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体(Agent)
icon
搜索文档
一线投资人热议AI:三大赛道仍处风口,不完美创业者受青睐
证券时报网· 2025-09-14 04:38
核心观点 - AI产业处于技术奇点与商业爆发交汇口 重点关注大模型向多模态、智能体及具身智能的跃迁 [1] - 中国AI应用走在国际前列 多个全球"首个智能体"来自中国 受益于过去20年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积累的产品经理能力与技术快速迭代 [4] - 未来全球最顶尖的智能体中三分之二将来自中国创业团队 [6] 细分赛道投资风口 - 算力、Agent和"AI+产业"三大细分赛道仍是投资风口 [2] - 蚂蚁集团过去两三年在算力层公司出手较多 关注未来Token消耗及能源支撑问题 [2] - 明势创投在智能体领域已布局6家成长较快Agent中的3-4家 [2] - 经纬创投重点关注AI与消费电子、机器人、工业及零售行业的融合 [2] 智能体投资策略 - 智能体分为通用和垂类两种 前者天花板高但风险高 后者超额回报空间有限 [3] - 蚂蚁集团投资以垂类智能体为主 选择标准包括市场空间大、付费意愿强及能构建护城河 [3] - 智能体创业需避开大模型能力迭代主赛道 否则可能被大公司版本升级冲击 [3] - 创世伙伴创投采用"哑铃策略":投资与复杂工作流结合的To B应用及天花板更高的通用方向 [3] 创业者特征偏好 - 新一代创业者比上一代年轻10岁且呈年轻化趋势 已出现00后创业者 [4] - 创业团队需对模型等技术有深刻理解 创业门槛高于移动互联网时代 [4] - 青睐对技术有独到认知、具备商业敏感度及快速迭代能力的团队 [5] - 偏好拥有非共识的超级产品经理特质 如理想汽车李想 [5] - 认可"不完美的创始人能做出伟大产品" 有激情但不够理性者更具潜力 [5] - 谨慎对待AI经验超过3年的创业者 因其可能无法区分新旧AI技术差异 [5] 行业发展前景 - 中国通过实际应用场景与环境互动获得真实应用数据 该路径在机器人领域被特别看好 [3] - 需对年轻创始人保持耐心与宽容 允许其保留个性化风格而非严格遵循CEO标准 [6] - 即便当前最优秀Agent在许多领域仅能达到30-40分水平 在细分领域做到50-60分即有大量用户付费 [2]
宋春雨:下一代颠覆性巨头,不会出现在大模型里
钛媒体APP· 2025-08-09 01:43
AI产业趋势 - AI产业正处于资本、产业和技术交织的临界点,大模型格局逐渐收敛,智能体应用想象力被点燃,AI芯片在供需紧张与架构创新间博弈[2] - 2025年AI产业比任何时候都更像加速中的实验,新原生硬件正在出现[2] - AI不只是技术升级,正在重塑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商业入口[2] 大模型格局 - 大模型创业公司格局已收敛到个位数,头部为几家大厂加阶跃星辰、智谱AI和DeepSeek三家创业公司[3] - 基础模型公司必须瞄准AGI天花板和上限,不强调短期商业模式,全球优秀基础模型公司如OpenAI和DeepSeek都纯粹聚焦模型本身[4] AI芯片发展 - 英伟达维持万亿美元市值,未来五年仍供不应求,当前算力主要用于训练,新增长点将来自推理[4] - 推理芯片更强调性价比,创业公司在先进架构领域有机会[4] - 国内芯片公司将进入整合阶段,出现大规模并购机会,部分初创公司有望在A股、创业板或港股上市[5] - 寒武纪一季度实现规模化盈利,是国内芯片企业中突出案例[5] - 中国AI芯片追赶速度不够快,但寒武纪在创业公司阶段取得成果是奇迹[6] Agent领域机会 - Agent是今年最重要的AI投资赛道,有机会诞生下一代"字节跳动"或"抖音"级别公司[8] - AI原生超级应用或智能体将成为新入口,未来中国会诞生数百家相关独角兽,全球可能出现上万家各具特色企业[8] - 观察方向包括通用智能体、垂直智能体、To C智能体、AIGC内容、AI个人系统等[9] - 中国创业公司围绕智能体的机会规模可能达到移动互联网十倍,同时覆盖To B和To C领域[10] - 浏览器将发生变革,未来Agent浏览器或任务型浏览器将主动帮用户获取信息[9] Agent评估标准 - 评估Agent项目首要标准是产品能否实现用户付费,反映强客户价值[13] - 关注上线后周同比指标如AIR和用户增长率,验证产品爆款潜质[13] - AI产品核心在于直接提升生产力和绩效,用户更愿为结果付费,与传统SaaS工具有本质区别[13] 浏览器与Agent关系 - 未来Agent可分为基于浏览器和非基于浏览器两类,各有优势[10] - 浏览器公司未必需要具备基础大模型能力,Agent更多依赖工程化能力如多智能体协作、性能优化等[11] - 基础大模型存在取舍,未来基于浏览器的Agent可能采用复合AI模式调用最合适模型[11]
2025人工智能十大趋势
搜狐财经· 2025-07-29 16:39
基础模型的跃迁 - 强化学习从人类反馈强化学习转向基于可验证奖励的强化学习,显著提升AI推理能力,推动AI从语言生成器向任务执行者转变,例如DeepSeek-R1-Zero通过纯强化学习展现强大推理能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路径优化和复杂物流网络调度等领域 [2][17][34] - 原生多模态生成技术构建统一跨模态表征空间,实现图像、语音和文本深度融合,OpenAI的GPT-4o和Sora模型实现文本、图像和音频无缝交互,拓展创意产业、教育和娱乐应用边界 [2][17][49] - 语音合成技术从机械化文本朗读转向基于语境理解的情感化表达,ElevenLabs V3支持70多种语言零样本学习,Hume Octave基于万亿级token训练提升用户偏好率71.6%,音乐生成技术从片段创作迈向完整作品生成,Suno V4.5最大生成时长8分钟且音质达广播级别 [2][65][67] 智能行动者的崛起 - AI Agent分化为编排类和端到端两大技术路线,编排类Agent通过预定义代码路径编排LLM与外部工具交互,适合企业级工作流自动化和多工具集成复杂任务,端到端Agent模型通过强化学习将推理、规划和工具使用能力内化到模型中,适合深度推理专业任务 [3][75][79] - LifeOS概念通过整合用户多模态数据构建数字自我,ChatGPT Memory功能跨会话保留用户写作风格和长期目标,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提出LifeOS愿景,AI具备终身记忆和个性化推理能力,成为用户生活和工作的人生合伙人 [3][83][84] - 游戏智能体从简单工具转变为玩家智慧伙伴,腾讯王者荣耀AI Coaching系统和暗区突围AI队友系统提供个性化训练方案和战术建议,通过深度强化学习和多模态感知技术理解玩家意图和预判战局,提升游戏体验并为元宇宙奠定基础 [3][7] AI走向物理世界 - 具身智能迎来GPT-2时刻,基础模型向多模态进化,视觉-语言-动作大模型成为机器人实现高阶认知与执行能力核心,腾讯和英伟达构建机器人模拟和训练平台,Tesla Optimus、1X Neo和Agility Digit等厂商计划量产约1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于工业、物流、仓储和零售等领域 [4][6][8] - 空间智能从处理二维信息迈向处理三维空间,World Labs展示一张图生成3D世界原型模型,实现单幅图像或一句话生成可交互三维场景,为自动驾驶、机器人制造和XR混合现实等领域带来新机遇,并为AI走向通用人工智能提供物理常识和因果推理能力 [4][9][20] - 具身智能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运动系统、感知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逐步定型,协调和协作能力不断提升,为未来劳动力市场提供有力补充,各大厂商加大在工业、物流、仓储和零售等领域试点力度,基于反馈持续迭代优化硬件配置 [6][8][20] 技术应用与产业影响 - 腾讯混元大模型加速迭代,开放Hunyuan-A13B开源版本,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和腾讯元器平台构建全链路智能体开发能力,支持多模态输入和多智能体协同,在制造行业打造产线AI质检智能体,政务领域打造数字政务助手,实现跨系统信息调度和政策答疑 [28][29][58] - 多模态闭环生成技术实现所见即所得实时体验,腾讯混元图像2.0将图像生成时间从3~5秒压缩至300~500毫秒,应用于个性化电商实时生成穿搭推荐图,XR领域结合眼动追踪和手势识别实现虚拟商品交互体验,游戏行业引入即时生成交互体验,腾讯混元游戏视觉生成平台实现实时画布和AI 2D美术功能 [58][59][60] - 智力即服务推动企业从算力驱动迈向智力驱动,RAG技术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微软365 Copilot构建可信答案工作流,一汽丰田通过大语言模型和RAG架构将客服独立解决率从37%提升至84%,Salesforce构建Agentforce平台嵌入Agent节点完成CRM流程多步推理与任务代理 [97][100][101]
智能体生死局:80%创业者都死在这一关
虎嗅· 2025-07-11 04:01
智能体创业现状 - 80%创业者因验证伪需求失败而退出市场,仅20%存活[3] - 企业级应用面临老旧系统集成难题,实施成本和时间常超预期3倍以上[15][17] - 智能体输出常需人工干预,最后一公里效率决定实际价值[20][22] 成功案例特征 - 腾讯云智能体在BIRD-Bench考试获75.74分,全球第三/国内第一[5] - 垂直领域专家型智能体更易成功,如跨境医疗合规审核等细分场景[28] - 专注解决可量化问题:错误率从5%降至0.5%等具体指标[33] 市场需求验证 - 免费用户转化率低,收费时留存率暴露真实需求[12] - 企业客户关注核心指标:人力节省金额/误差降低幅度[4] - 早期"挺酷"类反馈易造成需求误判[11] 技术实施挑战 - 企业IT系统集成复杂度被普遍低估,实施周期常延长300%[17] - 数据格式不兼容/权限流程等问题显著增加实施成本[16] - 混合智能模式(AI+规则引擎+人工)成主流解决方案[42] 产品设计策略 - 聚焦高频标准化场景优于通用型方案,如家电安装改期工单[28] - MVP阶段即需收费验证,五折Beta版比免费Demo更具参考性[34] - 深度行业Know-How构筑竞争壁垒,需理解潜规则与核心痛点[41] 价值衡量标准 - 关键指标包括任务完成率/平均处理时间下降%/人工干预率[33] - 必须追踪输出物实际使用效果,如报告采用率/线索成交率[38] - 单位经济模型需确保客户LTV远高于获客与服务成本[45]
ERP厂商要被集体颠覆了?
虎嗅APP· 2025-03-27 10:21
核心观点 - 传统ERP和工具型SaaS将被以AI Agent为载体的新一代SaaS淘汰 [3] - DeepSeek的强推理、低成本、开源特性正在颠覆SaaS行业 [4] - AI Agent将率先在B端场景落地并颠覆传统SaaS [6] - 智能体可实现人"做不到、做不精"的事情,将大量进入工作场景 [16] - 应用层将涌现大量小微创新团队,软件开发门槛大幅降低 [19] - 用友、金蝶等SaaS企业股价上涨反映市场对智能体带动业绩增长的预期 [21] 行业变革 - 传统SaaS厂商面临被AI Agent替代的风险,需抓住变革机会实现二次增长 [4] - 强推理模型成本较高,短期内更可能在专业B端场景落地 [7] - 企业服务生态将重构:底层大模型厂商、中层垂直服务商、上层场景化应用 [19] - DeepSeek开源使服务商可本地化部署,行业know-how能力成为关键竞争优势 [19] 用友案例 - 用友内部已广泛使用数智员工,IT零基础员工10分钟即可构建智能体 [9] - 智能体在费控场景实现20分钟完成交通补贴支付全流程 [9] - 采购合同智能体可自动审核标记不合规条款并生成修改建议 [10] - 流水认领场景中智能体通过自我学习将准确率从50%提升至80% [14][16] - 用友计划在第二季度密集发布一系列AI智能体 [11] 技术特性 - DeepSeek-R1幻觉率达14.3%,高于Deepseek-V3的3.9% [18] - 智能体存在生成内容与事实不符的风险,关键决策仍需人工复核 [17][18] - 智能体可适应业务变化无需二次开发,显著提升人效 [16] 市场影响 - 资本市场看好智能体对SaaS企业业绩和人效的提升潜力 [21] - 能否实现智能体落地带来的实质性增长将决定企业价值重估 [21] - 跟不上AI变革的SaaS企业将被淘汰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