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石器
icon
搜索文档
“中华第一舟”见证的8000年文化:访跨湖桥遗址
经济观察报· 2025-09-26 06:33
(原标题:"中华第一舟"见证的8000年文化:访跨湖桥遗址) 文博时空 作者 翟德芳 我在《万年中华,上山启明》一文结尾,提到上山文化发展为跨湖桥文化。按考 古学文化命名的惯例,跨湖桥文化自然是根据跨湖桥遗址而定名的。也是巧合,我自杭州南下,最先去 的是上山遗址,回头向北,第一站便是跨湖桥遗址,这样讲下来还很是通畅。 跨湖桥遗址的第一次发掘结束了,然而在施加农等人心中,其年代始终是个问题。2000年,浙江省考古 所的蒋乐平调查浦阳江流域史前遗址,从浦江、诸暨进入萧山。施加农等与蒋商量后,于2001年5月至7 月开始了跨湖桥遗址的第二次考古发掘。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和骨器,还出土了人工 栽培的稻米颗粒,遗址独特的文化面貌更加清晰。稻米的发现,意味着若遗址年代数据无误,可将我国 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向前推进1000年! 跨湖桥遗址位于浙江省萧山市城区西南约4公里,属于城厢街道湘湖村,遗址西南约3公里为钱塘江、富 春江与浦阳江三江的交汇处。跨湖桥遗址的绝对年代为距今8000—7000年。以其为典型遗址的跨湖桥文 化以钱塘江—杭州湾为中心分布区,依托上游山地,向河口平原拓展,是一种面向海洋的考古学文化。 ...
临安成立我市首个农村直播电商联盟
杭州日报· 2025-07-21 03:02
政策支持与行业背景 -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 [3] - 省市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农村电商做大做强 [3] 行业发展挑战 - 村播队伍中存在半路出家或单打独斗的从业者 [4] - 从业者面临资源链接有限和直播经验欠缺的问题 [4] 平台建设与机制创新 - 临安成立全市首个电商联盟并发布党建引领工作机制 [4] - 联盟从资源整合、人才培育、品牌打造等六大业务范围入手 [5] - 建立1+3+N组织架构:1个工作机制、3个核心环节、N个部门协同体系 [5] - 联盟发挥会客厅和育苗圃作用 整合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资源 [5] - 推动农产品电商直采和定制生产等新业态模式 [5] - 开展电商运营直播话术行业规范等培训课程 [5] 成功案例与成效 - 村播颜海洋在政府帮扶下带动1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6] - 本土村播三口姐姐通过故事+文化+场景模式推广乡村工艺品 [7] - 临安形成以坚果炒货天目香薯竹笋为核心的直播矩阵 [7] - 累计培育22个省级电商直播共富工坊和9个省级电商镇 [7] - 52个省级电商专业村实现农村电商产业全域覆盖多点开花 [7] - 2024年全区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60亿元 [7] 战略规划与区域布局 - 规划六条天目村播带作为共富廊道 [7] - 青山湖畔农文综合村播带培育每家每户生鲜等品牌 [8] - 长西沿边农旅融合村播带打造木木生物等品牌 [9] - 太湖源头生鲜农产品村播带汇聚签果果蔬等节点 [9] - 大天目山休闲农业村播带串联天目村太子啡等品牌 [9] - 地道两昌坚果产业村播带串联湍口镇三联创客中心等节点 [9] - 浙西天路高山蔬菜村播带串联昌西公社等基地 [9] - 按照一直播带一片区一直播带一产业一直播带一群人的发展思路 [9] - 通过筛选引进培育契合村播提升片区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9]
在寺墩进入长三角大文化圈:说常州寺墩遗址|访古
经济观察报· 2025-07-09 22:30
寺墩考古史 - 寺墩是一座高出地面约20米的椭圆形土墩,1973年首次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璧、玉琮 [2] - 1978年至1995年进行5次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2200余平方米,确认遗址分为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两个文化层 [2] - 2016年纳入"考古中国"研究课题,2019年后重点发掘核心区域,发现崧泽文化墓葬区、木构建筑遗存和良渚文化砌石遗迹等 [3] 遗址地理与结构 - 寺墩遗址东西长100米、南北宽80米,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周围有双重水系环绕 [4][13] - 遗迹包括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区,居住区发现300平方米的崧泽文化建筑遗存和良渚文化大型建筑基址 [5] - 中心祭台发现3座良渚文化墓葬,其中3号墓随葬品达100多件,包括57件玉礼器 [8] 出土遗物与文化特征 - 陶器数量最多,崧泽文化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为主,良渚文化以袋足陶鬶、刻符大口缸为特色 [9] - 玉器制作精美,包括十二节人面纹玉琮(48组人面纹)、玉璧等,显示高超工艺 [10][11] - 发现带有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日月山刻符陶片,反映与黄河流域的文化联系 [14] 历史地位与意义 - 遗址呈现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的变迁,是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例证 [12] - 良渚文化时期成为除良渚古城外的另一政治经济中心,可能为文明核心区域 [13] - 墓葬贫富差异、大型建筑基址和宗教祭坛表明存在阶级分化和复杂社会组织 [13]
考古成果和历史遗址进馆 多家博物馆焕新登场
央广网· 2025-05-17 01:07
博物馆开放与考古成果展示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于16日起试运营,集中展示1100件(套)史前玉器、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其中07M23号墓葬出土约340件文物(玉器占210件)[1] - 苏州考古博物馆17日开放,首批展出1200余件(套)文物(80%为首次亮相),并复原重达90吨的"孙吴1号墓"(长15米、宽10米,江浙沪最大单体文物)[1] -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将于18日开放,与遗址公园联动展示良渚文化稻作、玉器等实物,实现"实景游览"体验[2] 重点文物与历史价值 - 凌家滩07M23号墓葬通过"展中展"形式完整再现葬仪,体现对后世玉礼文化的传承影响[1] - 苏州"孙吴1号墓"出土铭文砖、吴侯砖、建兴二年纪年砖及大量金器(均为苏州地区首次发现)[2] -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系统展示临平史前考古发掘历程,还原良渚生活样貌[3]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试运营
人民网· 2025-05-16 15:22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于5月16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开馆试运营,首次系统性展示遗址考古成果及历史价值 [1][4][5][6][10][12][16][17][18] - 博物馆集中展出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约1100件,涵盖凌家滩遗址核心考古发现 [1][4][5][6][10][12][16][17][18] 凌家滩遗址历史地位 - 该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存,为探索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的关键节点 [1][4][5][6][10][12][16][17][18] - 自1985年发现以来出土大量重要玉器,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列"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1][4][5][6][10][12][16][17][18] 展品与参观情况 - 重点展品包括玉龙、玉鹰、玉蹲(坐)姿人等代表性玉器 [5][15][17] - 开馆当日吸引参观人员观看展品,博物馆内外景通过无人机及室内摄影完整呈现 [3][7][9][11][13][18]
玉启五千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安徽省主会场活动暨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试运营启动仪式即将启幕
央视网· 2025-05-14 03:06
活动概况 - 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安徽省主会场活动暨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试运营启动仪式将于5月15日至16日在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 [2] - 活动包含学术研讨、公众参与和文化传播等多元内容 嘉宾云集 内容丰富 [2] - 系列活动包括"博物馆之夜"、学术研讨会、直播探馆等 5月16日主会场将公布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和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项目 [4]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亮点 - 凌家滩遗址是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标志性遗址 为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关键遗存 [5] - 博物馆将展出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约1100件(套) 其中110件为首次展出 [9] - 展览结合人工智能、裸眼3D等数字技术 构建文物与虚拟空间的交互场所 [9] - 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玉器特展 集中展示凌家滩考古成果 [9] 特色活动 - 5月16日央博独家直播探馆 由央视主持人任志宏与专家王巍、吴卫红解读文物历史价值及最新考古发现 [18] - 举行凌家滩文化研究院揭牌及专家聘任仪式 加强学术研究 [4] - 发布长三角考古研学线路及微短剧文投专项基金扶持计划 推动文化产业创新 [4] 行业影响 - 活动促进文旅融合 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 为安徽省及全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23] - 通过集中展示博物馆事业发展成果 强化业内交流与文化传播 [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