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相控阵天线
icon
搜索文档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召开情况的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9-22 20:36
业绩说明会召开情况 - 公司于2025年9月22日下午14:00-15:00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路演中心"召开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 [1] - 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欣 董事兼总经理冉会娟 独立董事胡军统 财务总监马红霞及董事会秘书王韶莉共同出席会议并与投资者互动交流 [2] 低轨卫星通信业务布局 - 公司前瞻布局低轨卫星通信领域 产品涵盖终端设备 相控阵天线 安全芯片等 成功切入卫星通信市场 [3] - 该领域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市场空间广阔 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增长引擎 推动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 [3] 安全芯片业务表现 - 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安全芯片设计的企业之一 相关业务子公司大唐微电子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14亿元 净利润7416万元 [3] - 在身份识别 金融支付等细分领域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 [3] 安全芯片发展机遇 - 在中美科技博弈和国产化替代加速背景下 国产安全芯片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3] - 公司依托与本土厂商深度合作构建自主可控供应链优势 政府 金融 电信等核心领域需求持续增长 [3] - 凭借二十余年技术积累和完善产品布局 公司有望保持行业竞争优势并实现可持续增长 [3] 专精特新企业认定 - 公司控股子公司大唐联诚和大唐微电子均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3] - 西安大唐为陕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3] eSIM技术应对策略 - 公司正密切关注eSIM技术发展及市场应用情况 目前eSIM技术在国内处于前期推广阶段 [4] - 公司将适时开展相关业务布局 确保公司相关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4]
商业航天:空天地一体化新机遇
2025-09-09 14:53
行业与公司 * 商业航天行业 特别是卫星互联网和火箭发射领域[1][2][3] * 涉及公司包括运营商中国电信 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12][13][14] 火箭公司蓝箭航天 天兵 星河动力 中科宇航[11] 设备供应商瀚讯 长安通信[15][16] 以及九丰能源[30] 核心观点与论据 * 卫星发射加速因轨道资源有限且先占先得 国际电信联盟规定申报后7年内需启动发射 低轨容量约6万颗 Starlink已申请超4万颗[1][5] * 2025年商业航天显著提速 星网在2025年7月27日至8月26日不到一个月内密集发射6次[2] 2025年全年商业卫星发射数量预计达1000颗 同比2024年增长至少10倍以上[24] *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如广东省2025年7月提出支持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等核心技术攻关 卫星互联网牌照预期将推动产业链发展[1][4] * 未来发展方向为空天地一体化通信体系 技术重点为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 低成本卫星及载荷[1][6] 液氧甲烷因成本低和可回收性好成为明确方向 其成本约为液氢的1/70 煤油的1/3[29] * 三大运营商在卫星互联网领域保持强话语权 核心网由其建设运营 电信与天通合作 移动与高科推进天启星座 联通与天通 新网开展测试[12][13][14] 重要进展与数据 * 截至2025年8月底 Starlink累计发射9472颗卫星 其中7102颗在轨运行[7] 中国星网累计发射6组 千帆星座累计发射5组[23] * 2024年美国完成158次轨道发射 SpaceX占134次 总质量超1500吨 中国完成68次[27] 美国平均每箭19.38个航天器 中国仅3.25个[27] 美国低轨卫星每公斤成本约1万元 中国长征火箭每公斤4-9万元 民用火箭超10万元[27] * 天线系统市场空间预计2026至2028年分别达6亿 12亿 23亿元 增速快[15] 瀚讯和长安通信为地面站主要供应商 预计2026至2028年净利润增量分别为1700万 3400万 6400万元[16] * 2025年上半年中国航天发射35次 超去年同期30次[20] 多款新型可复用火箭计划2025年首飞[20] 但中国运力存在缺口 当前年均运力仅几百吨 到2030年需累计7353吨运力 年均1500吨[25][26] 技术趋势与投资布局 * 火箭技术趋势为液体可回收发射 中国航天六院承担主要工作[11] 3D打印技术可减少零部件数量和焊缝 降低周期和成本 如Relativity Space火箭85%组件3D打印 零件仅100多个[31] * 投资关注国网和G60 地面站建设优于载荷和终端[15] 载荷关注相控阵天线(TR系统) 其架量占比超50%[17] 终端关注手机直连卫星功能 华为 小米 OPPO正在测试[18] 国内相控阵天线价格约10万元[19] * 九丰能源独家签约海南文昌发射中心 提供液氢 液氧 液态甲烷等产品 文昌中心预计扩至10个发射工位 年发射近100次[30]
北京商业航天“造星织网”
环球网资讯· 2025-06-26 01:54
银河航天技术创新 - 公司成功研制我国首款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卫星灵犀03星 柔性太阳板厚度仅1毫米 折叠状态主体厚度不到5厘米 展开后长度约9米 宽度超过2.5米 [2] - 柔性太阳翼具有重量轻 模块化特点 更易于收纳 同样质量下面积更大 能吸收更多太阳能 适合卫星大批量堆叠发射 [2] - 卫星制造生产线融合人机协作理念 借助装配机器人 智能设备及数字化制造系统 打造100公斤至2000公斤级卫星完整制造链条 [3] - 产线具备年产100至150颗中型卫星能力 研制周期缩短80% 实现批量"造星" [3] 供应链与成本优化 - 卫星发射成本从过去十几亿元降至百万元级别 [3] - 公司探索新供应链 牵引汽车等行业零部件企业提升航天产品制造能力 供应链合作企业从2018年100余家拓展到1300余家 超半数为民营企业 [3] 行业地位与突破 - 公司是我国商业航天及卫星互联网领域首家独角兽企业 [4] - 实现多个"首个"与"首次" 包括国内首款柔性太阳翼平板卫星 首次实现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批产研制 建设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网络"小蜘蛛网" 实现中国低轨卫星互联网首次出海落地 [4] 未来发展规划 - 正在加速手机直连卫星研制 开展相控阵天线 星上大能源 数字处理载荷等核心技术攻关 未来可实现无网区域手机直连"太空Wi-Fi" [5] - 北京商业航天生态蓬勃发展 拥有相关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 商业航天百强企业 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均占全国半数以上 [5] - 北京商业航天已涵盖运载火箭 卫星制造 地面站及终端设备 卫星应用服务全产业链 计划2026年左右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入轨回收复飞 [5]
上海瀚讯(300762) - 300762上海瀚讯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16
2025-05-16 10:06
公司业务角色与项目参与 - 公司是千帆星座通信分系统供应商及 G60 星座载荷相关通信设备的核心承研单位之一,负责星座通信分系统保障与支撑,研制并供给卫星通信载荷、信关站、卫星通信终端等关键通信设备,还组织专门研发团队进行卫星相关业务研究 [1] - 公司是上海垣信实施的“千帆星座”“G60 星链计划”中载荷的唯一供应商,为其提供星上基站、相控阵天线等关键设备 [2] 投资与资金相关 - 公司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 1.5 亿元,主要系使用闲置自有资金和募集资金在报告期内购买银行结构性存款所致 [2] - 公司中标的“一体化信关站系统采购项目”,若按 50%份额计算,对应合同金额约 1.5 亿元,但仍在推进中,尚未签署正式合同 [2] 业务订单情况 - 2024 年公司加大低轨卫星载荷系统及终端的研发投入和建设相关生产制造环境,成功中标相关低轨卫星载荷系统、星座地基基站与测试终端研制项目,2024 年度低轨卫星相关业务金额约 1.5 亿元 [3] - 2024 年年报中提及已签订但尚未履行完毕的合同金额 3.11 亿元,主要系核心业务领域的产品订单,包括宽带通信设备和低轨卫星相关产品 [3] 研发项目情况 - 公司目前与低轨卫星行业相关的研发项目有一体化信关站系统、TP 载荷分系统、VDES 载荷分系统研制、千帆一代地面系统、千帆一代在轨验证平台、手机直连卫星 5G 产品,未来可能对公司营收产生部分影响 [3] 股东减持与合作疑问解答 - 上海微小与联和投资大额减持公司股份是基于投资和回报的正常市场行为,公司目前经营状况良好,基本面稳中向好 [2] 供应链与招标疑问解答 - 公司会以市场为导向,努力与更多潜在客户建立合作关系,促进产品更广泛应用 [3] - 成都中科星辰是独立运营的公司法人,依法依规参与招投标项目系自主决策,瀚讯仅作为其参股股东,不涉及对该等事项的重大影响,不存在损害上市公司及股东利益的情形 [4]
2024卫星互联网行业报告:卫星互联网组网加速,卫星载荷和通信终端等核心
搜狐财经· 2025-05-06 08:00
卫星互联网行业概况 - 卫星互联网作为卫星通信热点领域,借助卫星转发器实现地球站间通信,与传统蜂窝通信最大区别在于中继媒介为卫星[1] - 低地球轨道(LEO)卫星系统因传输延时小(约20ms)、链路损耗低、发射灵活、应用场景丰富、制造成本低等优势,成为卫星互联网组网最佳选择[16][17] - 全球卫星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达3083亿美元,预计2040年太空经济中卫星互联网将占50-70%市场份额[20][21] - 中国卫星互联网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轨卫星仅628颗(美国5184颗),但预计2021-2025年市场规模CAGR达11.2%,2025年将达446.92亿元[25][28] 产业链结构分析 - 产业链包含卫星制造、发射、地面设备、运营及服务四大环节,其中地面设备价值量占比从2019年起超过卫星服务,2022年达52%[23][26] - 卫星制造环节中,定制卫星载荷和平台成本各占50%,批量化生产后平台成本可降至20-30%[1][34] - 卫星发射环节火箭成本占比最高且为最重要可控成本,长征六号和猎鹰9号为主要运载工具[1][10] - 地面设备包含固定/移动地面站及用户终端,随着Starlink等星座组网,终端需求激增推动价值量提升[23][33] 技术发展趋势 - 相控阵天线成为低轨卫星星地通信标配,相比传统机械天线具有多波束成形、快速扫描(毫秒级)、抗干扰等优势[2][17] - 有源相控阵天线在小型化、轻型化和波束指向精度方面更具优势,国内外厂商加速推进其在终端应用[2][16] - 高通量卫星技术采用高频段、多点波束和频率复用,显著提升通信能力并降低单位带宽成本[19] 国内外竞争格局 - 全球低轨卫星竞赛已打响,SpaceX星链计划部署42000颗卫星,中国规划GW星座(12992颗)、G60星链(12000颗)等超2.6万颗卫星[1][29][32] - 国内重点企业包括国博电子(T/R组件)、铖昌科技(相控阵T/R芯片)、恪赛科技(毫米波相控阵天线)等,覆盖产业链核心环节[2][33] - 卫星服务属高度管制行业,需取得工信部运营牌照,国内牌照企业包括中国卫通等[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