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创新升级

搜索文档
刘格菘半年两调整引离职猜测 公募“减负潮”下的基民焦虑
第一财经· 2025-09-11 15:49
基金经理变动情况 - 广发基金知名基金经理刘格菘在半年内两次调整在管产品 包括3月25日增聘陈韫中、吴远怡共同管理广发小盘成长(162703 OF)以及9月10日卸任管理近7年的广发多元新兴股票(003745 OF)[1][2] - 刘格菘卸任后 在管产品数量缩减至5只 在管规模从31295亿元降至29463亿元 较其规模巅峰84343亿元减少60%[4] - 广发双擎升级、广发科技先锋、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等3只产品仍由刘格菘独立管理 广发创新升级与吴远怡共同管理[4] 行业人才策略模式 - 行业普遍采用"以老带新"机制 通过"增聘-共管-卸任"路径逐步移交产品管理权 资深基金经理与新任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产品 待新人能力成熟后过渡至独立管理[1][5] - 截至9月11日 年内首度实操管理产品的"新人"达339位 过去四年每年均有超过430位基金经理"出道"[7] - 典型案例包括2020年5月刘格菘管理的广发鑫享增聘郑澄然 同年11月广发科技创新增聘吴远怡 次年5月刘格菘正式卸任并由两人分别接棒独立管理[4] 行业人员流动现状 - 截至9月11日 年内离任基金经理人数达293人 较去年同期增加23%[5] - 出现"清仓式卸任"案例:宝盈基金原基金经理杨思亮8月卸任所有7只在管产品 9月入职易方达基金 景顺长城基金鲍无可5月卸任所有产品后确认离职[6] - 鲍无可卸任前一季度末管理规模1463亿元 二季度末相关产品规模下滑至10334亿元 缩减近30%[8] 行业投研体系转型 - 投研体系建设从"明星驱动"转向"平台赋能" 基金公司更重视"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通过平台建设减轻基金经理管理压力[8] - 行业落实高质量发展方案要求 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 通过"以老带新"引导新任基金经理从研究员向基金经理身份转变[7][8] - 兴证全球基金董理9月初卸任兴全趋势投资 由增聘的杨世进和谢长雁共同管理 中欧基金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7月增聘基金经理赵磊[7] 投资者行为表现 - 投资者对基金经理变更敏感 部分因对新任基金经理能力存疑而选择赎回产品[9] - 行业建议投资者无须急于决策 可对新任基金经理投资风格和能力进行观察 结合基金特点决定是否继续持有[10]
刘格菘半年两调整引离职猜测
第一财经· 2025-09-11 12:04
文章核心观点 - 明星基金经理刘格菘半年内两次卸任在管产品 引发市场对其离职的猜测 但业内知情人士明确表示其目前并无离职安排[3] - 基金经理"增聘-共管-卸任"路径是行业"以老带新"人才策略的体现 在高质量发展转型背景下 知名基金经理逐步减负、新人加速登台成为常态[3][7][10] - 投资者对基金经理变更反应敏感 部分产品出现规模缩减 建议投资者对新任基金经理进行观察后再做决策[8][11] 基金经理变动情况 - 刘格菘于2025年9月10日卸任管理近七年的广发多元新兴股票(003745) 由8月增聘的周智硕独立管理[4][5] - 此次卸任后刘格菘在管产品数量缩减至5只 在管规模从31295亿元降至29463亿元 较其84343亿元的规模巅峰减少60%[6] - 广发双擎升级、广发科技先锋、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仍由刘格菘独立管理 广发创新升级与吴远怡共同管理[6] 行业人才培育机制 - "以老带新"机制通过资深基金经理与新任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产品 待新人经验成熟后过渡至独立管理[7] - 2020年5月刘格菘管理的广发鑫享增聘郑澄然 同年11月广发科技创新增聘吴远怡 次年5月刘格菘正式卸任 形成完整培养路径[7] - 截至2025年9月11日 年内首度管理产品的"新人"有339位 过去四年每年均有超过430位基金经理"出道"[9] 行业发展趋势 - 公募基金经理队伍流动性显著加快 年内离任基金经理人数达293人 同比增加23%[7] - 投研体系建设正从"明星驱动"转向"平台赋能" 重视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10] - 多家公司对产品基金经理进行调整 体现行业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 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的新变化[10] 投资者反应与案例 - 景顺长城基金鲍无可2025年5月卸任所有产品 其管理规模从一季度1463亿元下滑至二季度10334亿元 缩减近30%[8][11] - 宝盈基金原百亿基金经理杨思亮8月卸任所有7只在管产品 9月正式入职易方达基金[8] - 投资者因对新任基金经理能力存疑而选择赎回 建议观察新任基金经理投资风格和能力后再做决策[11]
突发,广发基金顶流刘格菘卸任广发多元新兴,140%回报基金由周智硕单独管理
搜狐财经· 2025-09-11 05:52
基金经理变更 - 广发基金解聘明星基金经理刘格菘 其卸任管理近7年的广发多元新兴股票基金 该基金任职回报达140.03% 是其在管产品中收益最高的一只[1] - 刘格菘离任原因为"工作安排" 公司及业内人士均解释为"正常工作调整" 强调其不会离开广发基金[1] - 接任基金经理为原共同管理人周智硕 刘格菘管理的其他5只基金暂无变更计划[1][7] 基金经理管理现状 - 刘格菘仍在管5只基金 包括广发小盘成长、广发创新升级等 总管理规模达294.63亿元[7] - 其核心持仓延续"重仓赛道"风格 二季度末主要配置赛力斯、圣邦股份、亿纬锂能、阳光电源等个股[7] - 在管产品业绩表现分化 广发创新升级、广发双擎升级A任职回报超100% 但广发科技先锋、广发行业严选三年已出现负收益[7] 行业背景与趋势 - 公募行业面临费率改革 基金公司创收承压 基金经理面临降薪压力 "减负"成为行业普遍选择[8] - 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卸任潮持续发酵 包括富国基金于洋"清仓式"卸任全部产品 安信基金张翼飞卸任9只基金后离职[8] - 行业从"牌照红利"进入"能力竞争"阶段 私募向机构化转型 个人IP溢价衰减 平台价值凸显[9] 市场影响与考量 - 头部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过大导致资产配置与调仓难度增加 刘格菘294.63亿元管理规模引发市场对其管理能力的质疑[8] - 基金公司选择卸任业绩最优基金而非规模更大或业绩疲软产品 引发对规模与业绩平衡考量的猜测[4][8] - 明星经理频繁调整在管产品影响投资连续性 基金公司需优化持仓策略提升业绩以留住基民信任[9]
广发基金刘格菘卸任广发多元新兴股票基金经理,该基金规模超18亿,年内收益率达34.14%
搜狐财经· 2025-09-10 21:22
基金经理变更 - 广发多元新兴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原共同管理人刘格菘因工作安排调整不再担任基金经理 产品由周智硕独立管理[1] - 刘格菘自2018年11月起执掌该基金 截至卸任累计任职回报达140.03% 年化收益率13.63% 在303只同类产品中排名第118位[3] - 接任者周智硕于2024年2月加入广发基金 此前在建信基金任职四年 目前与傅友兴共同管理广发稳健增长[4] 产品业绩表现 - 广发多元新兴股票基金2024年以来收益率达34.14% 主要通过国防军工 电子 新能源等板块布局实现[3] - 刘格菘管理的其他产品年内收益率介于15.92%至25.29% 均低于广发多元新兴股票表现[3] - 周智硕职业生涯呈现显著波动 2021-2022年管理规模突破115亿元 2023年规模骤降至37亿元[4] 投资组合特征 - 广发多元新兴股票基金二季度末管理规模为18.32亿元 赛力斯(601127.SH)为第一大重仓股[3] - 二季度新纳入新易盛(300502.SZ)和广东宏大(002683.SZ)等标的[3] - 持仓结构除延续对赛力斯 亿纬锂能的配置外 重点增持圣邦股份(300661.SZ) 北方华创(002371.SZ)等半导体产业链个股[3] 管理规模变动 - 刘格菘目前仍担任广发基金副总经理 在管产品缩减至5只 合计管理规模294.63亿元[3] - 周智硕2023年业绩遭遇滑铁卢后规模下降 并于2025年初卸任建信基金全部在管产品[4]
上半年涨幅最高的题材基金:创新药、北交所
搜狐财经· 2025-08-12 04:28
基金表现 - 今年上半年涨幅超61%的基金产品主要聚焦创新药领域 其中汇添富音港优势精选A以86 48%的收益率位居榜首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和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分别以83 15%和82 79%紧随其后 [1] - 涨幅前16的基金中有3只非创新药主题产品 包括北交所基金和主动管理型产品 [1] 创新药投资机会 - 创新药板块在大盘回调后仍具备追涨潜力 [2] 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A分析 - 该基金重仓股以新消费概念为主 包括泡泡玛特(持仓市值1530万元 占比12 57%)和老铺黄金(持仓市值1002万元 占比8 23%) [3] - 前十大重仓股合计占比达74 22% 显示集中度较高 [3] 基金经理表现 - 吴远怡管理的多只产品任职回报表现突出 如广发科技创新A(41 89%)和广发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65 76%) [4][5] - 其管理的广发创新升级(与刘格菘共同管理)任职回报为-34 05% 表现相对较弱 [5] - 广发科技创新历史最大回撤达-53% 显示较高波动性 [5] 产品特性 - 该类型基金具有高波动、大回撤特征 适合市场低位时逢跌买入 不适合低风险偏好投资者 [7]
基民亏掉半套房,高管狂赚千万分红:广发基金的利益天平歪向何方?
搜狐财经· 2025-07-09 07:32
股权激励与分红 - 2020年12月广发基金获批实施员工股权激励,通过五家珠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搭建持股平台,合计持股比例达10%,打破公募基金"零持股"惯例 [2] - 五家持股平台合伙人超百人,涵盖高管、投研团队及核心骨干,总经理王凡间接持有0.2379%股权,2020-2024年累计获得分红1539万元 [2] - 2020-2024年员工持股平台累计获得分红6.47亿元,其中2021年分红达峰值2.24亿元,占公司总分红的18.3% [2] 基金业绩表现 - 2022-2024年广发基金旗下公募产品累计亏损569亿元,90只基金跑输业绩基准超10% [3] - 郑潜然管理的"广发兴诚A"跑输基准50.5%,净值跌幅58.43%,刘格菘管理的"广发创新升级"跑输47.43%,三年回报-49% [3] - 11只产品跑输基准超40%,27只跑输超30%,基民每投入1万元三年后平均亏损超3000元 [3] 投资策略问题 - 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和热门赛道,2019-2021年押注新能源赛道取得亮眼成绩但2023年后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导致策略失效 [4] - 截至2024年底刘格菘管理的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期混合基金近三年亏损73.1亿元,郑澄然的广发高端制造A累计亏损88.57亿元 [4] - 2024年前十大重仓股中光伏新能源股票占比超半数,标的集体暴跌导致多只基金净值腰斩 [4] 人才管理困境 - 2025年3月张东一"清仓式"卸任全部在管基金,任期产品合计亏损超10亿元 [5] - 近三年超10位基金经理离任或调岗,包括管理规模超百亿的"顶流",暴露出投研体系和人才梯队建设不足 [5] - 2025年初广发小盘成长(LOF)增聘两位基金经理尝试"共管模式",但市场对其效果持怀疑态度 [5] 监管与改革压力 - 证监会新规要求跑输业绩基准超10%的基金经理绩效薪酬"明显下降",广发基金66只主动权益产品涉及8位百亿级基金经理 [6] - 员工持股平台五年累计分红6.48亿元与基金整体亏损569亿元形成强烈反差,激励机制与业绩脱节问题突出 [6] - 高管股权激励计划中傅友兴、刘格菘等人分红与基金亏损对比暴露公司内部治理深层矛盾 [6] 业务转型尝试 - 2025年5月新增7家券商为一级交易商试图通过ETF渠道扩容稳定市场份额,预计买卖价差可缩小10-15个基点 [7] - 新增交易商多为中小券商,佣金费率低至万1.5-万2但流动性支持能力存疑 [7] - 2024年ETF新增规模仅437.48亿元,与同业千亿级增量差距明显 [7] 行业普遍问题 - 广发基金问题是公募基金行业"重规模轻回报"发展模式的缩影 [9] - 行业需系统性改革优化投研体系、完善风控机制、重构激励模式,打破"基金公司赚钱、基民不赚钱"怪圈 [9] - 公司转型从"规模驱动"向"业绩驱动"将为行业提供重要参考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