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试贷

搜索文档
浙江首单“中试贷”落地 破解“轻资产、高风险”融资痛点
新华财经· 2025-09-19 08:20
核心事件 - 瑞丰银行向浙江麻银佳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发放浙江省首笔"中试贷"155万元人民币 专项用于企业抗菌功能性纺织品的中试环节 [1] - 该笔贷款为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探索新路径 [1] 中试环节特点 - 中试是产品正式投产前的中间阶段试验 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的关键环节 [1] - 中试主体存在技术验证不确定和市场前景不明等风险 [1] - 中试过程在研发测试、工艺优化和小规模生产等环节存在较大资金需求 [1] 借款企业情况 - 浙江麻银佳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 主营新材料研发、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制造和纺织品销售 [1] - 公司依托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的中试基地和研发资源 开展抗菌新材料与功能性纺织品的中试验证与工艺优化 [1] - 企业技术成熟度和产业化前景良好 [1] 贷款产品特点 - "中试贷"是针对科技企业中试阶段"轻资产、高风险"融资痛点创新的专属产品 [1] - 瑞丰银行通过"科技指数"评价体系 将企业技术实力和中试转化进度等科创要素纳入授信模型 [2] - 银行结合企业订单情况及技术转化能力 为企业授信300万元人民币 [2] 政策支持 - 中国人民银行绍兴市分行指导瑞丰银行主动对接企业 [1] - 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表示将深化部门协同和融资对接 组织辖内金融机构加强与各类研究院和中试平台的合作 [2] - 政策目标是扩大中试金融服务覆盖面 为科技创新突破提供金融支撑 [2]
中国新闻网:25条硬招助推武汉科技金融中心加力提速
中国新闻网· 2025-09-04 02:54
政策框架 - 湖北八部门联合印发《高水平推进武汉科技金融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5个方面25条具体举措 [1][3] - 方案旨在强化武汉科技金融中心功能定位并重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3] 资源集聚措施 - 武汉将广泛集聚科技金融资源 包括政策 平台 机构 资本 人才等要素 [3] - 高标准建设光谷科创金融集聚区并打造武汉科技金融人才港 [3] 金融改革试点 - 支持武汉申创全国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3] - 高水平建设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 [3] - 争取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及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落地湖北 [3] 产品与服务创新 - 优化创新科技人才贷 研发贷 中试贷 创业担保贷 共赢贷等金融产品 [3] - 完善科技担保体系 通过数据增信和财政增信提供轻资产宽信用便利化融资服务 [4] 市场平台建设 - 加快打造中国光谷科创路演中心及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 [3] - 探索跨区域科技金融对接活动并实施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 [3] 资本市场利用 - 利用债券市场科技板 区域性股权市场科技创新专板 创业板和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 [4] - 推动科技型企业发债及梯次申报上市 [4]
让“知本”变“资本”:武汉提交25条举措打造中部创新引擎
观察者网· 2025-09-02 07:09
武汉科技金融中心建设目标 - 2027年底初步建成武汉科技金融中心 [1] - 提出25条具体举措集聚金融机构、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 [1] - 推进科技金融改革并优化科技金融生态 [1]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 - 打造股权投资引导、债权融资增信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募资培育三大体系 [2] - 重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并组建"创投+产投"基金群提供全周期股权融资服务 [2] - 深化信用贷款改革并创新推出科技人才贷、研发贷等金融产品 [2] - 推广"301"线上信用快贷模式降低融资门槛 [2] - 利用债券市场"科技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推动企业发债上市 [2] - 每年精选100家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 [2] 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举措 - 支持武汉申创全国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并建设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 [3] - 争取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和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 [3] - 探索"校友投""校友贷"等创新模式并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试点范围 [3] - 打造中国光谷"科创路演中心"和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 [3] - 实施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促进资源跨区域流动 [3] 资源集聚与平台建设 - 打造线下"广交会"和线上"淘宝网"两大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4] - 高标准建设光谷科创金融集聚区和武汉科技金融人才港 [4] - 推动金融政策、平台、机构、资本、人才等资源向湖北汇聚 [4] 国家战略响应与区域影响 - 响应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列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的部署 [4] - 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科技金融体制的要求 [4] - 2027年湖北科技型企业将享受多元化、多层次金融服务 [5] - 武汉将成为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区域中心并辐射中部及全国 [5]
湖北八部门联合发文,提速建设武汉科技金融中心
证券时报网· 2025-09-01 13:42
建设目标与定位 - 力争到2027年底初步建成武汉科技金融中心 实现科技金融关键指标突破性增长[1] - 定位为依托武汉 立足湖北 辐射中部 面向全国 链接海外的科技金融中心[1] - 武汉作为中部唯一入选国家科技金融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城市 获得重要发展机遇[1] 资源集聚措施 - 打造科技金融线下广交会和线上淘宝网两大综合服务平台[2] - 高标准建设光谷科创金融集聚区并打造武汉科技金融人才港[2] - 推动金融政策 平台 机构 资本 人才等资源要素加速汇聚[2] 改革创新举措 - 支持武汉申创全国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2] - 高水平建设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2] - 争取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和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落地[2] 金融产品与服务 - 创新科技人才贷 研发贷 中试贷 创业担保贷 共赢贷等金融产品[2] - 推广301线上信用快贷模式[2] - 提供从0到1 从1到2 从2到N的股权融资服务[3] 政府支持体系 - 重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 打造全国影响力风投创投中心[3] - 撬动社会资本组建创投加产投基金群[3] - 完善科技担保体系 运用数据增信和财政增信双重手段[3] 资本市场对接 - 利用债券市场科技板 区域性股权市场科技创新专板[3] - 通过创业板和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融资[3] - 推动科技型企业发债和梯次申报上市[3] 区域辐射能力 - 打造中国光谷科创路演中心和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2] - 开展跨区域科技金融对接活动和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2] - 促进科技金融资源跨区域高效流动[2]
浙江印发《实施意见》推动三大科创高地发展
每日商报· 2025-08-16 22:24
科技创新投入目标 - 到2027年全省科技创新投入目标达到9000亿元以上,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超3600亿元且占GDP比重3.4%以上 [1] - 到2030年全省科技创新投入目标达到1.1万亿元以上,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超4500亿元且占GDP比重3.5%以上 [1] -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模式下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科技创新投入合计超900亿元 [1] 企业科技创新投入 - 引导企业科技创新投入达到7000亿元 [1] - 全省每年新认定5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2] - 每年遴选2000家左右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规下样本推动升规纳统 [2] - 省属国有企业研发费用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 [2] 高校科研机构投入 - 支持12所列入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高校领衔承担重大科技任务 [2] - 每年从高校、科研机构遴选10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担任"科技副总" [2] 科技金融支持 - 发挥"4+1"专项基金撬动作用持续做大做强省科创母基金 [3] - 实施金融促进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支持科技型企业并购贷款试点 [3] - 创新开发"概念验证贷""中试贷"等金融产品 [3] - 支持保险机构开发推广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先投后股"保险和"中试综合保险"等产品 [3]
万亿投入撬动创新生态!浙江持续打造科创高地
国际金融报· 2025-08-13 14:19
科技创新投入量化目标 - 到2027年全省科技创新投入超9000亿元 到2030年突破1.1万亿元 [1] - 202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超3600亿元且占GDP比重3.4%以上 2030年超4500亿元占比3.5%以上 [2][6] - 政府科技创新投入2027年达1500亿元以上 企业投入占比近八成约7000亿元 [3][4] 政府投入机制 - 财政科技资金增幅需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各级政府科技投入预算原则上只增不减 [2] - 将产学研合作项目及顶尖人才自主选题项目纳入省重大科技计划 要求横向经费累计实际到账300万元以上 [3] - 建立国企研发费用刚性增长机制 要求省属国企研发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2个百分点 [4] 企业激励措施 - 对研发强度高且基础研究投入超千万元的企业按研发费用比例给予财政奖励 [4] - 通过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上升为省重大科技计划 [3] - 实施11个设区市研发经费占比均超全国平均目标 强化区域协同 [3] 高校与科研机构改革 - 高校科研机构及医疗卫生机构需合计投入超900亿元 [4] - 通过双一流196工程和科技副总计划推动人才向企业流动 每年遴选100名高校人才担任企业科技副总 [4] - 推动高层次人才向企业一线流动 解决企业技术攻关能力不足问题 [4] 科技金融创新 - 发挥4+1专项基金撬动作用 做大省科创母基金 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5] - 创新开发概念验证贷和中试贷等金融产品 支持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和先投后股保险 [5] - 鼓励金融机构单列科技企业信贷规模 实行差异化管理 制定科技企业贷款尽职免责清单 [5] 重点产业布局 - 聚焦人工智能 生命健康 新材料新能源三大科创高地建设 [2][6] - 依托杭州医药港和台州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完整链条 [6] - 通过深化研判机制及时调整投入方向以匹配产业需求 避免撒胡椒面式投入 [6]
上半年广东贷款增速三连升支撑经济回升向好
广州日报· 2025-07-21 11:59
经济金融运行态势 - 2025年上半年广东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信贷增速稳步回升为实体经济注入强劲动力[1] - 5月15日降准政策为广东金融机构新增可用资金约1400亿元 前5个月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1.33万亿元[1] - 截至6月末广东本外币贷款余额29.6万亿元 同比增长4.8% 增速连续三个月回升 较年初新增1.2万亿元同比多增1098亿元[1] 社会融资结构 - 直接融资占比持续上升 非金融企业债券 股票和地方政府债券等市场化直接融资增加3894亿元同比多增168亿元 占广东社融增量29.2%同比提升2.5个百分点[2] - 地方政府债券融资增加2399亿元 企业债融资增加1252亿元[2] 重点领域信贷投放 - 科技 普惠 绿色等金融领域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总体贷款增速[2] - 上半年制造业贷款新增2787亿元同比多增140亿元 占各项贷款增量比重达22.6%[2] -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8% 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 金融产品创新 - 针对科技成果研发投入阶段创新推出科技人才贷 科技研发贷 将科技型企业人才和研发投入情况作为授信或增信参考依据[3] - 推广前期贷破解科研项目建设前期四证不齐全导致的信贷需求难题[3] - 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阶段创新推出技术入股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知识产权许可收益权质押融资 技术合同融资等模式[3] - 成功落地全国首笔技术入股贷 地理标志用标企业商标许可收益权质押融资 广东首笔中试贷等产品[3] - 在科技成果应用生产阶段推广创新积分贷 评级贷 信用分挂钩贷等信用贷款产品[3] - 截至5月末广东省科技贷款余额5.6万亿元 同比增长7.3%[3] 融资成本与存款结构 - 2025年6月广东辖内新发放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04%处于历史低位 同比下降38个基点[4] - 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2.79% 同比下降41个基点[4] - 截至6月末广东存款余额37.7万亿元同比增长5.6% 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和一季度末高3.4个和3.0个百分点[4] - 比年初增加1.1万亿元同比多增4466亿元[4] - 住户及企业部门活期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5297亿元同比多增6898亿元 同比增速达8.8%比各项存款增速高3.2个百分点[4]
武汉首提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3000亿耐心资本引领,多项创新举措首试首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9 09:33
武汉市推动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 武汉市印发《武汉市推动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行动方案(2025-2027年)》,首次提出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的发展目标 [1] - 方案部署实施耐心资本培育、科技信贷提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风险补偿分担、科技金融生态优化"五大行动" [2] - 目标到2027年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50家以上,股权投资基金规模突破3000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培育"金种子""银种子"企业500家以上 [2] 耐心资本培育行动 - 武汉整合设立武汉基金和江城基金两只政府产业基金,累计参与设立母、子基金111支,直投项目32个,累计出资204.41亿元,带动社会资本实缴投资规模834.75亿元 [4] - 提高政府投资基金出资比例,在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创业投资类基金中出资比例可达50%以上 [4] - 延长创业投资基金存续期限,最长可达15年 [4] - 用好AIC股权直投试点政策,吸引保险资金参与AIC股权投资 [5] - 推广"拨转股"模式,支持政府投资基金与科研平台合作设立概念验证基金、中试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5] 科技信贷提质行动 - 推动商业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立单独的融资授信和风控制度 [7] - 鼓励金融机构拓展科技型企业首贷、信用贷,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无还本续贷模式 [7] - 推广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模式,最高额度1000万元,政府按比例风险补偿 [7] - 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累计放款365.63亿元,服务企业4287家 [9] - 创新"共赢贷"产品,探索"贷款+认股权证"业务 [9]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行动 - 对"金种子""银种子"企业分层培育、动态调整,支持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科技型企业上市 [10] - 2024年武汉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8家,包括四个新兴产业的"全国第一股" [11] - 支持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控股型并购贷款比例最高可达80%,期限最长10年 [12] - 用好债券市场"科技板"政策,推动发行各类科技创新债券 [12] - 武汉市已有12家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债券172亿元,储备110余家意向发债企业 [13] 数字化金融服务基础设施 - "汉融通"企业融资对接服务平台累计入驻市场主体38万户,促成融资约4300亿元 [9] - 完善"汉融通"综合金融服务功能,推出10款以上融资产品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