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广发科技先锋
icon
搜索文档
刘格菘半年两调整引离职猜测 公募“减负潮”下的基民焦虑
第一财经· 2025-09-11 15:49
基金经理变动情况 - 广发基金知名基金经理刘格菘在半年内两次调整在管产品 包括3月25日增聘陈韫中、吴远怡共同管理广发小盘成长(162703 OF)以及9月10日卸任管理近7年的广发多元新兴股票(003745 OF)[1][2] - 刘格菘卸任后 在管产品数量缩减至5只 在管规模从31295亿元降至29463亿元 较其规模巅峰84343亿元减少60%[4] - 广发双擎升级、广发科技先锋、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等3只产品仍由刘格菘独立管理 广发创新升级与吴远怡共同管理[4] 行业人才策略模式 - 行业普遍采用"以老带新"机制 通过"增聘-共管-卸任"路径逐步移交产品管理权 资深基金经理与新任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产品 待新人能力成熟后过渡至独立管理[1][5] - 截至9月11日 年内首度实操管理产品的"新人"达339位 过去四年每年均有超过430位基金经理"出道"[7] - 典型案例包括2020年5月刘格菘管理的广发鑫享增聘郑澄然 同年11月广发科技创新增聘吴远怡 次年5月刘格菘正式卸任并由两人分别接棒独立管理[4] 行业人员流动现状 - 截至9月11日 年内离任基金经理人数达293人 较去年同期增加23%[5] - 出现"清仓式卸任"案例:宝盈基金原基金经理杨思亮8月卸任所有7只在管产品 9月入职易方达基金 景顺长城基金鲍无可5月卸任所有产品后确认离职[6] - 鲍无可卸任前一季度末管理规模1463亿元 二季度末相关产品规模下滑至10334亿元 缩减近30%[8] 行业投研体系转型 - 投研体系建设从"明星驱动"转向"平台赋能" 基金公司更重视"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通过平台建设减轻基金经理管理压力[8] - 行业落实高质量发展方案要求 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 通过"以老带新"引导新任基金经理从研究员向基金经理身份转变[7][8] - 兴证全球基金董理9月初卸任兴全趋势投资 由增聘的杨世进和谢长雁共同管理 中欧基金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7月增聘基金经理赵磊[7] 投资者行为表现 - 投资者对基金经理变更敏感 部分因对新任基金经理能力存疑而选择赎回产品[9] - 行业建议投资者无须急于决策 可对新任基金经理投资风格和能力进行观察 结合基金特点决定是否继续持有[10]
刘格菘半年两调整引离职猜测
第一财经· 2025-09-11 12:04
文章核心观点 - 明星基金经理刘格菘半年内两次卸任在管产品 引发市场对其离职的猜测 但业内知情人士明确表示其目前并无离职安排[3] - 基金经理"增聘-共管-卸任"路径是行业"以老带新"人才策略的体现 在高质量发展转型背景下 知名基金经理逐步减负、新人加速登台成为常态[3][7][10] - 投资者对基金经理变更反应敏感 部分产品出现规模缩减 建议投资者对新任基金经理进行观察后再做决策[8][11] 基金经理变动情况 - 刘格菘于2025年9月10日卸任管理近七年的广发多元新兴股票(003745) 由8月增聘的周智硕独立管理[4][5] - 此次卸任后刘格菘在管产品数量缩减至5只 在管规模从31295亿元降至29463亿元 较其84343亿元的规模巅峰减少60%[6] - 广发双擎升级、广发科技先锋、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仍由刘格菘独立管理 广发创新升级与吴远怡共同管理[6] 行业人才培育机制 - "以老带新"机制通过资深基金经理与新任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产品 待新人经验成熟后过渡至独立管理[7] - 2020年5月刘格菘管理的广发鑫享增聘郑澄然 同年11月广发科技创新增聘吴远怡 次年5月刘格菘正式卸任 形成完整培养路径[7] - 截至2025年9月11日 年内首度管理产品的"新人"有339位 过去四年每年均有超过430位基金经理"出道"[9] 行业发展趋势 - 公募基金经理队伍流动性显著加快 年内离任基金经理人数达293人 同比增加23%[7] - 投研体系建设正从"明星驱动"转向"平台赋能" 重视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10] - 多家公司对产品基金经理进行调整 体现行业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 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的新变化[10] 投资者反应与案例 - 景顺长城基金鲍无可2025年5月卸任所有产品 其管理规模从一季度1463亿元下滑至二季度10334亿元 缩减近30%[8][11] - 宝盈基金原百亿基金经理杨思亮8月卸任所有7只在管产品 9月正式入职易方达基金[8] - 投资者因对新任基金经理能力存疑而选择赎回 建议观察新任基金经理投资风格和能力后再做决策[11]
突发,广发基金顶流刘格菘卸任广发多元新兴,140%回报基金由周智硕单独管理
搜狐财经· 2025-09-11 05:52
基金经理变更 - 广发基金解聘明星基金经理刘格菘 其卸任管理近7年的广发多元新兴股票基金 该基金任职回报达140.03% 是其在管产品中收益最高的一只[1] - 刘格菘离任原因为"工作安排" 公司及业内人士均解释为"正常工作调整" 强调其不会离开广发基金[1] - 接任基金经理为原共同管理人周智硕 刘格菘管理的其他5只基金暂无变更计划[1][7] 基金经理管理现状 - 刘格菘仍在管5只基金 包括广发小盘成长、广发创新升级等 总管理规模达294.63亿元[7] - 其核心持仓延续"重仓赛道"风格 二季度末主要配置赛力斯、圣邦股份、亿纬锂能、阳光电源等个股[7] - 在管产品业绩表现分化 广发创新升级、广发双擎升级A任职回报超100% 但广发科技先锋、广发行业严选三年已出现负收益[7] 行业背景与趋势 - 公募行业面临费率改革 基金公司创收承压 基金经理面临降薪压力 "减负"成为行业普遍选择[8] - 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卸任潮持续发酵 包括富国基金于洋"清仓式"卸任全部产品 安信基金张翼飞卸任9只基金后离职[8] - 行业从"牌照红利"进入"能力竞争"阶段 私募向机构化转型 个人IP溢价衰减 平台价值凸显[9] 市场影响与考量 - 头部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过大导致资产配置与调仓难度增加 刘格菘294.63亿元管理规模引发市场对其管理能力的质疑[8] - 基金公司选择卸任业绩最优基金而非规模更大或业绩疲软产品 引发对规模与业绩平衡考量的猜测[4][8] - 明星经理频繁调整在管产品影响投资连续性 基金公司需优化持仓策略提升业绩以留住基民信任[9]
广发基金刘格菘卸任广发多元新兴股票基金经理,该基金规模超18亿,年内收益率达34.14%
搜狐财经· 2025-09-10 21:22
基金经理变更 - 广发多元新兴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原共同管理人刘格菘因工作安排调整不再担任基金经理 产品由周智硕独立管理[1] - 刘格菘自2018年11月起执掌该基金 截至卸任累计任职回报达140.03% 年化收益率13.63% 在303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118位[3] - 接任者周智硕于2024年2月加入广发基金 此前在建信基金任职四年 目前与傅友兴共同管理广发稳健增长[4] 产品业绩表现 - 广发多元新兴股票基金2024年以来收益率达34.14% 主要通过国防军工 电子 新能源等板块布局实现[3] - 刘格菘管理的其他产品年内收益率介于15.92%至25.29% 均低于广发多元新兴股票表现[3] - 周智硕职业生涯呈现显著波动 2021-2022年管理规模突破115亿元 2023年规模骤降至37亿元[4] 投资组合特征 - 广发多元新兴股票基金二季度末管理规模为18.32亿元 赛力斯(601127.SH)为第一大重仓股[3] - 二季度新纳入新易盛(300502.SZ)和广东宏大(002683.SZ)等标的[3] - 持仓结构除延续对赛力斯 亿纬锂能的配置外 重点增持圣邦股份(300661.SZ) 北方华创(002371.SZ)等半导体产业链个股[3] 管理规模变动 - 刘格菘目前仍担任广发基金副总经理 在管产品缩减至5只 合计管理规模294.63亿元[3] - 周智硕2023年业绩遭遇滑铁卢后规模下降 并于2025年初卸任建信基金全部在管产品[4]
广发高端制造A三年跌53%垫底,管理费累计4.56亿,刘格菘或面临浮动费改大考
新浪基金· 2025-05-07 08:37
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 证监会主席吴清强调将通过浮动管理费机制改变公募基金"旱涝保收"现状 直指行业管理费与业绩脱钩痛点 [1] - 近三年权益类基金表现显示 即便业绩大幅回撤 管理费仍居高不下 矛盾突出 [1] 典型基金业绩与管理费数据 - 广发高端制造A近三年回报-53.01% 但累计收取管理费4.56亿元 2024-2022年分别收取0.88亿/1.49亿/2.19亿 [3] - 中欧医疗健康A规模311.79亿元居首 近三年业绩下跌32.55%却收取管理费22亿元 2024-2022年分别收取4.27亿/7.60亿/9.83亿 [3] - 景顺长城新兴成长A等百亿级基金呈现"规模越大 亏损越重 收费越高"现象 [3] 明星基金经理表现 - 刘格菘基金经理指数近三年回报-27% 近两年-17% 显著跑输沪深300指数 在管规模缩水至321.71亿元(较去年末减少5.7%) [4] - 刘格菘管理的广发科技先锋近三年跌24.17%合计收4.74亿管理费 广发小盘成长A近三年跌26.50%合计收3.57亿管理费 [6] 基金财务数据 - 广发科技先锋2024年收入7.82亿元 2023年亏损38.9亿元 2022年亏损43.78亿元 [6] - 广发小盘成长A 2024年亏损2.65亿元 2023年亏损26.3亿元 2022年亏损27.53亿元 [6] 行业未来趋势 - 浮动管理费改革将迫使基金公司从追求规模转向注重投资回报 明星产品或告别依赖规模增长的"躺赢"时代 [11] - 行业可能呈现强者愈强 小型机构加速淘汰趋势 投资研究能力和风控体系将更关键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