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

搜索文档
数览“十四五”时期考古工作成就 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利用、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央视网· 2025-09-26 08:44
"十四五"时期,我国21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系统推进,1284项主动性考古项目扎实开展。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统一多民 族国家形成发展等关键领域均取得新进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和古国时代阶段性划分方案。 央视网消息:国家文物局25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的全国考古工作会上,发布全国文物系统"十四五"期间考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就。 四川省目前建成三星堆、金沙、邛窑、宝墩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等场馆开放运营,江口沉银、 蜀道等博物馆加速建设。"东坡行旅""蜀道金牛""古蜀文明"串联起文物主题游径,将"保护单个遗产"升级为"活化文化线路"。目前以三星堆国 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引领,四川省推动文化遗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成都市全国首创"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前置模式,有效保护地下文物。出台国内首个文化遗产保护"容积率"奖励政策,规定"在满足安 全、城市设计容量、风貌管控要求下,规划确定保留的文保单位、文物建筑、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建筑不计入容积率、 不计入建设密度",规避城市建设项目范围内因发现历史文化遗存而影响其 ...
新华全媒头条|谱写向“绿”向“新”的协奏曲——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甘肃实践
新华社· 2025-09-16 11:00
生态治理成效 - 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 投资逾50亿元[5] - 玛曲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98.4% 可治理草原湿地全部治理完毕[5] - 黄河玛曲出境流量达173亿立方米 较10年前提高近50%[6] - 定西市连续4年开展"绿满陇中"行动 年拦蓄泥沙超3700万吨[9] - 甘肃省黄河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2万平方公里(2019年以来)[11] - 黄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7.56%(2024年) 同比提升4.88个百分点[13] 节水与循环经济 - 甘肃省万元GDP用水量41.8立方米 同比减少3.2立方米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5.8立方米 同比减少0.2立方米[15] - 甘肃东方钛业生产每吨钛白粉原水用量由60吨降至24吨 实现工业用水3次循环[15] - 引洮供水工程整体水损控制在7%以内 天水市麦积区智慧滴灌系统实现"水不下山、泥不入沟"[15] 绿色产业发展 - 庆阳数据中心集群算力规模突破6.6万PFlops 为京津冀等地区提供算力服务[16] - 黄河流域9市州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从2019年12.4%提升至16.2%[16] - 合赛高速项目采用草皮剥离技术 地下水系连通及生态恢复技术实现"低扰动"施工[17] 文化旅游经济 - 甘肃黄河流域9市州2024年接待游客3.2亿人次 同比增长14.3% 旅游花费2300亿元 同比增长24.7%[19] - 临夏州沿太子山旅游大通道串联100多处景点 形成黄河文化主题旅游线路[18] - 马家窑文化遗址考古成果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助力黄河文化传承[18]
专家共话多学科合作推动边疆考古工作发展
新华社· 2025-09-12 12:01
会议概况 - 第七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在新疆伊宁市召开 由中国考古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1] - 研讨会自2019年起每年举办一届 本届为第七届[1] 学术内容 - 推出40场学术报告 涵盖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边疆治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8大主题[1] - 遗址研究覆盖新疆 内蒙古 辽宁 黑龙江 广西 云南 西藏等多个边疆省区[1] 行业进展 - 边疆考古被定位为构建中国考古学自主知识体系和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着力点[1] - 2025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持续推进 新疆乌拉泊古城纳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 龟兹故城等遗址专题博物馆建成开放[1] - 强调需加强多学科对话与交流 实现田野发掘与研究阐释的同频共振[1]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守护国之瑰宝 筑牢文明根基——“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新华社· 2025-09-12 03:36
文物保护成果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复查 新发现文物超13万处 [4] - 完成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革命文物资源调查 推进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 实施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 覆盖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 [5] - 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2024年3月1日施行 形成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 6部行政法规 10部部门规章 400多部地方性法规的法律体系 [5] 考古研究进展 - 批复实施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 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遗址取得重要发现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深海考古达世界先进水平 [5] - 实施基本建设考古发掘6500余项 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沪渝高速公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6] - 考古研究成果进入中小学教材 学科专业和培养体系建设持续加强 [7] 博物馆体系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平均每20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 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 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 [9] - 革命纪念馆超3000家 年均举办主题展览超3000个 年接待观众6亿人次 [10] - 通过巡展、借展、联合办展、"云展览"方式输送优质文化资源 优化预约机制和参观线路提升服务体验 [10] 文化遗产国际交流 - "十四五"期间4项文化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北京中轴线、西夏陵 [11] - 推进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三星堆-金沙遗址、江南水乡古镇、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 [12] - 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 牵头设立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 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 实施49项涉及28国中外联合考古项目 [12] 流失文物追索 - "十四五"期间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13] - 将持续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制度安排 推动更多文物回归 [13]
文物事业发展步伐更坚实
经济日报· 2025-09-11 00:59
考古工作进展 - 实施128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 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 一万年文化史 五千多年文明史[2] - 边疆考古发现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质 包括吉林古城村 新疆莫尔寺 西藏玛不错等遗址[2] - 考古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包括考古发掘方舱和移动实验室[2] - 实施基本建设考古发掘6500余项 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 雄安新区 沪渝高速公路等国家重大项目建设[2] 博物馆事业发展 - 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3] - 免费开放博物馆6444家 占比超91%[3] - 中央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 接待观众超41亿人次[3] - 每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 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3] - 通过大馆带小馆 巡展 借展 联合办展 "云展览"等方式增强供给能力[4] - 实施预约机制调整 延长开放时间等措施应对寒暑假和节假日激增需求[4] 世界文化遗产成就 - 新增4项世界文化遗产 包括泉州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 北京中轴线 西夏陵[5] - 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 其中文化遗产41项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5] - 理顺乐山大佛 都江堰—青城山 龙门石窟等遗产地管理体制[5] - 实施故宫 莫高窟 长城 大运河 丝绸之路等保护展示项目[5] - 推进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 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遗工作[6]
“十四五”期间我国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取得新突破
经济日报· 2025-09-11 00:07
考古事业发展 - "十四五"期间实施128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 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 一万年文化史 五千多年文明史 [2] - 实施基本建设考古发掘6500余项 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 雄安新区 沪渝高速公路等国家重大基建项目 [2] - 考古专有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包括考古发掘方舱和移动实验室 [2] 博物馆体系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3] - 免费开放博物馆6444家 占比超91% 中央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 [3] - 年接待观众超41亿人次 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 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 [3] 文化遗产申报保护 - 新增4项世界文化遗产 使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文化遗产41项 双重遗产4项) [5] - 实施故宫 莫高窟 长城 大运河 丝绸之路等重大保护展示项目 [5] - "十五五"时期将推进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 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遗项目 [6] 供需优化措施 - 通过大馆带小馆 巡展 借展 联合办展 "云展览"方式增强文化供给能力 [4] - 优化预约机制 延长开放时间 取消闭馆日等措施应对寒暑假节假日客流高峰 [4]
国家文物局局长:我国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新京报· 2025-09-10 08:16
博物馆体系建设 -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 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1] - 免费开放博物馆6444家 占比91%以上 [1] - 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 [1] 文物资源普查与保护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复查 [1] - 新发现文物数量超过13万处 [1] - 完成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革命文物资源调查公布 [1] 文物保护工程投入 - 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推进 [1] - 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 [1] - 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实现集中连片保护 [1] 考古研究与发现 - 批复实施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 [1] - 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新发现 [1] -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深海考古达世界先进水平 [1] 国际文物合作与交流 - 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 [2] - 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 [2] - 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2]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13万处
人民日报· 2025-09-10 07:45
文物资源普查与保护状况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复查并新发现超13万处文物 [1] - 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推进且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 [1] - 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实现集中连片保护 [1] 考古发现与研究进展 - 批复实施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 [1] - 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新发现 [1] -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深海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 博物馆体系与公共文化服务 -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且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以上 [2] - 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且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2] -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增至65家 [2] 文化遗产国际交流与合作 -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包括新列入的北京中轴线和西夏陵 [2] -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扩展至20个成员国、伙伴国和观察员国 [2] - 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及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 [2] 文物法治与科技人才建设 - 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 [3] -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总数达40家且重点文物类型保护修复水平提升 [3] - 实施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并举办文物行业技能大赛 [3] 文物利用与社会影响力 - 文物主题游径建设串联城乡文脉且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激发爱国热情 [2] - 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2] - 文物进出境精品展览和文博节目如《寻古中国》广受好评 [2]
滚动更新|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新发现文物数量超13万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0 07:40
中国世界遗产与文物保护成果 -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位居世界前列[2]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过13万处 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3] - 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持续投入 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推进 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3] 国际文物合作与流失文物回归 - 在柬埔寨等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 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的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稳步推进[2] - 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2] 考古发现与研究体系建立 - 批复实施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 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新发现[5] -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深海考古迈向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特色考古学初步建立[5] 文物保护法律与专项工作 - 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 文物保护成为国家意志[4] - 完成全国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革命文物资源调查公布 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3]
构建青藏高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考古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8-22 22:11
考古发现与文化遗产 - 青藏高原发现超过5000处不可移动文物和上百处史前石器采集地点 近20处史前遗址经过科学发掘[1] - 阿里梅龙达普遗址为世界海拔最高超大型史前洞穴遗址 出土旧石器至早期金属时代文化遗物逾万件[1] - 堆龙尚嘎岗遗址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技术遗存 申扎尼阿底遗址测年显示距今4万-3万年[1] 史前文化交流与人群构成 - 遗址中发现粟 黍 滑石珠 青铜器 红玉髓等外来产品 证明史前存在广泛流通网络[2] - 考古证据显示高原人群来源多元 东部人群是形成"高原主体人群"的主要贡献者[2] - 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采集人群与周边密切联动 新石器时代展现文化传承与交流[3] 人类定居与文明发展进程 - 距今10万-1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 距今5000-3000年前出现最早村落和永久定居[3] - 距今3000-1400年前形成麦作和畜牧业为主的经济体系 社会组织结构趋于复杂[3] - 吐蕃时期温江多遗址出土带釉砖瓦 陶器 铁器等 证实与中原及周边物质文化交流[4] 考古研究项目与学术价值 - 2018年以来西藏每年8-10个项目列入国家"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4] - 新发现构建起西藏考古学文化演进脉络与时空框架 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关键实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