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崧泽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江苏无锡发现长江下游史前古城 距今6000年
央视新闻· 2025-09-26 21:30
截至目前,考古发掘面积约16000平方米,壕沟和墙体内出土的陶片属于马家浜文化,碳测年表明遗址年代不晚于距今6000年。 近日,记者从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在无锡斗山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古城遗址,距今已有6000年。这是长江下游已知最早的史前 城址。 斗山遗址位于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斗山村西侧,北距长江约30公里,南距太湖约25公里,面积约25万平方米,主要包含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遗存,是一处 规模较大、内涵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 无锡斗山遗址联合考古队发掘现场负责人 葛昕炜:我们对东段城墙做了整体解剖性探沟,发现内外墙之间有比较深的壕沟,壕沟也是一直被使用的。马家 浜时期的史前城址,明显是经过精心规划和设计的。这对于我们重新评估和认识马家浜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状态,是一个非常好的证据。 截至目前,斗山遗址已清理出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时期的墓葬194座、房址13座、红烧土堆积12处等众多遗迹,出土陶器、玉器、铜器等文物近1800件。 接下来,斗山遗址联合考古队将按照大遗址考古的要求制定中长期规划,持续开展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系统全面地揭示斗山遗址的内涵与价值。 ...
江苏无锡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城址 系我国最早史前城址之一
新华社· 2025-09-25 08:59
记者9月25日从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位于江苏省无锡市的斗山遗址揭示出马家浜文化时期 城址,年代距今约6000年,这是首次在长江下游揭示出马家浜文化时期城址。 斗山遗址位于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斗山村西侧,东北紧靠横山,南临黄泥坝河,整体地势北高南 低。遗址北距长江约30公里,南距太湖约25公里,面积约25万平方米,主要包含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 遗存,是一处规模较大、遗迹密集、内涵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苏省文物考古研 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上海博物馆、无锡市文物考 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展考古发掘。截至目前,考古发掘面积约16000平方米。 6000年前的史前城址长啥样?记者在现场看到,遗址西北部发掘出内外两道墙和三道壕沟,北部、 东部和南部探沟中亦可见墙与壕沟。城址总体平面呈圆角方形,其中内墙及其外侧壕沟可以完整闭合。 遗址西北部有一条东西向的现代河道穿过遗址,在河道南壁剖面,清晰可见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内墙、外 墙与壕沟,其中保存完好的内墙部分高有1米多。斗山城址充分依托塔山,从塔山东西两侧修筑出北 墙,墙体大部分是用较为纯净的黄土修筑,部分墙体 ...
桑田沧海,根脉永续:说苏州澄湖遗址
经济观察报· 2025-09-06 02:13
(原标题:桑田沧海,根脉永续:说苏州澄湖遗址) 文博时空 作者 翟德芳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在大学读书时,张忠培先生给我们讲授新石器时代考古课 程,讲到良渚文化,说这个文化出现了最早的刻符,也就是原始的文字符号,但在哪儿出土的我记不清 楚了。后来,大概在80年代中叶,读考古报告,才知道这个刻符出土于江苏省吴县的澄湖遗址,从此记 住了澄湖这个地名,不过一直也没有看到实物。这次长三角之行,我将澄湖列入必到地点,期望能有实 地考察的机会。 进入江苏,我就开始留意关于澄湖的信息,但在南京博物院没有看到太多有用的资料,到苏州之后,在 苏州博物馆也没有更多的发现,倒是明确了澄湖遗址现在被湖水淹没,已经不存,心中很是失望。但在 山穷水尽之时,却有柳暗花明之喜。在苏州,知道还有一家"吴文化博物馆",距我所住的酒店又不远, 于是前去考察。我本来以为这个"吴文化"是"吴国的文化",却不料人家是"吴地的文化",在这个博物馆 里,我竟然看到了澄湖遗址的专题陈列,真是喜出望外!基于吴文化博物馆的陈列材料,我得以拍到不 少文物的照片,又翻查资料,遂有了本文的内容。 古井遗珍 澄湖本是面积约为45平方公里的湖泊,又名沉湖或陈湖,为古太湖的 ...
在寺墩进入长三角大文化圈:说常州寺墩遗址|访古
经济观察报· 2025-07-09 22:30
寺墩考古史 - 寺墩是一座高出地面约20米的椭圆形土墩,1973年首次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璧、玉琮 [2] - 1978年至1995年进行5次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2200余平方米,确认遗址分为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两个文化层 [2] - 2016年纳入"考古中国"研究课题,2019年后重点发掘核心区域,发现崧泽文化墓葬区、木构建筑遗存和良渚文化砌石遗迹等 [3] 遗址地理与结构 - 寺墩遗址东西长100米、南北宽80米,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周围有双重水系环绕 [4][13] - 遗迹包括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区,居住区发现300平方米的崧泽文化建筑遗存和良渚文化大型建筑基址 [5] - 中心祭台发现3座良渚文化墓葬,其中3号墓随葬品达100多件,包括57件玉礼器 [8] 出土遗物与文化特征 - 陶器数量最多,崧泽文化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为主,良渚文化以袋足陶鬶、刻符大口缸为特色 [9] - 玉器制作精美,包括十二节人面纹玉琮(48组人面纹)、玉璧等,显示高超工艺 [10][11] - 发现带有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日月山刻符陶片,反映与黄河流域的文化联系 [14] 历史地位与意义 - 遗址呈现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的变迁,是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例证 [12] - 良渚文化时期成为除良渚古城外的另一政治经济中心,可能为文明核心区域 [13] - 墓葬贫富差异、大型建筑基址和宗教祭坛表明存在阶级分化和复杂社会组织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