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黑龙江伊春:做足“林文章” 拓展“国际路”
人民日报· 2025-08-13 04:56
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南部林海中,全长约110公里的乌带公路,讲述着林区发展的故事。50年前,乌带公 路为提升木材外运效率而建。如今,这条公路贯穿乌马河紫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重点生态保护研 究基地,以四季美景吸引众多中外游客。 今年,为提升游客体验,运营多年已老化的乌带公路开启提质改造工程。伊春不断扩大开放水平,用 心"宠客"。做足"林文章",打好"生态牌",拓展"国际路"。这座中国东北边陲小城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成就了柳暗花明又"伊春"。 从砍树到保护,从卖好木材到卖好生态,从吸引国内游客到拓展全球"朋友圈",乌带公路见证了伊春林 区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不仅是金山银山,还是连接世界、促进交流的桥梁。 行走乌带公路,人们能真切看到,一条普通的公路串联起小兴安岭美景,延续着林业工人不怕险阻、埋 头苦干的创业精神,见证着伊春依托浩瀚林海赋予的生态底气,涵养出了独具特色的开放品质。 ...
沙源变清波:中国东北“小黄河”变形记
新华网· 2025-08-13 01:39
新华社沈阳8月12日电 题:沙源变清波:中国东北"小黄河"变形记 新华社记者洪可润、丁非白 漫步在位于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的柳河临水休闲区,站在观景台远眺柳河,只见清澈的河水倒映蓝天白云,两岸翠绿的水稻正拔节生长,不时有 水鸟在湿地上飞过。 "面对今年汛期以来的几场急雨,我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担心'悬河'入城了,河中泥沙也大量减少。"彰武县水利事务服务中心河道管理部部长韩丽 霞说。 2025年5月29日,彰武县大德镇林业站工作人员在樟子松嫁接红松穗条示范项目现场检查嫁接后植物的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如何重塑母亲河成为摆在彰武面前的难题。2020年,阜新市启动柳河彰武县段综合治理与土地整理工程,实现"留住水、含住沙、改良田、护生 态"。 彰武在北部乡镇选出沙化比较严重的土地,实施旱田改水田,以水含沙发挥水田湿地效应,并通过实施引水入田工程,保障水田的用水需求。 位于彰武县西北部的大冷蒙古族镇曾经是风沙弥漫的"沙窝子"。如今,在大冷镇水田湿地的稻田里,沙地水稻正奋力拔节。今春,这片土壤积累 的营养耕层已经从5年前的极度稀薄,达到了35厘米。 大冷镇上三家子村村民吴百灵说:"将原本的玉米旱田,改成现在的水稻田 ...
漫山遍野的绿,就是聚宝盆(家乡的山水能生金)
人民日报· 2025-08-12 22:29
生态建设成果 - 吴起县林草覆盖率从1997年的19.2%提升至目前的72.9% [4][7] - 累计退耕还林面积达246万亩,林地总面积从49.8万亩增至470余万亩 [6][7] - 苗木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采用科学栽植法和混交种植模式 [6] 农业与养殖业发展 - 建成日光温室2950座、拱棚3304座,种植山地苹果12万亩 [9] - 水产养殖面积超1.5万亩,2024年产鱼4万斤,收入40万元 [8][9] - 牧兴庄村大棚果蔬年增收约60万元,哈密瓜单棚产量达8000斤 [9] 生态旅游与碳汇经济 - 南沟村生态旅游吸引游客近万人次/月,村民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10] - 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超8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13亿元 [10] - 开发碳汇林79万亩,预估首期碳汇交易量24万吨,收益1920万元 [11] 产业转型与经济效益 - 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2024年超17亿元 [9] - 村民从传统农业转向林下经济、设施农业和旅游服务 [8][10] - 鱼塘、果蔬大棚等产业覆盖宁夏、重庆、西藏等地市场 [8][9]
打通“两山”转化高效通道
经济日报· 2025-08-12 22:15
数字经济发展阶段转型 - 数字经济发展正从互联网+广泛连接阶段向人工智能+创新引领阶段迈进 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力量[1] 乡村生态产品范畴 - 乡村生态产品包括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等传统资源以及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新型生态服务[1] 数字技术赋能价值实现 - 通过数字技术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拓展价值边界 构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高效通道[1] - 数字技术推动生态资源从隐性存在向可视化资产转化 形成实时动态可量化的数据[1] - 区块链技术将生态权益转化为数字资产 使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更加透明和易于流通[1] - 数字平台将生态产品与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 实现单一产品向多元生态IP跨越[1] 当前面临问题 - 生态服务功能缺乏统一量化标准和核算体系 GEP核算因指标差异难以跨域互认制约市场化定价[2] - 产权界定模糊引发交易风险 信息不对称推高交易成本导致优质农产品难以溢价[2] - 乡村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初级农产品加工率低且农户收益占比偏低[2] 解决方案:数字平台应用 - 通过数字平台优化供需匹配 解决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高的问题[2] - 鼓励直播电商和社区团购平台直连乡村生产者与城市消费者 促进绿色消费需求对接[2] - 福建武夷山茶农通过直播带货实现增收[2] - 利用共享经济模式激活乡村生态资产提升经济活力[2] 解决方案:数字治理创新 - 数字治理为各主体间创新协作提供便利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2] - 数字化技术使政策工具发挥更大效能 如生态补偿金智能发放和数字产权交易系统提升资金流动效率[2] - 基于大数据的动态监测技术加强乡村污染预警 避免资源开发公地悲剧[2] - 通过政务云平台实现跨区域生态数据共享和流域补偿 促进区域生态治理高效性[2] 解决方案:人才素养提升 - 通过新农人培训体系提供电商运营物流配送等专业课程 提高乡村创业者数字化经营能力[3] - 利用合作社数字化管理系统帮助小农户对接供应链 实现标准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
各地生态旅游引热潮 沉浸式感受自然之美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1 05:46
江苏连云港渔湾生态转型 - 曾经的乱石山通过生态修复转变为满眼青翠的生态氧吧 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 形成飞瀑、溪涧等亲水景观[1][2][4] - 当地保留青苔覆石、古木参天等原生山林资源 同时依山势建设亲水平台和安全步道 提升居民可达性[5] - 暑期日均接待大量市民 山水纳凉成为区域特色生态服务功能[2][4] 江西乐安古樟林生态经济 - 流坑镇拥有中国最大古樟林 沿乌江分布1万余株古樟 其中千年以上树龄达1000余株 形成十里翠带景观[6][8][10] - 实施国家生态公益林保护机制 对500年以上古樟挂牌管理 设立1100亩保护区 村民自发参与守护[10][12] - 开发"三仙樟"等千年古树IP 融合研学与生态旅游 年吸引游客量未披露但提及"游人如织"场景[8][12] 山西平顺太行山峡谷旅游 - 太行山峡谷通过水系侵蚀形成独特地貌 当前植被覆盖率达"层林叠翠"水平 暑期游客乘船游览量显著增长[14][16] - 峡谷景观包含高崖耸立、碧水绕山等元素 被描述为"壁立千仞"的天然画廊 具备深度旅游开发潜力[14][16]
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鸣的时代乐章
上海证券报· 2025-08-10 17:40
中国绿色低碳转型进展 - 2012年以来中国以年均3.3%能源消费增速支撑年均超6.1%经济增长 [1] - 建成全球最大清洁电力体系、清洁钢铁生产体系及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1] - 构建全球最大且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1] 区域协调发展与绿色产业 -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区域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 [1] - 全国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67.6亿人次,总收入4814.2亿元 [2] - 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7.8万个,推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597个 [2] 生态价值转化模式 - "护绿换金":20余省份签订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协议,覆盖长江黄河等流域 [2] - "聚绿成金":生态农业、旅游、工业形成"生态+"产业模式 [2] - "借绿生金":绿色金融推动资源-资产-资本转化链条 [2] 绿色金融发展 - 中国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绿色债券规模领先 [3] - 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市场体系已形成 [3] 全球气候治理贡献 - 2024年中国贡献全球新增585吉瓦可再生能源装机最大占比 [6] - 推动全球风电/光伏度电成本累计降幅超60%和80% [6] - 与100多国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落地标志性工程 [6] 国际环境治理参与 - 深度参与全球气候谈判及多边治理进程 [5] - 履行生物多样性、臭氧层等国际公约义务 [6] - 从环境治理参与者转变为全球引领者 [6]
20年“灰山”变“青山” 老乡村“长”出新业态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0 12:22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实践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于2005年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标志着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1] - 余村通过关停矿山、水泥厂等污染企业,实施矿山复绿、污水治理、农房改造等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21][27] - 生态修复后,矿区变身为遗址公园,水泥厂荒地改造为露营地和观光园,废弃仓库转型为共享办公空间[27] 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效益 - 余村从依赖矿石开采转向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经济,形成"卖风景"的新模式[16][29] - 2024年余村接待游客1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00多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8000元增长至7.4万元[29] - 村民职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从矿工转变为民宿经营者、生态农场主等新型职业群体[6][29] 新业态培育与人才引进 - 余村吸引1200多名新村民入驻,形成数字游民基地、骑行俱乐部等60多个新项目[38][33][42] - 全球招募的"绿水青山合伙人"带来研学教育、文化创意、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38] - 废弃化工厂改造为全国首个乡村铂金级碳中和建筑,集成光伏发电、国漫茶咖等复合功能[24]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升级 - 原羽绒厂改造为文化礼堂,定期播放电影并举办文化活动[19] - 青年图书馆设立英语角、余村夜话等社交平台,促进新老村民融合[24] - "大余村"景区整合周边24个村资源,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格局[38] 环境改善与社会认同 - 矿区粉尘污染彻底消除,毛竹生长恢复,水质从浑浊变为清澈[11][12][15][46] - 游客普遍认可余村风景价值,认为其兼具生态美与现代乡村建设特色[31][35] - 新村民评价余村环境"被群山环绕保护",适合创意工作与生活[40][42]
从太空看“十四五”丨乡村振兴万象新
新华社· 2025-08-10 01:59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 - "十四五"规划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路网加密延伸 连片农田温室铺展 生态旅游激活山水资源 [1] - 浙江安吉余村从2003年关停污染企业转向生态旅游 建成4A级景区 2021年入选联合国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4] - 余村2022年改造废弃厂房为"余村印象"项目 集图书馆 文创中心 研学基地于一体 同年建成游客综合服务中心 [7] 生态旅游产业升级 - 安吉余村通过"余村印象"项目实现旧厂房改造 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 形成完整旅游服务链条 [4][7] - 广东信宜马安村依托3万亩毛竹林推进竹海文旅项目 建成酒店民宿 游客中心 咖啡馆等配套设施 [18] - 马安村因云茂高速开通打破交通闭塞 文旅建筑群规模显现 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18]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 河北隆化七家镇发展"四季草莓"生产基地 形成种植 加工 文旅一体化产业链 [13] - 七家镇草莓基地配套建设观光体验区 打造"生态+草莓"产业模式 卫星图显示温室大棚面积显著增加 [13][16] - 隆化草莓谷配备物流中心 草莓主题体验区 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15] 渔业基础设施升级 - 江苏盐城黄沙港建成国内首座全自动化渔业码头 包含2022米顺岸码头和16座突堤码头 [8] - 渔港二期工程配备智能卸货系统 水产品交易区 冷冻仓储等设施 2024年9月试运营 [8][10] - 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全自动智能卸货 配套完善渔需物资仓储 制冰加水等功能区 [10]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高“颜值”催生高价值
南京日报· 2025-08-10 01:40
生态旅游转型成效 - 汤山矿坑公园和牛首山文化旅游区从废弃采石宕口转型为热门"网红打卡地",累计接待游客量超600万人次[2][5] - 黄龙岘、苏家等乡村通过生态旅游开发成为示范村,黄龙岘年接待游客量超百万人次,苏家理想村年旅游收入近3000万元[6][7] - 2024年江宁区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311.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83.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和9.4%[7] 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 - 汤山矿坑通过人工清理、灌浆回填等修复12万平方米裸露山体,并植入商业配套打造矿坑体验公园[3][4] -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经生态修复后成为南京城市新名片和江苏文旅新地标[5] - 江宁区探索"生态修复+文旅融合"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5] 乡村经济升级案例 - 佘村发展12家精品民宿,"望山餐厅"开业两月营收达8.7万元,2024年接待游客54.5万人次,村集体收入683.45万元[8] - 黄龙岘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8万元提升至11.1万元,开设50多家民宿和农家乐[9] - 江宁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84元,同比增长5.2%,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02比1[10] 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 江宁形成西部生态、中部水乡、东部温泉和南部山地四大乡村游片区,涌现多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7] - "五朵金花"试点(世凹桃源、石塘人家等)成为南京乡村旅游热门选择,带动区域客流激增[6] - 生态资源通过休闲、文创、康养等多元业态转化,实现"美丽颜值"向"经济价值"的高效转化[7]
消费新场景丨打开亲近自然的窗
央广网· 2025-08-10 00:47
生态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 各地发挥特色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通过"好生态"加"好业态"激活文旅消费新动能 [1] -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中陵湖森林康养基地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完善配套设施,串联餐饮、农产品销售等上下游产业 [1] - 江西赣州上犹县森林康养基地打造露营+轻量化运动新场景,带动餐饮、住宿、户外装备等消费,上半年该产业带动上犹消费增长25% [1] 特色康养旅游案例 - 吉林通化依托长白山气候、自然风光及人参资源发展特色康养之旅 [2] - 河南洛阳栾川县养子沟村因山青水美吸引避暑游客,有游客每年夏季居住3-4个月 [2] 行业数据与政策支持 - 2024年我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1亿人次,同比增长9.1% [3]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文旅部联合推出14条特色生态旅游线路,包括河北坝上森林草原、江苏滨海湿地等 [3] - 生态旅游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包括生态体验、生态养生、户外运动等,需推动供给与需求有效衔接 [3]