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带新

搜索文档
刘格菘半年两调整引离职猜测 公募“减负潮”下的基民焦虑
第一财经· 2025-09-11 15:49
基金经理变动情况 - 广发基金知名基金经理刘格菘在半年内两次调整在管产品 包括3月25日增聘陈韫中、吴远怡共同管理广发小盘成长(162703 OF)以及9月10日卸任管理近7年的广发多元新兴股票(003745 OF)[1][2] - 刘格菘卸任后 在管产品数量缩减至5只 在管规模从31295亿元降至29463亿元 较其规模巅峰84343亿元减少60%[4] - 广发双擎升级、广发科技先锋、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等3只产品仍由刘格菘独立管理 广发创新升级与吴远怡共同管理[4] 行业人才策略模式 - 行业普遍采用"以老带新"机制 通过"增聘-共管-卸任"路径逐步移交产品管理权 资深基金经理与新任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产品 待新人能力成熟后过渡至独立管理[1][5] - 截至9月11日 年内首度实操管理产品的"新人"达339位 过去四年每年均有超过430位基金经理"出道"[7] - 典型案例包括2020年5月刘格菘管理的广发鑫享增聘郑澄然 同年11月广发科技创新增聘吴远怡 次年5月刘格菘正式卸任并由两人分别接棒独立管理[4] 行业人员流动现状 - 截至9月11日 年内离任基金经理人数达293人 较去年同期增加23%[5] - 出现"清仓式卸任"案例:宝盈基金原基金经理杨思亮8月卸任所有7只在管产品 9月入职易方达基金 景顺长城基金鲍无可5月卸任所有产品后确认离职[6] - 鲍无可卸任前一季度末管理规模1463亿元 二季度末相关产品规模下滑至10334亿元 缩减近30%[8] 行业投研体系转型 - 投研体系建设从"明星驱动"转向"平台赋能" 基金公司更重视"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通过平台建设减轻基金经理管理压力[8] - 行业落实高质量发展方案要求 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 通过"以老带新"引导新任基金经理从研究员向基金经理身份转变[7][8] - 兴证全球基金董理9月初卸任兴全趋势投资 由增聘的杨世进和谢长雁共同管理 中欧基金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7月增聘基金经理赵磊[7] 投资者行为表现 - 投资者对基金经理变更敏感 部分因对新任基金经理能力存疑而选择赎回产品[9] - 行业建议投资者无须急于决策 可对新任基金经理投资风格和能力进行观察 结合基金特点决定是否继续持有[10]
刘格菘半年两调整引离职猜测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11 13:09
基金经理刘格菘产品调整 - 广发基金知名基金经理刘格菘于9月10日卸任管理近7年的广发多元新兴股票(003745)产品 由8月增聘的周智硕独立管理[2][3] - 刘格菘在管产品数量从6只缩减至5只 在管规模从312.95亿元降至294.63亿元 较其843.43亿元规模巅峰减少65%[5] - 半年内两次操作产品调整:3月25日广发小盘成长增聘陈韫中、吴远怡共同管理 9月10日卸任广发多元新兴股票[3] 行业人才策略与变动趋势 - 行业通过"增聘-共管-卸任"路径实现"以老带新"人才策略 资深基金经理与新任共同管理产品 待新人成熟后过渡至独立管理[6] - 年内离任基金经理人数达293人 较去年同期增加23% 部分知名基金经理经历"增聘、卸任、离职"流程[6] - 截至9月11日 今年以来首度管理产品的"新人"达339位 过去四年每年超430位基金经理"出道"[8] 产品管理权移交案例 - 刘格菘2020年5月广发鑫享增聘郑澄然 同年11月广发科技创新增聘吴远怡 次年5月卸任上述产品 完成"增聘磨合"到"卸任交接"培养路径[5] - 宝盈基金原基金经理杨思亮8月卸任所有7只在管产品 9月入职易方达基金[7] - 景顺长城基金鲍无可5月卸任所有在管产品并确认离职 其管理规模从一季度146.3亿元降至二季度103.34亿元 缩减29.5%[7][9] 行业投研体系转型 - 投研体系建设从"明星驱动"转向"平台赋能" 重视"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建设 帮助大规模基金经理减轻管理压力[9] - "以老带新"机制引导新任基金经理从研究员转型 直至具备独立管理产品能力 为行业培养新人[9] - 行业落实高质量发展方案要求 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 体现基金公司正常经营管理行为[8] 投资者反应与建议 - 投资者因对新任基金经理能力存疑 可能选择赎回产品 鲍无可卸任后相关产品规模缩减近三成[9][10] - 建议投资者无须急于决策 可对新任基金经理投资风格和能力进行观察 结合基金特点决定是否持有[11] - 基金经理变更后产品业绩和投资逻辑可能变化 每位基金经理具备独特投资风格与策略[11]
刘格菘半年两调整引离职猜测
第一财经· 2025-09-11 12:04
文章核心观点 - 明星基金经理刘格菘半年内两次卸任在管产品 引发市场对其离职的猜测 但业内知情人士明确表示其目前并无离职安排[3] - 基金经理"增聘-共管-卸任"路径是行业"以老带新"人才策略的体现 在高质量发展转型背景下 知名基金经理逐步减负、新人加速登台成为常态[3][7][10] - 投资者对基金经理变更反应敏感 部分产品出现规模缩减 建议投资者对新任基金经理进行观察后再做决策[8][11] 基金经理变动情况 - 刘格菘于2025年9月10日卸任管理近七年的广发多元新兴股票(003745) 由8月增聘的周智硕独立管理[4][5] - 此次卸任后刘格菘在管产品数量缩减至5只 在管规模从31295亿元降至29463亿元 较其84343亿元的规模巅峰减少60%[6] - 广发双擎升级、广发科技先锋、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仍由刘格菘独立管理 广发创新升级与吴远怡共同管理[6] 行业人才培育机制 - "以老带新"机制通过资深基金经理与新任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产品 待新人经验成熟后过渡至独立管理[7] - 2020年5月刘格菘管理的广发鑫享增聘郑澄然 同年11月广发科技创新增聘吴远怡 次年5月刘格菘正式卸任 形成完整培养路径[7] - 截至2025年9月11日 年内首度管理产品的"新人"有339位 过去四年每年均有超过430位基金经理"出道"[9] 行业发展趋势 - 公募基金经理队伍流动性显著加快 年内离任基金经理人数达293人 同比增加23%[7] - 投研体系建设正从"明星驱动"转向"平台赋能" 重视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10] - 多家公司对产品基金经理进行调整 体现行业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 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的新变化[10] 投资者反应与案例 - 景顺长城基金鲍无可2025年5月卸任所有产品 其管理规模从一季度1463亿元下滑至二季度10334亿元 缩减近30%[8][11] - 宝盈基金原百亿基金经理杨思亮8月卸任所有7只在管产品 9月正式入职易方达基金[8] - 投资者因对新任基金经理能力存疑而选择赎回 建议观察新任基金经理投资风格和能力后再做决策[11]
刘格菘半年两调整引离职猜测,公募“减负潮”下的基民焦虑
第一财经· 2025-09-11 11:23
顶流又"放权"!基民的焦虑谁来解? "刘格菘卸任了?"明星基金经理的最新动向引来众多基民的关注。 日前,广发基金旗下知名基金经理刘格菘宣布卸任管理近7年的"老产品"。更让基民坐不住的是,这是 其半年内第二次在管产品出现调整。尽管变动引发部分投资者对其离职的猜测,但业内知情人士向第一 财经明确表示"刘格菘目前并无离职安排"。 事实上,类似"顶流减负"的戏码并不鲜见。近年来已有多位知名基金经理通过"增聘-共管-卸任"路径逐 步移交产品管理权,背后实则是"以老带新"人才策略。在行业高质量发展转型背景下,知名基金经理逐 步"减负"、新人加速登台的情况越加常见。 然而,每一次明星基金经理的卸任,仍会触动投资者敏感的神经。面对基金经理的变更,投资者是应该 耐心观察还是果断赎回?这成为摆在众多持有人面前的现实考题。 半年内两度调整在管产品 此番卸任后,刘格菘的在管产品数量缩减至5只,最新在管规模从312.95亿元降至294.63亿元。这一规模 较其843.43亿元的规模巅峰减少六成。 从具体产品来看,广发双擎升级、广发科技先锋、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等3只产品仍由刘格菘独立管 理,广发创新升级则是与吴远怡共同管理。 半年内连 ...
明星基金经理“以老带新”!刘格菘最新调仓曝光
券商中国· 2025-09-10 15:05
广发基金今日公告称,刘格菘将不再管理广发多元新兴股票基金。 卸任广发多元新兴股票基金后,截至目前,刘格菘仍继续管理广发行业严选、广发双擎升级、广发小盘成长、广发科技 先锋、广发创新升级等五只基金。 过去六年间,刘格菘、李耀柱、唐晓斌等一拖多的老将,也多次出现此类给新选手交钥匙的现象。知情人士接受券商中 国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广发基金内部培养年轻选手的策略是"以老带新",在老将管理的基金上增聘年轻选手,在共同管 理基金一段时间后,待年轻选手的投资逐步成熟,通过考察期后,这些年轻基金经理便开始独立管理基金。 例如,2020年11月,刘格菘管理的广发科技创新基金增聘吴远怡,次年五月,刘格菘卸任该基金,由吴远怡独立管理, 这只基金也成为吴远怡历史上首只独管产品。广发基金的另一老将李耀柱也多次带新人,2021年9月,李耀柱管理的广发 中小盘精选宣布增聘年轻选手陈韫中,一年后,李耀柱卸任该基金,陈韫中在2022年9月开始拥有第一只独立管理的基 金。 "大公募不会让新选手一上来就独立管基金,老将一拖多的产品比较多,通常是先和老将搭档某一只产品,考察合格后, 然后再把相关产品交给新人独立管理。"华南地区一位基金业内人士说。 首 ...
刘格菘,迎来两位“黄金搭档”
券商中国· 2025-03-24 23:26
头部公募增聘年轻基金经理策略 - 广发基金采用"以老带新"策略增聘年轻基金经理陈韫中、吴远怡,与资深基金经理刘格菘、李耀柱搭档合作,体现对年轻选手选股能力的认可 [1][3] - 陈韫中在增聘半年后即被授权单独管理李耀柱旗下产品,显示其选股能力获得内部高度评价 [3][4] - 吴远怡与刘格菘搭档管理广发创新升级基金长达四年,并被授权单独管理广发科技创新混合基金,反映其表现获得资深基金经理认可 [6][7] 年轻基金经理业绩表现 - 吴远怡管理的广发成长领航基金2025年收益率达41%,位居全市场基金业绩第九名,持仓分散于玩具、珠宝、军工等非热门赛道 [7][9] - 陈韫中管理的广发成长启航基金2025年收益率为18%,持仓涵盖汽车、军工、风电等非热门行业,业绩排名靠前 [4][10] - 两位年轻基金经理均未单押热门赛道,但通过行业分散策略实现优异业绩 [9][10] 基金经理选股特点 - 陈韫中选股范围广泛,涉猎汽车、军工、电路板等多个行业,在非热门赛道中挖掘跑赢个股 [2][4][10] - 吴远怡具有港股研究背景,其管理的基金在港股市场表现突出,精选的非科技类股票表现优于热门概念股 [5][7] 公募行业增聘趋势 - 头部公募普遍采用"以老带新"策略挖掘内部潜力选手,吸收多样化投资打法以增强团队竞争力 [8][9] - 年轻基金经理如吴远怡、陈韫中展现出老道投资手法,通过分散持仓策略实现高收益,区别于同业单押热门赛道的做法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