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
人民日报·2025-08-14 00:50
深海考古技术突破 - 我国首次在约1500米深海发现明代沉船遗址 实现从浅海向深海的历史性突破[2] -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 国产化率达95%以上 作业能力达水下4500米[3] - 突破钛合金载人舱球壳、大深度浮力材料、低噪声推进器等关键技术 使考古学家首次具备千米深海探测能力[3] 沉船遗址考古成果 - 一号沉船满载景德镇外销瓷器 二号沉船装载从海外运回的乌木 证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双向贸易繁荣[4] - 遗址保存完整 发现超过10万件瓷器及原木 2023-2024年三阶段考古提取928件(套)文物[1][5] - 沉船遗址长约21米 最大宽度8米 乌木南北向有序排列[4] 考古作业过程 - 执行63次下潜任务 海上工作时间70天 下潜速度每分钟35米[4][5] - 采用机械臂配合柔性材料提取文物 通过高清摄像机和三维扫描技术绘制遗址平面图[5] - 考古区域位于海南岛东南150公里处 水深1500米 属终年黑暗的深海无人区[2][4] 文物保护与展览 - 采用"边考古、边保护、边展览"动态模式 文物出水后4个月内完成展陈[6] - 设立玻璃脱盐池现场展示文物清洗过程 解决氯离子结晶导致的酥解问题[6] - 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采用罕见绿色釉料 推测为海外高级定制产品[7] 社会影响与意义 - 特展日均客流量较平时增长近50% 成为博物馆人气最旺展厅[1] - 完善南海段航线历史链条 展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明互学互鉴[4][7] - 我国首次按照水下考古规程对千米深度沉船开展科学考古调查[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