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和睦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为“硬核”工业装上智慧大脑
中国青年报· 2025-09-26 22:39
在两台由上海自主品牌研发的智能机械臂精准操控下,沙粒缓缓流下,细腻的笔触勾勒出"CIIF"图案 ——这场结合科技与艺术的沙画表演拉开了一场全球工业盛会的序幕。日前,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 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在上海开幕,吸引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展商参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在工博会开幕式上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历史性成 就,202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33.6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 一。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量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的增长贡献率超过30%。 走进工博会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看到中国智能制造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型工业图 景。 传统工业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 "节卡智能机械臂的重复定位精度达到±50微米,误差范围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的直径。"节卡公司相关负 责人介绍,沙画机器人的表演主要依托两大核心技术——实时协同控制技术,使它们的动作同步、零延 迟,宛如两位默契十足的沙画大师同台献艺;图形化拖拽编程与无线示教技术,让工程师无需编写复杂 代码,即可快速完成表演流程开发。"该型号机械 ...
第25届工博会:为“硬核”工业装上“智”慧大脑
中国青年报· 2025-09-26 13:12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一迪 在两台由上海自主品牌研发的智能机械臂的精准操控下,沙粒缓缓流下,细腻的笔触勾勒出"CIIF"图案 ——这场结合科技与艺术的沙画表演拉开了一场全球工业盛会的序幕。 9月23日至27日,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吸 引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展商齐聚。 作为工业场景的"多面手",这款节卡智能机械臂的重复定位精度达到±50微米,误差范围相当于人类头 发丝的直径。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在工博会开幕式上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历史性成 就,202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33.6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 一。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量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的增长贡献率超过30%。 走进今年工博会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看到中国智能制造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型工业 图景。 当传统产业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 节卡相关负责人介绍,沙画机器人的表演主要依托两大核心技术——实时协同控制技术,使它们的动作 同步、零延迟,宛如两位默契十足的沙画大师同台献艺;图形 ...
从核“大脑”到5吨级机器人,工博会上的“首台套”潮解码制造梯级配套新路径
华夏时报· 2025-09-26 00:20
核心观点 - 2025中国国际工博会展示近300项全球首发和200项中国首秀先进装备 凸显上海高端制造通过"梯级配套"模式实现从核心零部件突破到整机集成创新的产业生态链建设 [1] 核心零部件突破 - 中广核数科自主核级数字化仪控平台"和睦系统"实现操作系统 应用软件到硬件设计制造全链条自主可控 覆盖二代至四代核电技术 使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2] - 长江电气CSS系列安全光幕传感器攻克8mm超密光轴 光轴可编程 检测距离可调等国内首创技术 成为安全光幕领域国产替代新标杆 [2] 整机装备创新 - 上海交大智邦科技全球首发"思源智控"智能体机床μAI 实现自主规划路径和参数调整 控制精度达微米级 效率较传统设备显著提升 [3] - 上海柴孚推出全球首款腕部额定载荷≥5000kg重载机器人 突破高刚性机械臂结构设计难题 适配汽车整车举升和矿山设备搬运等重型场景 [3] - 中科新松多可HC-O3T系列移动协作机器人集成舵轮底盘 协作机械臂与自研2.5D视觉算法 抓取绝对定位精度达±0.5mm 转向精度±1° 路径跟踪达毫米级 [3] 政策支持与产业落地 - 上海实施"20035"工程 计划到2025年新建200家智能工厂和20家标杆工厂 实现"三个全覆盖"与"五个核心指标倍增" [4] - 过去8年上海55%技改项目向智能化升级倾斜 国产首台套智能制造装备覆盖率已达30% [4] - 闵行莘庄工业区规划250亩高端制造示范区 建设层高7米 承重2吨专业化厂房 并成立"上海工业母机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联盟" [4] - 莘庄工业区在17.88平方公里土地创造535.83亿元营收 [5] 企业成果与场景应用 - 拓璞数控全自主研发五轴车铣复合加工中心HMT-i500 将航空航天领域技术拓展至通用制造业 中国市场五轴机床销售稳居前三 [5] - 上海电气全球首个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采用纯氧加压循环流化床气化技术 在吉林洮南风电耦合生物质项目中成功应用 填补我国规模化生产绿色甲醇空白 [5] 产业生态建设 - 上海制造梯级配套模式以核心技术为链节 生态协同为链条 场景应用为链路 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相互赋能实现创新活力 [6] - 上海发布"上海市中试示范平台"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打造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 [6]
从核“大脑”到5吨级机器人,工博会上的“首台套”潮解码制造梯级配套新路径| 聚焦2025工博会
华夏时报· 2025-09-25 11:17
核心观点 - 2025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展示上海高端制造通过梯级配套模式实现核心零部件突破、整机集成创新和场景深度赋能的产业生态链 为中国高端制造破解卡脖子难题并提供全球价值链上游的上海样本[2][8] 核心零部件突破 - 中广核数科自主核级数字化仪控平台和睦系统实现从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到硬件设计制造全链条自主可控 覆盖二代至四代核电技术 使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3] - 长江电气CSS系列安全光幕传感器攻克8mm超密光轴、光轴可编程、检测距离可调等多项国内首创技术 成为安全光幕领域国产替代新标杆[3] 工业母机与机器人创新 - 上海交大智邦科技全球首发思源智控智能体机床μAI 实现自主规划路径和参数调整 控制精度达微米级 效率较传统设备显著提升[4] - 上海柴孚5吨级重载工业机器人突破高刚性机械臂结构设计难题 腕部额定载荷≥5000kg 适配汽车整车举升和矿山设备搬运等重型场景[4] - 中科新松多可HC-O3T系列移动协作机器人集成舵轮底盘、协作机械臂与自研2.5D视觉算法 抓取绝对定位精度±0.5mm 转向精度±1° 路径跟踪达毫米级[4] 政策支持与产业落地 - 上海实施20035工程 计划到2025年新建200家智能工厂和20家标杆工厂 实现三个全覆盖与五个核心指标倍增 过去8年55%技改项目向智能化倾斜 国产首台套智能制造装备覆盖率已达30%[5] - 闵行莘庄工业区规划250亩高端制造示范区 建设层高7米承重2吨专业化厂房 成立上海工业母机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联盟 对突破关键技术企业叠加战略新兴类补贴 17.88平方公里土地创造535.83亿元营收[5] 企业技术转化与市场拓展 - 拓璞数控全自主研发五轴车铣复合加工中心HMT-i500 将航空航天领域高端五轴机床技术拓展至通用制造业 中国市场五轴机床销售稳居前三 产品已销售十多家通用行业上市公司并计划出口欧洲、北美、东南亚等海外市场[6][8] 绿色制造与场景应用 - 上海电气全球首个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采用纯氧加压循环流化床气化技术 在吉林洮南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项目中成功应用 填补中国规模化生产绿色甲醇空白[8] 产业生态与集群发展 - 上海制造梯级配套范式以核心技术为链节、生态协同为链条、场景应用为链路 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相互赋能实现创新活力涌流 具体体现为拓璞高端数控项目奠基、工业母机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聚[8]
工博会观察:上海智能工厂赋能制造业跃迁
新浪财经· 2025-09-24 05:12
在全球工业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智能工厂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正以颠覆性速 度重塑全球生产力格局与生产组织形态。 中国如何通过智能工厂建设,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迁?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正成 为这一命题的重要注脚。这场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线的工业盛会,已成为观察中国制造业 转型升级的前沿窗口。 作为中国智能工厂建设的领跑者,上海的实践颇具样本价值。目前,上海已累计培育3家国家级标杆、 19家国家级示范智能工厂、29家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1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254家上海市先 进级智能工厂,国家级智能工厂数量蝉联国内城市榜首。尤为亮眼的是,去年上海更是一举拿下国家级 智能工厂和系统解决方案"双料"冠军,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实践范本。 工博盛宴:近300项全球首发彰显智造实力 在上海电气展位,观众们饶有兴致地围在一个沙盘模型边,上面演示的是全球首个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 项目,这将开启中国零碳燃料的全球应用征程;柴孚展位上身躯庞大的机器人吸引了众多目光,据市场 主管曹家昊介绍,这是全球首款腕部额定载荷≥5000kg的重载工业机器人,打破了全球工业机器人 ...
探营2025工博会 | 机器人与能源数智方案抢先看
国际金融报· 2025-09-12 13:01
节卡机器人 - 公司将在2025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面向全球首发JAKA EVO工业具身智能平台 该平台已入围第25届工博会大奖候选名单[1][3] - JAKA EVO是业内首个一站式工业具身智能平台 攻克多项行业痛点 作为"下一代工业智能核心能力"技术底座 能赋能工业现场从任务开发到实机运行全流程提效[5] - 平台核心优势包括提供覆盖数据采集 增强 合成及模型训练 部署全环节的标准化工具链 支持简单场景零样本泛化 核心技术自主可控[5] - 平台已在汽车 3C两大关键行业深度应用 汽车零部件装配环节可提升精密操作精度 降低不良率 3C产品质检与物流分拣场景能实现动态环境下自主识别与高效作业[5] - 公司构建多维度"具身智能特工队" 包括双臂JAKA K1 轮式人形JAKA K1W 具身平台JAKA Lumi 腿足人行JAKA K1L 分别适配不同工业场景[5] - 通过"智能中枢"JAKA OTA平台融合AIoT技术 可实现多机器人协同管理 远程运维及批量部署 实测降低60%停机时间与50%维护成本[6] - 工博会将展示汽车制造领域智能装配检测机器人实现99.7%良率的变速箱齿轮压装 轨道交通领域多模态巡检机器人将传统人工10000+项点检测压缩至60分钟[6] - 公司未来将依托上海科创资源持续推动JAKA EVO平台技术迭代与场景拓展[7] 中广核数字科技 - 公司将参加工博会"智慧能源展" 携多款核心产品与解决方案亮相 包括我国首个自主核级数字化仪控平台"和睦系统" 非核级数字化仪控平台SH_N 风机控制器"和睦长风"等和睦系列产品 Ue系列数字化成果[8] - "和睦系统"是我国首个自主核电站核安全级数字化仪控系统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9] - 系统已应用于"华龙一号""VVER机组""高温气冷堆"等33台在运在建核电机组 实现二代至四代核电技术和堆型全覆盖 保障核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80堆年 未发生任何安全偏差[9] - "和睦长风"是国内唯一同时取得海上 陆上大功率机组双应用的风机控制器产品 具备高性能 高可靠 智能化 易维护优势 已实现产业应用[10] - 新一代工业互联网平台"Ue云网"以统一架构 统一平台支撑集团"6+1"产业数字化转型 提供全链条数字化解决方案[10] - 公司正通过整合提升新质生产力要素 在核电控制系统优势赛道基础上开辟新一代核电DCS 汽轮机控制系统 新能源自动化等新领域[10] - 未来将深度融合"长三角"战略 与上海大型央企及各类企业形成产业联盟 打造多维竞争优势[10]
“科改行动”标杆企业广利核:用市场化改革催生机制蝶变
证券日报网· 2025-09-12 11:48
但由于核级DCS的技术复杂性和对可靠性的极高要求,长期以来,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其研发制造的核心技术,我国核 电站此前也全部使用国外的控制系统。使用国外控制系统不仅造价高昂,而且维修非常不便,时常要面临等待国外工程师来诊 断和解决问题的局面。 2005年,广利核公司在北京成立。研发国产核电DCS的历史责任,便落在了这个新公司的肩上。 据广利核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孟庆军介绍,彼时,核电DCS在国内尚属全新的领域,中国人从自主研发到工程设计都是 从零起步。广利核公司从无到有建立起一套适用于国内自主设计的核电DCS设计流程规范,形成各类规范、指导文件100余 份,奠定了国内自主设计核电DCS的基础。 本报记者 杜雨萌 距离2020年国务院国资委发起实施的"百户科技型企业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行动"(简称"科改行动")已 有5年时间。作为首批"科改示范企业"之一,五年来,中国广核集团下属的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利核公 司")在公司治理、用人、激励机制等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也是该企业从"合格"到"优秀"再到"标杆"的蜕变原因所在。 成绩的背后,是一家身处市场化大潮中的国有科技型企业,坚 ...
研判2025!中国核电数字化仪控系统(DCS)行业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未来展望:核电数字化仪控系统(DCS)自主化进程加速,行业市场规模达30.96亿元[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12 01:25
行业概述 - 核电数字化仪控系统(DCS)是核电站安全运行的核心神经中枢 承担监测、控制和保护反应堆及全厂关键设备的职能 [1][3] - 系统由安全级DCS和非安全级DCS构成 安全级DCS实现事故工况下反应堆安全控制 非安全级DCS保障机组高效经济运行 [3] - 国内行业起步较晚 初期长期依赖美国西屋、法国阿海珐、日本三菱等国际供应商 [1][10] 发展历程 - 2004年中广核在岭澳核电站二期引入全数字化仪控系统 启动自主化进程 [4] - 2010年广利核公司自主研发成功核级DCS平台"和睦系统" 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4][11] - 2018年"和睦系统"首次应用于百万千瓦级核电工程 标志技术全面自主化 [5] - 2023年中核集团"龙核®"平台通过国家核安全局审核 形成双安全级DCS平台格局 [5] - 2024年"龙鳍®"平台在玲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实现首台套应用 [5] 市场规模 - 中国核电DCS市场规模从2016年14.3亿元增长至2024年30.96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10.13% [1][10] - 电子元器件作为核心部件 行业市场规模从2017年18310亿元增长至2024年24826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4.45% [7] - 下游核电机组数量从2017年37台增长至2024年58台 装机容量从3580.72万千瓦增长至6088.09万千瓦 年复合增长率7.88% [8] 竞争格局 - 第一梯队由美国西屋、英维斯、法国阿海珐、日本三菱等国际巨头主导 [11] - 第二梯队以中核控制、广利核、国能智深、国核自仪、和利时等国内企业为代表 正快速崛起 [11][12] - 广利核公司"和睦系统"已应用于17台国内新建核电机组 覆盖多技术多堆型 并出口至阿尔及利亚、韩国项目 [11] - 中核控制具备国际一流核仪控工程实施能力 为国内外50余座反应堆提供专用仪控系统和辐射监测仪表 [12] 技术突破 - 国内企业突破安全级平台、实时操作系统、专用芯片与精密传感器等关键技术 [1] - 成功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DCS产品 在"华龙一号"等新一代机组实现规模化应用 [1][10] - 广利核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具备核级冷水机控制柜供货资质和业绩的企业 [11] 发展趋势 - 智能化方向: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实现预测性维护、故障自主诊断和运行参数动态优化 [13] - 自主化方向:聚焦自主芯片、实时操作系统、安全可信软件平台及高端传感器研发 构建国产化技术体系 [14] - 网络化方向:工业互联网与D系统深度融合 构建多层次纵深防御体系确保网络安全 [15]
“华龙一号”已成为全球在建在运数量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29 10:09
公司品牌价值与排名 - 2025年公司品牌价值突破2000亿元 位列TopBrand世界品牌500强第411位 [1][3] - 公司品牌建设成效连续4年增长 为国务院国资委首批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之一 [1] 核心产品与技术成果 - 华龙一号成为全球在建在运数量最多的三代核电堆型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获800余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及3项中国专利金奖 [1][4] - 华龙一号通过欧洲EUR认证和英国GDA审查 覆盖核电设计、燃料、设备研发及运维全领域核心技术 [4] - 和睦系统作为自主核级数字化仪控平台 实现二代至四代核电堆型全覆盖 应用于33台核电机组 保障安全运行超80堆年且零安全偏差 [5][8] - 和睦系统累计为核电项目节约超百亿元建设成本 并在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国家取得突破性应用 [5] 产品体系与分类 - 公司形成195项产品服务分层体系 包括引领型(华龙一号、和睦系统)、成长型(兰庭软件包、和汇、和质质子治疗系统)及潜力型孵化型产品 [4] 国际化战略布局 - 公司国际业务占比超23% 业务覆盖20余个国家 包括巴西、马来西亚、老挝等 [7] - 推行"一国一策"品牌国际化策略 实施蒲公英计划、埃德拉助学计划等社会责任项目 [7] - 强化品牌跨文化融合 打造CGN OPEN DAY等国际IP 参与可持续发展及气候议题 [8] 未来战略规划 - "十五五"期间实施五大品牌工程:品牌业务融合、价值跃升、管控卓越、资产增值及国际拓展工程 [7] - 建立科技创新与品牌同步研发机制 聚焦战新产业及新质生产力发展 [7]
用创新之火点亮清洁能源之光——中广核持续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中国电力报· 2025-08-18 07:22
核心观点 - 公司持续推动创新发展 在核电 新能源 非动力核技术等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 成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先锋力量 [1] 研发投入与创新体系 - 2024年研发投入达59.5亿元 投入强度为3.8% [4] - 构建"6+1"产业体系 包括核能 核燃料 新能源 非动力核技术 数字化 科技型环保和产业金融 [4] - 累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超17000家企业共同发展 [4] 核电技术突破 - "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产 设备国产化率超90% 具备整机装备100%国产化能力 [2] - 单台机组年发电量约100亿千瓦时 可满足100万人口年度用电需求 [2] - 完成欧洲用户要求认证和英国通用设计审查 [2] - 自主研发核级数字化仪控系统"和睦系统"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应用于30台不同技术核电堆型 节省近百亿元资金 [5][6][7] 新能源业务布局 - 国内新能源控股在运装机突破5600万千瓦 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 [12] - 业务类型全面覆盖风电 光伏 光热 抽蓄 储能 氢能 [12] - 建成超大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 可抗击17级超强台风 [8] - 在青海德令哈建设1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 投产后年上网电量达36.5亿千瓦时 [10][11] - 德令哈5万千瓦光热示范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5亿千瓦时 [11] 非动力核技术应用 - 建成国内首座商用多室质子治疗设备生产基地 年供货能力3-4套系统 [7] - 单间治疗室年治疗患者最高达500人次 [7] - 产品入选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和优秀国产医疗设备目录 [7] 创新融合发展模式 - 探索"新能源+"模式 将清洁能源与乡村振兴 环境治理相结合 [13] - 在和田地区实施万亩沙漠土壤化改造项目 采用"沙膜"技术改造沙漠 [9] - 建设国家能源光热研发中心 为行业积累创新经验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