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威尔法

搜索文档
专骗中国土豪的埃尔法,装不下去了
36氪· 2025-09-07 13:35
文章核心观点 - 丰田埃尔法在中国市场从加价神车地位跌落 加价幅度从30万降至2-3万[14][39][46] - 国产汽车品牌崛起通过产品力竞争挤压埃尔法市场地位[61][63][67] - 丰田内部产品矩阵分化进一步稀释埃尔法市场份额[50][53][59] 埃尔法市场地位演变 - 日本本土定位家庭MPV 初始售价500万日元(约30万人民币) 主打中产家庭市场[22][24][25] - 通过香港明星效应在中国建立高端形象 2010年引入二代车型售价60-70万元[28][30][32][36] - 2015年三代车型明确高端定位 售价80万元并出现加价30万现象[38][39][41]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2017-2021年埃尔法在华销量达8.5万台 居高端MPV首位[45] - 一汽丰田推出姊妹车型威尔法(皇冠标) 分食市场份额[50][52] - 雷克萨斯2020年推出LM300h 四座版售价达200万元 分流顶级客户[53][54][57] 国产汽车品牌冲击 - 2021年后理想等品牌重新定义家用车配置标准[62] - 2023年MPV市场爆发 腾势D9、岚图梦想家等产品成为爆款[63][65] - 魏牌高山、极氪009等车型在空间/动力/舒适性方面超越埃尔法[9][66][67] 产品定位与市场策略 - 丰田通过限量供应和经销商加价策略维持高端形象[37][42] - 埃尔法实际产品力与价格存在泡沫化现象[70][71] - 丰田塞纳等平价MPV车型分流家庭用户需求[59]
专骗中国土豪的埃尔法,装不下去了
36氪· 2025-09-03 09:49
丰田埃尔法在中国市场的定位演变 - 丰田埃尔法在中国市场被定位为高端商务车代表 是国产车的追赶目标 但在日本原产地仅为家庭用车 [5] - 该车型通过香港娱乐圈明星推广树立高端品牌形象 成为富豪和明星的标配车型 [13][14][16] - 丰田通过三代车型迭代持续强化豪华属性 第二代起增加座椅按摩等配置 第三代专推3.5L V6发动机版本 指导价从60万升至80万元 [18][20] 加价销售策略与市场表现 - 鼎盛时期指导价90万元的埃尔法需加价30万元购买 加价幅度相当于一辆56L级别轿车 [7][9] - 2017-2021年累计销量达8.5万台 稳居高端MPV销量榜首 [24] - 2021年后加价幅度降至2-3万元 虽然仍存在加价现象 但市场热度明显下降 [7][25][26] 竞争格局变化与市场分化 - 一汽丰田推出同平台威尔法车型 采用皇冠车标 分走部分市场份额 [28][30] - 雷克萨斯2020年推出基于同平台的LM300h 四座版售价达200万元 分流高端客户 [30][31][33] - 丰田塞纳面向家庭用户市场 价格更透明且实用性相当 [33] 国产汽车品牌的冲击 - 2021年起理想汽车重新定义家用车概念 国产MPV在2023年迎来产品大爆发 [35][37] - 腾势D9 岚图梦想家成为首批爆款 小鹏X9 理想MEGA等新势力产品相继入局 [37] - 魏牌高山 极氪009 传祺E8等产品在空间 动力和舒适性配置方面超越埃尔法传统优势 [37] 产品定位与市场认知偏差 - 车型最初在日本面向家庭用户开发 2002年初代售价500万日元(约30万人民币) 主打宽大空间和性价比 [9][11] - 在香港市场因茶色玻璃和宽大空间成为明星隐私保护首选车型 [14] - 实际产品定位应属于别克GL8级别 但通过营销策略被抬升至豪华细分市场 [23]
天“塌了”?超豪华车消费税起征点降至90万
36氪· 2025-07-21 04:09
政策调整核心内容 - 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起征点由130万元(不含增值税)下调至90万元(不含增值税),含税开票价格对应从146.9万降至101.7万 [1] - 政策覆盖范围扩大至所有动力类型(含纯电动、燃料电池)的乘用车和中轻型商用客车 [1] - 执行时间从公告发布(7月17日)到生效(7月20日)仅间隔3天,缓冲期极短 [1][3] 受影响车企及车型 - **保时捷**:911、帕拉梅拉、Taycan及高配卡宴等主力车型(90-200万元价格带)将纳入征税范围,受影响比例显著高于其他豪华品牌 [4][6] - **奔驰**:S级、GLS、迈巴赫S480、AMG系列等车型进入征税区间 [6] - **宝马**:X7、X5M雷霆版、X6M雷霆版、XM等高性能车型受冲击 [6] - **其他品牌**:丰田埃尔法、威尔法、路虎揽胜等高端车型同样面临消费税成本上升 [6] 消费者行为变化 - 政策生效前出现抢购潮:保时捷4S店客流激增,部分展车被迅速售罄,反映消费者对10-20万元新增税负敏感 [8] - 购车决策可能转向:部分消费者或考虑二手超豪华车(免征消费税)或国产豪华品牌以规避成本 [13][15] 行业竞争格局影响 - 豪华车企面临两难选择:维持价格可能导致销量流失,降价则可能引发高端市场"价格战" [9][11] - 新能源车企相对受益:纯电动/燃料电池车仅需缴纳零售环节消费税,且定价接近起征点的车型(如尊界S800)具备竞争优势 [11][16] - 二手车市场或成赢家:新车与二手车价差扩大(超10万元)将刺激二手超豪华车交易 [12][14] 政策导向解读 - 调整目的为引导合理消费及促进绿色环保,符合汽车市场促销价格变化的监管适应性 [11] - 传统燃油豪华车受冲击显著,政策倾斜有利于新能源车结构性发展 [11][12]
那些交付需等一年以上的车,都有谁?
36氪· 2025-07-07 08:50
小米YU7交付周期与市场反应 - 小米YU7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58-61周(约14个月),Pro版和Max版分别为52-55周和41-44周 [5] - 上市3分钟大定订单突破20万台,18小时锁单量超过24万台 [1][27] - 部分消费者因交付周期过长联名要求退定金,引发社交媒体热议 [1][5] 小米SU7交付现状与产能限制 - 小米SU7标准版、Pro版和Max版交付周期分别为38-41周、35-38周和33-36周(约8-9个月) [7] - 未交付订单超过14万辆,亦庄工厂产能上限30万辆,二期工厂新增15万辆产能 [24] - 2024年5月前因弗迪电池产能不足延迟交付,后引入宁德时代电池缓解压力 [24] 豪华品牌交付周期对比 - 兰博基尼Revuelto交付周期长达2年至2027年,Urus订单排至2026年 [10] - 劳斯莱斯Spectre纯电轿车需手工定制,2023年订单需至2025年交付 [15] - 保时捷Panamera交付周期稳定在半年左右 [12] 其他品牌交付案例 - 丰田埃尔法/威尔法在日本本土交付周期长达3年,平行进口需加价25万元 [16] - 特斯拉Model Y三年前交付周期达24周,目前缩短至1-3周 [17] 交付延迟的核心原因 - 爆款车型需求远超产能,如小米YU7定位精准吸引目标用户 [20][22] - 供应链问题如车规级芯片短缺和电池产能不足(如弗迪电池影响SU7交付) [23][24] - 手工定制车型(如劳斯莱斯)产能爬坡慢,新生产线工艺调试耗时 [27] 消费者等待动机分析 - 品牌忠诚度驱动购买,小米粉丝因智能生态延续至汽车消费 [31] - 情绪价值与社交属性(如首批车主成为"流量明星") [34] - 金融政策灵活性和高保值率(SU7一年保值率88.7%,未降价策略) [35] 长期等待的潜在风险 - 硬件配置可能落后于软件迭代,导致车辆交付即过时 [38] - 实车与宣传不符案例频发(如前杠鼓包等质量问题) [38] - 市场竞争加剧,替代车型可能缩短等待周期(如特斯拉效率提升)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