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山东作为中国海洋经济第一大省 正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型 通过科技创新 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等策略 全面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 其海洋生产总值2024年突破1.8万亿元 占全省GDP18.3%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20% [24][25][15] - 全球海洋经济规模从1995年1.3万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2.6万亿美元 中国海洋经济2024年首破10万亿元 山东凭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在海洋牧场 海上风电 海洋装备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10][12][18] - 山东面临产业结构优化 科研成果转化和区域发展均衡三大挑战 新兴产业占海洋产业收入比重仅6.9% 但通过三维海域管理 深远海开发和陆海统筹等创新举措 正推动海洋经济向立体化 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 [27][33][44] 海洋经济战略地位 - 海洋经济代表全球第七大"经济体"规模 控制海洋是大国崛起必由之路 从贸易通道演变为资源 环境和战略综合优势 [10] - 中国2011年确立海洋强国战略 浙江 山东 广东 福建四大海洋经济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12] - 山东拥有海岸线3500多公里 海域近16万平方公里 资源丰度全国第一 1990年代提出"海上山东"构想 现被赋予"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使命 [14][15] 山东海洋产业现状 - 主要海洋产业达15个 覆盖一二三产 传统渔业升级为智能化海洋牧场 国家级海洋牧场71处占全国38% 数量和规模全国第一 [17][18] - 海上风电布局千万千瓦级基地 海阳港成为航天海上发射母港 构建全产业链航天生态圈 [21][22] - 海洋生产总值2024年达1.8万亿元 占GDP18.3% 每5元GDP有1元来自海洋 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0亿吨连续3年全国第一 集装箱海铁联运420万标箱连续10年全国第一 [24][25] 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 - 拥有住鲁海洋界院士22人约占全国1/3 崂山实验室为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 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 科技示范工程项目60余项 [25] - 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3.6%居全国前列 实施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 创新陆海协同治理机制 [26] 发展挑战与突破路径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558.6亿元仅占主要海洋产业6.9% 其中海洋生物医药以初级产品为主 市场接受度有待提升 [27] - 科研成果转化难 科研资源集中于基础学科 横向课题较少 产业化应用力量薄弱 [28] - 区域发展不均衡 青岛海洋生产总值5513.2亿元占全省30% 约为烟台2倍 滨州10倍 [29] - 推行三维海籍管理 将海域按水面 水体 海床分层确权 破解交叉用海问题 [33] - 深远海蕴含全球70%油气资源和44%深水资源 是渔业高产田和资源富矿 [39] - 通过青岛船舶海工产业集聚 实现氨燃料船舶供应链协同和产能资源共享 [41] - 陆海统筹发挥黄河流域出海口优势 沿海港口吞吐量近80%来自黄河流域省份 [44] 国际化与未来布局 - 通过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与国际企业合作研发海洋新药 参与国际海洋规则制定 [45] - 从平面开发转向立体赋能 从近海走向深远海 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聚合 构建全球蓝色经济话语权 [32][37][42]
蹲点调查|海上山东
搜狐财经·2025-09-15 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