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良渚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良渚文化大走廊在数贸会“上新”
杭州日报· 2025-09-29 02:31
数贸会上,怎么能少得了良渚元素?来自良渚数字文化社区的良源文化有限公司带来了动画作品 《汉字小精灵》,该作品将良渚文化七大玉器元素融入汉字精灵形象设计,以动画语言讲述中华文明故 事。而思享无限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则运用AI技术,通过"AI拍照亭"让游客"一秒穿越"良渚古城。 下一步,良渚文化大走廊将继续聚焦"双招双引"、新兴产业培育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高能级文化 产业平台。 游客参观"小热昏"摊位 "宁可一天不吃荤,不可一天不听小热昏。"这是68岁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俞康发常常挂在嘴边 的话。9月25日,他把这段话带到了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以下简称"数贸会")的现场。 在"数字文娱"展区3号馆的"浙江老字号"区块,俞康发站在杭州小热昏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 称"小热昏食品")的展位前,穿着蓝色长衫,戴上清朝瓜皮帽,一段传统小热昏曲艺表演吸引了众多游 客驻足。而另一边,小热昏食品公司负责人郑磊正向参观者介绍新品"数字音乐梨膏棒棒糖"。该产品采 用骨传导技术,内置歌曲《千年等一回》与小热昏传统唱段两首乐曲,将传统梨膏糖与数字音乐相结 合,实现"可听可食"的创新体验。 这是良渚文化大走廊上文化科技企业在本届数 ...
“良渚文化像一本书,我们与游客一同阅览”(民生一线·高能量老年人)
人民日报· 2025-09-15 22:22
银龄志愿者队伍构成 - 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中65岁以上银龄志愿者有77位 服务于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1] - 银龄志愿者人数约占良渚文化志愿者总人数的10% 被团队视为中坚力量[5] - 成员具备多语言能力与专业技能 包括退休援外工作者提供双语讲解 退休空乘培训师提升团队仪态标准[5] 志愿服务内容与形式 - 提供持续90分钟的现场讲解服务 通过生活化话题增强观众互动性[2][4] - 开发剪纸 篆刻 摄影等多元化文化体验活动 由具备特长的银龄志愿者主导教学[5][6] - 承担国际文化交流任务 2019年良渚申遗成功后国际游客参与度显著提升[7] 志愿者培养体系 - 采用"传帮带"培养机制 资深志愿者指导新人理解历史背景而非背诵稿件的讲解方式[5] - 定期组织考古讲座 手工活动 文化沙龙及图书馆开放日等学习活动[8] - 成立银龄小分队组织文化地标考察活动 包括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等新文化设施[8] 运营管理机制 - 对70岁以上志愿者取消志愿时长考核要求 但仍保持高参与度[7] - 团队凝聚力显著 成员表达"老有所为 老有所乐"的持续服务意愿[8] 社会影响力 - 志愿者海红曾凭年度超2000小时服务时长获"杭州市功勋志愿者"称号[1][4] - 收到游客跨国界正向反馈 如上海世博会志愿者赠送纪念徽章等跨时空精神认可[4] - 2025年"五一"期间由75岁志愿者主导的剪纸体验活动成功向公众开放[6]
桑田沧海,根脉永续:说苏州澄湖遗址
经济观察报· 2025-09-06 02:13
(原标题:桑田沧海,根脉永续:说苏州澄湖遗址) 文博时空 作者 翟德芳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在大学读书时,张忠培先生给我们讲授新石器时代考古课 程,讲到良渚文化,说这个文化出现了最早的刻符,也就是原始的文字符号,但在哪儿出土的我记不清 楚了。后来,大概在80年代中叶,读考古报告,才知道这个刻符出土于江苏省吴县的澄湖遗址,从此记 住了澄湖这个地名,不过一直也没有看到实物。这次长三角之行,我将澄湖列入必到地点,期望能有实 地考察的机会。 进入江苏,我就开始留意关于澄湖的信息,但在南京博物院没有看到太多有用的资料,到苏州之后,在 苏州博物馆也没有更多的发现,倒是明确了澄湖遗址现在被湖水淹没,已经不存,心中很是失望。但在 山穷水尽之时,却有柳暗花明之喜。在苏州,知道还有一家"吴文化博物馆",距我所住的酒店又不远, 于是前去考察。我本来以为这个"吴文化"是"吴国的文化",却不料人家是"吴地的文化",在这个博物馆 里,我竟然看到了澄湖遗址的专题陈列,真是喜出望外!基于吴文化博物馆的陈列材料,我得以拍到不 少文物的照片,又翻查资料,遂有了本文的内容。 古井遗珍 澄湖本是面积约为45平方公里的湖泊,又名沉湖或陈湖,为古太湖的 ...
西岸将打造950平方米星河揽月挑台
每日商报· 2025-09-05 02:22
项目概况 - 玉湖三期项目用地面积7.6万平方米 其中水域面积2.6万平方米 陆域面积5万平方米 公园绿地面积3.6万平方米 [2] -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地下车库 配套用房建筑 星河揽月挑台 泵道乐园 绿道及游憩小广场空间 预计2025年内完工 [2] 核心设施建设 - 星河揽月挑台面积950平方米 兼具生态观景平台与文艺演出 发布活动多功能用途 [2] - 新建750米绿道 完善环湖休闲游步道系统 [3] - 配套用房采用良渚文化散点式布局 建设两组100-200平方米单体建筑群 通过二层连廊实现互联互通 [3] - 泵道乐园面积3500平方米 满足滑板 轮滑等新兴运动需求 [3] 基础设施配套 - 地下车库建筑面积18050平方米 提供530个车位 缓解周边停车压力 [3] - 周边规划引入高端酒店 办公写字楼和空中花园多功能商业中心 完善文化配套设施 [3] 区域协同效应 - 玉湖串联良渚古城遗址与京杭大运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 与中国美院良渚校区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 玉鸟集创意文化街区形成文化地标联动 [2] - 项目集美术馆 市集 营地等6大特色业态于一体 打造无围墙艺术馆 [2]
玉湖三期方案亮相 明年年内完工
每日商报· 2025-09-04 23:39
项目概况 - 玉湖项目位于余杭区良渚新城商务核心区 总占地面积688亩 东至杭行路 西至西塘路 南至良运街 北至郁宅路[1] - 项目串联良渚古城遗址与京杭大运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 与中国美院良渚校区等文化地标形成联动效应[1] - 项目集美术馆 市集 营地等6大特色业态于一体 定位为"没有天花板和围墙的艺术馆"[1] 三期建设规划 - 三期用地面积7.6万平方米 其中水域面积2.6万平方米 陆域面积5万平方米(含公园绿地3.6万平方米)[2] -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地下车库 配套用房 星河揽月挑台 泵道乐园 绿道及游憩小广场 预计2025年内完工[2] - 将建造950平方米星河揽月挑台 具备生态观景和文艺演出多功能用途[2] - 新建750米绿道完善环湖步道系统[2] - 配套用房采用良渚文化散点式布局 建设两组100-200平方米单体建筑群 通过二层连廊实现互联[2] 配套设施 - 新建地下车库建筑面积18050平方米 提供530个车位缓解区域停车压力[3] - 规划3500平方米泵道乐园 满足滑板 轮滑等新兴运动需求[2] - 未来将引入集高端酒店 办公写字楼和空中花园于一体的商业中心[3] 战略意义 - 项目强化商业商务和文化生态功能 完善文化配套设施[3] - 通过多样化公共空间设计增强运营灵活性与持续性[2]
浪涌钱唐,湖起东南:一部西湖写就的杭州史
经济观察报· 2025-09-02 02:26
杭州历史与西湖形成 - 杭州拥有8000年人类活动史 新石器时代跨湖桥遗址发现7500年前独木舟(中华第一舟)及世界最早漆弓和中国最早草药罐[2] - 5000多年前良渚文化以玉器为特色 玉器用于通神辟邪和权力象征 良渚所在余杭名称源于大禹南巡弃船典故("余留一船")[2] - 先秦时期西湖尚未形成 仅为钱塘江入海口小海湾 当地居民为断发文身的越人 属吴越争霸区域[3][4] 西湖地质演变 - 秦汉时期西湖由海湾演变为潟湖 钱塘江泥沙堆积和海浪冲击形成沙坝隔绝海水[5] - 秦代西湖仍与江海相通 秦始皇曾在此遭遇风浪 宝石山存有秦始皇缆船石[6][7] - 东汉华信修筑海防大塘(宝石山至万松岭)彻底隔绝西湖与钱塘江 西湖转为淡水湖[10][11] 城市发展与运河作用 - 隋开皇九年(589年)首次设立"杭州"地名 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凿通江南运河(杭州段) 打通中原通道奠定经济基础[12] - 五代吴越国定都杭州 实施保境安民政策 86年治理使杭州成为全国经济文化重镇 欧阳修记载"十余万家环以湖山"的繁荣景象[13] - 吴越王钱镠设千人"撩湖兵"专事西湖疏浚 为最早专职治理团队[13] 南宋都城与经济 -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杭州(临安府) 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皇城方圆九里 外城达数十万户超百万人口[16] -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临安城商肆林立"买卖昼夜不绝" 瓷器为重要贸易商品 汇集全国窑口产品并通过运河分销[17][18] - 货币体系包含圆形方孔钱、金银锭及纸币(交子) 临安城有百余家金银铺 在锭上刻工匠名和成色以建立信誉[18] 西湖治理与文化景观 - 北宋苏轼元祐五年(1090年)大规模疏浚西湖 修建苏堤并治理六井 解决杭州旱涝问题[20] - 南宋形成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等) 代表四季时辰气象景观精华 1699年康熙南巡御赐题名确立官方地位[22][23] - 投龙简祭祀习俗自唐代延续 吴越王钱镠914年投金龙银简祈雨 1950年代出土鎏金铜龙及银简现藏浙江省博物馆[15][16]
良渚文化中心预计2027年整体竣工
每日商报· 2025-07-18 02:39
项目进展 - 良渚文化中心项目涉地铁50米保护区域地下室结构施工已完成 为2027年整体竣工目标奠定基础 [1] - 项目位于余杭区良渚新城核心区域 总建筑面积80631.96平方米 [1] 功能规划 - 项目融合文化服务与城市配套双重属性 包含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市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 [1] - 配套办公楼、地下停车场及人防工程 形成文化传播、市民活动、行政服务一体化综合空间 [1] - 提供图书阅览、艺术培训、政务服务等多元化公共服务 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水平 [2] 设计理念 - 北侧建筑采用"锦鲤"流线型设计 象征良渚新城发展态势 [1] - 南侧行政中心以"良渚玉琮"为设计意向 通过现代手法重构传统礼器形态 [1] - 建筑组团通过"动与静""曲与直"对比 构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文化地标 [1] 城市发展影响 - 项目将补齐区域高端文化设施短板 优化"文化大走廊"资源配置 [2] - 与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良渚博物院联动 形成"遗址保护、文化传承、现代服务"完整链条 [1][2]
文博日历丨夏日松弛感单品人字拖 良渚人也有同款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12 01:24
考古发现 - 宁波江北区慈湖遗址出土两只距今5365±125年的良渚文化时期木屐 将中国木屐实物历史向前推进3600多年 [5][7][9] - 两只木屐均为左脚设计 采用前宽后窄的人体工学造型 底部有5个孔和凹槽用于系绳固定 [5][7] - 木屐使用石制工具加工完成 展现新石器时代晚期成熟的切割 打孔 磨光工艺 [7][9] 历史价值 - 慈湖木屐取代1984年安徽朱然墓漆木屐 成为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木屐实物 [9] - 屐底凹槽设计可防止系绳磨损 体现良渚先民对实用性与舒适度的追求 [7] - 木屐形制反映当时已掌握根据脚部结构(前掌宽 后跟窄)定制鞋履的技术 [7] 文化意义 - 从良渚木屐到春秋时期孔子所穿木屐 显示该鞋类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使用历史 [9][11] - 鞋履演变过程见证人类适应自然 平衡实用功能与审美需求的发展轨迹 [14] - 文物印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文明演进理念 体现步履不停的文化传承 [11][14]
在寺墩进入长三角大文化圈:说常州寺墩遗址|访古
经济观察报· 2025-07-09 22:30
寺墩考古史 - 寺墩是一座高出地面约20米的椭圆形土墩,1973年首次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璧、玉琮 [2] - 1978年至1995年进行5次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2200余平方米,确认遗址分为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两个文化层 [2] - 2016年纳入"考古中国"研究课题,2019年后重点发掘核心区域,发现崧泽文化墓葬区、木构建筑遗存和良渚文化砌石遗迹等 [3] 遗址地理与结构 - 寺墩遗址东西长100米、南北宽80米,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周围有双重水系环绕 [4][13] - 遗迹包括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区,居住区发现300平方米的崧泽文化建筑遗存和良渚文化大型建筑基址 [5] - 中心祭台发现3座良渚文化墓葬,其中3号墓随葬品达100多件,包括57件玉礼器 [8] 出土遗物与文化特征 - 陶器数量最多,崧泽文化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为主,良渚文化以袋足陶鬶、刻符大口缸为特色 [9] - 玉器制作精美,包括十二节人面纹玉琮(48组人面纹)、玉璧等,显示高超工艺 [10][11] - 发现带有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日月山刻符陶片,反映与黄河流域的文化联系 [14] 历史地位与意义 - 遗址呈现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的变迁,是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例证 [12] - 良渚文化时期成为除良渚古城外的另一政治经济中心,可能为文明核心区域 [13] - 墓葬贫富差异、大型建筑基址和宗教祭坛表明存在阶级分化和复杂社会组织 [13]
“良渚文明的五重奏”国风系列动画短视频全球发布
央视网· 2025-07-07 02:50
文化传播与创新 - "良渚文明的五重奏"系列动画短视频全球同步上线,包含《陶》《玉》《石》《农》《火》5集,分别以良渚文化关键文明要素为切口,采用水彩、彩铅、版画、水墨画、剪纸5种艺术风格 [1] - 系列动画是中国动画语言对考古、历史与文化的深度嫁接,尝试全新文明叙事范式 [1] - 动画深入挖掘良渚文化特点,创新制作模式,注重文化、艺术和技术融合 [3] 内容与制作 - 动画基于详实史料生动再现良渚文明辉煌成就,全面展现良渚时期生活风貌,以陶、玉、石、农、火等文化元素为基础 [3] - 通过人物故事如陶工"叶"、玉匠"越"、石匠学徒"奔"等,衍生出一系列生动创意剧情,最终五位主人公汇聚良渚城共同应对粮仓大火 [3] - 制作中融入AI技术辅助角色与场景设定,精准捕捉良渚文化精髓,采用手绘制作,细节处展现良渚文化独特韵味 [3] - 每集根据主题变换不同艺术风格,灵活运用多种艺术形式,使良渚文化故事焕发新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