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1号

搜索文档
(海上新山东)“靠海吃海”到“科技耕海” 山东守护“蓝色粮仓”
中国新闻网· 2025-09-29 02:36
从良种培育到养殖空间拓展,再到水产品增值加工,近年来,山东凭借科技创新与系统布局,完成 从"靠海吃海"到"科技耕海"的深刻跨越,守护着愈发丰盈、高质的"蓝色粮仓"。 攥紧"种子芯片" "以前养刺参是'靠天吃饭',现在'参优1号'耐高温,夏季高温期成活率比普通刺参平均提高25%以 上。"养殖户口中的"良种优势",道出山东破解水产养殖难题的秘诀。 中新网山东新闻9月28日电(李欣 陈宛婷)坐拥3500多公里海岸线、近16万平方公里海域,山东海洋资源 得天独厚,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4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达18011.8亿元(人民币,下 同),其中,渔业经济总产值4904亿元,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等7个产业增加值稳居中国首位。 3年来,"国信1号"先后在黄海、东海、南海锚地完成养殖作业,累计产出高品质大黄鱼3600吨。相较于 传统网箱,"国信1号"养殖周期缩短25%、月均增重提升1.8倍,在全球首次实现集"鱼苗上船、生长养 殖、品质调控、疫病防控、起捕加工"于一体的全周期产业化流程。 山东始终将水产新品种研发培育作为建设"蓝色粮仓"的根基。近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等行业专 家,围绕海鱼、牡蛎 ...
从“靠海吃海”到“科技耕海” 山东守护“蓝色粮仓”
中国新闻网· 2025-09-28 03:54
中新网济南9月28日电(李欣 陈宛婷)坐拥3500多公里海岸线、近16万平方公里海域,山东海洋资源得天 独厚,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4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达18011.8亿元(人民币,下同), 其中,渔业经济总产值4904亿元,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等7个产业增加值稳居中国首位。 从良种培育到养殖空间拓展,再到水产品增值加工,近年来,山东凭借科技创新与系统布局,完成 从"靠海吃海"到"科技耕海"的深刻跨越,守护着愈发丰盈、高质的"蓝色粮仓"。 "以前养刺参是'靠天吃饭',现在'参优1号'耐高温,夏季高温期成活率比普通刺参平均提高25%以 上。"养殖户口中的"良种优势",道出山东破解水产养殖难题的秘诀。 工作人员 观察海参的生长、摄食、健康等状态。青岛瑞滋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山东始终将水产新品种研发培育作为建设"蓝色粮仓"的根基。近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等行业专 家,围绕海鱼、牡蛎、扇贝等重点养殖品类,聚焦抗逆、抗病、高产等种质性能提升,积极开展水产育 种技术攻关。 其中,在大西洋鲑种质研发领域,包振民院士团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诱导10000余尾大西洋鲑伪雄 鱼,诱导率近100%,填补了中国 ...
蹲点调查|海上山东
搜狐财经· 2025-09-15 02:53
■编者按: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精准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需要深入一线的 真调研;切实转变记者作风文风,更需要沉到现场的实功夫。大众新闻·大众日报依托"众观智库"平台,着眼国情看省情,立足省情看国情,沉到 一线、解剖麻雀,切实提升深度报道内容质量和专业水准,以"有用信息"促"有效传播",用扎实的调研察实情、出实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 支撑。站在刘公岛,海风习习,历史的烟云与时代的浪潮在此交汇。 1895年2月,刘公岛东部海域。北洋水师的桅杆在硝烟里折断,定远舰沉入这片山东人世代凝望的深蓝。 那一刻,中国的近代海洋梦被炮火击碎,又在血与盐中埋下向海图强的种子。 百余年来,这枚种子被潮水反复冲刷,在岁月中蓄力苏醒。 今天,世界上有多大的船,山东就有多大的码头。港口群跻身"世界第一梯队","耕海1号""国信1号"等海上大国重器从山东交付。 当年被炮火撕开的海面上,正升起无人观测浮标、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还是这片海,正变成海洋经济的起跑线。 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向海图强不仅关乎山东,更关乎全局 海洋经济离我们并不远,餐桌上的海鲜可能来自深远海养殖工船,家 ...
“国信1号”深海野游大黄鱼,又黄又金又鲜,有溯源更放心!
凤凰网财经· 2025-08-18 15:56
行业背景 - 大黄鱼是我国海域养殖面积大、产量高的鱼类,是国内传统四大海产之一,被誉为餐桌上的"吉祥鱼"、"富贵鱼" [4] - 大黄鱼最佳生长温度在22℃~26℃之间,常规养殖受季节限制 [10] 公司创新 - 公司打造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是全球第一艘深海封闭式养殖工船 [6] - 采用"移动放牧"模式,工船可寻找最适合大黄鱼生长的水域环境,规避自然灾害和污染 [10][18] - 养殖仓每天不断换水,通过水体交换系统形成漩涡使鱼持续游动,肉质更紧实 [12] - 船上完成从鱼苗到加工运输的全流程,最快24小时送达餐桌 [14][21] 产品优势 - 深海养殖大黄鱼身型修长、色泽亮丽、肉质紧实、无土腥味,鱼眼更明亮 [30] - 鱼鳍发达可搭在鱼眼上,接近野生标准 [33] - 实现全年养殖,产量质量双提升 [16] - 采用先进冷冻技术,产品具有"长、鲜、黄、亮"特点 [25] 质量保障 - 一鱼一码可溯源,从源头杜绝污染问题 [35] - 工船运营两年间穿梭于千里岩、舟山群岛、宁德、万山群岛四大锚地 [23] 营养价值 - 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38] - 提供红烧和清蒸两种简单烹饪方法 [44][48]
海洋经济驱动内需增长 深海科技赋能产业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08 23:11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 - 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达99097亿元,同比增长6%,占GDP比重提升至7.9%,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 [2] - 海洋制造业增加值29861亿元,增长7%,高于全国制造业增速2个百分点 [2] - 海洋服务业增加值58968亿元,占比近60%,其中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分别增长8.5%、10% [2] - 国家通过《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沿海省市出台专项规划优化布局 [2][3] 细分产业表现 - 海洋水产品产量超3500万吨,同比增长3%,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169个,较2022年增加16个 [2] -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9年居全国第一,2023年达18778.1亿元,占地区GDP的13.8%,现代化海洋牧场开工项目40个 [3] - 浙江构建"一环一城四带多联"的陆海统筹发展格局 [3] 海洋渔业与"蓝色粮仓" - 2023年渔业总产值1.59万亿元,同比增长4.5%,海水养殖产值占比65.2% [4] - 深远海可利用养殖面积超10万平方公里,养殖水体达4398万立方米,产量39.3万吨,较"十三五"初期增长2.4倍 [4] - 政策要求重力式网箱布设水深15米以上,桁架类网箱及养殖工船需离岸10公里或水深20米以上 [4] - 广东南澳县规划深水网箱养殖面积9800公顷,其中5790公顷用于"网箱+风电"立体开发 [4] 技术创新与装备升级 - 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年产量达3700吨,"深蓝1号"突破离岸120海里养殖极限,"湛江湾1号"实现1500米水深养殖 [5] - 2023年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7%,新品种如"甬岱1号"大黄鱼生长速度提升20%以上 [5] - 湛江种苗基地年供苗量占全国30%,但深远海养殖90%产量集中在大黄鱼、金鲳鱼等少数品种 [5] 产业链延伸与国际化 - 湛江建成30万吨级中心冷库,金鲳鱼加工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 [6] - 天津南港30万吨海水淡化项目配套智能冷链系统,实现全程温控 [6] - 与东盟共建"蓝色粮仓"合作示范区,推广"深水网箱+冷链物流"模式带动国产装备出口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