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互联

搜索文档
中概互联回暖:三年守望终获47%涨幅
搜狐财经· 2025-09-19 09:21
市场表现与反弹 - 中概互联网ETF(KWEB)自2025年初至今上涨47.77% [1] - 恒生互联网ETF(2822)和恒生科技ETF(3080)分别上涨45.08%和41.44% [1] - 板块自三年前低点实现近47.77%涨幅 [1] 估值水平分析 - 中国互联网50指数当前PE为21.65倍 处于近10年18.25%百分位 [3] - 市销率(PS)从1.44倍升至3.04倍 实现翻倍增长 [3] - 中概互联PE为21.65倍 低于恒生科技(24.67倍)和恒生互联网(23.11倍) [3] 宏观环境影响 - 美联储2023年9月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4%-4.25% [2] - 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历史低位 货币政策保持积极 [3] - 利率环境转变为成长型行业估值修复创造条件 [2][3] 行业基本面 - 腾讯、阿里巴巴、美团等企业深度融入中国社会生活 [2] - 人工智能浪潮推动产业深刻变革 [2] - 监管环境曾持续收紧 但行业整体衰退可能性低 [2] 投资策略建议 - 采用市销率(PS)估值法更为合理 [3] - 建议保持耐心持有 避免因短期波动盲目调整 [3] - 需评估风险并适度分散持仓 [4]
等了中概互联3年,它没亏待我
雪球· 2025-09-19 08:37
核心观点 - 中概互联行业经历三年低谷后于2025年初实现显著反弹,相关ETF涨幅达41%-48%,印证了基于认知、策略与信念的长期投资价值 [4][5][6] - 行业估值仍处于正常偏低区间,安全边际较高,但需注意仓位控制和分散投资,避免盲目追高 [7][8][9][28][29] 旧路回望:低谷时的鼓励与提醒 - 中国互联网行业渗透生活方方面面,整体消失可能性低,个别企业可能掉队但指数具备新陈代谢功能 [7] - 人工智能浪潮下泛互联网是核心落地场景,腾讯和阿里等头部企业仍将在AI时代保持领先地位 [7] - 投资需避免单吊行业指数,应适度分散以提升持仓体验,确保走到投资终点 [7] 利率周期:宽松中的估值与修复 - 美联储2024年进入降息通道,2025年9月再次降息25个基点至4–4.25%,全球流动性改善 [12][13] - 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历史低位,货币政策积极,为互联网等成长行业估值修复提供土壤 [13] - 利率环境改善叠加企业盈利向好,提高投资胜率,类似2020年疫情后宽松期的估值回升 [14][15] 安全边际:眼下的估值与策略 - 中概互联指数PE为21.65倍,近10年百分位18.25%,PS从低点1.44倍升至3.04倍实现翻番 [19][20][24] - 纵向对比显示中概互联PS=3.04(分位35%)、PB=3.49(分位36%),估值低于恒生互联网和恒生科技指数 [26] - 横向对比全球科技指数,纳斯达克100 PE=36.37(分位88%),创业板指PE=44.12(分位45%),中概互联估值优势明显 [26][27] - 行业指数投资需关注安全边际,严格控制仓位,建议从宽基指数入门 [29][30]
ETF市场日报 | 港股创新药板块彰显巨大弹性!中概互联相关ETF回调显著
搜狐财经· 2025-07-03 07:33
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集体上涨 沪指涨0.18%创年内新高 深证成指涨1.17% 创业板指涨1.90% 沪深两市成交额超1.3万亿元 [1] - 港股创新药板块表现突出 恒生创新药ETF(520500)等9只相关ETF涨幅超4% [2] - 中概互联相关ETF回调显著 南向资金上半年净买入7259.73亿港元 腾讯控股等持股市值增超100亿 [4] 创新药行业 - 国家医保局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推出16条政策完善全链条支持体系 [2] - 2025年新政通过数据赋能研发、支付体系创新、国际协同发展三大机制 解决行业同质化竞争等痛点 [3] - 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2024年突破1.3万亿元 预计2025年增速12%-15% 双抗/ADC药物实现全球突破 AI研发周期缩短30% [3] ETF市场动态 - 信用债ETF基金(511200)成交额143.15亿元居首 港股创新药ETF(513120)97.12亿元位列股票类第一 [5] - 基准国债ETF(511100)换手率827.90%最高 恒生创新药(520500)等创新药ETF换手率居前 [6] - 华夏港股通医疗ETF(520510)即将募集 跟踪中证港股通医疗主题指数 覆盖药明生物等50只成分股 前十大权重占比60% [7]
中概互联竟还是钻石底?
雪球· 2025-03-12 07:43
中概互联指数估值分析 核心观点 - 中概互联指数当前PE(TTM)为21.51倍,处于历史13.88%分位水平,传统估值逻辑下属于低估区间 [1] - 指数从去年低点累计上涨84.5%,但估值分位仍低迷,市场可能存在认知偏差 [1] - 成分股从成长期"烧钱扩张"转向成熟期"利润兑现",导致PE绝对值低但历史分位数失真 [1] 指数历史表现 - 中概互联指数自2017年成立以来总回报率55%,年化收益约5.7% [2] - 经历2021年高点后深度回调,底部横盘震荡逾两年,近期开启修复行情 [2] 持仓结构与估值分化 - 前十大成分股合计占比91%,呈现高度集中特征 [3] - 权重股腾讯(31.1%)与阿里(18.6%)合计占半壁江山,2024年合计净利润超4000亿元,占指数总利润68% [3] - 腾讯PE25.2倍、阿里PE20.3倍,显著低于Meta(26倍)、亚马逊(34.8倍)等国际可比公司 [3] - 扣除账上3842亿美元现金和股权后,实际市盈率仅7倍 [3] 个股估值与成长性 - 拼多多、百度、京东PE仅10倍左右 [3] - 美团2024年净利润同比飙升160%,携程海外业务收入占比突破35% [3] - 拼多多TEMU海外业务GMV增速连续6季度超300%,但会计处理将80%营销投入费用化 [3] 市场认知滞后原因 - 估值体系从PS(市销率)向PE切换,互联网行业进入"盈利兑现"新阶段 [4] - 拼多多2024年净利润增长178%,京东经营利润率从1.8%提升至4.2%,业绩增速跑赢股价 [4] 当前市场定位 - 处于"合理估值区间下限"而非绝对低估,参照纳斯达克100的80%分位标准(PE34.79),当前21.1倍PE对应65%上行空间 [5] - 最大回撤参照2022年低点约30%波动,收益风险比达2: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