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古国时代
icon
搜索文档
郭大顺对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的36个回答|上博红山特展导览④
经济观察报· 2025-09-04 02:08
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 - 提出"上庙"概念 认为牛河梁遗址存在比女神庙等级更高的大型建筑 位于北部山台 证据包括三倍于人耳的泥塑耳残件及更精细的建筑构件[6][7][8] - 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新发现大量红山文化遗迹 含玉龙 显示红山文化极盛时期可能南下转移至河北桑干河流域 该发现入围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项目[2][27][59] - 内蒙古元宝山积石冢体量达40-60米 为目前最大单冢 出土首次发现的冠状饰及最大玉猪龙 并证实"藏玉于冢"的祭祀习俗普遍存在[27][28][29] 红山文化礼制体系 - "坛庙冢"祭祀体系代表中华文明礼制源头 牛河梁拥有标准坛体 唯一庙宇及典型积石冢 体现"天地神人"宇宙观[21][22][23] - 建筑群沿东北-西南轴线布局 南北轴线跨度约一公里 含北庙南坛结构 第二地点积石冢呈正南北向 显示整体规划[16][17][19] - 玉器作为精神信仰载体 在贫乏物质基础上高度发展 包含动物形玉器抽象化表现 如玉猪龙 勾云形玉器及斜口筒形器[44][45][46] 红山文化文明特征 - 距今5500年前后发生文化突变 从单一积石冢发展为复杂祭祀体系 进入古国文明第一阶段 体现祭祀规范化 礼仪制度化及信仰体系化[55][56][82] - 神像巨大化现象普遍 推测主神高度约5米 与良渚莫角山台基推测神像及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形成参照[10][12][13] - 人体塑像数量达50余个体 远超其他史前文化 可能受欧亚草原通道东端的西亚人体塑像传统影响[14][15][64] 文化交流与传播 - 彩陶与玉器两大艺术形式融合 仰韶文化彩陶北上与当地筒形罐传统结合 玉器文化则向环太平洋地区输出[47][48][50] - 玉猪龙传播范围广泛 从河北宣化 小河沿文化至河南洛阳 陕西西周墓均有发现 体现文化影响力[37][38][60] - 发现南海或远海海贝仿制的玉贝 反映间接远距离交流 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发达 与商代青铜器花纹可能存在关联[64][62][63] 学术理论与方法 - 苏秉琦提出"古国-方国-帝国"三阶段论 红山文化属古国时代 强调文明连续性及礼制传承 非西方三要素标准[68][69][79] - 考古学应结合文献检验 如红山文化南下对应五帝时代文化大融合 但需以考古资料为主重建古史[105][106][107] - 提倡百家争鸣 多种观点碰撞 如英国巨石阵多解读并存 反对将红山文化边缘化或单一中心论[94][99][103]
文旅新探丨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叩响“古国时代”之门
新华网· 2025-05-21 02:53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于2025年5月开馆试运营,首次系统性展示考古成果,展出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约1100件 [1] - 博物馆建筑以十字院落为形,仿夯土外墙设计,位于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轴线 [1] - 博物馆通过器物和科技手段让五千多年前的"古国时代"可触可感 [1] 凌家滩遗址的历史地位 - 凌家滩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探索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的关键遗存 [3] - 遗址聚落轮廓长2000多米、宽约1000米,展现双重环壕系统与功能分区(防御区、居住区、祭祀区、墓葬区) [3] - 凌家滩文化呈现"复杂性、高端性、创新性、独特性"特点,但未完全形成体系化 [3] - 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6] 凌家滩玉器与文化特征 - 玉双虎首璜的拼合体现"合符"信物制度,印证古国时代盟约 [3] - 玉龙首尾相衔,4.4厘米身躯刻有17道龙鳞纹 [8] - 玉鹰胸腹刻八角星纹,双翅作猪首形,体现太阳、鸟、猪崇拜 [9] - 玉版有23个钻孔及八角星纹,被解读为洛书、八卦或历法雏形 [9] - 玉人背后有细如发丝的穿孔,3件完整玉人集体亮相 [9] - 玉器制造技艺高超,反映宇宙观、权力观与信仰体系,证明三大玉文化存在交流 [9] 重要考古发现与展陈 - 07M23号"王者之墓"长3.6米、宽2.1米,出土随葬品340余件(玉器210件),展现三层葬制结构 [10] - 墓葬上层覆以大玉猪(长72厘米、重88公斤),体现早期等级分化和礼制雏形 [10] - 动画演示还原葬制葬仪,VR技术让观众"穿越"至史前祭坛 [10] - 裸眼3D技术拆解玉鹰纹饰,3D扫描复原红烧土层重现祭祀场景 [10] 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 博物馆与遗址公园互补,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基因密码 [10] - 国家文物局评价其建成开放是中华文明探源和大遗址保护工作的里程碑 [10]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试运营
人民网· 2025-05-16 15:22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于5月16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开馆试运营,首次系统性展示遗址考古成果及历史价值 [1][4][5][6][10][12][16][17][18] - 博物馆集中展出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约1100件,涵盖凌家滩遗址核心考古发现 [1][4][5][6][10][12][16][17][18] 凌家滩遗址历史地位 - 该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存,为探索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的关键节点 [1][4][5][6][10][12][16][17][18] - 自1985年发现以来出土大量重要玉器,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列"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1][4][5][6][10][12][16][17][18] 展品与参观情况 - 重点展品包括玉龙、玉鹰、玉蹲(坐)姿人等代表性玉器 [5][15][17] - 开馆当日吸引参观人员观看展品,博物馆内外景通过无人机及室内摄影完整呈现 [3][7][9][11][13][18]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迎开馆试运营 千余件文物再现“古国时代”
新华社· 2025-05-16 08:47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于5月16日开馆试运营 首次系统性展示考古成果 展出文物约1100件 [1] - 博物馆展厅面积约4000平方米 设1个基本陈列展厅和2个临展厅 [2] - 基本陈列分为总序 鉴往知远 玉耀长河 文明互鉴四部分 [2] 凌家滩遗址考古价值 - 凌家滩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 在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中具有关键地位 [2] - 与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并称"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2] - 被列入国家"十四五"大遗址保护利用重点项目 [2] 展陈特色与重要文物 - 展出首尾相连的双面圆雕玉龙 刻有八角星纹的玉鹰 玉人 玉龟和玉版 重达88公斤的大玉猪等珍贵文物 [2] - 07M23号王者之墓整座墓葬文物集中陈列 配合葬仪研究成果的动态演示 [2] - 运用实景复原 数字光影等科技手段展示古代先民在规划营建 玉器制造 艺术创造方面的成就 [3] 考古研究进展 - 遗址自1985年发现以来 出土大批重要玉器 [2] - 近年来考古研究和保护利用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2] - 展陈全面直观再现了远古先民的社会生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