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

搜索文档
校馆弦歌|文脉赓续,弦歌不辍 高校校馆这样锚定青春航向
央视网· 2025-09-19 13:39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文化的沃土。大学里的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老建筑,见证过往,召唤未来。这些看似静态的物理 空间,是流动的精神血脉,浓缩着校史国史,记录着时代变迁,蕴含其中的家国情怀、人文理念、科学精神,为学子们锚定了青春航向。文脉赓续,弦歌不 辍。现在正值开学季,我们聚焦几家校馆,探寻历史记忆,感受新时代的青春脉动。 复旦大学校园旁的国福路51号,曾是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先生的旧居。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完整中译本的译者。新学期开学,复旦大学 的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充满了特殊意义。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用真实的物件、真切的故事,让红色基因可触可感、可亲可近。这样一个展示馆不仅是复旦人的精神高地,更成为青年学生坚定 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 红色历史不仅仅是党史,对于大学校园来讲,有的学校本身就是一部"红色史诗",一些大学博物馆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史诗。 新学期伊始,西安交通大学大一新生走进学校西迁博物馆,共同开启一堂跨越时空的沉浸式"大思政课"。麦田选址的老照片、西迁教授讲义教具等2000 余件珍贵展品,讲述着西安交大师生筚路蓝缕西迁创业的艰苦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 ...
开在历史现场的“大思政课”(校馆弦歌)
人民日报· 2025-09-14 22:03
开栏的话 巍巍学府,弦歌不辍。高校校史馆的史料,记录烽火岁月;博物馆的藏品,见证科学探索;图书馆的典 籍,涵养人文情怀;历史建筑的设施,镌刻办学初心。 本报今起推出"校馆弦歌"专栏,循着时光印记,来到高校相关历史场馆,品读一砖一石、一事一物。愿 这承载着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的弦歌续写新篇,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奋进力量,在新时代 新征程上奏响青春之歌。 走,到北大红楼上"开学第一课":在新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细致讲解中,重返觉醒年代;在百年前的大 教室里,听专家学者围绕"大历史视野中的北大红楼"等主题倾情开讲。 截至9月14日,已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870余名新生分批次走进北大红 楼,在红色浸润中开启新学期。北京大学法学院2025级本科生黎子墨说:"这堂'开学第一课'带给我精 神的淬炼,让信念的火种长存于心。" 从红色遗址到革命文物,从纪念设施到英雄事迹,各高校将思政课堂开在承载初心与使命的历史现场, 让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代代相传。 追寻真理之光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2012年11月,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讲起陈望道 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误把墨汁 ...
长江书店回来了 98年前《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这里首发
长江日报· 2025-08-08 00:26
历史背景与开业情况 - 长江书店于1926年11月开业 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开设的第一家书店 主要经销马克思和列宁著作及进步书籍 同时发行《向导》《中国革命》《群众周刊》等革命刊物[1] - 书店在1927年7月因大革命失败被查封 其间出版了50余种革命书籍 成为重要的革命思想传播平台[1] - 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革命(一)》(即《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于98年前在该书店首发[1] 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 - 书店开业后广受欢迎 从上海和广州转运来的书籍三天便销售一空 反映民众对革命思想和进步知识的强烈渴望[1] - 书店被党史专家视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宣传工作的卓有成效的体现 彰显革命理论传播的重要性[1] 改造与重新开业 - 2022年江汉区决定对长江书店原址进行改造 以传承红色文化和唤醒历史记忆[1] - 书店于2023年8月7日重新亮相 成为集红色文化展示、书籍展售、文化创意于一体的多功能红色文化空间[1] 空间布局与功能 - 书店一楼进门处设有显眼书籍摆台 陈列《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3] - 二楼设置毛泽东同志调查研究专题展区 系统展示其深入群众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3] - 三楼引入江汉区图书馆的金桥书院 以人文社科类书籍为主[3] - 四楼设有活动交流空间和江汉区独有的"安静书桌" 营造静谧氛围[3]
经典常谈 | 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24 00:43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以下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关键要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适用性 - 《共产党宣言》中的一般原理在1872年时仍然被认为是完全正确的,但需要根据历史条件进行实际运用的调整[1] -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科学理论必须与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方法论[1] 理论来源与发展过程 -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直接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2] - 马克思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最终创立辩证唯物主义[2] 历史发展观与方法论 -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是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世代更替[3] - 理论思维在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需要不断更新[3] - 技术革命时期需要"更新、更勇敢的头脑"[3] 马克思主义的守正与创新 - 马克思主义包含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属性[4] - 马克思在不同著作中从多角度论证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守"实现共产主义"之正,创论证方法之新[4] 理论实践结合 -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其满足该国需要的程度[5] - 理论必须与国家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问题结合才能推动发展[5] 当代发展要求 -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6] - 新时代需要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6] - 在守正中把稳方向,在创新中寻求突破[6]
王璞|先锋革命之梦:《超现实主义宣言》一百年
新浪财经· 2025-06-09 03:49
超现实主义百年纪念展 - 蓬皮杜中心举办"超现实主义 首先和永远"特展 纪念《超现实主义宣言》发表100周年 展览设计为13个主题的迷宫式空间 致敬1938年超现实主义大展的梦境理念 [1][3][9] - 展览入口复刻巴黎蒙马特"地狱歌舞厅"的利维坦怪兽血盆大口 象征梦与现实的交界 核心展品包括布勒东《宣言》手稿及初版本 辅以曼·雷伊 马克斯·恩斯特等艺术家的经典作品 [13][15][21] - 特别设置"缝纫机与雨伞"展区 呈现洛特雷阿蒙诗句的视觉转化 强调超现实主义"偶然相遇"的创作语法 展出恩斯特《女人·100只头颅》等拼贴系列 [28][29] 超现实主义运动历史脉络 - 1924年布勒东发表《宣言》定义超现实主义为"纯粹精神无意识活动" 其后续多篇宣言文本与政治立场声明 形成先锋派特有的"革命诗歌"文类 [17][22][23] - 运动起源于一战后的精神创伤 南特神经病院经历与雅克·瓦谢的反战思想构成前史 二战期间布勒东流亡美洲 推动超现实主义全球化传播 [31][34][37] - 与马克思主义存在深刻互动 1924年创刊《超现实主义革命》 1935年提出"改造世界"与"改变生活"并重的革命纲领 形成美学实验与政治实践的双重先锋性 [24][25][26] 超现实主义的文化影响 - 直接启发本雅明《拱廊街计划》 阿拉贡《巴黎农民》的都市神话学成为研究模板 其空间感知理论持续影响当代艺术策展理念 [12][13][27]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被转化为创作方法论 但弗洛伊德本人拒绝认可 布勒东仍坚持"必须做梦"的列宁式宣言 将无意识解放等同于政治解放 [42][44][45] - 2024年七星文库推出《超现实主义诸宣言》限量纪念版 学术界重新评估其"未完成性" 展览标题"首先和永远"暗示运动仍具当代生命力 [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