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医药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湖北生命大健康产业首破万亿大关 “十四五”13.8亿人次享医保报销4680亿
长江商报· 2025-09-21 23:04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9月18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 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全民健康篇,介绍"十四五"期间湖北省全民健康的相关情况,并回答记 者提问。 "十四五"时期,湖北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大 力推进健康湖北建设,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相比2020年,2024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从78岁 增长到79岁,各项指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在中部地区前列,居全国第一方阵。同时,基本医保 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累计有13.8亿人次享受医保报销,基金支出约4680亿元。 展望"十五五",湖北将紧紧围绕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 完善人口发展战略,通过高效能的治理、高质量的发展、高品质的服务,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努力实现人民群众追求健康生活的美好愿景。 成功搭建城市10分钟急救圈 "十四五"以来,湖北在医疗资源服务供给扩增的基础上,全力打造医疗高峰高地,2024年争取国家"两 重""两新"资金总量全国第一、项目数量全国第二。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89万家 ...
2025服贸会 | 中医药主题日启动!贡献全球健康治理“中国方案”
北京商报· 2025-09-11 15:27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服务贸易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发 展潜力。 9月11日,由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办,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承办的"中医药主题日启动仪式暨第十届 海外华侨华人中医药大会"在首钢园修理车间举行。本次大会以"中医服务·惠通天下"为主题,全面呈现海内外中医药人在过去一年里,在服务贸易、标准制 定、数智中医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罗增刚在大会上表示,北京市作为国家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对外开放政策保障体系日渐完善,中医药服务业扩 大开放新业态初具规模。 罗增刚介绍,北京中医药健康旅游入选了国家文旅部"中国旅游文化周"全球联动活动,先后推出了六批57家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13条中医药养生 旅游路线、两批共计40个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包。近年来,北京市深耕中医药服务贸易,在医疗、文化、科技、产业等方面持续发力,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服务业扩大开放建设、两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首都中医药实现海外合作更大范围、更高 ...
中医药主题日启动!贡献全球健康治理“中国方案”
北京商报· 2025-09-11 13:59
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 - 中医药在服务贸易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 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 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 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 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 [1] - 大会全面呈现海内外中医药人在服务贸易 标准制定 数智中医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主题为"中医服务 惠通天下" [1] 北京中医药服务贸易成果 - 北京市作为国家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 对外开放政策保障体系日渐完善 中医药服务业扩大开放新业态初具规模 [3] - 北京中医药健康旅游入选国家文旅部"中国旅游文化周"全球联动活动 推出六批57家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 13条中医药养生旅游路线 两批共计40个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包 [3] - 北京市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服务业扩大开放建设 两区建设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推动首都中医药实现海外合作更大范围 更高水平 更深层次的交流开放和融合 [3]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建议 - 加强平台载体建设 鼓励中医药企业利用境内外展会平台推介优质产品服务 加快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布局和品牌建设 [4] -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推动中医药产品服务标准国际对接 加强海外中医药市场准入 法律法规 行业管理等方面的沟通与协作 [4] - 推动中医药与文化贸易融合发展 积极推动中医药与文化创意 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鼓励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服务品牌 [4] - 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持续完善 加强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储备 [4] - 华侨华人是中医药国际化的桥梁纽带 应发扬大医精神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中医药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民心相通 [4] 中医药国际合作项目 - 北京同仁堂与乌拉圭国家肉类协会签署传统医药合作备忘录 [5] - 北京四方中药饮片联合法国蒋氏药业 北京好来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布局中医药产业链 [5] -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与法国—中国中医药中心共建国际会诊体系 形成覆盖南美欧洲的中医药服务与产业合作网络 [5] - 通过政策引领 标准输出 产业联动 中医药正以更自信姿态融入全球健康治理 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 [5]
中医药出海加速构建新生态
北京商报· 2025-09-10 17:49
政策支持与战略意义 - 中医药服务贸易被定位为深化国际化及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重要路径 在全球健康需求升级和中医药国际认可度提升背景下推动高质量发展[2] - 商务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认定两批共31家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并出台18项专项支持政策覆盖平台搭建 人才培养 标准制定和市场开拓[2] - 七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提出18条具体政策措施 从体制机制 支持政策 便利化水平 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五方面支持基地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2] 国际合作与实施举措 - 研究制定新时代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目标 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中找准切入点推动扩大规模和创新模式[3] - 持续优化中医药"走出去"体制机制 深化多双边合作 依托海外中心和服务出口基地打造更多国际合作示范项目[3] - 北京市作为国家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区域 截至2024年底拥有1340家中医医疗机构和133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 建成3个出口基地并支持多家医院在德国 新加坡等国设立分支机构[4] 标准化与数字化发展 - 发布《中医药服务贸易研究报告》并启动《中医国际医疗服务指南》团体标准 旨在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服务标准体系为全球提供"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5] - 中医药数字化快速推进 远程医疗 线上教育和数字平台成为"出海"新方式 通过跨境远程诊疗和国际在线教育提升国际可及性[5][6] - 面对全球老龄化挑战 "中医药+银发经济"模式潜力巨大 可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 慢病管理和康复护理中的优势构建中国特色康养服务体系[6]
2025服贸会 | 政策、标准与产业协同发力 加速构建中医药“出海”新生态
北京商报· 2025-09-10 14:09
政策支持与战略地位 - 中医药服务贸易被定位为深化国际化和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重要路径 在全球健康需求升级和中医药国际认可度提升背景下推动高质量发展[3] - 商务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共同认定两批共31家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并出台18项专项支持政策从平台搭建 人才培养 标准制定 市场开拓等多方面提供助力[3] - 2021年七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提出18条具体政策措施 从完善体制机制 创新支持政策 提升便利化水平 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加强人才培养五方面支持基地发展[4] 行业发展与国际化进展 - 北京市作为国家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 截至2024年底中医医疗机构达1340家 拥有133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 建成3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并支持多家医院在德国 新加坡等国设立分支机构[5] - 中医药服务贸易通过服贸会等平台推动"出海" 数字化成为新引擎 远程医疗 线上教育和数字平台提升国际可及性[6]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与中国技术交易所 巴西中草药学院签署合作协议 推动中医药技术服务国际落地[8] 标准化与创新方向 - 论坛发布《中医药服务贸易研究报告》并启动《中医国际医疗服务指南》团体标准 旨在建立科学规范且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服务标准体系[6] - 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已超过货物贸易 应把握医疗旅游机遇推出医疗签证等便利措施 将中医药特色与跨境医疗结合打造新增长点[7] - "中医药+银发经济"模式潜力巨大 可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 慢病管理和康复护理中的优势构建中国特色康养服务体系[7] 合作机制与生态构建 - 政策需精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行业组织推动资源整合与标准互通 企业提升服务能力与跨界创新能力 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发力[7] - 在"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中找准中医药服务切入点 推动扩大贸易规模和创新发
政策、标准与产业协同发力,加速构建中医药“出海”新生态
北京商报· 2025-09-10 13:29
政策支持与战略地位 - 中医药产品正成为中国连接国际社会的重要名片 政策大力支持其全球化发展[1] - 商务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共同认定两批共31家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并出台18项专项支持政策[2] - 2021年七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从体制机制、支持政策、便利化水平、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五方面提出18条具体措施[3]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持续优化中医药"走出去"体制机制 深化多双边合作 打造更多国际合作示范项目[3] 行业发展与区域实践 - 北京市作为国家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区域 截至2024年底拥有中医医疗机构1340家 国家中医重点专科133个 建成3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4] - 北京支持多家医院在德国、新加坡等国设立分支机构 通过服贸会等平台推动中医药文化和服务"出海"[4] - 中医药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已超过货物贸易 但中国旅行服务出口仍有较大发展空间[6] - 数字化成为新引擎 远程医疗、线上教育和数字平台正成为中医药"出海"新方式[6] 标准化与创新突破 - 论坛发布《中医药服务贸易研究报告》并启动《中医国际医疗服务指南》团体标准 旨在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服务标准体系[5] - 标准缺失一直是制约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因素 《指南》将为全球中医药诊治机构提供金标准[5][6] - "中医药+银发经济"模式潜力巨大 可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慢病管理和康复护理中的优势 构建中国特色康养服务体系[6] - 应把握医疗旅游机遇 推出医疗签证等便利措施 将中医药特色与跨境医疗结合 打造服务出口新增长点[6] 合作与生态构建 - 中医药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需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多元主体协同发力 政策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行业组织推动资源整合 企业提升服务能力[7]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分别与中国技术交易所、巴西中草药学院签署合作协议 推动中医药技术服务国际落地[7] - 在政策红利、数字技术融合和文化创新助力下 中医药服务贸易有望成为我国服务出口新增长极 并在全球健康治理中提供中国方案[7]
2025服贸会|政策、标准与产业协同发力,加速构建中医药“出海”新生态
北京商报· 2025-09-10 13:26
政策支持与战略地位 - 中医药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政策大力支持 正成为中国连接国际社会的重要名片 [1] - 商务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认定两批共31家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并出台18项专项支持政策 [3]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持续优化中医药走出去体制机制建设 深化多双边合作 打造更多国际合作示范项目 [4] 行业发展与国际化进程 - 中医药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深化国际化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重要路径 [3] - 中医药作为独特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资源 其服务贸易已成为推动外贸新动能的重要领域 [3] - 北京市已形成可推广发展经验 截至2024年底拥有1340家中医医疗机构和133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 建成3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5] 标准化与数字化推进 - 推出《中医国际医疗服务指南》团体标准 旨在建立科学规范且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服务标准体系 [6] - 中医药数字化快速推进 远程医疗线上教育和数字平台已成为中医药出海新方式 [6] - 多地开展中医跨境远程诊疗和国际在线教育实践 通过数字化提升国际可及性 [6] 创新模式与增长机遇 - 把握医疗旅游机遇 推出医疗签证等便利措施 将中医药特色与跨境医疗相结合打造服务出口新增长点 [7] - 中医药+银发经济模式潜力巨大 充分发挥在治未病慢病管理和康复护理中的独特优势 [7] - 中医药服务贸易有望成为服务出口新增长极 在全球健康治理中提供更具影响力的中国方案 [8] 国际合作与项目落地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分别与中国技术交易所和巴西中草药学院签署合作协议 推动中医药技术服务国际落地 [8] - 在政策红利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和文化传播创新助力下 实现中医药全球价值重构与生态繁荣 [8]
国务院,批复同意!
证券时报· 2025-09-10 10:56
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批复 - 国务院原则同意《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并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1][3] - 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 三中全会精神 [3][6] - 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是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重要举措 对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 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目标 - 到202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更加合理 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力争居民15分钟可达最近的医疗服务点 [1][7] - 到2030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人才队伍持续发展壮大 设施设备条件和数智化水平显著改善 [7] - 203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基本医疗服务均质化水平明显提升 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服务量占比持续提高 中西医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7]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布局 - 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 乡镇卫生院为枢纽 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 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8] - 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将符合条件的公办村卫生室转为乡镇卫生院延伸举办的村级医疗服务点 [8] - 建立国家 省 市 县 乡五级巡回医疗制度 实现巡回医疗在医疗资源薄弱县全覆盖 [8] - 到2030年实现每个县区组建并强化1支背囊化医疗应急小分队 [8] 医联体建设与资源下沉 - 推动以人员为核心的资源下沉基层 基本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职称医师派驻 [10] - 到2027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实现县和县级市全覆盖 到2030年县域医共体紧密性 协同性进一步提升 [10] - 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胸痛 卒中 创伤 危重孕产妇救治 危重新生儿和儿童救治等中心建设 [10] - 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推广"分布式检查 集中式诊断" 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10]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升 - 加强基层多病共防 多病共管和医防融合 到2030年高血压 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达到70%以上 [11] - 强化孕产妇 0—6岁儿童 65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系统连续服务 [11] - 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肺结核患者随访管理 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11] 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 到2030年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县区普遍具备开展白内障手术 血液透析能力 [12] - 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 到2030年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服务能力标准的比例保持在95%以上 [12] -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般人群覆盖率每年提升1至3个百分点 [12] - 推动二 三级公立医院预留部分号源优先向本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 [12] 重点人群服务保障 - 2025—2027年持续开展"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 [13] - 加强儿童青少年肥胖 近视 心理行为异常 脊柱弯曲异常 龋齿等防治 [13] - 强化老年健康促进 增加上门护理服务供给 促进医养结合 [13] - 加强公共场所和社区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推广配置 [13] 中医药基层推广 - 推动每个县级中医医院至少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 [15] - 到2030年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设立中医馆并提升能力 [15] - 扩大中医药人才培养供给规模 鼓励开展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 [15] 设施设备与数智化建设 - "十五五"期间支持1000个左右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9][15] - 加强县区医学影像 心电诊断 医学检验等资源共享 改善县级公立医院薄弱科室和乡镇卫生院设施设备条件 [15][17] - 统筹配置"巡诊车+移动手术室"等移动设备 提高面向边远地区巡回医疗服务能力 [15] -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 三级医疗机构电子病历 电子健康档案等互通共享 [17] 人才队伍建设 - 到2030年培养1万名左右医防管交叉复合型人才 [16] - 保持每年7000人左右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培养规模 [16] - 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 加强全科医生 薄弱学科和紧缺专业人才培养 [16] 激励机制与医保政策 - 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支付比例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 [18] - 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 [18] - 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疾控机构绩效工资政策 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 [18] 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批复 - 国务院同意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20] - 建立保护区是维护黄岩岛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 稳定性 持续性的重要保障 [2][20] - 要求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强化监管执法力度 [2][20] - 保护区面积 范围和功能分区等由国家林草局另行公布 [21]
“家门口”看上好中医——“十四五”我国中医药服务体系再优化
新华社· 2025-08-23 02:56
行业规模与需求 - 2024年全国中医类总诊疗人次数达到16.6亿次 [1] - 中医药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并融合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功能 [1] 基层服务网络建设 - 全国约4.2万个中医馆覆盖超9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 [2] - 超9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可提供中医药服务 [2] - 943个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2] - 约96%的县设有县办中医医疗机构 [2] - 约91%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 [2] 优质医疗资源布局 - 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中西部等地区累计建设重点专科240多个 [4] - 引入医疗新技术1200余项 [4] - 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并通过专科联盟、技术下沉等方式推动资源下沉 [4] 服务能力提升举措 - 遴选1158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提升诊疗能力 [5] - 138家中医医院开展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 [5] - 1493家县级中医医院开展"两专科一中心"项目建设 [5] - 三级公立中医医院中药饮片使用率达76.29% [6] - 出院患者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比例达88.33% [6] - 住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比例达96.00% [6] 特色专科与人群服务 - 加强中医医院儿科、老年病科、康复科建设 [6] - 推动妇幼保健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 [6] - 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中医药干预试点 [6]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十四五”我国中医药服务体系再优化
新华网· 2025-08-22 11:48
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进展 - 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总诊疗人次数达到16.6亿[1] - 中医药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并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1] - 超过9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2] - 约96%的县设有县办中医医疗机构[2] - 约91%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了中医临床科室[2] 基层服务网络扩展 - 全国已有约4.2万个中医馆覆盖超9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2] - 943个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县乡村一体化服务[2] - 中医药服务网从城市到乡村持续扩展满足百姓需求[3] 优质医疗资源建设 - 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中西部累计建设重点专科240多个[4] - 引入医疗新技术1200余项提升专科疑难重症诊疗能力[4] - 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和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加快建设[4] 中医药特色能力提升 - 遴选确定1158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提升临床疗效[5] - 138家中医医院开展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5] - 1493家县级中医医院开展"两专科一中心"项目建设[5] 中医药服务方向优化 - 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出院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升至76.29%[6] - 出院患者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比例升至88.33%[6] - 住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比例升至96.00%[6] 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 加强中医医院儿科、老年病科、康复科建设[6] - 推动妇幼保健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6] - 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中医药干预试点[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