始时间是10年前,其次就是现在。此言不虚。阅 读,是一场精神的游历,出发不论早晚,只要背上行囊,迈出启程的脚步,前面便都是"诗和远方"。持 之以恒,每一页的翻阅、每一次的沉思,都是在为生命积淀厚度。 将读书视作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工地大叔刘诗利,组织数十场读书会、带领工友阅读的流水线女工 陈利娟,在图书馆留言感 ...
一入烟萝四十年——散文集《一入烟萝》代后记
经济观察报· 2025-09-22 04:31
(原标题:一入烟萝四十年——散文集《一入烟萝》代后记) 一个画面,根植脑海许久:读过旧私塾的父亲,戴一副老花镜,捧一本黄旧的"老书",读得津津有味。 那本旧书,竖排,繁体,封面残破,但被父亲用一张不知从何处寻来的粗纸包裹,经常脱落,缺了一 角,粘了泥土,甚至落上一粒变形的高粱米……后来,将要散架的时,父亲索性找来一块破布,保护着 那本"行将就木"的书。 对于尚未识字的我,父亲手里捧读的,等于天书。有时转到父亲身后,看他用钢笔在字间划着,手指间 尚存刚从田间带回的土屑……他手中的书并不固定,当我认字之后,可以辨出有时是《资治通鉴》,有 时是《隋书》,肯定还有别的,只是我的记忆已被时光掐断。唯一难忘的是他那个捧读的姿势。那是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匮乏,全家人三餐无继,父亲的阅读似在告诉我:书页上的文字比吃食金贵。 当我渐渐长大,能认出书页上的些许文字,这样的画面就有了重量。 一本破旧的繁体四角号码字典,或者说,我是"读"着这本字典,叩响了文学之门。 彼时的乡下,原始、贫瘠、动荡,果腹成为所有人的第一要务。父亲给这个家庭营造出一种奇特的文化 氛围: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的同步奇缺,使得这个家庭笼罩着一种有别于邻人的 ...
如果你整天不读书,不运动,不节制消费,不反省自律…
洞见· 2025-08-24 12:34
文章核心观点 - 个人成长的关键在于自我管理 通过培养阅读、运动、存钱和自省等习惯实现人生突破 [4][6][7] - 持续学习与自律是提升个人价值的基础 能够拓宽认知边界并重塑生活节奏 [9][18][40] - 财务规划与消费控制为中长期稳定性提供保障 存款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底气 [33][35][36] 习惯培养体系 阅读习惯 - 阅读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 能提升才华、拓宽认知并丰盈灵魂 [9] - 培养阅读兴趣需选择适合的读物 避免强迫阅读导致挫败感 [10][12] - 制定明确阅读计划并记录心得 通过笔记和思考促进成长 [13][14][15] 运动习惯 - 运动是身心最佳富养方式 能激活生命力并保持精气神 [17][28] - 行动力是改变前提 需根据体能状况循序渐进开展运动 [29][30] - 长期坚持运动显著改善健康状况 案例显示持续晨跑重塑身体机能 [22][24][26] 财务习惯 - 存钱是中年后最大底气 存款能在关键时刻减少难堪 [33] - 消费需遵循断舍离原则 只购买有价值物品 [34] - 定期存款应对未来变数 避免物欲透支钱包和未来 [35][36] 自省体系 - 自省自渡自愈是顶级修行 通过持续学习完善自我 [40][42] - 需审视自身格局大小、内核稳定性及心态问题 [43][45][47] - 修炼自身能吸引资源 小事积累最终成就更好人生 [50]
不读书,连“梗”都接不住(读书有味)
人民日报· 2025-08-14 22:10
阅读行为趋势 - 2024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9本 [1] - 人均每天数字化媒介接触时长超过3小时 [1] 数字化阅读特征 - 15分钟可通过音频平台完成一本书的概要收听 [1] - 3分钟可通过短视频了解整部电影内容 [1] - AI工具可在数十秒内提炼书籍核心内容 [1] 深度阅读价值 - 完整阅读经典著作有助于锻炼思维能力并提升思想境界 [1] - 纸质阅读可创造不读书无法获得的精神世界 [1] - 缺乏深度阅读可能导致对文化符号的误读(如"轻舟已过万重山"被简化为形容交通工具速度) [1] 文学素养体现 - 熟悉经典文本可准确理解文化隐喻(如"月亮与六便士"指代精神追求与物质财富) [2] - 读书群体在内容创作中更注重语言准确性(如避免误用"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梨花) [2] - 文本误读现象普遍存在(如将"逆旅"理解为逆境而非客栈) [2] 阅读的认知价值 - 阅读者能通过文学表达增强场景描述能力(如用诗句替代口语化表达) [3] - 读书习惯有助于突破信息茧房限制 [3] - 深度阅读可实现跨时空思想对话 [3] 技术与阅读关系 - 移动互联网时代仍需坚持深度阅读 [3] - 新技术提升信息获取效率但不等同智慧积累 [3] - 经典著作蕴含的哲理具有历久弥新特性 [3]
直播预告|当 AI 能几秒总结一本书,还需要苦哈哈地阅读吗?
声动活泼· 2025-05-22 08:31
直播活动信息 - 公司将于5月23日中午12点举办关于AI时代信息摄入的直播活动 邀请尼可学院创始人参与讨论[1] - 直播聚焦AI对阅读及青少年教育的影响 探讨阅读在当下的意义[1] - 活动通过扫码预约参与 采用实时互动形式而非播客[1] 行业内容趋势 - 青少年教育节目持续关注AI与教育交叉议题 包括AI对思考能力及文科教育价值的影响[1] - 全英文阅读教育机构尼可学院拥有8年行业经验 长期将阅读作为核心研究方向[1] - 行业讨论重点集中于AI时代的信息处理方式变革及青少年成长需求[1]
AI时代,阅读何为?
环球网资讯· 2025-04-23 05:41
文章核心观点 在AI时代,阅读方式改变,数字阅读力量彰显,阅读意义更重要,应结合数字技术与传统阅读 [1] 分组1:AI时代阅读特点 - 阅读“打开方式”更生动,从竹简、纸张到手机、电脑,载体变化但读者对优质内容追求不变 [1] - 数字化阅读方式呈上升态势,借助AI可迅速检索文献、短时间“阅读”海量文字 [1] 分组2:行业举措 - 中国国家图书馆推出“书香无界 智联未来”系列活动,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汇聚1万余种、10万余册珍贵古籍资源,提供多种功能和服务 [1] 分组3:专家观点 - 学者周国平认为AI是好工具,能帮找书和整理知识,人类精神能力中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体验不可数字化,阅读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1]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指出网上获取的是已知,新问题发现和新知识获取源于阅读和思考 [1] -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提醒民众做“清醒的阅读者”,重视深度阅读和思考能力训练,强化辩证批判思维等,实现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融合共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