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直连卫星业务

搜索文档
迈向“空天地海”互联新时代: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
观察者网· 2025-09-16 11:09
发射任务与技术进展 - 长征二号丙火箭与远征一号S上面级成功将多颗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发射任务为长征系列第595次飞行 [2] - 新型星箭连接和分离装置提升整流罩空间利用率15-20% 并提高卫星分离安全性 [4] - 采用火箭与上面级共用惯组技术和复合材料卫星支架 使运载能力提升约8-10% [4] 流程优化与政策支持 - 火箭及上面级改进简化发射场流程 将发射准备周期缩短20-30% [6] - 工信部向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许可 允许开展手机直连卫星业务 [6] - 政策支持深化应急通信、海事通信和偏远地区通信等场景应用 [6]
中国联通(600050):正式入局卫星移动通信,聚焦卫星+行业发展
长城证券· 2025-09-11 09:53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基于公司深厚的技术基础和卫星通信业务布局前景 [3] 核心观点 - 中国联通正式获得工信部颁发的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 可依法开展手机直连卫星等业务 深化应急通信、海事通信、偏远地区通信等场景应用 [1] - 公司聚焦卫星+车联网、物联网等行业发展 已完成基于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的车载卫星通信外场试验 验证全链路双向通信能力 [2] - 计划在2025年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升级 推动低轨卫星通信技术、手机直连通信技术实现更大突破 有序开展商用实验 [3] - 产业逐步催化 卫星移动通信产业链商业化进程加速 有利于形成适度竞争、良性互动的市场格局 推动服务更易触达普通用户 [2] - 基础电信企业与卫星移动通信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更加紧密 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2]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184亿元、4548亿元、4967亿元 同比增长7.4%、8.7%、9.2% [1][3]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9亿元、109亿元、122亿元 同比增长9.2%、10.3%、12.1% [1][3] - 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0.32元、0.35元、0.39元 [1][3] - 预计2025-2027年P/E分别为17倍、16倍、14倍 [1][3] - 预计2025-2027年ROE分别为5.8%、6.0%、6.3% [1] 业务进展 - 卫星车联网方面 2025年2月完成基于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的车载卫星通信外场试验 为低轨卫星在车联网、应急通信等关键场景应用奠定基础 [2] - 卫星物联网方面 将基于联通星系04星与时空道宇等产业链单位合作开展技术体制验证及多元应用场景测试 推动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等各行业融合创新应用 [2] - 加强与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低空智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交叉融合 [2] 估值指标 - 当前股价5.76元(2025年9月10日收盘价) [4] - 总市值1800.83亿元 [4] - 流通市值1772.17亿元 [4] - 总股本312.64亿股 [4] - 流通股本307.67亿股 [4] - 近3月日均成交额20.37亿元 [4]
联通获卫星移动通信牌照,卫星通信进程加速
银河证券· 2025-09-10 13:46
行业投资评级 - 通信行业推荐评级 [3] 核心观点 - 卫星通信正从传统语音与应急连接向"通信+算力+数据"复合型基础设施升级 [5][6] - 运营商卫星通信版图加速成型 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均已具备手机直连卫星业务资质 [5] - 行业价值重心向下游倾斜 2024年全球卫星产业中运营服务占比37.0% 地面设备制造占比53.0% [5] - To C与To B模式将构成卫星应用"双轮驱动" [6] 商业模式分析 - To B模式包含太空算力租赁服务 可为应用卫星提供边缘计算能力 解决"有星无算"痛点 [2] - 太空通信与星缆计划可构建低时延 高安全性的跨域传输网络 传输路径更接近直线 [2] - 智能数据资产变现形成DaaS模式 应用于农业 气象 能源 城市治理 低空经济等行业 [2] 产业链价值分布 - 卫星产业链涵盖制造 发射 运营服务及地面设备四大环节 [5] - 2024年全球卫星发射 制造 运营服务 地面设备制造收入占比分别为3.2% 6.8% 37.0% 53.0% [5] - 价值重心向下游应用与终端环节倾斜 [5]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普天科技 通宇通讯 震有科技 金信诺 纵横通信 振芯科技 上海瀚讯 顺灏股份 航宇微等标的 [6]
通信行业点评报告:联通获卫星移动通信牌照卫星通信进程加速
银河证券· 2025-09-10 11:22
行业投资评级 - 通信行业推荐评级 [3] 核心观点 - 卫星通信正从传统语音与应急连接向"通信+算力+数据"复合型基础设施升级 对标准新一代信息网络的延伸与补充而非替代现有光纤光缆 [6] - 运营商卫星通信版图加速成型 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均已具备手机直连卫星业务资质 为6G空天地一体化奠定基础 [5] - 卫星产业链价值重心向下游倾斜 2024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分布为发射3.2% 制造6.8% 运营服务37.0% 地面设备53.0% [5] - To C与To B模式将构成卫星应用双轮驱动 To B模式包括太空算力租赁 太空通信与星缆计划 智能数据资产变现三大方向 [2][6] 商业模式创新 - 太空算力租赁服务:算力星座作为太空数据中心 通过星间激光链路为应用卫星提供边缘计算能力 实现太空数据就近处理 [2] - 太空通信与星缆计划:通过专属地面站与星间链路构建低时延高安全性跨域传输网络 核心优势包括低延迟(星间激光通信路径接近直线) 安全性(规避跨境风险) 经济性(东部调用西部低电价算力) [2] - 智能数据资产变现:将收集数据应用于农业 气象 能源等行业 形成数据即服务(DaaS)商业化路径 [2]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普天科技 通宇通讯 震有科技 金信诺 纵横通信 振芯科技 上海瀚讯 顺灏股份 航宇微等标的 [6]
通信行业行业点评报告:联通获卫星移动通信牌照,卫星通信进程加速
银河证券· 2025-09-10 08:03
行业投资评级 - 通信行业推荐评级 [3] 核心观点 - 卫星通信正从传统语音与应急连接向"通信+算力+数据"复合型基础设施升级 [6] - 运营商卫星通信版图加速成型 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均已具备手机直连卫星业务资质 [5] - 行业价值重心向下游倾斜 2024年全球卫星产业中运营服务占比37.0% 地面设备制造占比53.0% [5] - To C与To B模式将构成卫星应用"双轮驱动" [6] 商业模式分析 - 太空算力租赁服务:算力星座作为"太空数据中心" 通过星间激光链路为应用卫星提供边缘计算能力 [2] - 太空通信与星缆计划:构建低时延高安全性的"太空光纤"通道 传输路径更接近直线 数据传输速度更快 [2] - 智能数据资产变现:将数据应用于农业/气象/能源等行业 形成数据即服务(DaaS)变现路径 [2] 产业链价值分布 - 全球卫星产业链包含制造/发射/运营服务/地面设备四大环节 [5] - 2024年卫星发射收入占比3.2% 制造占比6.8% 运营服务占比37.0% 地面设备制造占比53.0% [5] 投资建议关注标的 - 建议关注普天科技/通宇通讯/震有科技/金信诺/纵横通信/振芯科技/上海瀚讯/顺灏股份/航宇微等 [6]
运营商获颁卫星通信牌照,再次推荐卫星运营应用环节
2025-09-09 02:37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国内商业航天和卫星互联网 涉及卫星运营 应用 制造 发射等环节[1] * 公司包括中国卫通 中国电信 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中交通信 上海垣信 中国星网 中国卫星 真力科技 国博电子 战友科技 真有科技等[7][21][22][24][25] 核心观点与论据 * 国内商业航天和卫星互联网迎来政策 产业 资本市场三重共振拐点 政策鼓励 星网组网加速 火箭技术迭代 多家企业披露IPO辅导计划[1][3][4] * 卫星运营和应用环节市场潜力巨大 全球航天产业产值约3000多亿美元 其中90%以上来自卫星运营 应用及地面设备 仅7%来自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11] * 卫星通信牌照管理不分高低轨 按业务形态管理 一类牌照(A13)允许向C端用户发放号段并提供增值服务 准入壁垒高 仅国资背景企业可申请 二类牌照(AA123)门槛较低 不要求国资背景[6][9] *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获得卫星通信牌照 打破中国电信独家运营局面 推动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大规模推广[1][2] * 国内卫星互联网发展已过两三年 空间段建设取得进展 地面应用具备快速推广基础 工信部推动行业准入改革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扩大C端市场反哺空间段建设[1][8] * 未来卫星互联网商业价值取决于运营和应用市场拓展 尤其是海外市场 二代系统具备手机直连功能 面向全球服务 经济性关键在全球市场发展速度[3][15] * 产业链各环节将全力投入运营和应用发展 相关政策及产业关系可能调整 关键里程碑事件如试点新产品发布将更频繁[3][14] * 国内火箭发射成本偏高但不是影响下游需求释放的关键因素 现有运力每年可发射340至380颗800公斤级别卫星 一代系统及增强系统总共不到500颗 当前关注关键技术成熟及供应链发展[17] 其他重要内容 * 中国卫通虽目前无低轨卫星 但持有牌照即可运营低轨业务[9][10] * 一代系统早期用户主要集中在军队 特种领域 已具备一定空间宽带通信网络能力[18] * 战友科技商业模式包括核心网建设收入及license授权收入 与用户规模正相关 高轨天通系统每个用户license费用约20元 今年预计新增1-2百万线采购 对应增量收入三四千万[24] * 真有科技因运营商取得牌照后进行卫星核心网建设而直接受益 预计今年扭亏 全年实现几千万利润[25] * 中国卫星在电池片 基带 安全模块 导航增强载荷等核心零部件具有竞争力 业务涵盖通信 导航 遥感应用[21][23] * 卫星互联网产业处于发展拐点期 运营和应用环节市场空间最大 是二级市场预期差最大的部分[20][27]
三大运营商全线布局卫星互联网赛道
证券日报· 2025-08-28 01:28
政策指导与目标 - 工信部印发《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 推动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规模应用 [1] - 政策支持电信运营商通过共建共享模式挖掘天通北斗等高轨卫星应用潜力 推动手机终端直连卫星提供话音和短消息业务 [1] - 鼓励运营商依托低轨卫星互联网拓展高速数据服务 促进天地融合信息基础设施发展 [1] 运营商业务布局 - 中国移动计划在取得资质后开放手机直连卫星业务 已发射"中国移动01星"和"星核验证星"两颗低轨试验卫星 [2] - 中国电信于2023年9月全球率先推出手机直连卫星服务 2024年推出汽车直连卫星服务 2024年5月天通业务落地老挝实现出海 [2][3] - 中国联通近期发射四颗低轨卫星 其中04星为国内首颗具备3GPP窄带物联通信能力的低轨卫星 成立数智星通公司开展卫星技术集成业务 [3]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手机直连卫星宽带业务存在星地网络架构协同难 网络建设成本高 卫星网络性能较地面差距大三大挑战 [4] - 中国移动推动星地全方位融合构建天地一体网 提出STCN创新技术体系使所需卫星数量缩减至独立组网一半且单星成本下降10% [5] - 中国移动打造星地智生数字孪生系统 通过高精度模拟和虚实互动测试降低部署风险和运营难度 [5] 行业战略意义 - 6G时代天地一体化网络与全球无死角覆盖需求使卫星互联网成为三大运营商战略必选项 打破长期分立格局 [6] - 运营商凭借庞大用户基数 政企客户资源和成熟销售渠道可显著加速低轨卫星星座商业化进程 [6]
工信部再发文,卫星互联网政策开始密集推出,推动手机直连卫星
选股宝· 2025-08-27 23:39
政策与行业动态 - 工信部印发指导意见支持电信运营商与卫星企业共建共享模式深入挖掘天通北斗等高轨卫星应用潜力推动手机等终端设备直连卫星加快推广应用提供话音和短消息业务[1] - 相关部门近期将发放卫星互联网牌照意味着我国卫星互联网商业运营迈出第一步中国星网计划于2025年完成一代星座组网由100多颗卫星组成优先满足外交等核心领域需求[1] - 2025年以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大传统运营商纷纷推出卫星通信服务业务传统卫星通信服务商中国卫通也推出消费级卫星互联网产品国内多家手机厂商展示过高轨卫星直连业务[1] 市场前景与规模 - 以天通卫星为代表的手机直连卫星正从应急通信工具逐步升级为全域覆盖的常态化服务终端普及场景创新国际拓展及技术突破将共同推动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2] - 卫星空间轨道和频段资源有限近地轨道只能容纳约6万颗卫星低轨卫星主要采用的Ku及Ka通信频段资源逐渐趋于饱和[2] - 我国规模最大的GW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发射12992颗卫星国内卫星互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迅速增长[2] - 2021年中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为293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47亿元2021-2025E年复合增长率达11.2%[2] 应用场景拓展 - 应急通信物联网低空经济等是有望和低轨卫星结合的应用场景[2] - 鼓励电信运营商依托低轨卫星互联网在话音短消息业务基础上拓展高速数据服务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天地融合发展[1] 公司业务布局 - 海格通信在北斗导航领域依托芯片为核心产品已应用于手机直连卫星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智能交通能源电力等各领域[3] - 臻镭科技为低轨通信卫星手机直连场景配套的芯片主要应用于卫星载荷[4]
工信部:有序推进卫星通信业务开放,到2030年用户超千万
观察者网· 2025-08-27 22:40
政策目标 - 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 [1][3] - 推动卫星通信充分融入新发展格局并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3] - 构建规范有序、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卫星通信产业发展格局 [3] 产业发展方向 - 支持国有卫星通信企业加快发展低轨卫星互联网 [1] - 支持电信运营商开展手机等终端设备直连卫星业务 [1] - 支持民营企业探索卫星物联网等新型卫星通信业务 [1] - 加强卫星通信与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交叉融合 [1] - 推动手机、汽车、飞机等终端直连卫星 [1] 重点应用领域 - 充分发挥卫星通信在应急通信、数字惠民等传统领域的应用优势 [1] - 促进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新业态规模应用 [1][3] - 通过优化业务准入丰富应用场景并培育技术产业 [3] 政策实施路径 - 从有序扩大市场开放、持续拓展应用场景、培育壮大产业生态等六方面提出19条思路举措 [1] - 分业务、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卫星通信业务开发 [1] - 通过优化电信资源供给和加强卫星通信监管提升治理能力 [1][3]
事关卫星通信产业建设 重磅文件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8-27 17:16
核心观点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通过优化业务准入制度促进卫星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设定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人的目标,并从市场开放、应用拓展、产业生态等六方面提出19条举措 [1][4][12] 市场开放政策 - 支持低轨卫星互联网加快发展,适时开展商用试验,实现全球宽带网络覆盖和高速互联网服务 [7][13] - 支持电信运营商与卫星企业合作开展终端直连卫星业务,提供话音、短消息及高速数据服务,促进天地融合 [5][14] - 扩大向民营企业开放,支持探索新型卫星通信业务如卫星物联网,鼓励通过租用资源、增值服务等方式盘活存量卫星资源 [6][15] 应用场景拓展 - 促进卫星通信在应急通信领域的应用,优先满足国家应急需求,为自然灾害处置和救援提供保障 [16] - 通过高通量卫星和低轨互联网为偏远地区提供网络接入,降低覆盖成本,推进数字惠民 [17] - 鼓励在工业、农业、交通等领域创新应用,推动汽车、船舶等直连卫星,发展大众化规模化应用 [18] 技术发展与产业生态 -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基础元器件、芯片、终端设备供给水平,降低用户成本,推动技术迭代 [8][19] - 构建开放共享标准体系,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促进不同主体系统兼容和开放共享 [20] - 培育互利共赢产业生态,鼓励企业资源共享和商业合作,成立产业组织搭建产学研平台 [21] 资源优化与监管 - 科学规划卫星通信码号资源,支持专用号段和"不换卡不换号"模式,促进天地融合 [22] - 创新频轨资源管理,批量颁发频率使用许可,支撑低轨星座高效建设 [23] - 加强业务监管和网络互联互通,优化许可审批,建设星地互联中心,提高国际互联能力 [25][26] 资金与国际合作 - 综合利用多种资金渠道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发挥产业基金引领作用,鼓励地方设立专项资金 [30] - 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全球服务能力,探索将卫星通信纳入"一带一路"等合作机制,推动服务"走出去"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