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概互联
icon
搜索文档
中概互联、恒生科技和港股通科技有何异同
雪球· 2025-09-20 01:53
核心观点 - 恒生科技指数、港股通科技和中概互联三大指数在9月17日大幅上涨,创近四年新高,主要受美联储降息预期、全球流动性宽松及AI技术突破等多重利好驱动 [4][5] - 三大指数在编制规则、行业构成和估值水平上存在差异,但均处于历史估值低位,具备估值修复潜力 [7][8][9][10][11][12][13][15][16] - 投资价值需根据个人偏好选择:中概互联适合龙头信仰者,恒生科技适合均衡配置,港股通科技适合成长性机会捕捉,也可均配三大指数实现分散投资 [17][18] 指数表现 - 9月17日恒生科技指数涨4.22%至6334.24点,周涨5.76%,年初至今涨41.77% [4][5] - 港股通科技指数涨3.27%至3808.55点,周涨4.52%,年初至今涨58.54% [4][5] - 中概互联指数涨3.40%至10856.74点,周涨4.68%,年初至今涨47.51% [4][5] - 上涨动力来自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全球流动性宽松及AI技术突破带动科技企业表现 [5] 编制规则差异 - 中概互联采用头部集中+低频调整策略:腾讯和阿里合计权重超50%,前十大成分股权重超90%,单一个股权重上限30%,每半年调整一次 [7] - 恒生科技采用分散持仓+高频调整策略:覆盖30家港股科技企业,个股权重上限8%,前十大权重约60%,每季度调整一次 [7] - 港股通科技规则居中:覆盖50家港股通科技企业,权重上限15%,前十大权重约70%,每半年调整一次,受益于内地资金流动性溢价 [8] 行业构成差异 - 中概互联聚焦纯互联网:社交、电商、在线娱乐等占比超90%,硬科技占比几乎为零 [9][10] - 恒生科技均衡布局硬科技+互联网:互联网占比约55%,半导体、新能源车、消费电子等合计占比超40% [10] - 港股通科技覆盖更广:硬科技+互联网+创新药布局,生物科技、新能源设备等新兴领域占比约30%,要求成分股近两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超10%或研发占比超5% [11] 估值水平 - 中概互联PE-TTM为21.11倍,处于近十年18.01%历史分位,受反垄断政策影响估值处于底部 [15] - 恒生科技PE-TTM为24.24倍,处于近十年35.07%历史分位,受益流动性改善和硬科技景气度 [15] - 港股通科技PE-TTM为25.84倍,处于近十年53.31%历史分位,因行业多元化和流动性溢价估值相对较高 [15] - 三大指数均处于近十年偏低或合理偏低水平,具备估值修复潜力 [16] 投资价值分析 - 中概互联(如ETF 513050)适合核心资产信仰者:龙头确定性高,腾讯和阿里占中国数字经济超60%份额,云计算和大模型打开第二增长曲线,权重集中在牛市中弹性大 [18] - 恒生科技(如ETF 513180、513130、513010)适合均衡配置软硬科技:分散持仓降低单一行业风险,AI和半导体赛道处于爆发前夜,跟踪规模超1000亿流动性充足 [18] - 港股通科技(如ETF 513980、513860、513020)适合捕捉多维度增长机会:成分股经港股通资格双重筛选(科技属性+流动性),兼顾成长性与流动性,AI、半导体和创新药赛道成长空间广阔 [18] - 投资者也可均配三大指数,一键打包中国最好权益资产实现分散投资 [18]
等了中概互联3年,它没亏待我
雪球· 2025-09-19 08:37
核心观点 - 中概互联行业经历三年低谷后于2025年初实现显著反弹,相关ETF涨幅达41%-48%,印证了基于认知、策略与信念的长期投资价值 [4][5][6] - 行业估值仍处于正常偏低区间,安全边际较高,但需注意仓位控制和分散投资,避免盲目追高 [7][8][9][28][29] 旧路回望:低谷时的鼓励与提醒 - 中国互联网行业渗透生活方方面面,整体消失可能性低,个别企业可能掉队但指数具备新陈代谢功能 [7] - 人工智能浪潮下泛互联网是核心落地场景,腾讯和阿里等头部企业仍将在AI时代保持领先地位 [7] - 投资需避免单吊行业指数,应适度分散以提升持仓体验,确保走到投资终点 [7] 利率周期:宽松中的估值与修复 - 美联储2024年进入降息通道,2025年9月再次降息25个基点至4–4.25%,全球流动性改善 [12][13] - 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历史低位,货币政策积极,为互联网等成长行业估值修复提供土壤 [13] - 利率环境改善叠加企业盈利向好,提高投资胜率,类似2020年疫情后宽松期的估值回升 [14][15] 安全边际:眼下的估值与策略 - 中概互联指数PE为21.65倍,近10年百分位18.25%,PS从低点1.44倍升至3.04倍实现翻番 [19][20][24] - 纵向对比显示中概互联PS=3.04(分位35%)、PB=3.49(分位36%),估值低于恒生互联网和恒生科技指数 [26] - 横向对比全球科技指数,纳斯达克100 PE=36.37(分位88%),创业板指PE=44.12(分位45%),中概互联估值优势明显 [26][27] - 行业指数投资需关注安全边际,严格控制仓位,建议从宽基指数入门 [29][30]
发车!这波回调会跌多少?
搜狐财经· 2025-09-10 11:24
美联储降息预期与市场影响 - 美联储9月利率会议预计降息25个基点 概率接近100% 降息50个基点概率约为10% [1] - 需警惕"买预期 卖事实"情景 即降息后可能出现短线获利了结或市场逆转 [1] - 多家投行警告降息后可能利多出尽 摩根大通交易员指出降息之日即利多出尽之时 [2] 美股季节性表现与历史规律 - 9月美股季节性疲弱 因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季度末再平衡带来抛售压力 [3] - 散户参与度下降 企业股票回购减少 due to财报静默期 [3] - 美联储首次降息后1个月内 标普500平均下跌5% 中位数下跌3% [4][5] - 降息一年后标普500全部上涨 尤其当降息时股市距历史高点不足2% [5][6] - 历史数据显示 降息一年后标普500平均上涨13.8% 中位数上涨9.8% [7] 企业盈利与基本面支撑 - 二季报显示大公司保持强劲盈利增长 科技行业收益完全由盈利推动 [8] - 财政刺激(特朗普"大漂亮法案")与货币宽松双组合支撑股市上涨潜力 [11] - 经济无显著衰退迹象 美股难有大幅回撤 [11] A股与中概互联板块分析 - A股缩量调整 但中概互联突破3月以来高点 [11] - 中概互联龙头股权重集中 阿里巴巴+腾讯+小米+拼多多权重超70% [11] - 互联网公司(阿里 腾讯)为中国AI落地核心载体 具备用户数据 平台壁垒与研发优势 [11] - 估值处于合理偏低水平 [11] - A股调整健康 非趋势终结 缩量为牛市回调正常现象(2014-2015年回调缩量超30%) [12] - 调整或表现为横盘震荡 因结构性行情下部分板块抛压小 银行板块已回调2个月 新发基金资金持续流入 [14] - 回调幅度预计不超10%(历史牛市回调均值) [15] - 盈利周期显示中国股市处于复苏阶段 滚动SPS增长动能转正 [17] - 企业盈利改善叠加十五五规划 四季度A股或打开上涨空间 [18] 大宗商品战略价值 - 多极化世界下大宗商品需在资产组合中占重要位置 [19] - 高盛提出"大宗商品控制周期":政府保护供应链→扩大出口→价格下跌→供应集中→主导者杠杆化 [20] - 大宗商品成为对冲通胀与地缘风险的核心资产 具备长期战略价值 [20] 资产配置操作 - 本期全球配置组合买入全球权益资产(A股 美股 欧股 新兴市场)及科技成长 全球医疗 中概互联行业 [1] - 为平衡配置比例 同时买入大宗商品 [1]
本周热点:4年前开始吃贴水全纪录
集思录· 2025-06-27 13:48
中证500指数表现与贴水策略 - 中证500指数从6628点下跌至5639点 累计跌幅1000点 但通过贴水策略获得800点浮盈 4年累计贴水收益达1800点 成功抵消指数下跌影响 [1] - 以100万名义本金计算 该策略实现18%总回报 显著跑赢同期指数表现 [1][3] 不同投资策略评分对比 - IM吃贴水策略评分为70分 IC吃贴水策略为65分 均优于宽基指数投资 [2] - 沪深300和中证500等宽基指数被评为50分 属于不及格水平 [2] - 红利低波和双低转债策略获得80分 为当前评分最高的投资策略 [2] 历史熊市环境下的资产表现 - 2022-202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跌且未见底 资产熊市程度远超历次股市熊市 [3] - 2021年各类中国资产回报对比:房产投资亏损40%-60%(含利息) 沪深300亏损23% 中概互联亏损37% 中证白酒亏损48% [4] - 贴水策略在极端熊市中仍保持正收益 成为少数有效对冲工具 [3][4] 其他投资话题链接 - 包含4篇关联文章链接 分别涉及贴水策略效果追踪 稳定币解析 伊朗战争对A股影响 以及牛市行情判断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